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下農村文化扶貧路徑分析
時間:2022-08-23 03:48:03
導語:精準扶貧下農村文化扶貧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關鍵一步。文化扶貧是指精神內涵、文化、思想觀念上的“精準扶貧”。對貧困地區實行文化扶貧,是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最有效的方式。文化扶貧可以改變貧困人口的落后思想和傳統觀念,增強貧困人口對新事物的認知,幫助他們科學地看待事物的發展,拋棄傳統思想觀念帶來的弊端,排除阻礙農村發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扶貧能夠推進農民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夠進一步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抑制農村的不良習氣和落后思想,有利于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農村文化貧困的表現
造成我國農村文化貧困的主要原因有:人口素質整體較差,生活方式較原始,價值觀念落后等。
(一)人口素質整體較差
文化貧困是造成人口素質整體較差的主要原因,人口素質主要包括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素質等。文化的缺乏致使農村人口無法從知識中得到促進自身發展的能力。貧困地區的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并不高,他們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通過勞動改變自身的生存環境,而忽略了知識層面的攝入,忽視了文化對于發展的作用。同時,交通的不便、公共衛生服務水平落后等原因,也是造成農村人口素質整體較差的因素。
(二)生活方較原始
生活方式較原始,主要體現在生活方式落后,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無知。生活方式是體現文化含量的方面,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資料方面,也體現在精神生活資料上。缺乏文化素養的支撐,致使人們無法創造出先進的生活方式,也就無法推動農村的發展進步。
(三)價值觀念落后
價值觀念的落后是文化貧困的最深層表現,貧困地區的農民思想保守,缺乏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將自己的生存希望全部寄托于土地,安于現狀,自給自足,缺乏擴大再生產的精神及應對天災的能力。
三、怎樣精準文化扶貧
文化扶貧是帶領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的必要步驟。要實現整個村落整體脫貧,必須提升全村人口的文化素養,加大其對教育的認可,從根本上解決思想貧困的問題,凝聚其力量,用科學的方法使貧困地區脫貧,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精準文化扶貧對象目標,轉變農村傳統觀念
確定文化扶貧對象,提高農民知識水平,增強農村文化建設,需要政府根據不同農村的不同發展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扶貧。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地區,扶貧的力度應該越大;特別是經濟困難的村,更要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好的村,扶貧工作的側重點,則需要更多地放在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轉變農村傳統觀念,明確扶貧要先扶智的策略。經濟發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農民文化素質的發展成正比。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扶貧先扶智。提高農民的文化涵養,通過文化扶貧來帶動經濟脫貧。
(二)精準需求,增加基層設施資金投入
基層設施是農村文化建設的表現途徑,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能夠為農民提供更多的交流、學習的場所。增加農村文化基層設施的資金投入,是推動農村文化發展的首要步驟。要加快農村文化脫貧,就必須精準了解農民的需求,增加基層設施的資金投入,從各方面著手增加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同時,國家應制定關于農村文化扶貧的專項任務,由各地政府、鄉鎮貫徹實施,每年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投入文化扶貧的專項基金,并建設更多的教育學習場所,使農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同時,召集企業投資,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文化保障。
四、結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志。精準扶貧視域下農村的文化扶貧戰略是確保精準扶貧有效進行的第一步,是最終實現精準扶貧脫貧的必經之路。現階段,我們可以通過國家、政府和全社會人民的共同努力,實現我國農村脫貧致富的戰略目標。
作者:曲彭 單位:大連海事大學
參考文獻:
[1]李燕華,黨輝.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村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0).
[2]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中國網,2009-02-26.
[3]黃帥,李丹丹.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文化貧困解析[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 上一篇:精準扶貧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研究
- 下一篇:精準扶貧下傳統手工藝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