俄美兩國創新經濟對比研究
時間:2022-06-01 02:54:00
導語:俄美兩國創新經濟對比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家把創新經濟概括為旨在“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資源或社會要素創造新的矛盾共同體的人類行為,或者認為是對舊有的一切所進行的替代和覆蓋”。經濟學上,創新概念起源于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概論》一文,熊彼特將創新概念定義為,將某種新的生產要素和人類生存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他同時強調,科技創新活動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所在。上世紀初,經濟學家索洛通過對美國1909~1949年間私營非農業經濟進行考察,通過對其勞動生產率進行計算和實證分析,在結果中發現,這40年間每人每小時的總產出(國民生產總值)與之前相比翻了一番,其中技術進步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了87•5%,而另外12•5%則是依靠增加資本投入量所取得的。索洛所做的實證調查證實了創新經濟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據此,索洛進一步提出,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和基本因素。英國經濟學家弗里曼還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這一概念,在他的研究中,表述了國家在推動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看來,一國要實現經濟追趕和超越,首先應該將技術創新與政府職能結合起來,要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國家創新體系。
在俄羅斯,依托自然地租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政治精英和經濟干才們的首選。得益于大自然的慷慨饋贈,俄羅斯人正在享受自然地租紅利———能源及原材料出口給每個國人帶來的好處。從1999~2008年,經過10年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幅接近7%,超過世界年均增長4•7%的水平,累計增長達到80%,這一數值超過世界累計平均增長47%的水平[1]。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到2007年底,俄GDP按當前匯率計算達到了1•27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第10位,但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已經超過了意大利、巴西和法國名列世界第7位[2]。10年間,俄聯邦預算連年保持盈余,綜合國力明顯提升。截至2008年8月,俄外匯儲備已經接近6000億美元,同時還儲備有約2000億美元的穩定基金及福利基金,國庫充盈。這些財富為俄應付內外危機建立了緩沖帶。另外,2006~2007年度,俄提前償還了巴黎俱樂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大宗債務,一舉改變了長期以來重債壓身的窘境。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原料化經濟發展模式和世界原材料價格高企的雙重作用。然而,單一的依賴于出口初級產品而帶動經濟全面發展的模式導致了產業結構日趨失衡,畸高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了經濟的安全性,當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光臨歐亞大陸之時,注定其必然逃不掉“資源陷阱”的詛咒;同樣,70年前的“荷蘭病”又遠隔重洋重新在俄羅斯經濟中變異為同質的“俄羅斯病”似乎也是一種必然。創新經濟代表的是二戰之后世界主流經濟發展趨勢,是在傳統以要素驅動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又一次轉型和升級。目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增加值的85%以上都是由創新經濟創造的,這些國家正在享受由創新經濟創造的巨額財富給人們帶來的福祉[3]。然而,以俄羅斯為代表的經濟轉軌國家還躑躅在資源經濟的初始階段,如何掙脫原料化經濟發展模式的束縛,跟上時代的腳步,發展創新經濟是其不二選擇。
1俄羅斯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制約因素
一國經濟質量的好壞與創新經濟數量的多寡呈正相關。美國經濟盡管存在周期性波動,尤其是經歷了2008年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災難之后,常為世界所詬病,使其在全球的榜樣作用大打折扣。但是,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創新能力在世界一國獨大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根據2008年世界各國GDP排名,美國仍然以14•33萬億美元雄踞世界首位,而俄羅斯以1•757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第8。美國之后的2、3、4名分別為日本、中國和德國3國,其中,日本為4•844萬億美元,中國為4•222萬億美元,德國為3•818萬億美元,3國累計之和比美國還少1•4萬多億美元[4]。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美國經濟實力遠遠大于其他各國。回首歷史,美國自1894年經濟總量超過英國之后,在以后的110多年里始終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無人替代。有專家估計,憑借美國目前的實力,在未來幾十年內其老大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美國經濟合理性的一個主要因素就在于創新經濟作為其經濟增長的動力,始終能給不斷運轉的經濟體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保持穩定增長。歷史上發生的數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約一半發生在美國,但美國總能在危機之后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使災難得以化解。美國之所以能順利走出歷次危機的泥沼,獲得經濟的恢復和快速增長,科技創新和應用無疑是主要動力。科技興國的發展戰略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富有、最強大、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并且在強大成熟的創新體系框架下,其經濟發展仍然具有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與美國相比,俄羅斯雖然以其當前的經濟總量已躋身于世界大國之列,但是,經歷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之后,明顯看出前行乏力,后勁不足。其原因就在于經濟發展呈數量型外延式增長,未能形成創新型內生式增長模式的轉變。在資源經濟幾近極致的情況下,如何實現經濟由資源拉動型向科技創新型轉變,如何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找到替代承接產業補充傳統經濟造成的缺憾,成為關鍵。俄羅斯國家創新體系始建于1997年,由于時間太短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率的生態系統,舊有的計劃經濟時期觀念和體制痕跡仍然制約著創新經濟的開展。由于新的市場經濟理念還沒有形成,同時又缺少必備的硬件設施,因此使俄羅斯在發展創新經濟過程中步履維艱,困難重重。在作者看來,制約其創新經濟開展的內在因素如下:
1•1具有創新能力的小企業公司數量少
近年俄統計局對25000家國內小企業公司進行考核,其結果顯示,這些企業具有創新能力的只占10%[5]。而美國有40%的企業具有創新功能,尤其是小企業公司在創新能力方面顯得尤為突出。據SBA統計,美國有60%的創新成果來自小企業,小企業的人均發明創造是大企業的2倍。在世界創新產品中美國占有38%,而俄羅斯只占有0•3%~0•5%的份額[6]。由此可見,俄羅斯參與創新經濟研究的企業與美國相比存在著巨大差距。
1•2知識產權保護形同虛設
盡管俄羅斯已經出臺了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但在執行過程中效果差強人意。世界經濟論壇200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俄羅斯的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列在117個國家的第105位[7]。而在美國,知識產權保護早在1789年就已經立法保護,在《憲法》第一章第八條第八款中明確規定,國會有權“保障著作家和發明人對各自著作和發明在一定時期內的專有權利,以促進科學和實用工藝進步。”并且在執行過程中國人已經習慣于對法律的尊重,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有秩序的創新環境為創新經濟開展總能提供新的動力。
1•3撥款機制偏重國家科研院所
在俄羅斯,科學院所是創新活動的主體,其研發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撥款渠道單一,政府負擔大。同時,這種撥款機制過于程式化,層層下撥過程中經常出現資金截留、分派不到位的現象。不能有效激勵創新活動的開展,從而影響了科研計劃的實現。俄約90%的科研項目集中在各級科研所和科學院,而高校和企業作為科研的主體則處在邊緣,所占份額僅占10%左右。目前俄這種撥款機制和科研項目的分派方式與美國相比存在很大差別。在美國,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投資所起的作用僅僅是一種引導性的,而支持創新經濟發展的資金是多元化的。最大的不同還在于企業是科研的主體而非政府組織。
1•4小企業數量少、發展慢
俄小企業數量1999年為86•8萬家,2002年降到84•3萬家。如果和美國做比較,則差距非常之大。根據美國統計署的數據,截至2005年,美國大約有2580萬家小企業,雇傭了美國50%的勞動力(政府組織除外),支付的薪酬占美國勞動力總薪酬的45%,在過去10年內創造了60%~80%的新增就業崗位,如果按照美國有3億人口計算,平均每11個人就擁有1個小企業[8]。比照美國的標準,俄應有300萬家小企業,應該保證2200萬人就業,小企業產值應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0%左右。然而,2003年俄的小企業數量僅為88•2萬家,這一領域的就業人數只有743萬人,僅占就業人口的10•5%,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7%[9]。按發達國家標準,俄小企業應該還有50%~70%的發展空間[10]。這里俄美之間最大的不同還在于,美國主流經濟學家把小企業公司看作是美國的經濟命脈,振興小企業就是振興美國經濟;而在俄羅斯,小企業公司在寡頭公司的擠壓之下始終被邊緣化,是被忽略的一族。
1•5產品研發與市場脫節
由于國家資金支持的項目并不是需求導向型的,研究者大多強調學術研究,忽視商業價值,研究成果很難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社會屬性。目前,俄羅斯尚未建立起相對有效的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密切結合的機制,科學研究與成果推廣之間嚴重脫節。根據1992~2001年已經登記的發明和有價值的新型設計,能夠進入商業交易的還不到6%,大量的科技成果被閑置。企業沒有上升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所生產的產品工藝落后,質地粗糙,款式老舊,價格奇高,和國外同類商品相比缺乏競力。用總統梅德韋杰夫在第二次國情咨文中的話說:“俄商界至今仍然青睞于他國的制成品,而本國產品競爭力之低令人羞于啟齒”[10]。有鑒于此,俄應改變科研與市場相脫離的現狀,應把企業研發行為作為科研主體。從以上幾個方面考察俄美之間創新經濟的開展狀況,不難看出俄羅斯在從資源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變過程中和美國相比存在很大差異。美國作為世界創新經濟開展最好的國家,在上百年的修改完善過程中積累了非常多的成功的經驗,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值得以俄羅斯為代表的轉軌國家研究和借鑒。
2俄羅斯地租經濟能否及如何植入美國創新經濟元素
俄羅斯地租經濟已經使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如果沒有創新經濟創造出的新的承接替代產業加以完善和補充,注定了下一次危機到來之時,還將是俄的遭災之日。自2000年以來,資源性產業在俄工業中一直處于強勢地位,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1/3是由出口完成的,其中大部分以能源為主。如2004年為59•9%,2005年為61%,2006年為68•5%,2007年是67•7%[11]。2006年,包括能源在內的原材料出口占到了俄出口總額的85%以上。在增長最快的2007年,能源和原材料的出口占到了出口商品總額的90•2%,其中油氣兩項占到出口總額的64•2%。而在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出口額雖然都大幅下降,但僅石油出口一項仍然占到出口總額的66%[12]。從1999~2009年的10年里,平均外貿出口增長為9•1%,超過同期GDP增速的2•4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增長幅度遠遠高于GDP增長幅度。而非能源和原材料領域的經濟增長幅度則遠遠落后于前者,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不但沒有改善,相反呈愈加嚴重之勢。俄羅斯轉軌至今已有20年,在發展創新經濟方面無論是制度環境還是人們的理念都十分欠缺。以現有的條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使其創新產業狀況有明顯改善。但是,俄羅斯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儲備和相對健全的工業體系以及豐裕的資源稟賦完全支持其創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如果在實踐中能夠借鑒美國的一些成功經驗,植入美國的一些創新經濟元素,俄創新發展就會少走彎路,就會節省時間,從而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在美國創新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值得借鑒的是:
2•1美國創新體系的高效性
當前美國國家創新體系是經過2個世紀不斷完善逐漸演化而成的。是集大學、公共部門、私人企業、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相互配合、相互協調而形成的一套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這種體制能積極有效地激發不同創新主體的活力,使不同社會主體間既競爭又合作從而創造出高效的創新成果,這是美國創新體系中最大的優勢。在這種機制下,科學家、企業家、政府、高校及各相關機構都能有機結合,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使創新體系邊際效用最大化。另外,美國是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在招賢納士、吸引人才方面,一直采取非常寬松的政策,使全球高級人才聚攏到這里,從而為大量新知識的產生和流通創造了有利條件。
2•2高密度的小企業集群效應
美國主流經濟學家認為,小企業是美國經濟的命脈,唯有振興小企業才能振興美國經濟。美國小企業對經濟的貢獻可以從幾個數據反映其不可或缺性:美國小企業占全部企業的99•7%,雇傭了美國50%的勞動力(政府組織除外),支付薪酬占美國勞動力總薪酬的45%,在過去10年內創造了60%~80%的新增就業機會,人均發明專利數13~14倍于大企業,并且這些專利應用率2倍于大企業,占據出口企業總數的97%。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每個小企業都是市場的積極參與者,這些小企業和那些萬人以上的大企業相比顯露出高效率,數十人或十幾人的小企業,每投入1美元所獲得創新成果要超出16倍以上。美國的開發費用僅占4%左右,而經受住市場考驗的創新產品占到40%以上[13]。
2•3科學領域學科間的緊密結合
美國創新體系中最大的功能是把各個相關學科技術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建立起一個全新的技術體。在這方面,美國的“硅谷”是最典型的范例。目前,這一高技術園區已成為世界高新技術研發的重要發展模式,被稱作“硅谷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以科研機構和大學為中心,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綜合體,可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或商品。這種學科間緊密結合的方式主要體現在把個人學術研究、集體科學研究、國家組織的大規模研究項目通過一個平臺使其有機融為一體,從而發揮其最大功效。
2•4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瓶頸難題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包括美國在內所有國家的難題。對此,美國的成功經驗是,政府建立一個以中小企業管理局(SBA)為中心的服務體系,該體系是由美國財政負擔并獨立于聯邦政府之外的機構。其主要功能是負責為中小企業提供業務咨詢、少量的政策性貸款、維護自由公平競爭環境、引導民間資本向中小企業投資等。在該系統的支持下,很多中小企業獲得成長壯大,如微軟、戴爾、英特爾等當年都是小企業,如今都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企業。
3結語
俄羅斯在經歷了2009年的經濟滑坡之后,國家受傷之重遠超人們想象,當人們在連續10年經濟增長的美夢中驚悸醒來時,俄羅斯人深切地感到,以地租經濟維系的國際供求關系非常脆弱并且充滿變數。這種發展模式受制于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使自身陷于被動。盡管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但是美國經過一段時間調整之后已經走過最晦澀黑暗的低迷時期,開始步入上升軌道,由此看出美國經濟自身調節功能的有效性。在美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但美國經濟的自我調節功能總能使國家從容走出困境,然后以新的姿態、新的發展方式創造出新一輪繁榮。這種自我調節機制源于美國發達的創新體系和相對完備的創新制度,正是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使技術和工藝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從而使美國總能站在世界科學技術領域的制高點。美國里奇蒙德儲備銀行(RichmondFED)主席萊克(Jeffry.Lacker)說:“近年來推動美國薪資和就業趨勢的幕后因素是科技進步,而非貿易。”創新經濟的內涵就是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大于傳統要素的投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特別是在俄羅斯成為WTO的正式成員國后,如果其不想淪為原料出口國的附庸,就必須大力發展創新經濟,改變單一資源出口模式,只有改變這種以能源依賴型增長方式,才能免于把俄經濟帶入死胡同。在梅德韋杰夫看來,轉型刻不容緩,必須從能源經濟向創新型發展模式轉變[14]。只有這樣,才能修正目前已經完全失衡的經濟結構,使經濟發展步入健康、均衡的發展軌道,才能實現在2009年11月2號國情咨文中提出的在未來幾十年內俄應成為“不是靠原料,而是靠智慧富裕起來的國家,靠創造了獨特知識‘智慧’經濟、出口最新技術及創新產品而富裕的國家”[15]。
俄羅斯是個智慧、勤勞、善于學習的民族。有理由相信,憑借其龐大的人力資本優勢和比較完整的創新經濟體系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在未來10年內能夠實現2008年11月俄政府通過的《俄羅斯2020年前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戰略構想》中提出的目標,將經濟總量由目前的第8位提前到第5位,按購買力平價實現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屆時,俄羅斯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強國。
- 上一篇:全區流動團員管理調查匯報
- 下一篇:紡織公司幫扶青年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