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邊地區礦業國際合作戰略構思

時間:2022-06-19 11:32:00

導語:沿邊地區礦業國際合作戰略構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沿邊地區礦業國際合作戰略構思

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礦業市場繼續加速融合,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參與礦業國際分工,導致國際礦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世界礦產資源供需格局正處于變革的重要轉型區,爭奪全球礦產資源和控制國際礦業市場的博弈日益激烈。面對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未來礦產資源消費仍將較快增長的嚴峻形勢,必須從戰略高度謀劃礦產資源戰略,以國際化視野有效開發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外交等手段保障我國礦產資源穩定供應,以礦業可持續發展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共中央、國務院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西部地區發展,做出了在沿邊地區設立大型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自2010年5月開始,先后在新疆喀什和霍爾果斯、內蒙古滿洲里、云南瑞麗、廣西東興設立經濟特區。我國沿邊地區具備獨一無二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多與鄰國資源富集區相鄰,或者本身即是礦產資源的富集區,同時沿邊地區國際口岸扼守礦產品進出口的重要通道,礦業及其相關產業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沿邊地區的開發與建設,應以經濟特區為核心,用好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在東部發達地區和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和加快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發揮資源優勢,盡量少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阿勒泰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北部,自西向東分別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等重要礦產資源出口國交界,邊境線長達1175公里。邊境線之長、接壤國家之多,在全國各地(市)和新疆各地州中均名列前茅。全地區共有4個國家一類口岸,下轄6縣一市均為邊境開放縣市。地區地質構造上位于哈—中—蒙世界級有色金屬成礦帶中段,地跨阿爾泰和準噶爾兩大構造單元,地質構造復雜多樣,巖漿活動頻繁,變質作用強烈,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優勢礦產多。本區已發現礦產4大類,94種,占全國擁有礦種171種(含亞種)的54.97%,占新疆擁有礦種138種(基本不含亞種)的68.12%。經不同程度普查和勘探的有51種。發現礦產地千余處,評價礦床227處,其中大—中型礦床114個。阿勒泰地區在地緣上得天獨厚、區位優勢明顯,并且礦產資源豐富、礦種齊全,具有發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礦業國際合作的先天優越條件。作為典型的邊疆礦業經濟區,新疆阿勒泰地區發展礦業國際合作的戰略探索對于我國其他類似地區開展礦業國際合作具有積極的先行示范作用。

1阿勒泰地區礦業國際合作前景分析

1.1周邊國家礦產資源潛力

近年來,阿勒泰周邊的俄哈蒙三國邊境地區經濟持續好轉,政局基本穩定。由于區域各方所處地理位置差異性和環境相似性,使得各方在經濟資源等方面具有極強的互補性,特別表現在礦產資源方面。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都是世界著名的礦產資源富集國,也是礦產品出口大國。近鄰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斯坦國東哈州是哈礦產資源富集區之一,儲備了全國48%的銅礦、47%的鋅礦、37%的鐵礦、52%的黃金礦等。距中國新疆吉木乃口岸60公里的哈國齋桑縣境內已勘探發現儲量可觀的天然氣和儲量億噸的露天煤礦。與地區相鄰的俄羅斯中部西伯利亞聯邦區,自然資源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儲量極其豐富,預測資源蘊藏量占全俄的80%,石油儲量占65%,天然氣儲量占85%,鎳儲量占71%,銅占69%,鉛和鋅占85%,煤占80%,另外鋁、鉬、銻、鎢、鈾等有色金屬和鐵、鉻、錳等黑色金屬等儲量在世界也名列前茅,資源開發潛力十分巨大。近鄰阿勒泰地區的蒙古國西部科布多、巴彥烏列蓋、烏布蘇三省是世界著名的貴金屬、多金屬、稀有金屬主要礦區,礦產品是該地區主要出口商品。

1.2周邊國家礦產資源可供性分析

得益于近年來國際市場石油、天然氣價格的大幅攀升和部分礦產資源的稀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等國的礦產品出口獲利豐厚,在國際礦業市場繁榮的刺激下,俄哈蒙三國礦產資源勘查不斷有新發現,礦業已成為各自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俄羅斯是世界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能源出口極具潛力。俄貿易部擬定的《俄聯邦2010-2015年對外經濟活動構想草案》提出,“2010-2015年,燃料、原料商品將構成俄羅斯的出口基礎”。石油工業在俄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石油工業產值在俄GDP中所占比重超過30%,石油企業收入占該國財政預算收入的50%以上,在國家稅收總收入中的占比高達89%,石油出口占出口總值的60%。另外,一些固體礦產品出口在俄對外貿易中也占有較大比重。哈薩克斯坦是世界礦產品出口大國之一,礦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70%以上。礦業創造的產值約占哈GDP的10%左右,礦業在工業中所占的比重約為59%。蒙古國是礦產品出口大國,其出口占全國出口總值的近70%。礦業對GDP的貢獻率10%,在工業中所占比重為70%。銅礦出口占蒙古國總出口值的40%。蒙古國銅精礦占世界銅精礦供給量的4%。

1.3國際合作前景分析

阿勒泰周邊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主要礦產品的重要進口來源。礦產資源的進出口,促進了我國與周邊國家雙邊貿易的發展。據有關資料,我國主要短缺或具有比較優勢的礦產品中,成品油、鉻鐵礦、鋁土礦進口量在70%以上,其他礦產如石油、天然氣、鉀鹽、銅礦、鐵礦和錳礦等都有可能擴大進口。目前我國從周邊國家和地區進口的原油主要來自俄羅斯、鐵礦石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鉻鐵礦來自哈薩克斯坦;銅精礦來自蒙古國;鉀肥主要來自俄羅斯。近年來中國與俄哈蒙三國雙邊貿易發展迅速。2009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為395.09億美元,我國進口俄羅斯的三大傳統商品是鋼鐵、木材和化肥。中哈雙邊貿易額為140億美元,其中60%以上來自礦產資源出口。中蒙雙邊貿易額在蒙古外貿總額中所占比重為47.4%,中國連續11年保持蒙古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地位。中國從蒙古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礦產品和畜產品等。我國與俄、哈、蒙三方依據各自的比較優勢建立起的密切貿易關系具有非常明顯的互補性,展示了礦業國際合作廣闊的發展前景。

2戰略構想

圍繞實施全方位走出去戰略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新疆阿勒泰地區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區域間的合作機制,將周邊地區礦產資源納入本地區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實施空間,把開發利用境外礦產資源與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緊密結合起來,以地區重點口岸、礦產品冶煉工業園區和奎北鐵路為依托,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礦產和銅、鎳、鉛、鋅、鉬、鎢、鐵、鉻、錳、金、磷等固體礦產資源為重點,以建設全國最大的還原鐵和新疆重要的黑色金屬生產基地、新疆最大有色金屬采選冶生產基地、新疆重要的貴金屬生產基地為目標,以獨資、合資、合作和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為主要形式,加快境外礦產資源開發、引進和利用進程,全面提升與周邊國家礦業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努力將本地區打造成我國開發和利用俄、哈、蒙等國礦產資源的重要基地,為推進礦業深加工建設、加快工業強區步伐,實現本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新疆和全國礦業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3政策建議

3.1實施全方位走出去戰略,推進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充分利用國家“走出去”戰略扶持政策,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的原則,積極支持已經入阿勒泰地區的地勘企業到蒙古、哈薩克斯塔、俄羅斯等周邊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風險勘查。2010-2015年,加大周邊三國非油氣礦產資源的前期調研工作,重點礦種是富鐵礦、銅礦、鎳礦、鉛鋅礦、錫礦、鋁土礦、鉻礦、磷礦等我國急需和本地區發展冶煉和深加工的礦種,選擇大型-超大型礦床外圍成礦條件有利地段和一些工作程度較低的成礦帶進行勘查。蒙古國礦產資源豐富,且正處于開發的初級階段,因此2011-2015年首選國家應是蒙古,擇機拓展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地區)。支持本地區企業和引進國內其他有實力的企業,利用援外優惠貸款,對周邊三國特別是毗鄰地區已探明礦產資源且具有相當規模、正在開發、資源屬我國急需的礦山進行整體或控股收購。加強與周邊三國毗鄰地區在經濟安全與風險防范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建立雙邊風險防范合作機制。

3.2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境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圍繞實施全方位走出去戰略,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阿勒泰地區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區域間的各種合作機制,將周邊地區礦產資源納入本地區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實施空間,把開發利用境外礦產資源與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緊密結合,以地區重點口岸、礦產品冶煉工業園區和奎北鐵路為依托,以油氣、煤炭等能源礦產和銅、鎳、鉛、鋅、鉬、鎢、鐵、鉻、錳、金、磷等固體礦產資源為重點,以建設全國最大的還原鐵和新疆重要的黑色金屬生產基地、新疆最大有色金屬采選冶生產基地、新疆重要的貴金屬生產基地為目標,以獨資、合資、合作和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等為主要形式,加快境外礦產資源開發、引進和利用進程,全面提升與周邊國家礦業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3.3延伸產業鏈條,發展礦產品選冶加工貿易以本地及周邊地區優勢礦產資源為基礎,適當提前建設有資源保障的礦產品選冶加工貿易基地,延伸礦業生產鏈條,提高本地區礦產品附加值,防止或緩解外運大量初級礦產品所帶來的能源和動力緊張,帶動本地區相關產業發展。進行礦業深加工所需主要礦產資源,優先考慮利用蒙古的礦產資源,其次是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

3.4深化與周邊地區經貿、科技合作大力推進本地區與周邊地區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加快人員貨物流通。深化區域各方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加強人才和文化交流,推進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新產品、新技術產業化開發為重點,加快建立區域科技項目合作機制和成果轉化平臺。進一步擴大礦產資源領域合作,提高資源類產品進出口在地區外向型經濟的比重。把加大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的著力點放在充分利用周邊地區資源上,進行以資源互補為主的深層次合作。擴大地方企業進口石油、天然氣、石油石化加工設備的份額。引導企業運用國家鼓勵境外資源開發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基金政策,與周邊國家合作開發資源性產品再進口,或通過“市場換資源”、“工程換資源”、“貸款換資源”等方式,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供應渠道,既帶動所在地區經濟發展,又促進雙邊經貿合作,滿足新疆和地區經濟發展對資源類產品的需求,促進內外循環,實現雙贏。努力將阿勒泰建成新疆利用境外資源、開辟境外市場最便捷的陸路通道,建成我國重要能源接替區和能源生產基地。

3.5加強對周邊國家國情、市場、法規和政策研究聯合政府部門、研究機構、中介組織等力量,組成專門研究機構,通過出國考察、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收集相關資料等途徑,對周邊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動態、市場需求和礦業投資環境、投資項目等進行分析研究。圍繞信息搜集、分析整理、應用等諸多環節搭建服務平臺,建立與我國駐周邊國家經商參處、企業、研究機構的礦業信息交換制度,形成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為企業開拓周邊國家礦業市場提供信息指導服務,為地方黨委、政府開展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加強與周邊地區地學界和礦業科技領域合作交流,提高科技合作水平,為開展國際礦業合作提供技術支撐,解決技術障礙。合作開展重點合作地區的基礎地質研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產資源儲量評估規范與標準的對比等。

3.6建立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平臺組建周邊國家礦業法律研究中心,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礦產資源法及相關立法進行翻譯、整理,及時掌握對方礦業市場和法規、政策等方面的動態。組織開展針對實際問題的專項調查研究,為政府和企業就與周邊國家進行礦產經營合作的具體問題,提出專業性的對策方案。組織建立適應礦產國際化運作的國際法律人才隊伍;建立對周邊國家礦產領域合作方面的法律人才信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