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時間:2022-12-19 10:14:19

導語:經濟學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納入經濟學視角,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思政教育,能夠推動思政教育的理論創新,完善思政教育的學科體系,更好地解決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新問題。本文以高校思政教育為切入點,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思政教育發展的必要性,發現當前思政教育存在的矛盾,提出如何從經濟學角度解決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經濟學;分析

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民族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指明了行動方向。作為一名基層高校教職工,我們除了要服務好廣大師生,更重要的是指引學生的思想教育。黑格爾所說:“真正的思想和科學的洞見,只有通過概念所作的勞動才能獲得。”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也存在一定歷史必要性,它的產生、變化和發展源于一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每一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表現形式也不同,反映的社會生產力也不一樣。

一、經濟學視域分析思政教育發展的必要性

所謂經濟學角度下的思政教育分析就是從經濟學的原理和角度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高校思政教育如今面臨許多問題,尤其是民族自治地區高校的思政教育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如何走出困境,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入新的視野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是一種理論分析的創新和拓展,可以完善思政教育的知識體系,更好地發展思政教育學科建設,創新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論,提高思政教育制度的運行效率。(一)投入——產出,成本——收益的思政教育分析。經濟學原理中投入——產出,成本——收益是經濟學中的基本分析,是對經濟投入預期的現值給予估計,之后同預期所支出的成本進行分析,得出該投入可能產生的全部收益和全部成本,然后做出決策。思政教育長期以來只談“政治化”,不談“經濟賬”的思想偏見使得思政教育一直以來走上了“泛政治化”歧途,導致思政教育的偏差,使得思政教育沒有取得預期的理想效果。因此,我們有必要聯系經濟學成本——收益原理來分析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的成本指思政教育在運行、設計和變革中所耗費的一切人力、物力、財力等物質資源,智力等其他非物質資源。(二)邊際效用,需求和價格成反比看思政教育。格里高利•曼昆在經濟學十大原理中指出,理性考慮邊際量,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化。邊際效用呈遞減趨勢,人們消費某一物品的需求量越多,人們消費這一物品的需求程度和效用就越少,從而印證了需求和價格呈反方向變化。進而龐巴維克發現,邊際效用量取決于需要和供應之間的關系,要求滿足的需要越多且越強烈,可以滿足這些需要的物品量就越少,那么得不到滿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邊際效用就越高。反之,邊際效用和價值就越低。聯系高校的思政教育,我們可以得出,要重視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國家大趨勢的進一步推廣,高校對思政教育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從而造成思政教育的價值和效用就會相應減少。(三)“經濟人”假設,辯證看思政教育。“經濟人”假設自亞當•斯密《國富論》中開始,歷經100多年演變,形成了一種“新經濟人”假設。亞當•斯密曾說:“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水,并不來自于屠戶、釀酒師和烙面師的饋贈,而是出自于他們自利的打算。”人類從事最原始的經濟活動,主要來源于人類對自身利益的需求。而我們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視教育的經濟性,而關注教育本身所達成的結果,往往以思想政治去要求教育者,推崇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思想精神,這樣滿足不了教育者自身的經濟物質需求,客觀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積極性的減弱,從而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二、發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阻礙

思政教育自古以來就存在,自孔孟時代,就要求學生樹立儒家的思想,統治者也無不采用此種思想治國理政,可見思想育人的重要性。看近代,1927年古田會議開始,中國共產黨的思政教育逐漸走向規范化的發展道路,經過幾十年的制度變遷,思政教育制度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阻礙和矛盾。(一)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實施方案中,對思政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師培訓和學科建設都有明確的要求,提出要把這些工作做好,充分體現國家對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視。然而,思政教育并未按預想的可持續性發展,部分高校在貫徹落實《意見》時,出現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實際調研缺乏。相關領導幾乎沒有走進高校思政課堂去旁聽一節思政課,所以不了解教師的授課情況及學生的聽課情況。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去實踐考察思政教育的發展情況和存在的阻礙。第二,硬件支持力度不夠。許多高校都把重要的辦公設施提供給行政部門或者重點專業辦公,但對于思政教育的物質條件卻遠不如其他課程。(二)專業課和思政課孰強孰弱。當前提高思政課實效性最大的攔路虎之一便是高校里對思政課的漠視和厭學。課堂上,睡覺、看手機、做專業課作業,甚至逃課比比皆是,個別老師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你睡你的,我講我的,互不干擾。目前,不僅僅是學生,在整個高校建設和人才培養上都重視專業課輕視思政課,認為“思政課占用時間多,應該多擠出時間來學習專業課”的看法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專業課與思政課的重要性,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三)教育方式和教師水平掉隊。國內許多高校對思政課的教育方式比較墨守成規,慣用以往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老模式老辦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照本宣科。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思政教學結合實踐的進度。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講課的質量和學生的配合度。我國部分高校,在思政教學配備教師上力量不夠,引進教師上也是捉襟見肘,導致高校人才差距較大。

三、從經濟學角度解決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經濟學角度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工作,我們可以看出學科之間并非孤立存在,思政教育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它與經濟學息息相關,并且目前思政教學中存在諸多矛盾和阻礙。從經濟學視域來看,供給和需求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的,這一原理也存在于高校思政教育當中,解決高校思政教育的供求矛盾,既是思政教育在經濟學分析中的一大問題,又是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現實問題。(一)聯系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思政教育的宏觀物質因素,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社會物質財富就越多,這樣高校在教育上的資金供給就越多,所提供的教育產品和服務就越好。歷史文化積淀是思政教育的宏觀精神因素,教育者歷史文化積淀越豐厚,教育理論越充分,可以更好地為教育供給提供理論依據和文化基礎。我國思政教育在古代就有悠久的歷史積淀,產生了很多優秀的思想政治理論,這些理論成為我國當代思政教育的理論依據,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二)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方式。雨果曾說:“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思想觀念的偏差是思政教育的微觀因素,在高校,從上到下、從教育者到被教育者無不對思政教育存在一定歧視和忽視,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當從思想政治觀念上加強重視,從行動上真正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應當傾其所有,向被教育者講授知識。同時,在教育方式上做出改變,改變以往照本宣科或者“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多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通過實踐讓學生對思政教育有更深刻的領悟。(三)從受教育者需求角度分析。馬斯洛認為,只有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思政教育的被教育者也有需求,他們學習思政教育首先是滿足學校的要求,達到學分要求,其次是心理健康、職業規劃需求,最后升華為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的需求。所以教育者應當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更好地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從行為上約束學生,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思政教育存在的矛盾。對于特殊的民族類高校,在發展思政教育的問題上,我們不能一刀切,應當尊重其民族信仰,更好地引入思政教育的培養模式,讓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接受更先進的思政教育,更好地提升當地的文化教育和提升經濟水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應當有積極的思想態度,更應當有無私奉獻的進取精神。我們應該時刻以的講話精神為指引來開展日常工作,因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一個群體,我們必須把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傳達給學生。今后需要繼續鞭策自我,充實自己,更好地為學校和學生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美)加里•S•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王業宇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3.

[2]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的講話[R].人民網,2016-12-7.

[3]教育部.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會議在京舉行[J].西藏教育,2008(9):47.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張雪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M].沈陽出版社,2011.

[6]杜娟.經濟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7):116-117.

[7]張林,劉海輝.經濟學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2):1-4.

作者:王秋敏 武彧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