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優勢結構調整論文
時間:2022-03-30 06:22:00
導語:經濟優勢結構調整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比較優勢
新經濟催生的產業生命周期
國有資本的產業調整動向服從和服務于國際經濟發展的總趨勢。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社會步入網絡化、電子化、信息化、知識化的發展階段,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先導性產業和支柱性產業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化;國際經濟的事例促成了產業結構在國際范圍內的調整和位移;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和新興產業的崛起改變了傳統觀念上的產業生命周期。
產業生命周期
產業生命周期是特定產品群或技術系統所構成的產品生命周期和技術生命周期的包絡。技術生命周期是指企業開發出所滿足的市場需求的出現、成長、成熟與衰退過程,這個過程是以市場價值的變動為依據的,而產品生命周期是指企業用以滿足該種需求所開發出的產品的市場價值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因而產業生命周期必然包含著產業出現直到完全推出市場經濟體系的全過程,包括孕育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處于相應階段的產業分別稱為幼稚產業、朝陽產業、成熟產業和夕陽產業。
一個完整的產業生命周期可用圖1所示的一條連續平滑的僅含一個或不含極大值的曲線來表示,代表產業發展變動的長期趨勢。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長期發展趨勢曲線在定量分析的精確表達中可能存在巨大差異。某產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構成企業戰略選擇的外部產業環境。基于產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各種競爭態勢,企業具有不同的戰略選擇。
一般而言,孕育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先驅成本,在市場前景不明確、風險較大的項目上,只有少數企業才有這個能力,在這個階段,市場調查與反饋研究是關鍵;在成長期,產業內競爭開始激化,企業應著重進行橫向一體化,以獲取規模經濟效益,當產業進入成熟期,市場增長潛力有限,企業一般采取縱向一體化或加強型戰略提高其競爭地位,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一些產業在成熟期已全部或大部分轉到發展中國家生產而返回國內銷售;在衰退期,企業一般采用防御性收縮戰略實行資產退出,或實行多元化經營實現資產轉移。
“創造性毀滅”與超競爭
在動態競爭條件下,市場的均衡是暫時的。由于新技術的出現、技術范式的轉換、消費者偏好的改變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和新經濟的沖擊,使得企業的現存優勢并不能長久地持續。一個企業如果總是試圖維持固有的競爭優勢是十分危險的,正如R·迪阿維尼所說,企業主要的戰略目標應該是主動打破產業中已存在的固有資源優勢,去發現新的競爭優勢;新的競爭優勢還包括產業外的市場創新。這個理論就是熊彼特最早提出的“創造性毀滅”,它認為企業必須在“破”和“立”中實現超競爭。在熊彼特發展的企業競爭條件下,產業生命周期跨越技術生命周期的動態模型(見圖2),又稱超競爭模型。典型的例子是芬蘭的諾基亞由一個木槳企業發展成為信息業巨子,其轉折點是公司通過購并等擴張形式實現了其相關設備以及移動通訊技術范式的轉變。
把握產業生命周期和超競爭對于維持企業的競爭力和持續競爭優勢是十分重要的。國有企業面對環境工程、基因工程、新材料和信息技術以及由此引發的創業變革與創新,就該著眼于創造未來的競爭優勢,著眼于產業競爭態勢和塑造產業構架的競爭力,通過“創造性毀滅”爭取產業中的戰略優勢的獲取是一個非常有戰略意義的舉措。
區位優勢與國際動向
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經濟正逐漸聯結為一個整體,各國的產業結構在國際市場的催生和比較利益的誘導下,正在變成世界產業結構的一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各國產業結構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依賴,已成為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個趨勢。這一趨勢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產業形態的區域性轉移把各國緊密地聯系為一個整體。每個國家都在致力于整體科技經濟實力的提高,本國的產業結構逐漸向新技術產業形態傾斜。而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普通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等發達程度或者欠發達的國家。以亞洲國家為例,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高速發展后,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四小龍”國家生產,70年代“四小龍”因此迅速成長起來,不得不在80年代將這一產業讓位于東南亞國家,形成了日本高技術密集、“四小龍”普通技術密集,東南亞勞動密集的分工態勢。
另一方面,區域性集團內部的產業分工合作日趨明顯。各種地區性經濟集團在創建初期主要是為了避免內部減免關稅,對外統一關銳,但目前的趨勢表明,集團內部的產業分工日趨明顯。例如,歐共體內,傳統產業多集中在希臘、葡萄牙,新興產業多集中在英法等國。
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的深層次原因是國際分工所帶來的比較優勢決定的。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和國際市場自由化趨勢的加強,這種優勢較之以前表現得更加明顯。在高關稅時期,由于有關稅壁壘以及非關稅壁壘的限制,一國的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十分有限,對一些十分有市場但沒有資源優勢的項目只有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但這往往受到國外金融政策的限制。消除或減免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之后,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缺乏比較優勢的產品必將提高貿易雙方的整體福利和貿易凈福利。
在比較優勢的誘導和國際市場驅動下。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表現出新的動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外向型產業結構優勢正進一步顯露
所謂外向型產業結構是指本國政府考慮到本國經濟在世界中的位置,通過開放性的經濟政策,使出口在GDP中占有較大比重的調整。外向型結構是比較利益的直接驅動。以泰國為例,在1983年至1987年的4年中,人均國民收入由810美元增加到879美元,速度十分緩慢。此后,政府把握住80年代中后期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一次機遇,把從“四小龍”轉移出來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接受進來,擴大出口產業,1987年到1991年的4年中,年均GDP增長速度維持在30%以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飆升至1680美元。
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步伐進一步加快
傳統產業是那些建立較早的基礎物質生產部門,包括鋼鐵、石化、紡織、食品加工、建筑施工等,它為一國發展提供大多數基本物質產品,并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因而傳統產業不可能也決不能完全轉移出國內從而依賴進口,有必要對其關鍵部分進行高新技術改造。
技術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
技術轉移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本身的要求,同時也是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和維持超競爭優勢的需要。我國已在引進新材料、生物工程、精細化工、微光電子等領域有重大進展,并在出口新興產品中有重大突破。
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表現可總結為:農輕重比例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企業內部生產組織方式將從大批量的生產轉為發揮人的知識和創造能力;跨國集團發展迅速,產業的區域轉移迅速,各國應重視比較利益的驅動獲得比較優勢;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日益加強。國有資本必須重視對傳統產業特別是涉及公共利益性、國家安全性、經濟命脈性、自然壟斷性的行業進行改造升級。
國企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戰略選擇
國有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順應世界產業結構調整趨勢的要求和國內經濟發展需要。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WTO的新成員,我國經濟發展的取向是科技是經濟增長的制高點,因而必須將國有資本投入到高新技術為先導的產業上來;其次,要注意WTO規則和世界經濟趨勢的影響。國有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具體可用“五個確保”來表述:
確保搞好大企業
政府要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有選擇性地重點搞好大型國有企業,以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和形成規模效應。拿汽車工業來說,我國現有汽車生產廠商117家,年產量不足200萬輛,遠遠比不上大眾、福特等世界級汽車巨頭中的任何一家的產量,沒有規模經濟和競爭力,成本太高,技術創新力量薄弱,產品難以升級換代,最終必然失去生存空間。世界產業結構發展的總趨勢是勞動、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過渡,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優質的服務獲取競爭優勢。因此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能充分發揮組合優勢、綜合優勢和尖端優勢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國民經濟信息化是國企改革的關鍵所在。
確保上好大項目
對于改造,交通通訊等大型國有工程項目,必須保證資金落實到位,專款專用和國家控股。大型項目是將新技術引入生產進而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最重要的基礎和紐帶,是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沒有足夠的投入是不行的。同時要加強企業間的技術協作,提高整體技術水平。在個別企業,利用技術指導,技術轉移和技術共同開發等形式,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并通過企業間“產業技術研究組合體”,提高企業整體技術研究水平,保證在大項目中技術支撐的需要。
確保“走出去”與“引起來”相結合
加入WTO后,市場競爭的國際化,生產和銷售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繼續實施“引進來”戰略向全球化市場提供自己豐富資源的同時,國有企業應積極地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到全球市場上去補充稀缺資源,逐步實現資源配置全球化。“走出去”主要是輸出國有資本,以便更好的利用國外資源與市場,特別是我國在一些具有競爭優勢又確立了全球化理念的大企業集團如海爾等已經“走出去”并獲得了一定的成功。
確保搞好西部大開發
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西部有豐富的資源;國有資本要利用西部的資源優勢,加快
進行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國家已經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中部地區的國有資本在重組和調整過程中應該利用“近水樓臺”的優勢,挺進大西部,既能促進國有資本改組,又有利于區域經濟協調。
確保中小企業放開搞活
中小型國有企業相對于處于各產業的低級階段,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數量眾多,占國有企業總數的90%以上,但資產與上繳利稅占有量只占到國有企業的15%左右。對于國有小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在產業結構中找準定位,以專業化和協作生產為導向,培養一批以“小、精、專”為特色的中小企業所組成的充滿競爭活力的生產體系。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令人深思。據日本統計資料表明,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專門技術方面,已有51%的中小企業的技術水平已達到甚至超過了大型企業的水平,有31%的企業將自己開發的技術提供給大企業。
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國有資產重組的戰略目標。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和信息化的挑戰,一方面,我們要繼續走完工業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又要實現國民經濟信息化。因此,必須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國有資本應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以大企業、大項目為依托,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堅持放開搞活中小企業的方針,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 上一篇:經濟傳統理論論文
- 下一篇:農村合作制度經濟學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