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潛力問題論文
時間:2022-09-08 03:39:00
導語:經濟增長潛力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簡介:
本文探討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及未來趨勢預測,包括通貨緊縮,經濟結構,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體制,經濟全球化與多極化等問題。
本報告將從以下幾方面,研究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現狀及未來的因素。
一、經濟增長的源泉及未來趨勢的預測
1.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過去20余年期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高速經濟增長,形成這一高速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有下述三方面:
(1)由于改革,使資源的分配得以優化。
(2)由于推行市場化,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得以提高。
(3)中國的改革是由農村改革開始。中國農村有將近9億人口。它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段時間,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農村經濟增長的源泉是由于農產品產量的提高與產品種類的多元化。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促成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人口流動,使大量農村勞動力從低附加產值的農業轉入到高附加產值的制造業、建筑業和各類服務業等。這點是國際主要經濟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予以十分重視和強調的。在今后相當的時期,中國仍然必需十分重視農村的改革與發展,以進一步促使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的增長。
2.增長的核算(GrowthAccounting)
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過去及未來前景,國內外學者都應用了生產函數和其他模型,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增長中各生產要素的貢獻率作了增長的核算分析及預測。結論不盡相同。有的認為中國過去20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應由9.7%調整到8.5%。對于增長核算的具體分析及預測數字上的差異,難作結論。經濟分析工作者都知道,各類模型測算的結果都有賴于采用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及所作的經濟假設。在本次會議中,相當的與會者都對中國的統計數據提出了些異議。與會統計局的負責同志也對此作了解答。盡管對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測不盡相同,但其共同之處是中國今后10年中GDP的增長率不會低于7%。鄒至莊先生則對中國未來10年經濟的增長,有更樂觀的估計。從學術觀點上,有兩點是值得我們數量經濟工作者宜加注意的。其一,進行一般的宏觀經濟總量預測,適宜于采用簡單集結的生產函數(AggregateProductionFunction),而不是方程式的數量愈多愈好。由于經濟分析不同于自然科學與工程分析,大量的參數不可能十分精確,方程式的數量愈多,往往使參數及計算的誤差難以得到糾正。而集結的生產函數,通過集結過程使經濟參數成份中的許多誤差,正負可以互相抵銷一部分。其二,中國作為后進的國家,通過引進設備與技術,也會導致TFP值的提高。因此,在中國今后的發展中,應十分注意加強引進設備、技術與管理的宏觀政策引導,以促進經濟發展。
二、關于通貨緊縮與積極(擴張)的財政政策問題
通貨緊縮是近一二年國內外報章雜志對中國經濟發展評論與分析的熱點話題。國內報章雜志上,大量地探討著中國的需求不足,而更多地則著眼于消費需求不足。在研究促進消費需求時,又較多地側重于促進住房、汽車等等。需要認識到:需求基本是由投資、消費與凈出口所構成,因此僅從消費角度來分析需求是不夠的。即使就消費需求而言,也宜從城市消費與農村消費兩大塊及各層次的消費傾向作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必須看到,一方面在城市中存在著職工下崗和再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卻存在著“……農村消費品市場的相對縮減,農村市場所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逐步下降,實際上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所面臨的一大制約……”。因此,雖然近幾年來中國GDP的增長率有相對下降趨勢,在需求中有消費不足的因素,但有兩點值得研究:第一點是在刺激消費需求上,我們要對消費需求作更深入的研究;除了城市中部分較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外,不能忽略另一部分城市居民的消費傾向,也包括基本消費需求中在大部分職工現階段收入水平基礎上能買得起的普通商品房等;而廣大農村的消費需求則更應予以深入研究。第二點是我十分同意會議發言所提出的,中國近年來的需求不足,關鍵是投資需求不足。從DRC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的分析及中國過去經濟發展幾次劇烈波動的經驗相比較可說明這一問題。改革開放前的情況暫不討論,僅從1979-1997年期間的情況,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明,“消費增長率較穩定在9%左右……,投資變化的趨勢與GDP變化趨勢相一致,波動很大”。他們分析的數據,1993年投資增長率高達31%,在1990年則為-10%(不變價)。這些數字也可與中國90年代初市場的不景氣及1993年后經濟過熱的現實經濟歷史作對照。而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字,投資增長與上年比較,1985、1992和1993年分別為38.8%、44.4%和61.8%。從1993年開始,政府實施了正確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1996年實現了軟著陸。但1999年投資增長率僅為7.8%,與歷史增長率相比顯見得太小,不足以刺激經濟的增長。
另一方面,政府也確實為過去大量重復建設及各級地方政府與企業的部分低效益投資所困擾。中國歷史上的幾次經濟過熱,已有教訓,一般認為除了基礎設施領域外,中國業已出現了生產過剩,似乎找不到可以投資的領域。但這可從兩方面來研究:第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問題,是中國的投資體制改革還未到位。傳統的投資體制與各級政府的干預,傳統計劃經濟所形成的企業投資行為與錯綜復雜的社會系統等等,影響了中國投資體系效益。以中國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為例,它們是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這一經驗引起了國際上的普遍重視。世行專家Yusuf先生1992年在韓國KDI和全國經濟人聯合會上所作的有關中國非國有企業興起的報告,曾從社會人與市場體制的角度,分析了中國非國有企業發展的原因。其中提到中國非國有企業的發展,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還是受到各級政府及社會人的影響。各級政府僅把鄉鎮企業及非國有企業的發展作為財稅來源,而對其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發展前景的信息服務,付出服務的力量較少。而國外的政府,特別是日本和德國,在很早時期就重視對小企業的技術扶植與提供市場信息。第二方面是各類體制的錯綜影響(投資體制也是體制之一)。以中國的外貿進口商品為例,中國的進口額約達1500億美元(人民幣約1.25萬億元),其中75%為工業制成品,這其中相當部分是中國自己可以制造的。有些不必進口的簡單制成品,也由于體制的約束而進口,這點在后面另有敘述。
關于解決通貨緊縮,在目前的體制結構和市場情況下,將主要依靠財政政策。但在目前“大銀行,小財政”的情況下,恰當的貨幣政策也是必要的。
三、關于經濟結構
關于中國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及需要重組,已是一個老話題了。應該肯定,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業已有所調整。例如,農業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外貿結構中初級產品比例的下降;所有制結構中,各種所有制結構的比例有所調整;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EconomyofScope)都得到了注意等等。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及中國即將參加WTO,經濟結構的調整與重組,已成為十分迫切的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是十分復雜的話題,需要做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及基礎工作。例如,美國工商業1998年瞻望中,曾對149類制造業未來5年的增長前景作了國內外市場分析及預測。而且由于其服務業比重已占其GDP比重的75%,因此對其使用了將近50年的工業分類標準,于1997年改為新標準(基礎工作)。因此研究經濟結構調整,是需要做深入工作的。以下僅重點探討兩方面:
1.經濟結構重組的目標
中國經濟結構重組的目標應該是經濟增長(會議認為中國的經濟不能不高速增長)。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現有12-13億人口(下世紀最高可能達16億),每年將新增1100萬人口就業和目前在農村的3.6億農業勞動力需要逐步地進行轉移,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又存在差距,如果在今后10年內不能保持6-7%的經濟增長率,歷史遺留下來的困難將很難解決。但是用“發展”代替“增長”這一詞,也許更為恰當。因為從經濟學的詞匯來講,發展(Development)與增長(Growth)有不同的涵義,前者要考慮更多的社會發展因素。這一點,業已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共識。歐盟曾在1999年組織過“可持續社會發展指標”國際研討會,中國也需要考慮適合國情的社會發展指標體系。經濟結構重組的目標應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江總書記在十四大報告中曾明確地向我們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點我們需要作更多的探索。
2.關于經濟結構中的第三產業比例問題
中國的第三產業(或服務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過低。由于體制及統計問題,中國第三產業的統計數字是十分偏低的。與會者提到中國結構性矛盾之一是中國服務業的比重大大低于國際標準,提到了服務業增長的滯后及滯后的基本原因是壟斷。這個分析是正確的,但應該補充一點。在一段時期全民經商的大浪潮中,幾乎所有部門與企業,都興辦了低層次的服務業,卡拉OK、賓館、高級飯店幾乎遍布中國的縣、鎮,這些在國外書刊雜志都有所描繪。主席審時度勢,以極大的決心與毅力及時地扭轉了這一趨勢,命令要害政府部門與政府機構,必需和經營性企業脫勾。但遍布城鄉的現實現象是,除政府部門外相當數量的工業企業都在經營著第三產業,以及難以統計的大量農村勞力流入城市從事家庭服務及各類攤販活動等等。這些都屬于第三產業范疇,而未列入我國現有的統計。至于高層次的第三產業,如金融、法律、保險、咨詢、教育、航空等,在我國應有更大的發展余地。但這些領域,目前大部分均為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所壟斷。另一方面,這些領域中也存在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要預見到進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將面臨競爭的難度。但在戰略上應立足于提高自身競爭力的主動政策,而不宜長期依靠國家保護壟斷的被動政策。至于戰術性的階段或局部保護,則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四、關于人口老齡化與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問題
從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發展變化的趨勢來看,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長期問題,它是一個人口年齡結構演變的過程。與會者的發言,聯系到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而引起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強調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從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來看,結合分析中國的改革過程及現狀,卻又成為一個迫切的中近期問題。會議中曾討論了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分布的變化,在2010年左右,是勞動人口年齡有較快的增長時期。其確切的時段,與會專家各方面的估計,有少量差別,這在定量研究工作中是正常現象。盡管勞動人口年齡增長快,是生產要素增長源泉有利的一面,但中國人口眾多,還有大量農業勞動力需要轉移,又帶來了就業與失業的壓力問題。因此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全面考慮養老失業保險與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與建設。影響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國企改革的難度之一就是,這些改革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不同步及一些非經濟因素。
這一點,在過去DRC作了《2000年中國》的研究后,業已察覺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約在1986年左右,世行的一個代表團曾來與我們討論有關中國經濟改革問題。那時世行有部分意見認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太慢,因為那時西方學者對前蘇聯體系的改革研究中,有一派激進的思潮。這一派思想,當時在國際上曾經占有上風。而我們當時認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難度不全在經濟方面,而更在社會方面。早在建國初期,我們就按照蘇聯模式建立了整套的退休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國有企業職工享有全套的福利;但那時國有企業職工數僅約1000萬,而1986年到達了1億多,因此國有企業難以實現破產。對職工既有福利制度的改革,絕不是容易的事情。這是我們改革難以急進的主要原因。一位英籍世行專家立即同意這一觀點。他說:“英國撤切爾夫人在推動英國改革時,面臨政府部門、企業與職工們極大的阻力。”多年來,中國各類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建設,卻滯后于經濟的發展與改革。江總書記曾提出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要深刻地理解這一點,在今后的改革與發展時,要充分考慮改革各方面的銜接,即對科技的、經濟的、社會的各項因素進行綜合全面地分析。
五、關于體制問題
所謂體制(或制度),不僅包括組織機構,也包括各類規范(norms)與在特定體制下所形成人們的習慣行為方式(在國外有制度經濟學派)。它存在慣性。從現實經濟生活來研究,國土愈大,人口愈多,某一特定體制存在的時間愈久,則存在的慣性也大,改革的難度也愈大。中國漸進式改革之所以成功,及“休克療法”在國外改革中所產生的很多副作用,都屬于對體制影響及國情估計上的差異。福特基金會華安德先生在開幕式的發言中亦曾強調了體制問題。會議中所提出的經濟結構調整、城市化滯后、公共產品供給的瓶頸、國企改革與法人治理結構等等改革與發展,也都是屬于這類問題。江總書記在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述中,認為需要100年的時間。有些人認為這一時間過長了,但我們認為這是恰當的估計。
舉一個細小的例子,足以說明體制的影響。
日本名古屋郊區一個類似中國鄉鎮企業的小廠,從中國武漢機床廠買了一臺龍門刨床。因為從中國買這類產品,質量好價格便宜,唯一缺點是缺乏計算機控制。但這點對他們來說并不難,他們自己組織力量安裝了一臺計算機就行了。這樣一件小事情,在日本的小企業都可做到,但在中國卻由于積累的體制因素,變得行不通。教育的過份專業化,管理人員的經營思想與知識,激勵機制與企業的制度考核等等都是造成行不通的機制因素。公司治理結構在國外已有上百年歷史的成熟經驗,但在中國卻屢屢出現不具公司治理結構的各類翻牌公司等等。這些都是屬于體制的影響。
六、經濟全球化與多極化
近10年來,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一個主要經濟現象。這一經濟現象的形成,有其歷史的長過程。信息與運輸技術的發展,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與擴展市場,是促進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主要技術與經濟動力。經濟全球化的現象之一,是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超過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速度。在關貿總協定(GATT)基礎上,于1995年建立起來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及其成員國的增加,在總體上為世界商品與服務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發展條件。中國與美國在1999年11月,業已簽署了關于中國參加WTO的協議。中國即將可能進入WTO。我們必需抓住機遇,通過參加WTO,加速引進技術、管理與資金,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并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以進一步推進中國經濟的發展與改革。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例如缺乏與進口商品競爭力的企業職工,有可能面臨更多下崗的威協。而銀行與金融系統,將極易受到國際資本的沖擊。1997年7月出現的亞洲金融危機,業已證明了這一點。為此,我們要深入理解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積極而審慎地參加到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并對各個部門的國際競爭力、跨國公司的發展及廣泛國際市場的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與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多極化(在國際的研究文獻中,通稱為區域化,中國所用“多極化”詞匯的涵義與區域化或有所不同,但也都可從經濟的角度來分析)。國際上業已形成多極的經濟合作組織,例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南亞經濟合作等等。由于地緣關系,區域間的貿易量往往占有重要比重,具有更大的相互間影響。會議中也有提出“加強區域性經濟合作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應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的重要途徑”。這一建議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但在區域中如能作某些政策上的協調,例如產業政策、貿易政策等等,對于抵御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應是較為可行的途徑,也將有利于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發揮。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的增長,具有極大的潛力,但也存在若干國內外的制約因素。我們只有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理論,和同志所提出的學習與實踐的思想,才能克服各種困難,使中國的經濟潛力得以充分地發揮,實現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實現中國現代化三步走的偉大發展戰略目標。
- 上一篇:經濟增長有效性分析論文
- 下一篇:經濟增長及長期趨勢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