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分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8 08:36:00
導語:現代經濟學分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以及在世界經濟中的崛起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然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體制向市場轉軌、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之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國與其他轉軌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一樣,面臨著很多相似的問題。當然,由于歷史、經濟、政治和社會背景的不同,各國具體經歷和路徑會表現出不同。這些年來各國在轉軌和改革中面臨的共同問題以及采取的類似的和不同的解決辦法,對經濟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課題。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不少已有的經濟學理論適用于改革時期的中國,但不能一概而論。一些在成熟和常規市場經濟中的經濟學“常識”在轉軌過程中并不成立,有些改革時期的經濟行為和現象甚至與已有理論的預測背道而馳,比如東歐國家在市場自由化后出現的生產大衰退和中國在產權尚未規范化前的經濟持續增長便是已有經濟理論事先沒有預料的突出例子。因此,直接套用現代經濟學已有理論的結論很難或不能完全解釋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軌過程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這并不奇怪,一來現代經濟學以往的研究對象偏重于成熟經濟和規范市場中的經濟問題,二來由計劃向市場的大規模的制度轉型在歷史上尚屬首次。
研究中國經濟改革的方法
什么是研究中國經濟改革的可取的方法呢?首先,研究要瞄準中國的現實,經濟學家要懂得中國的事情。如果不懂得中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條件的歷史和現狀,研究就很容易產生困難:第一,很難識別和確定改革和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和癥結;第二,不易做出與現實相符或相近的假定;第三,更難提出既遵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又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建議。因此,懂得中國的事情是研究中國改革問題的必要條件。但是,僅僅懂得中國的事情是不夠的。方興未艾的轉軌經濟學正是如此來研究包括中國在內的轉軌經濟中的新現象。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羅蘭(GérardRoland)的新書《轉軌與經濟學》概括了在這一領域中到目前為止的主要的理論和實證的研究成果。事實上,現代經濟學正是在對新的經濟問題的探索中發展的。前面論及的公司金融學、政治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是這樣,轉軌經濟學也是這樣。
運用現代經濟學分析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的經濟行為和現象為什么有用且必要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而現代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正是研究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因此,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關現代市場經濟的參照系,使我們在分析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軌問題時能夠站在這一參照系的高度來觀察貌似紛亂無序的現象。有了現代經濟學提供的這一參照系,我們就可以把中國的情況在國際范圍內放到比較合適的位置上,以便準確地識別中國的情況中哪些具有一般性,哪些具有特殊性。否則,無論是對現實的分析還是對政策的建議,我們在研究中國改革時都會缺乏方向感,喪失大視野。
進一步說,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方法和框架適用于研究中國的改革。這可以分別從它的三個組成部分來看。第一,中國的消費者、企業家、經理和政府官員同其他國家的經濟人一樣,在資源、技術和制度的約束條件下受利益驅動。用現代經濟學的這一視角看問題,我們可以在分析中國正在經歷的復雜的轉軌問題時,對人的行為做出一致的和近合實際的假定;第二,由于中國的改革大趨勢是納入國際通行的市場經濟體系,所以,把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市場經濟的理論參照系作為研究中國改革問題的理論參照系不僅合適而且必要;第三,在研究的初級階段,引用現代經濟學的一些名詞、概念和結論的確能幫助研究人員擴展思路。但是,由于改革是錯綜復雜的過程,任何比較系統、深入、精細和經得起推敲的研究都必須超越概念的解釋和措辭爭論的層次。深入的分析需要借助前人制作的工具,而現代經濟學發展出來的各種數學模型提供了這樣的分析工具。雖然它們本身并不是為研究中國改革而發明的,但是其中一些模型經過適當的修改,考慮進中國的歷史和制度因素,是可以被運用來分析中國改革中的經濟行為和現象的。
分析的有用性和必要性
下面從市場、企業和政府這三個不斷深入的改革層面來具體說明運用現代經濟學分析中國改革的有用性和必要性。第一個例子是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機制的問題,它是改革中“計劃”與“市場”之爭中的基本問題?,F代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是關于市場價格作為資源配置機制的最基本的理論參照系。這一理論讓我們理解為什么不受管制的價格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并在市場經濟中起到調節供需的作用,以及在什么情況下個人的自利經濟行為通過沒有政府干預的市場可以達到社會的經濟效率。它對于以市場取代計劃,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作用具有根本的理論意義。無論是評估以往改革的路徑和目前的改革措施,還是提出新的政策性建議,凡是探討資源配置問題,這一理論都是討論的基礎。我國在50年代中期的改革嘗試,由于缺乏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的認知,單純強調行政性放權,結果導致改革嘗試的失敗。到了80年代,一般均衡理論被介紹到中國,市場價格和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逐漸成為中國經濟改革者們關注的焦點。但是,即使在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已經確立之后的今天,各種扭曲價格、限制競爭、抑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作用的政府政策仍然層出不窮。診斷這些政策的后果、提出改進的方法,都離不開基于一般均衡理論的分析。這一例子說明了現代經濟學中那些看上去盡管很抽象和不現實的理論參照系,在研究中國的改革時卻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 上一篇:項目部長競爭的上崗演說稿
- 下一篇:科室主任的競爭上崗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