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資源增長路徑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5 09:09:00

導語:經濟資源增長路徑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資源增長路徑管理論文

[摘要]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差異較大,資源稟賦狀況有著巨大差別。不同的省市,由于資源稟賦的不同,必然存在著如何有效使用資源的問題,不同的省市,對應著不同的發展戰略規劃。省市之間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了各省市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不同。盡管很多省市均適合發展制造業,但是各省市的實力差距很大,這也決定了各省市地方政府在促進制造業發展的舉措應該存在差異性。不過,僅僅發揮靜態的比較優勢是不夠的,還需要創造動態的競爭優勢,否則就是步入“比較優勢陷阱”。

不同資源的生產力不一樣,譬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就點明了科學技術在實現經濟增長中的首要性。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差異較大,資源稟賦狀況有著巨大差別。譬如對于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的省市,勞動力資源的機會成本就小,而對于勞動力是稀缺資源的省市,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就大。由此來看,不同的省市,由于資源稟賦的不同,必然存在著如何有效使用資源的問題,不同的省市,對應著不同的發展戰略規劃。

筆者不久前使用聚類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國大陸(除西藏以外)的30個省市資源稟賦情況,從而可以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探討不同省市的經濟增長路徑

我們在制定長遠發展規劃時,可持續發展都是基于基期的資源稟賦狀況、現有的要素結構比例不變的前提。換句話說,如果現有的要素結構比例是最佳的,那么長期來看,經濟發展以后,要素結構比例還處于最佳狀態(當然包括技術進步在內,可能改善現有的要素結構比例)。

而對于不同的要素結構比例,經濟發展遵循的是“漏斗原理”,經濟發展的潛力較大程度上受制于一個省市要素最為稀缺的因素。可喜的是,一個省市可以通過“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獲得所需的要素。可以想象,對內、對外開放程度十分低下,而大多數要素又處于嚴重稀缺狀態的省市,經濟是很難取得高速增長的。

對全國各省市資源稟賦的分析范圍涉及到了幾乎所有的要素,它們分別是:土地存量、水資源、勞動力、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市場化程度、開放度等幾個方面。

盡管各省市的資源稟賦存在很大差距,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利用軟件將資源稟賦親疏程度相差不大的省市歸并到一類,結果表明,所有省市可以具體分成7類。

從數據分析來看,廣東屬于第一類省市,市場化程度、外貿依存度、對外投資比率和固定資本份額指標排名全國第一。這表明廣東省在全國屬于開放程度最高,資本投資最為充裕的省市。廣東省勞動力份額排列全國第四位,不過勞動力素質不高,遜于北京、上海、天津。勞動力成本很高,排列全國第三位,勞動力生產率也次于北京、上海、天津。耕地面積排在全國后列。水資源指標稍強一點,排在全國中游水平。

第二類省市是北京、上海、天津。它們共同的特征是多項指標排在全國第2、3、4位。如外貿依存度、勞動力成本等。盡管三市的勞動力資源并非豐富,但其人力資本(知識含量)是全國最佳的,分列前三位,勞動力素質高,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勞動生產率遙遙領先其他省市,上海的勞動生產率甚至達到廣東的2.5倍。但是上海的勞動力成本也是全國最高,北京次之。三市的耕地面積、水資源是全國最為稀缺的,位列倒數前三位。三市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北京、天津、上海分列第12、7、6位。

第三類省市包括江蘇、浙江和山東三省。它們也有多項指標排在全國第2、3、4位。如市場化程度、固定資本份額,僅次于廣東省。從外貿依存度、外資依存度指標可以看出,這類省市是比較外向型的省市。勞動力資源較豐富,不過素質不高,全員勞動生產率處于中游水平。

第四類省市包括海南、遼寧和福建省。除了在市場化程度、固定資本份額、勞動力份額、水資源存在一定差距以外,這類省市和第三類比較類似。

第五類包括山西、陜西、吉林、黑龍江、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八省(自治區)。市場化開放程度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勞動力資源不算豐富,土地資源非常豐富。

第六類包括湖南、四川、河南、江西、廣西、河北、湖北、安徽、重慶等九省市。市場化開放程度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對外開放程度很低,勞動力資源較豐富,水資源非常豐富。

第七類包括貴州、云南、青海。三省的資源稟賦情況非常差。絕大多數指標排列全國倒數前幾位,如人力資本(知識含量)、市場化程度、外貿依存度、固定資本份額、勞動生產率等等。不過三省的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尤其是水資源在全國是最豐富的。

省市之間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了各省市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不同。對于上述不同類型的省市,應當選擇什么樣的產業參與國際分工才是合適的呢?為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就得根據以上所作的統計分析,對各類省市的資源稟賦特征加以歸納。

1、廣東省土地稀缺,不適宜發展土地密集型產業。而勞動力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因此可以發展加工貿易,以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資本份額最高,可以充分發揮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

2、北京、上海、天津的土地、水資源稟賦處于全國最低水平。不過市場開放,勞動力素質高,加上資本充裕,應該優先發展資本要素與人力資本相對密集的、高附加值制造業與服務業。

3、第三類和第四類省市具有很多的相似點,我們合并分析之。對于六大省市,共同的明顯特征,對內、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尤其是外資在經濟增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江蘇、浙江、山東省固定資本投資份額在全國位居前列,可以優先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而海南、福建和遼寧省可以憑借港口經濟,優先發展發展加工貿易,建設外向型經濟大省。加工貿易是一種以"資源換資源"的貿易方式。在發揮地方勞動力資源優勢,賺取加工費的同時,加工貿易還帶來了我國稀缺的資源和技術。2002年,遼寧省外貿依存度達到33%,海南省外貿依存度為26%,均遠遠低于同年全國50%的水平,福建省外貿依存度與全國水平持平。

4、對于山西、陜西、吉林、黑龍江、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八省(自治區)來說,市場化開放程度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勞動力資源不算豐富,土地資源非常豐富。發展土地密集型產品,必須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可以考慮加大綠色有機食品的生產。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轉基因食品發展迅速,逐漸被很多國家接受。同時綠色有機食品對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有百益無一害,備受歡迎,因此目前我們應該加大綠色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宣傳。東北老工業基地、新疆、甘肅、寧夏等地有機肥料多,氣候多樣性,再加上傳統的栽培技術,可以在綠色有機食品方面大顯身手。而這一點,恰恰是美國、加拿大等大國的弱項。

5、對于第六類省市來說,數字分析表明其適宜發展土地密集型產業。這一點在第七類省市上也有所體現。三省屬于資源嚴重失調,僅有自然資源稟賦較高,經濟增長所需的其他資源十分短缺。

根據我們的分析,盡管很多省市均適合發展制造業,但是各省市的實力差距很大,這也決定了各省市地方政府在促進制造業發展的舉措應該存在差異性。

(1)工業勞動生產率存在很大差距。

樣本省市中,只有上海、北京、江蘇、黑龍江、云南五省市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三資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從企業主體來看,2002年北京市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77711元/人.年,而上海為140271,高出北京市近80%。同期兩市三資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相差無幾,北京市為123860,而上海為123303元/人.年。

我們認為,信息制造業也應該是北京、上海市重點發展的產業。信息制造業作為目前世界的主導產業,它所需要的資源投入與北京、上海當前的稟賦比較吻合,從而能夠充分發揮兩市的比較優勢。當前世界信息產業的分工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研發、制造都開始向中國這樣的低成本國家轉移。在這樣的國際分工格局之下,北京、上海應該抓住機遇,利用自己現有的資源稟賦,盡快發展成為中國信息產業制造業的一個主要中心,為中國有朝一日成為世界信息產業技術開發中心而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對于具有發展制造業潛力的省市,提高勞動生產率應該作為未來政府工作的要務。根據勞動生產率的量化公式,提高生產率本質上是效率問題,最為關鍵的就是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改善教育體系,增加人力資本的知識、技能存量。

(2)非公經濟的貢獻率存在差距。

對可獲得數據(廣東、東北三省等10省市數據不可得)進行分析,浙江比例最高,達到60%,絕大多數省市處在40-50%之間,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上海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8%,甚至低于貴州水平。云南和青海兩省比例最低。

數據表明,天津、上海、廣東等省市較高的對外開放度不但與貿易有關,而且也與外國直接投資有關。相對而言,對于北京、浙江來說,應該進一步發揮外商投資企業的作用,加快落實優化發展環境的工作,擴大外來資金的帶動作用。

(3)不能依賴單一的資源稟賦。

上面我們分析的是各省市優先發展其資源稟賦密集的產業,從而可以發揮本省市的比較優勢,不過我們認為,僅僅發揮靜態的比較優勢是不夠的,還需要創造動態的競爭優勢,否則就是步入“比較優勢陷阱”。譬如根據我們的分析,我們認為第五、六類省市應該發揮土地密集的比較優勢,然而現狀并不像我們預期中的那樣。2002年排在我國農產品出口前十位的省市中,其中有一半的省市耕地面積位列全國末十位。

之所以出現上面的結論,主要是因為如下原因:前面的分析過程暗含著如下一個前提假設:各種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的作用是等同的。而實際上,科技的進步和發明使自然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源)稟賦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性已大大下降。經濟增長是多種生產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增長取決于要素結構比例。譬如東北農民可以發揮耕地資源較多的比較優勢,生產需要密集投入耕地的大宗農產品,山東、福建農民則可以生產需要耕地投入較少的蔬菜水果和水產品,因為山東、福建可以依靠其他資源進行替代貧乏的土地資源,從而彌補農業生產的劣勢。另外不同的發展階段對資源的依賴程度亦不一樣。譬如北京市經濟發展階段靠前,對土地資源的依賴程度減小,相反憑借其突出的技術優勢,在農產品上具有競爭優勢,成為農產品出口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