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下傳統手工藝開發研究

時間:2022-08-23 03:50:23

導語:精準扶貧下傳統手工藝開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準扶貧下傳統手工藝開發研究

精準扶貧”是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時最早提出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此后,在2015年1月和6月考察云南與貴州時,進一步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的精準扶貧理念,即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把“發展特色農業與民族傳統手工藝”作為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著眼點與落腳點。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指出:扶貧脫貧要把民族地區特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因地制宜、精準扶貧關鍵在于全面認識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生態優勢、特色農牧資源優勢、民族風情、民族村落、民族醫藥、民族手工藝等特色文化資源優勢,做好資源轉化,找到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新生長點,從而實現內生式發展,并進一步修復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目前,湖南湘西的各級地方政府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的文化資源優勢認識還不夠充分,產業開發的思路與措施還不夠明確,對于如何將民族特色手工藝這一生產性的資源要素如何轉化為特色產業,并進一步建立民族特色手工藝產業與旅游產業、民族特色手工藝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機聯系等,尚未列入到各個地方政府的規劃議程與發展戰略,從而導致民族特色手工藝仍處在文化遺產保護或民間自發傳承的發展狀態,其資源轉化價值不能被充分挖掘與激發。本課題以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精準扶貧”決議所提供的政策配套措施為依據,以湖南湘西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產業開發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精準扶貧戰略下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開發的方式、途徑和機制,從而為湖南湘西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戰略提供實踐操作層面的成果轉化設計與政策參考依據。

一、以高校文化創意團隊為智力資源與技術力量,形成以文化創意為優勢與特色的民族傳統手工藝研發中心,發展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產業新業態

民族傳統手工藝面臨著式微甚至消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急劇轉型,民族手工藝失去了其生長與存在的生產生活土壤;二是以批量化復制為特征的現代化社會大生產,造就了大量價格低廉、經濟實用的生產生活用品,而制作時間長、價格較高的民族手工藝產品失去了市場競爭的優勢,因而與其說是民族手工藝式微,不如說是民族手工藝的市場需求量極其有限導致的式微;三是民族手工藝一般為家庭式的作坊生產,按照現代市場營銷觀念,民族手工藝本身就只是滿足固定區域范圍內的有限目標客戶消費需求,因而缺乏現代市場營銷的消費需求與消費心理觀念;四是民族傳統手工藝一般具有自身的技藝特征與技藝經驗,往往有著濃厚的傳承觀念與機制,這導致了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局限。總之,民族傳統手工藝由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轉型的現實必然性,其固有存在的天然市場也必然萎縮,從而導致自身的式微甚至消亡;同時,民族傳統手工藝缺乏面向現代消費心理與消費需求的市場營銷觀念,從而不具備滿足現代消費需求的生產觀念,因而如何確定自身的目標細分子市場而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認真分析目標客戶的消費心理規律與行為特征,為目標客戶提供有價值的創意產品,就是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現代生存之路。湖南湘西居住著土家、苗、瑤、侗、白等43個少數民族,屬于偏遠落后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區域。湘西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鑄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主要有蠟染、刺繡、織錦、銀飾、彩扎、藤編、草編、竹編、木雕、石雕、剪紙、挑花等,現已分別入選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傳統手工藝在形制、工藝、裝飾手法、材料運用等方面呈現出濃郁的工藝特色與文化內涵,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審美與實用價值。但在當今以工業化與城市化為特征的現代化進程中,各種民族傳統手工藝不同程度地面臨衰落甚至消亡的危機。解決湘西民族傳統手工藝面向現代消費者的關鍵在于如何結合現代消費需求的特征與規律,使民族傳統手工藝滿足外向化市場而非傳統固定市場的消費需求,就必須對民族傳統手工藝進行嶄新的創意設計與品質提升,而這并不是傳統的手工藝人自身所能實現并完成的。因此,湘西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創意設計與品質提升,必須以高校文化創意團隊為智力資源與技術力量,成立以文化創意為優勢與特色的民族傳統手工藝研發中心,發展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產業新業態,才能滿足湘西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現代消費需要,并通過創意設計與品質提升的傳統手工藝產業,帶動湘西地區貧困群體的脫貧致富。

二、以古村古鎮為民族傳統手工藝創意產業園區,形成以民族傳統手工藝聚集地為特色的古村古鎮文化旅游產業,推動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生產與消費

近三十年來,我國民族地區受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工業化發展模式與經驗的影響,經濟發展也走向了以資源開采和加工為主的工業化模式,但卻因為初級原料供應與低產品附加值的產業形態,導致民族地區產業供給側有限、可持續發展能力弱,最終地方經濟基礎仍然較為薄弱。與此同時,又由于受經濟環境、經濟趨勢與發展理念等方面原因的影響,民族地區對于特色文化資源重視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以自然生態優勢、特色農牧資源優勢、民族風情優勢、民族村落優勢、民族手工藝優勢等方面的差異化市場競爭優勢與特色,從而把握發展機遇,做好資源轉化,形成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從而實現內生式發展,并進一步帶動民族地區的脫貧致富。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一方面,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是產業下游化與消費文化化,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已由勞動力、資本、資源等資源要素,轉變為追求產品價值選擇與心靈愉悅的創意要素,特色化、個性化的文化符號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資源,創意經濟、體驗經驗、審美經濟、符號經濟成為新的產業形態與消費需求導向,而我國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就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和消費市場;另一方面,我國“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使得過去地理偏僻、交通落后的邊遠民族地區從對外開放的“邊緣區”變成了對外開放的“前沿區”,諸如茶馬古道、河運古道、絲綢之路等將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區域,這不僅為西南、西北的民族地區帶來沿線基礎設施互通互聯、沿線生產和貿易要素優化配置以及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同時也將極大地促進民族地區口岸產業、生態產業、民俗文化產業、旅游文化產業等新產業業態的形成與發展,從而使這些民族地區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的密集區。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的戰略目標,2015年7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第十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實施精準扶貧加快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決議》,指出湖南扶貧攻堅的重點在武陵山片區,強調把構建特色優勢產業體系放在突出位置拉動湘西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把“充分發揮自然生態、民俗文化兩大資源優勢”作為湘西經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方向與目標,最終實現湘西地區全民脫貧與奔小康的戰略目標。可見,湖南省委已經明確把生態產業與民俗文化產業作為湘西民族地區脫貧致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與實踐路徑,而發展民俗文化產業又必須以旅游為載體,形成文化旅游產業,才具有旅游市場競爭的優勢與特色。從旅游行業的自身特點與發展趨勢來看,特色化、個性化、高品質服務的旅游供給側改革是旅游行業的發展趨勢,過去單一以“吃”和“游”為經濟要素的旅游不再受市場歡迎,文化旅游是旅游產業的內在需要和必然趨勢。湘西由于歷史原因遺留眾多的古鎮古村落,比較著名的就有:鳳凰古城(沱江鎮)、阿拉鎮、里耶古城(里耶鎮)、洗車河鎮、王村(芙蓉鎮)、龍寨鎮、塔臥鎮、羅依溪鎮、浦市鎮、茶峒(邊城鎮)、團結鎮、遷陵鎮、水田河鎮、毛溝鎮、干州古城(干州鎮)、沅古坪鎮、教字埡鎮、溪口鎮、江埡鎮、桃花源鎮、銅灣鎮、高村鎮、錦和鎮、孝坪鎮等。這些古鎮古村落在鳳凰與張家界兩大旅游熱點城市的帶動下,均具有一定的名氣,但普遍停留在“古建筑”的單一旅游資源上,內容缺乏導致湘西古鎮旅游的同質化而缺乏知名度與影響力,難以成為旅游熱點地區。因而如何有效地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具優勢又不可替代的古鎮特色,不僅是古鎮文化旅游的“內容”植入,同時也是發展民族地區特色文化旅游作為扶貧攻堅的重要依托。因此,結合湘西民族地區特有的民族手工藝傳統,建設民族手工藝創意產品為內容的古鎮文化旅游,形成諸如民族服飾古鎮、紡織古鎮、編織古鎮、銀器古鎮、雕刻古鎮等等,不僅為各個古鎮增添了旅游“內容”,形成古鎮文化旅游各自特色而規避內部同質化競爭亂象,同時也使古鎮古村落成為湘西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創意產品分銷聚集地,推動民族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外向化市場面向,成為旅客帶走“古鎮”印象的符號載體。

三、以“互聯網+民族手工藝”為營銷平臺,增強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的影響力與輻射力,推動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的規模化與集約化

如果說創意設計是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開發的技術原理、文化旅游是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開發的分銷渠道的話,則網絡營銷是湘西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開發的營銷平臺,因為推動湘西民族手工藝的產業開發,并以此作為湘西地區精準扶貧戰略的對策方案,還必須依靠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的規模化與集約化發展才能實現。沒有規模化、集約化的產業形式,既無法形成邊遠民族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和特殊經濟功能區,也無法體現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帶動邊遠地區脫貧致富的影響力與輻射力,更無法實現精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建設“互聯網+民族創意手工藝”的營銷平臺,不僅可以極大地拓展湘西民族傳統手工藝創意產品的市場容量與消費增量,還可以克服民族地區產品營銷的諸多局限,因為網絡營銷具有準(目標客戶群體消費需求的定向性與精準性)、快(商品流通和消費信息反饋的快捷性與便捷性)、廣(商品信息面向的跨時空性)、美(能夠借助于圖片、動畫、視頻等視覺傳達系統實現商品信息的可視化與美觀化)等特點,從而能夠為湘西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產業規模化與集約化發展提供市場支撐平臺。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供與求”關系的滿足,湘西民族傳統手工藝創意產品具有滿足市場需求的唯一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發展民族傳統手工藝創意產品關鍵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營銷平臺,滿足潛在的目標客戶群體的消費需求,“互聯網+民族傳統手工藝”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最有效的營銷平臺。為此,湘西地區應該協調各市、縣政府,統一成立“湘西民族手工藝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致力于電商(線上)營銷業務,為潛在的目標客戶群體提供電子商務的分銷渠道與營銷平臺,培育市場競爭力與品牌知名度,從而提升民族傳統手工藝創意產品的規模化與集約化水平,增強民族傳統手工藝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精準扶貧的輻射力與可持續發展力。從動態的創意產業開發角度來推動民族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不僅傳承與保護了湘西民族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在發展湘西文化產業新業態、延伸文化旅游的產業鏈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為當地政府提供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的制度設計與實踐指導價值。

作者:金德光 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