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發展

時間:2022-03-26 12:00:00

導語:現代經濟學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經濟學發展

一、現階段有無可能編寫出一部比較科學而又為經濟學界認可的經濟學著作或教材

我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因為客觀上并不具備誕生這種著作的條件。眾所周知,經濟科學是探索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而這些規本論文由

則是一定社會經濟制度和生產方式條件下的某種客觀必然性。如想發現這些規律,必然要以它所依存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為前提,我們不可能想象在該種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尚未發展成型,或發展得不夠成熟之前就能超前地探索到某些經濟規律,這正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之難以掌握一樣。馬克思為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規律,特地選擇了英國這個資本主義發展較為成熟的經濟形態作為對象進行解剖,從而才有可能撰寫出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社會影響的巨著——《資本論》。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條件,盡管馬克思有超人的天賦,也難以實現他的研究目標。

我國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很不發展的基礎上開始了無產階級革命,在取得政權后又過早地宣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并實施了與這一口號相應的政策措施,結果走了一些彎路,使社會發展不得不回過頭去進行補課。直到1978年底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才開始進入一個社會轉型階段,我們把它稱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說,距成熟的社會主義社會還相當遙本

供遠。試問在這種條件下,要求經濟理論工作者拿出一部成熟的社會主義經濟科學著作,是否過于理想化?更何況我們經濟理論工作者長期接受一套意識形態教育,在腦海中已形成了許多條條框框,對這種完全創新式的探索顯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現階段經濟學者應把經濟理論建樹的重點放在哪里

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當前的實際又是什么?中國的國情決定我們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既要進行從計劃

經濟制度向市場經濟制度轉型,又要從城鄉二元經濟向現代一元經濟轉型,與此同時還要進行生產方式的轉型。不難想象,在這一系列的轉型過程中,會有多少重要的經濟難題擺在我們

面前,等待我們逐個加以研究和解決,以便為中央決策部門提供科學的依據和分析資料。當這一系列重大問題一旦有了較為成熟的成果,一方面在理論上就有可能形成一門有重要現實意義的科學門類,另一方面也為今后更具有科學價值和更長遠意義的經濟理論積累寶貴的學術資料。這樣做,不僅具有可觸摸到的現實可行性,也具有現實的應用價值。所以我認為,把中國轉型經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和教材內容無疑是最實際的合理選擇。三、應如何面對現在被廣泛使用的政治經濟學教材和西方經濟學教材

在社會上,尤其是在高校中,政治經濟學(包括社會主義部分)不僅是作為經濟類專業學生的基本課程,而且它在高校中還作為一門政治理論課被廣泛學習。應如何看待這種現狀呢?馬克思的學術著作基本上都是科學的革命理論,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概括為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非常準確的。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把政治經濟學作為政治理論課也是合理和必要的。但應注意,這里并不包括“社會主義部分”。因為在馬克思當時的著作中,還沒有創建出(事實上也不可能創建出)系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通稱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是在斯大林主持下由蘇聯科學院的眾多院士集體創作的。實踐證明,它已被社會淘汰,可見它算不上科學的著作,當然也算不上是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今天在高校作為政治理論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經濟學,即資本主義部分,當然仍有存在的價值,只是要與時俱進,有所發展,有所揚棄。例如,對現代資本主義的認識,既要看到它的基本矛盾仍如馬克思當年分析的那樣依然存在,又要看到它的許多方面,包括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已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有所調整。因而矛盾的形式和尖銳程度也有所變化。對這些情況只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予以剖析,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至于如何對待現存的社會主義本論文由

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則可有不同的思路。其一是用轉型經濟學替代它們,因為轉型經濟本身既包括生產關系的內容,又包括資源配置的內容,可以說上述二者都已兼容在內了。其二是如不想改變傳統的做法則繼續保留二者現有的位置也是可考慮的。按照傳統的理解,馬克思經濟學是以研究生產關系為側重點。在階級已基本消滅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應把著眼點放在國家、集體和個人相互的利益關系上。具體展開則是國家

、企業與個人的關系、城鄉關系、工農關系、不同收入階層的關系等等。且在一定階段還要找出主要的矛盾關系及其化解矛盾的方式。這樣做可能與轉型經濟學有一定的重復,但它的長處是可系統地分析這種矛盾。西方經濟學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的理論概括,它本身也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不斷修正的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盡管它反映的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經驗,但針對我國經濟轉型的需要,通過對它的學習也可借鑒許多有益的經驗。因此,沒有必要對它采取歧視的態度。

現在新編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中,把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合并為一體已成為一種時尚。從節約課時和刪減一些不必要的內容重復來說,確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從理論和邏輯角度審視,就會發現它也存在一些重大矛盾。例如,從這些教材的內容看,社會主義部分已不限于研究生產關系,資源配置的內容已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一部分并不是以研究

">

生產關系為主要對象的。在一部政治經濟學教材中研究對象前后竟不一致,這種矛盾的情況究竟怎樣處理,顯然是一個難題。因此,我認為把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完全分開是較為恰當的,硬要把二者捆在一起反而有些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