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創業的價值與特點詮釋

時間:2022-05-09 05:41:00

導語:知識創業的價值與特點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創業的價值與特點詮釋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新創業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本文初步探討了知識創業為人類社會帶來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并通過對知識型創業企業的調查分析,概述了他們在創業中所表現出的鮮明特征:依靠知識、技術創新;短期內快速增長;創造新的行業和市場等。

[關鍵詞]知識創業;價值;特征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新創業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各國發展科技與經濟的無數事實證明,知識創業已成為增強國家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特別是以高新技術、互聯網為代表的知識型產業的崛起與發展,已經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并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探討知識創業的價值與特征,對國家實施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知識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關于知識創業的概念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把“創新”一詞引人科技界之后,很快形成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概念,創新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把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依靠知識、技術自主創新將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創新創業獲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高增長,這種現象也激發了不少學者的研究興趣,不斷有學者從各種角度對此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與知識創業相關的概念,例如,知識創新、知識型企業、知識經營等。關于知識創新已經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和討論,本文不再探討。早在1998年OECD就提出“知識型企業”的概念[1],認為經濟發展將催生越來越多的知識需求,滿足知識需求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知識需求通常表現為企業通過吸納人才或聘請咨詢顧問,從企業外部購買新知識,提高生產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有的學者把企業依靠知識、技術創新稱為“知識經營”,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知識在人類生產實踐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業已成為繼人力、資本、土地之后新生的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知識經營逐漸滲透到各個產業,使傳統企業進化為知識企業。并指出“知識經營是指知識企業將知識作為商品進行生產、交換、分配和利用的過程。”[2]知識經營形成了企業知識需求——自我生產知識——形成知識資本——開展新業務——產生新知識需求的知識經營戰略循環。從知識經營的概念和內容可以看出,知識經營概念與知識創業概念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兩者并不等同。

根據目前創業學的研究,“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捉機會并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或服務,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3]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給知識創業下這樣一個定義:“知識創業是指以知識創新、生產為主要特征,依靠知識、技術開創新事業,創辦新企業,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知識創業包含創辦知識企業(或開展新業務)——知識創新——知識生產——知識營銷——知識資本化——再次知識創新等一系列知識創業活動過程。知識創業的特點在于利用知識、技術和智慧創辦新企業或開創新的行業、新的市場,關鍵在于一個“創”字。事實上,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國內外基于知識創業的企業越來越多,根據《2004年最受尊敬的知識企業報告》[4],像汽車業的豐田、本田;咨詢業的麥肯錫、埃森哲;電子電器業的三星、佳能;信息產業的微軟、IBM、惠普等;還有國內具有代表性的知識企業如:海爾、聯想、百度、阿里巴巴等,這些企業或者基于知識和技術創辦新企業、新市場,或者通過自主創新進行企業內創業,通過不斷滿足社會需求和創造高知識價值獲得生存和發展。

二、知識創業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認為,價值普遍存在于人的各種活動中并制約人的活動性質和方向,人的各種目的歸根結底都是價值目的,是發現、創造、追求價值的目的。當人通過勞動活動實現了物種的提升,使自己與外物區別開來并想方設法利用外物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之后,價值就一直伴隨著并貫穿在人的各種活動中,作為一種目的要素制約著人的活動。[5]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在人的生產、生活中通過滿足人的各種需要體現了更高的價值。一些學者認為,在當今高技術社會中,知識和智慧具有巨大的價值。[6]知識創新、創業形成知識型產業,這些產業之間通過相互帶動作用,形成龐大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知識產業群,它們是提高國家競爭力和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例如,由知識、智力密集型產業構成的信息產業、航天產業、生物產業等,它們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1.知識創業的經濟價值。經濟價值是人們從經濟的角度出發,用經濟的標準來衡度的一定的事物、現象以及人們的行為的價值。凡是能夠滿足人們的經濟生活需要,有利于或促進經濟生活發展的事物、現象和行為,就具有經濟價值。經濟價值的大小是以這些事物、現象和行為所帶來的物質或經濟利益的多少來衡量的。[7]知識創業通過知識的創造、生產、資本化過程,不斷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實現其經濟價值。

首先,知識創新、創業使產品產生更高的價值,也使知識創業者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知識創新、創業的價值是一種附著在產品上的無形價值,是這種價值決定了一種產品的銷售價格,如技術、設計、廣告等。知識階層通過技術開發、設計使產品的價值增大。例如,一條名牌領帶由于名牌產品附著了更多的知識價值,從而其價格常高出普通領帶的幾倍甚至十多倍。微軟公司生產的“辦公室軟件97”光盤,物質成本每張大約3元人民幣,而每張光盤的市場價格約值8000元人民幣,可見知識創新的高價值。據我國有關部門的一份研究報告,電子類產品對GNP的貢獻與其他部門相比,如果以單位質量鋼筋對GNP的貢獻為1,則小轎車為5,彩電為30,計算機為1000,集成電路則為2000。[8]在20年前的世界富豪排名中,前10名幾乎都是石油大亨,而今天排在前10名的世界富豪,一半以上與信息等高科技產業有關。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1998年已擁有58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而且連續10多年被《福布斯》雜志評為世界首富。而且微軟通過認股權造就了3000個百萬富翁。國內的知識型企業,像北大方正、百度、阿里巴巴、網易等,依靠知識和技術創新均在短期內獲得了高速增長,這些知識創業者也成為中國最富有的人。正像中科院院士王選所講過的:“今天我們要樹立的大款形象是真正的知識英雄,他們靠自己的知識,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在為國家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自己富裕起來。他們應該成為百萬富翁。”[9]其次,知識創業催生高速增長的高科技產業群,在國民經濟中產生相當大的價值總量。由于大批知識創業階層和知識型企業的崛起,使我國高技術產業實現了快速增長,并在國民經濟中快速上升,產生相當大的價值總量。2003年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對整個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4.6%,2004年占GDP的比重達到了4.5%。2004年,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占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的比重達到28.3%。[10]2005年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完成2500億美元,增長20.5%。大量事實證明,知識型產業的自主創新使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獲得了競爭力,大批知識創業型企業的崛起正在使國家逐步從知識、技術資源大國走向世界科技強國。

20世紀以來,科學理論為生產、科技和產業發展開辟了各種新的道路,加速了新的知識產業群的形成和發展。例如,量子理論的出現促進了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信息產業的基礎;運用相對論原理,形成了核技術,引發了核工業;運用生物學原理發展了生物技術,并且催生了具有巨大價值的生物產業。這些不僅說明了科學理論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而且科技的發展已經證明,它所形成的知識型產業通過自身的快速增長和對其他行業的影響帶動作用,將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2.知識創業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是社會作為主體同客體之間發生的價值關系,是以社會整體的利益和需要為尺度來衡量的一定的現象或行為的價值。某一現象或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大小,關鍵是看這種現象或行為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11]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知識創業者階層的崛起,不僅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創造了眾多新的就業崗位,而且為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首先,知識創業不斷創新知識以改變人類自我生存環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利益。作為知識經濟和知識產業的基礎,信息科學和信息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生物科學、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是對人類未來的生產、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科學,納米科學和技術在當前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廣泛,這些新興科學和形成的新興產業對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發展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以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發展影響為例,電話走進50%的美國家庭用了60年,而互聯網進入50%的美國家庭僅用了5年。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已經達到1.03億人,共有網站37萬個,聯網的計算機數達到2100多萬臺[12],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速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電視手機進入市場,將使人們隨時獲得像神六發射成功這樣重大的信息。而人類基因個性化,將滿足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存需要,極大地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和條件。

其次,知識創業對社會變革與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培根認為,社會變革的動力來源于知識,在所能給予人類的一切利益之中,“最偉大的莫過于發現新的技術、新的才能和以改善人類生活為目的的物品。”[13]鄧小平同志也指出:“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產業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當代的自然科學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于生產,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14]目前,知識創業已成為社會生產、各類產業發展不斷創新的驅動力和源泉,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會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IT業通過不斷的知識創新,帶動和催生了社會其他領域的發展。例如,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電子商務,網絡購物又拉動了全球快遞業,2005年美國網絡購物總交易額高達820億美元,而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快遞方式將網上訂購商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新一代超級芯片的問世將對社會生產的許多領域產生深刻影響,例如,由IBM主導開發的CELL芯片與INTEL的奔騰芯片相比,其計算能力至少提高了10倍,在圖形處理方面,CELL的功能是奔騰芯片的50倍,因此,CELL芯片的問世將在數字娛樂、視頻、醫療、軍事應用方面帶來革命性的提升。可以說,CELL的問世對整個IT界都影響深遠,不僅游戲公司可以基于CELL開發更好的游戲,其他公司,如系統軟件公司、TV數碼產品公司、手機廠商,甚至雷達制造商、導彈企業都可以從中受益。[15]可見知識創新創業在形成知識產業群和其他產業中發揮著巨大威力,將帶來深遠的社會變革和產生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

三、知識創業的特征

知識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使人們看到了知識創業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另一方面,知識創新、創業在增強國家競爭力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越是知識經濟發達的國家,越注重把增強知識創新能力放在國家建設的突出位置。大量的案例研究發現,知識創業在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表現出其鮮明的特征。

1.依靠知識、技術創新。21世紀的重要特征是知識、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包括產品研發創新、管理創新、業務流程創新和服務創新等。從國際上著名的大企業看,像微軟、英特爾公司等,在他們所在的領域不斷進行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沃爾瑪、宜家等零售業的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使他們一直走在行業的前列。從國內創辦的個體小企業看,近幾年許多大學生、研究生利用知識、技術不僅創辦科技企業,而且在平凡的傳統行業中創造了奇跡。例如,被媒體關注的一個復旦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賣雞蛋,研制開發了品牌雞蛋的“網上身份查詢系統”,給雞蛋注入新的理念,1年多就賺了35萬,勝過他父親多年的傳統農業操作模式。這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知識和技術創新為創業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2.創造新的行業和市場。知識型創業者利用知識和新技術抓住機會開發新產品和新市場,而不是為了個人生存而瓜分現有市場。一般來說,這種創新性的機會型創業比那些瓜分現有市場的生存型創業更能夠開發新市場或更大的市場,預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更多,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更大。例如,中國IT產業的發展從PC到互聯網,正是由于像柳傳志(創辦聯想)、倪光南(研制聯想漢卡)、王永民(發明五筆字型)、王選(發明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以及張朝陽(創辦搜狐)、馬云(創辦電子商務)等一大批知識型創業者不懈努力和積極推動,開辟并不斷擴大了我國IT產業市場,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而黃明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經過不懈的努力,開發太陽能利用技術和產品,不僅為中國開辟了廣闊的太陽能利用市場,也為人類利用可再生能源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有更多的知識型創業家在國家創新戰略和政策鼓勵下,通過自主創新創造并引領知識型產業的快速發展。

3.短期內快速增長。快速增長指的是公司的市值不斷攀高,短期內產生巨額財富和更多的富豪。微軟是依靠知識創業并不斷創新實現高速增長的典型,據美國《福布斯》雜志報道,蓋茨1994年已有83億美元資產,1995年有129億美元,1996年達180億美元,1997年為364億美元,1998年他的總資產已上升到580億美元。正是基于這種與傳統企業增長方式不同的快速增長,使微軟的財富連續十多年全球排行第一。中國的百度公司一夜之間產生了多個億萬富翁、幾十個千萬富翁和幾百個百萬富翁。目前,可以看到許多依靠知識、技術創業的企業,他們不但為社會創造巨大財富,為消費者帶來利益,而且他們創造財富的過程、企業成長的方式不是漸進的,而是在短期內快速增長。另一種是品牌的快速增長,在公布的“2005世界最具影響力品牌”中,Google用7年多的時間使其品牌價值已經高達84.61億美元,把西門子、飛利浦等這些“百年老店”拋在身后。而Skype從無人知曉到全球知名品牌也只用了兩年時間。在品牌價值快速飆升的背后,不僅是他們清晰地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更重要的是他們快速地吸收新知識、創造新技術和新產品,我們可以從中國品牌的聯想、百度、阿里巴巴等,找到依靠知識和智慧使他們快速增長的力量。

4.引領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最前沿。優秀的創業人才具有深厚的知識基礎,如果努力進入兩個最前沿,創新的機會就大大增加。馮·諾依曼于1945年6月寫的《關于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的草案》,提出了程序和數據一樣存放在計算機內存儲器中,并給出了通用電子計算機的基本架構,這些思想被稱為“馮·諾依曼結構”,60年來計算機經歷了巨大發展,但仍然沒有脫離馮·諾依曼結構。[16]再如,微軟1995年推出MSwindows,把它建立在PC上,在市場對技術的正反饋作用下,MSwindows不斷作出重大改進,其功能一直遙遙領先。微軟有句名言,“把創新聚焦到客戶最愿意掏腰包的那些功能上。”正是依靠這種知識創新、重視原始創新和不斷作出重大改進適合用戶胃口的策略,使其獲得了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的壟斷地位。

5.快速變革。快速變革是經濟全球化多變的環境中知識創業的一個顯著特征。他們不僅視變化為機遇,把握市場方向和需求,而且能夠抓住變革的方向和節奏,在變革中取得驚人的成功。英特爾前CEO葛洛夫先生說過,“唯一不變的是變”。摩托羅拉中國公司為了使自己擁有一個高效的組織機構,能夠適應變化和比競爭對手反應更快,進行組織架構和企業文化的變革。海爾從企業精神、作風到整體戰略主動求變,繼“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之后,正邁入“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海爾、聯想等都能在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中適應變化,依靠知識、技術不斷推出新產品,是他們打破常規的創新,以及迎合潮流的快速變化,創造了“快品牌”和一飛沖天的奇跡。變革觀念、變革管理、變革技術、變革創新已成為他們保持領先、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正如被世界稱為“商業教皇”的湯姆·彼得斯所言,最好是將自己公司的內里完全摧毀,用全新的、大膽的和創造性的方法將它重新打造,而不是用舊觀念打舊仗。

6.基于創業投資的支持。創業投資旨在促進高技術創新型企業和研究向成熟方向轉化的、以有限合伙為主要形式的投資方式。創業投資家通過發現有潛質的高新技術創業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并提供增值服務使其成長壯大,從而獲得高額回報。國內外許多知識型創業者通過獲得創業投資,使自己的企業迅速發展起來。創業投資也直接促進了企業的知識創新活動,對其具有特殊的孵化作用,如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新興半導體產業,70年代的生物技術產業和個人計算機產業,80年代的工作站和網路產業,90年代的因特網等興起與創業投資對這些領域的支持密不可分。1996年,搜狐在MIT尼葛絡龐蒂風險投資的支持下建立并成長,成為我國第一家依靠風險投資創立的互聯網公司。為中國企業提供網絡實名服務,幫助企業建立網上招牌的3721網絡公司曾多次吸引到日本JAFCO的風險投資。在中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活動中,一些創業團隊因擁有科技含量高和市場前景好的創業項目而獲得巨額風險投資,實現了創業理想和知識產品的商業化。

7.通過控制知識產權獲得競爭優勢。在全球化環境下,信息、技術和人才成為新創企業的關鍵因素,也是企業間競爭的焦點,特別是通過對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占有,使其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地位并控制市場。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86%的研發收入、90%以上的發明專利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憑借科技優勢和建立在科技優勢基礎上的國際規則,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形成了世界市場高度的壟斷,從而獲取大量的超額利潤。中國的企業為了獲得知識產權的競爭優勢,在人才和技術資源方面也積極參與國際化競爭,例如,阿里巴巴通過吸引來自17個國家的IT精英,獲得了電子商務的優勢地位。海爾之所以在市場上獲得持續競爭力,是因為不斷的自主創新,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從而獲得持續的市場優勢。中國“十一五”期間把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將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提升中國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OECD.TheKnowlede-basedEconomy.Paris:Econo-myDairlyPress.1998:12-23.

[2]吳磊,霍國慶.知識價值轉移戰略[J].管理評論,2005,(8).

[3]李志能,郁義鴻,等.創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Teleos.2004MostAdmiredKnowledgeEnterpriseRe-port.UK:BedfordPress.2004:6-20.

[5]李淮春.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6]金吾倫.當代西方創新理論新辭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7][11]李德順.價值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8]易培強.知識價值論探微[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9]王選.思想與聲音——我的知識創新與財富觀[J].中國青年科技,1999,(9).

[10]胡鞍鋼,等.“十五”計劃實施情況評估報告[J].經濟研究參考,2006,(1).

[12]徐冠華.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J].中國科技產業,2006,(1).

[13]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14]鄧小平文選[M].1975-1982.

[15]王選.給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計算機領域重大發明引起的思考[J].中國科技產業,2006,(1).

[16]胡世輝,等.自主創新戰略呼喚創業投資的發展[J].中國科技產業,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