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橋海經濟的空間經濟理論
時間:2022-04-10 11:03:00
導語:探索橋海經濟的空間經濟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核心-邊緣理論的實際分析
(一)核心-邊緣理論的理解
對發展中國家的的空間發展規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約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提出的核心-邊緣理論提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空間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經濟空間結構的變化可以劃分成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成熟階段和空間相對均衡階段,通過近年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字主要通過第四個階段,即空間相對均衡階段(后工業階段)來看待長三角區域經濟。在此階段中,核心區域對邊緣區域的擴散作用在前期的發展過程鋪墊下得以加強,由此發展的結果是邊緣區域產生出次中心,達到與核心區域原先的同等規模,基本上達到互相平衡的狀態。
(二)核心-邊緣理論的實際分析
在長三角區域經濟格局中,滬寧杭不僅是行政中心,而且是區域中最大的三個城市,上海的作用和地位逐年上升,而南京和杭州的地位在近年的外部和內部環境的作用下,發展地位受到消弱,長三角內部的三邊關系不均衡,影響到了長三角城市帶中其為重要支撐作用的“核心三角”難以在實際意義上形成。
二、長三角經濟區域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性體現
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上海中心論”和“長三角整體論”兩種不同的思路。“上海中心論”認為:長三角應以上海為核心,在其發展過程中擴大其對周邊地區和城市的輻射能力,將周邊地區和城市逐步納入以上海為中心的經濟圈。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上海確實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海在長三角中的地位通過區域規劃和自身的優勢無人能及,但這就并不等于說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應以上海為中心展開。在國際上有學者常稱之為“上海經濟圈”,這就是我們所持的“長三角整體論”的理論依據。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不是“將周邊地區和城市逐步納入以上海為中心的經濟圈”,而是充分發揮長三角各主要城市各自的實力,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打造“長三角經濟圈”。
三、“橋海經濟”下的長三角經濟格局
區域經濟和各種社會活動進行的空間分布和組合的框架構成了網絡空間結構,長三角必須走多核心網絡發展的道路,理由重點有三方面:第一,長三角屬于大體“勻質”的發展區域,作為上海周邊地區的浙江、江蘇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上海相差并不很大,特別是作為上海都市圈或稱為長三角都市帶成員的浙北、浙東北地區、蘇南地區和上海并不存在空間上的二元結構性質。這樣我們就可以減弱上海的“極核”作用,充分發揮長三角各主要城市的能動力量,強化各主要城市之間的聯系,這也決定了長三角必須走網絡型發展道路。第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建立起的“二省一市”的行政和經濟格局也為長三角地區走網絡型發展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在經濟發展過程已形成的各省區的中心城市相對完整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功能和它們的輻射力量,逐步建立和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多“核心”機制,通過加強網絡建設,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從點-線-面方式的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第三,實現長三角的均衡協調發展,深入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在“點軸”發展模式造成了區域內多邊失衡的結果,導致了長三角目前過分向Z型地區傾斜的發展態勢。只有加大區域中各城市聯系,加快寧杭發展帶的建設,才能縮小滬杭寧之間各邊的差距,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四、結論
長三角的均衡協調發展是深入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的戰略任務,逐步從實現長三角點軸發展形態轉變為區域網絡發展形態,將為長三角地區在融合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縮小各邊之間的差距,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提供有利的發展條件。并且努力拓展長三角發展的腹地。長三角城市群擔負著拉動華東地區和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只有杭寧建設帶和長三角Z型地區協調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而帶動長三角腹地的皖南、浙西及贛北地區的發展,實際發揮其輻射功能。
- 上一篇:企業所得稅核定工作調研報告
- 下一篇:法制員制度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