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割與產業組織的演化透析
時間:2022-05-09 05:43:00
導語:資源分割與產業組織的演化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資源分割理論是組織生態學的重要理論,它從資源分化的角度解釋了產業組織之間的競爭共存現象。資源分割理論的核心包括三個部分,一是資源分布的形狀,二是通用型組織的行為和演化,三是在既定的資源分布和通用型組織的行為方式下,專業化組織的行為和演化。研究表明,組織生態位寬度的差異和組織生態位的分離是組織之間競爭共存的基礎,而組織之間存在的邊緣效應、聚群行為和擴散行為等行為機制,能抑制組織種群之間與種群內組織之間的競爭排斥行為。資源分割會通過影響組織設立、組織成長和組織死亡而制約產業組織的演化。
[關鍵詞]資源分割組織生態學產業演化
任何產業組織的發展都需要特定的資源基礎。所謂資源是指可以被組織利用的物質、條件或因素,隨著它在環境中可獲得性的增加,組織的成長性也增加。也可以把資源理解為可以潛在地影響個體適宜度的被組織直接利用的環境因素。高斯(Cause)早就指出,使用相似資源的組織不能長期共存,除非長期的進化使組織之間發生了形態上或行為上的變化。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理論也認為,高的市場集中度是一種進入壁壘,對小型企業來說尤其如此。因此,在成熟的產業中,在市場集中度很高的條件下,新的組織很難加入,產業密度會持續降低。但組織生態學中的資源分割理論卻認為,許多組織種群最終會分割為雙市場結構:即數量較少的大型通用型公司和為數眾多的小型專業化組織共存于同一資源空間中,前者占據著高度集中的市場中心,后者則集中在高密度的邊緣區域。資源分割理論試圖解釋在成熟的產業中同時出現的兩種趨勢:市場集中程度的不斷加強和由于小型專業化公司的大量出現而導致的組織密度的不斷提高,研究在同一資源空間內組織穩定共存的條件以及限制組織間競爭的因素,分析由通用型組織與專用型組織之間的競爭而引起的種群動態。資源分割理論的核心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關于環境的假設和陳述,即資源分布的形狀;二是在既定的資源分布條件下,通用型組織的行為和演化;三是在既定的資源分布和通用型組織的行為方式下,專業化組織的行為和演化。
一
資源分割理論假定環境資源是分布在多個維度上的,每個組織都位于一個特定的多維環境空間中。在典型的資源分割理論中,資源代表市場中的潛在消費者,而資源的維度則代表消費者的社會經濟特征或人口統計學特征。例如,在報業市場中,人群就是潛在讀者和訂戶的主要資源基礎。而潛在的讀者可根據年齡、教育程度、政治傾向、居住地的位置等維度來排列,每一個維度均可形成報紙差異的基礎。在每一個維度上,不同點上讀者的豐裕度是不同的。在每一個可觀察的市場或環境中,不同維度上的豐裕度分布是可以計算的。例如,報業市場讀者的年齡分布就可由人群中的年齡分布來簡單反映。公司在市場維度中的位置可用其范圍或范圍的中心來識別。例如,在市場的教育維度上,《紐約時報》比其地方競爭者《每日新聞》的定位就要高很多。
資源分割理論認為,環境資源在每一個維度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都存在一個單峰。資源在每一個維度上的分布是大體均衡地圍繞在這個單峰周圍的。對所有相關維度的聯合分布而言,也存在一個單峰,它代表著所謂的市場中心。這種資源分布意味著某些環境區域的豐裕度要比其他區域高,位于資源豐裕度高的區域的組織具有潛在的規模優勢。例如,在美國的報業市場中,市場中心代表著潛在讀者最多的群體,在一個標準的美國當地市場中,該群體代表著中年、受教育水平高、具有中立的政治觀點、居住在主要城市的潛在讀者。
在這樣的資源分布條件下,產業的資源分割可概括為以下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1)在市場的早期,當市場擁擠時,大多數公司會為最大可能地利用資源而展開競爭;(2)競爭迫使所有公司實行專一化和差異化,盡管大多數公司采用的戰略在本質上還是通用化的;(3)隨著規模經濟力量的加強,只有少數通用型組織能夠生存,它們向市場中心移動;(4)通用型公司擁擠程度的放松以及它們向市場中心的移動在市場的外圍打開了資源空間,專業化公司在這一資源空間出現和繁榮;(5)事實上,資源在此時已被分割為通用型資源和專用型資源;(6)模型的主要前提變量是總體市場集中水平。當市場不再高度集中時,專業化組織的業績就會降低。
很多實證研究為資源分割理論提供了支持,這些研究包括哈南(Hannah)等對汽車行業的研究、弗里曼和勞咪對銀行業的研究、卡羅爾(Carroll)對報業組織的研究、斯威敏菜茨(swaminathan)對葡萄酒釀造業的研究、波尼(Bonne)等對審計業的研究、米契爾和瓦特對高技術產業的研究以及梅茨亞斯(Mezias)對美國長片產業的研究等。美國啤酒業的發展呈現了典型的資源分割特性①。在啤酒業發展的最初十年內,組織發展是分散的。大量的小型啤酒制造商提供市場供應。隨著新的釀造和分裝技術的出現,其中一些啤酒釀造商開始追求規模經濟,并擴張成了大型的全國性的供應商。美國啤酒業的組織密度從19世紀70年代的3000家降低到20世紀70年代的40家。自此以后,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1977年到1992年,又有377家企業進入了該行業。根據資源分割理論,這可用競爭釋放來解釋,因為大規模的批量釀造的啤酒不能滿足聲譽敏感消費者對啤酒的特殊需要。微型啤酒釀造商和出售自制啤酒的酒館通過提供滿足消費者偏好的不同產品而得以進人該行業的外圍,啤酒行業由此被分割開來。
二
在資源分割條件下,組織之間存在兩種競爭共存現象:其一是通用化組織與專業化組織之間在不同的資源區位中的競爭共存;其二是通用化組織種群和專業化組織種群內部組織之間在同一資源區位上的競爭共存。組織種群之間與種群內部組織之間的競爭者之間存在兩種共存機制:不同類型組織生態位的選擇和資源豐富度的空間異質性。這些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假定是:資源是異質的,組織是進化的,組織以最適當的方式獲取資源。
組織生態位的概念最早由哈南和弗里曼提出。組織基礎生態位是指組織或組織形式賴以成長的多維社會空間。組織現實生態位是組織基礎生態位的一個子集,是指組織在競爭環境下得以持續存在的社會空間。組織生態位概念有助于理解組織之間的競爭行為,以及在特定的市場分割中組織互動的共生動力學。組織生態位寬度是指組織資源利用的變異性,可定義為一個組織所利用的各種環境資源的總和。
組織生態位寬度的差異隱含著組織資源利用策略的差異。通用型公司的生態位較寬,所能利用的資源變動范圍大。專業化組織則在較緊的資源中求發展,它使用的資源變動范圍小,生態位狹窄。生態位寬度越寬,代表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和容忍能力越強,但須付出額外的資源和能力;生態位寬度越窄,雖然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但在特定的環境中會有較好的表現。因此,同一組織種群內的組織可通過選擇在一個較寬的生態位上保持較低的績效,還是在一個較窄的生態位上保持較好的績效而實現共存。
不僅如此,在同一資源空間內的不同組織種群(產業)之間也可通過生態位分離使種群間競爭減少到最低限度而實現競爭共存。組織種群的生態位通常借助于以下方法而發生分離:(1)不同的組織種群消耗不同的資源;(2)不同的組織種群消耗同一資源的不同物資形態;(3)不同的組織種群對同一資源的利用程度不同;(4)不同的組織種群對同一資源的利用階段不同;(5)不同的組織種群對同一資源的利用時間不同;(6)不同的組織種群在任一特定的時間內分散在不同地點獲取資源。
資源豐富度的空間異質性是組織之間實現競爭共存的另一個機制。空間異質性形成的資源分割主要由以下行為機制伴隨。這些機制能抑制組織種群之間與種群內組織之間的競爭排斥行為。第一,邊緣效應。資源列陣的邊緣空間和核心空間的性質不同。邊緣空間具有異質性、中介性、前沿性、公共性與關聯性等空間特征。邊緣效應是指在資源交錯帶內的組織種群和組織個體數目都比鄰近資源空間里要多的這種現象。資源列陣的邊緣空間之所以容易誘導組織個體的聚集,并通過增加組織聚集,推遲競爭排斥而使組織群落穩定化,是因為資源的邊緣空間是多種市場系統影響力交互作用的地帶,一般較各子系統更為復雜、異質和多變,信息量較豐富,因而刺激了各子系統中信息要求程度高的組織種群向邊緣區集結,即所謂的集膚效應。第二,聚群行為。個體組織的數量多寡一方面影響組織之間的競爭性,另一方面也影響組織種群在環境中的合法性。組織種群的規模越大,它在社會環境中的合法性就越強,所能獲取的社會資源就越多。產業組織的聚群還能集成各種外部性,如專業化雇員的集中、信息的擴散、工資的降低和地域集中的企業孵化器等。因此,競爭性的組織也會共存于某一特定的資源空間里。但聚群行為具有時間異質性。在產業組織發展的早期,企業家期望通過組織種群密度的提高來增強組織的合法性。但過了一段時期以后,企業協會和勞動力工會等組織創造了一種組織之間以及組織與其他相關者之間的連接網絡,企業家對組織種群密度變化的敏感性就會降低。因此,合法性對組織聚群的影響也會隨著種群年齡的增長而降低。第三,擴散行為。擴散是組織種群的基本屬性也是減緩組織種群內外競爭促進共存的主要機制之一。組織的擴散會降低對同一資源在同一時點的利用強度。一般來說,個體組織的移動對組織種群的遺傳和社會成分都有重要的影響。組織在一組資源陣列的板塊間的擴散行為受資源陣列的大小和密度、種群密度等因素的影響。另外,組織擴散被環境信號引導,如競爭者的密度、可利用資源的變化等。哈格斯坦德(Hagerstrand)研究了組織的地理擴散現象。在源地與擴散地的關系上,最為常見的是接觸擴散,即組織的地理擴散過程是由近及遠的。根據這一觀點,源于任一源點的地理擴散具有距離衰減效應。另一擴散規律是等級擴散,即組織的擴張是沿著一定等級規模的地理區域進行的。這種擴散過程并不一定按照地理鄰近性,而是按照區域的重要等級跳躍式擴散的。
三
資源分割不僅意味著資源空間內不同區域之間資源豐裕度的差異,而且意味著不同區域內的組織對資源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的差異。資源分割會導致組織行為的變化和組織成長規模的差異,它會通過制約組織設立、組織成長和組織死亡而對整個產業組織的演化產生影響。首先,資源分割會對產業組織的設立帶來直接的影響。資源分割理論認為,持續的市場集中必定會提高專業化組織的設立率,專業化公司的設立與大型通用型公司的增長緊密相關。例如,美國長片產業在其發展的早期就形成了通用化公司和專業化公司兩種不同的組織形式。通用化公司采取垂直一體化戰略,既制作影片,又發行影片。專業化公司則只從事影片制作或者影片發行。到1917年,通用型公司占影片制作和影片發行市場的份額均超過了50%,市場集中度很高。但到1929年,通用型組織的數量比其頂峰時期(1925年)的數量減少了50%,盡管它們的影片制作和發行的市場份額還在持續上升。在通用型組織主導地位不斷加強的同時,專業化組織的數量也在不斷擴大。1929年,專業化影片制作公司的數量是通用型公司的兩倍,而專業化發行公司的數量則與通用型公司持平。約翰和斯蒂芬的研究證明,美國長片產業中大型通用化公司的集中提高了專業化制作公司和專業化發行公司的設立率。
資源分割使得整個產業組織主要集中在資源中心和資源邊緣這兩大區域,區域內的組織競爭就十分激烈,而這種競爭有利于推動產業組織的設立。組織生態學中的紅皇后效應理論認為,競爭是推動組織成長的重要因素,組織如果想要保持長期良好的成長態勢,就必須積極地參與競爭,競爭會促進組織設立率的提高,并促使組織更好地演化和發展。班內特和索云森對美國伊利諾斯州零售銀行的研究驗證了競爭對組織設立的影響。結果表明,十年前經歷了競爭的地區的組織設立率比最近經歷了競爭的地區的組織設立率高37%。當主要銀行的競爭經歷存在較大的變異時,組織的設立率就會提高。在平均觀察值水平上,競爭經歷的變異會將組織設立率提高1%,但在最高水平上,競爭經歷的變異將組織設立率提高了3倍。當組織同時與多個集團競爭時,組織的設立率也會相應提高。班內特和波迪克斯以美國1951-1994年間所有電子數字制造商和通用電腦系統制造商的資料為基礎,研究了紅皇后效應對組織設立的影響。他們將市場分為大型機、中型機和小型機三種類型。結果表明,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中型機制造商極可能進入小型機市場,其進入的概率是未經歷過競爭的組織的18倍,且這一效應完全是由最近的競爭經歷引起的。
其次,資源分割會影響產業組織的成長。在資源分割的條件下,處于資源空間不同區域的組織會采取不同的經營戰略,處于資源空間中央區域的組織采取的是通用化戰略,而處于資源空間邊緣地帶的組織則采取專一化戰略。兩種戰略各有優缺點:通用化戰略能獲得規模經濟,但要在市場中心面臨基于規模的激烈競爭;專一化戰略通過退卻到市場邊緣而從溫和競爭中得益,但卻要放棄規模優勢。資源分割理論認為,在特定的條件下,組織規模和專一化戰略兩者同時是獲得較高組織績效的決定因素。但它隱含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條件是,資源空間必須是充分異質的。換言之,只要專業化組織有充足的機會將其自身與通用化組織區別開來,資源分割的過程就能提高專業化組織的業績。為了獲取專業化利益,專業化組織必須置身于遠離通用化組織的資源空間之中。由此可得出兩個基本的結論:(1)在資源分割條件下,推行單純通用化戰略(資源集中區附近的廣闊區間)和單純專一化戰略(資源外圍的狹窄區間)的組織比位于資源集中區與資源外圍之間區域的組織有更好的成長性。波尼和卡羅爾等所作的荷蘭報業組織成長模型顯示,全國性報業組織和拉斯塔德(Randstad)地區(荷蘭中西部主要的人口和經濟集中區,是由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和烏特列支圍成的四角區域)以外的地區性報業組織比拉斯塔德地區內的報業組織成長速度更快。拉斯塔德以外的地區性報業組織比拉斯塔德內的報業組織有更好的績效。這表明在資源分割的條件下,報業組織的成功依賴于其在資源空間中的位置,成功的組織要么呈四方型分布在資源空間的中央(大型通用化組織),要么在資源空間的外圍尋找生態位(拉斯塔德地區之外的專業化組織)。太靠近通用化組織的專業化組織(拉斯塔德地區內的專業化報業組織)成長性較差。(2)在資源分割條件下,通用化組織之間的集中會提高專業化組織的成長性。通用化組織之間通常會為了爭奪市場中心而展開規模競爭。隨著這種競爭過程趨向均衡,存活下來的個體組織的規模得以擴大,但整個通用化組織所占有的資源總量則減少了。這樣一來,即使資源的分布狀況沒有改變,資源空間的擴大也為專業化組織的設立和擴展創造了條件。通用化組織之間競爭的加劇最終會導致少數幾個主導型通用化組織成四方型地分布在資源空間的中央。在通用化組織的集中過程中,專業化組織與通用化組織之間的平均距離得以擴大,專業化組織會逐漸向市場空間的中心移動。這種移動減輕了專業化組織之間的競爭壓力,有利于專業化組織績效的提高。波尼、卡羅爾的研究表明,荷蘭地區性報業組織和全國性報業組織之間的成長率有較大的差異。在發行量為7萬份(相當于地區性報業組織的平均規模)的報業組織中,全國性報業組織的成長率是地區性報業組織的3.5倍,這意味著位于市場中央的報業組織具有充足的成長機會,而地區性報業組織的成長率則由于其定位于較小的生態位而受到規模的限制。同時,全國性報業組織的盈利性是由規模競爭主導的,但拉斯塔德地區內的報業組織卻無法從相對較大的規模中獲益,而拉斯塔德地區外的報業組織卻能獲得規模競爭的優勢,盡管其規模優勢的程度比全國性報業組織要小。原因是拉斯塔德地區外的報業組織在資源空間中離全國性報業組織的距離較遠,有機會獲得較大規模的成長,取得規模優勢,而又避免了與全國性報業組織的激烈競爭。
最后,資源分割會影響產業組織的死亡。資源分割不僅使產業組織集中在不同的區域,而且使產業組織的規模實現了分化。向資源中心區域集中的是大規模組織,而留在資源外圍區域的組織是小規模組織。資源分割模型說明,大規模通用性組織市場競爭的集中會提高它們死亡的比率,但會為小規模專業性組織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卡羅爾對美國7個大都市區的報業研究發現,隨著競爭范圍的集中,大型通用性組織的死亡率提升,而小型專業化組織的死亡率下降。隨后,卡羅爾和斯威敏萊茨又發現,美國微型啤酒釀造商的死亡率也隨著市場集中程度的提高而降低。
在資源分布的中心地區,大型組織更容易獲得規模經濟。市場中心定位假說認為,隨著大型通用型組織距離市場中心越遠,其死亡風險就越高。多貝威(Dobrev)對歐洲汽車制造商和美國汽車制造商的研究支持了這一假說。這些研究將汽車制造商的技術生態位定義為汽車引擎的容量,將市場中心定義為每個國家四個最大的汽車制造公司所涵蓋的生態位。結果發現,汽車制造商的生存機會隨著它離市場中心距離的擴大而成比例地降低。
對處于市場中心的通用型組織而言,規模競爭是其主要的競爭焦點。一個組織遭遇的規模競爭取決于兩個因素:第一,它面對的大型組織的數量;第二,它與每一個大型競爭者在規模維度上的距離的總和。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可提出規模競爭假說,即在基于規模競爭的通用型組織之間,某一組織與每一個大型組織在規模維度上距離的總和越大,其死亡的風險就越高。其中,距離可根據很多原則來計算,以表示規模較小的組織在規模競爭中的劣勢。很多研究使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來衡量規模距離。支持規模競爭假說的實證研究包括卡羅爾和斯威敏萊茨對美國釀酒廠死亡率的研究,多貝威和卡羅爾對四個主要汽車制造商種群的研究。
- 上一篇:知識創業的價值與特點詮釋
- 下一篇:小議公共經濟存在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