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產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6:54:00
導語:大生產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文標題】NewViewsonProductiveForcesTentativeOpinionsonGreatProductionOutlook
【內容提要】我國理論界具有代表性的八種生產力定義各有其特點和不足。定義生產力范疇必須堅持兩上基本原則: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范疇作系統深入的研究;必須依據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實際和特點重新審視生產力。基于此,生產力的新定義是:生產力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形成并表現出來的認識、改造和建設世界的能力系統,而生產力系統是由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其中,自然生產力是其前提和基礎,社會生產力是其主體和核心。在自然生產力中,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礎和要素,生物的生產力是其主體和核心;在社會生產力中,物質生產力是其基礎和條件,精神生產力是其關鍵和先導,人才生產力是其主體和主導。而且生產力系統是一個有規律地運動發展著的統一整體;有機聯系、重心轉移、互動發展的生態規律是生產力系統發展的內在規律和一般法則。這種新生產力定義的提出,深化了可持續發展觀的內容,深化了人與自然的統一關系,深化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同時對于深入闡述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和唯物史觀都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摘要題】生產力經濟學
【英文摘要】Aftersystematicallyanalyzingthefeatures,defectsanddevelopingtrendsoftheeightdefinitionsofproductiveforcerepresentativeoftheChinesetheoreticalworld,theessayputsforwardtwoprinciplesastohowtodefineproductiveforces:oneisthatwemustsystematicallygodeepintotheMarxistnotionofproductiveforces,theotheristhatwemustredefineproductiveforcesonthebasisofproductiveforcesthemodernconditionsandcharacteristics.Accordingtothenewprinciples,theessaygivesanewdefinitionoftheproductiveforce:itistheabilityformedandshowninpeople’sproductiveactivitieswhenpeopleunderstand,changeandbuildtheworld,Itpointsoutthattheproductiveforcesystemisanorganicwholecomposedofnaturalproductiveforceandsocialproductiveforce.Aftersystematicallydiscussingthestructure,levelsandinnerrelations,itpointsoutthatintheproductiveforcesystem,thenaturalproductiveforceisitsessentialprerequisiteandforndation,whilethesocialproductiveforceisitsmainbodyandcorepart;insocialproductiveforce,materialproductiveforceisitsfoundationandcondition,mindproductiveforceisitskeypartandforerunner,man-talentproductiveforceisitsmainbodyanddominates;innaturalproductiveforce,naturalforceisitsfoundationandimportantpart,livingbeings’productiveforceisitskeypartandforerunner.Itemphasizesthattheproductiveforcesystemisanorganicwholewhichmoves,changesanddevelopsbyobjectivelaw;theecologicallawoforganicconnections,lawoffocustransferringandlawofdependingoneachotherforexistenceanddevelopmentareitsinnerlawsandgeneralrulesoftheproductiveforcesystem.Intheend,itdiscussesthetheoreticalsignificanceofthenewdefinitionoftheproductiveforce,pointingoutthatitdeepen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utlook,therelationsbetweenmanandnature,andthethoughtthatscienceandtechnologyistheprimaryproductiveforce,meanwhileitisalsofullofpositivesignificancetodeeplyexpoundMarx’sthoughtgboutmanandnatureandtoenrichanddeveloptheMarxisttheoryofproductiveforcesandhistoricalmaterialism.
【關鍵詞】生產力/新論/自然生產力/社會生產力
productiveforee/newviews/naturalproductiveforce/socialproductiveforce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7110(2003)01-0013-15
馬克思主義者歷來重視生產力的發展,把它看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最終決定力量,把生產力標準提得很高、很響。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應該想盡一切辦法發展生產力,"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總量"[1](P293)。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環、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2](P1079)鄧小平同志也反復指出:"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3](P116)"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4](P314)為此,我們首先應該正確理解生產力的含義,科學界定生產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一、已有生產力定義的特點和缺陷
綜觀理論界已有生產力之定義,主要有以下八種觀點:1.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說,簡稱"征服說"。認為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們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以獲得物質資料的客觀物質力量。例如,1979年版《辭海》中生產力條目寫道:生產力亦稱社會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1990年版《中國百科大辭典》認為,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客觀的物質力量"。李秀林等人主編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1990年第三版)把生產力解釋為"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復旦大學等四所大學合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認為,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從自然界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2.控制、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說,簡稱"控制說"。認為生產力是人們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例如,馮契主編的《哲學大辭典》(1992年版)認為,生產力是"指體現于生產過程中的人們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3.改造自然的能力說,簡稱"改造說"。認為生產力就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能力。例如,陳先達主編的全國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示范性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1999年版)認為,"從哲學上看,生產力是標志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實際能力的范疇。"4.影響、改造自然的力量說,簡稱"影響說"。認為生產力是人類影響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例如,李士坤同志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詞典》把生產力解釋為"物質生產中人對自然界的關系,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影響和改造自然界,獲得物質資料的力量。"5.適應、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說,簡稱"適應說"。認為生產力是人們適應、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物質力量。例如,由葉敦平同志主編的全國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示范性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1999年版)對生產力的解釋是:"生產力是體現在生產過程中人們適應、改造和利用自然,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客觀物質力量。"6.物質能力與精神能力總和說,簡稱"兩種能力統一說"。認為生產力是人們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物質能力和精神能力的總和。例如,由馮契主編的《哲學大辭典》(1992年版)認為,生產力亦稱社會生產力,是"指人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潛在的和現實的各種能力的總和。"7.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相統一的大生產力說,簡稱"三種生產力統一說"。認為廣義的生產力是包括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在內的大生產力。例如,張道民同志在《論大生產力》一文中認為:"大生產力作為廣義的社會生產力,是指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的總和。"8.認識、改造世界促進人類進步的能力說,簡稱"包含認識能力的改造說"。認為生產力概念應該把人的認識能力納入其中,是人類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并以此基礎改造世界促進人類進步的能力。例如,吉彥波同志在其論文《應該重新定義生產力--把認識能力納入生產力內涵》中指出:"生產力是人們通過社會實踐而得到的,認識掌握客觀世界的規律并用以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以有利于人類發展進步的能力。"
上述八種定義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產力本質的特定方面,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和缺陷。概括地講,它們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點和不足:
1.過分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無視或忽視人與自然的統一。上述八種定義都不同程度地把生產力范疇建立在人與自然根本對立的基礎上。其中,"征服說"最具代表性,持此觀點的學者亦最多。事實上,生產力表現人對自然的關系,二者既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不能離開自然界而存在。馬克思講,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5](P95)恩格斯也講:"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6](P159)另一方面,生產活動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它既是天然自然與人化自然之間的連結點,也是它們之間的轉化器。它在本質上是社會價值與自然規律、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的辯證統一。就是說,"社會給予自然的烙印和自然的獨立性質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人就生活在這個統一體之中。人的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都在促成著、確證著和實現著人與自然的統一。不斷地續寫著作為自然史的人類史。因為說到底,自然史和人類史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1](P66)因此,在對生產力的理解上,僅僅只看到人與自然對立的一面,而看不到統一的一面,這是片面的和錯誤的。這種錯誤的實質在于,它把兩種尺度對立起來,把生產活動理解為人類向自然無限索取的單向活動,把自然界理解為與人對立的異己物和一種"純粹的有用性"[5](P125),完全無視自然的"自為的力量"[7](P393)。對立的觀念支配對立的行為,異己的活動導致異己的結果。當代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的嚴峻事實清楚不過地說明了這一點。
2.過分強調了社會生產力,無視或忽視自然生產力。上述定義由于不同程度地將生產力概念建立在人與自然根本對立的基礎上,因而都把自然與社會對立起來,把生產力理解為社會生產力,而把自然生產力完全從生產力范疇中排除出去,這是全部生產力定義的一個共同特點。很多定義開宗明義,首先指出"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筆者認為,既然不能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也就不能把自然與社會對立起來,當然也就不能把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對立起來、割裂開來。事實上,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就相互作用、彼此交織在一起。自然生產支持并推動社會生產,社會生產力也依賴并推動自然生產力。二者始終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互動發展的。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有過一些論述。馬克思指出:"人在生產中……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8](P56-57)因為,"勞動的生產率是和自然條件聯系在一起的。""各種不費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產過程。"[9](P394)因此,"在農業中(采礦業中也一樣),問題不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10](P864)"由于自然條件的生產率不同,同量勞動會體現為較多或較少的產品或使用價值。"[10](P922)因此,"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11](P15)可見,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始終是相互作用、交織在一起的。講生產力必然要涉及到客觀存在的生產力的這兩個方面。可以說,在對生產力的理解上,割裂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無視或忽視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互動發展,在理論上肢解完整的生產力系統,在實踐上無視和破壞自然生產力,這是最普遍、最嚴重的理論錯誤和實踐偏差,是生產力理論最大的失誤所在。
3.過分強調了物質生產力,無視或忽視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絕大多數學者都將生產力理解為物質生產力,盡管也有人提出了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等重要見解,但畢竟人數不多,影響不大,不占主流。上述八種定義中,前五種觀點都將其片面規定為物質生產力,只承認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而把人類認識世界、創造理論、文化、藝術、科學和技術等精神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能力排斥在生產力范疇之外,這些活動和能力被納入到上層建筑范疇之中。前六種觀點都生產力片面規定為物質生產或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總和,而把"生命的生產"即人的生產、教育活動及其能力也從生產力范疇中排除出去,也納入到上層建筑范疇之中。這不僅在理論上肢解了完整的生產力系統,也在實踐中破壞和阻礙了生產力的協調發展。認識世界、生產知識的精神生產活動和生產下一代、培養接班人的人才生產和教育活動,它們本來處于全部生產活動的基礎地位和核心位置,但卻被納入上層建筑范疇,并排在上層建筑的末位,這種認識上的失誤導致實踐上的偏差:精神生產和人才生產失去了應有的生產投入和社會地位,科學知識不受重視,人才教育常被忽視。這是極大的失誤。前蘇聯的解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生產力內部發展不協調,精神生產、人才生產和教育發展長期失誤所造成的。
縱觀上述種種定義,可以發現,對生產力的理解存在兩大根本缺陷和一個明顯趨勢。兩大根本缺陷是:其一,沒有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相對立,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相分離,作為社會生產力之前提與基礎的自然生產力一直在人們的認識視野之外,未能納入系統的生產力體系之中。其二,沒有系統全面地理解生產力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層次結構。生產力作為人與客觀世界交互作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變換過程,它是自然過程與社會過程、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以及人才生產的有機統一,具有諸多方面和眾多層次。而且,生產力本身的結構和功能也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一個有規律的歷史展開過程和豐富上升的運動過程。人們對生產力的理解也經歷著一個不斷豐富、深化上升的過程,表現出明顯的發展趨勢。這個趨勢就是:第一,人與自然根本對立的思想逐漸削弱,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征服說→控制說→改造說→影響說→適應說"的變化過程中不難看到這一點。從"征服"到"適應"的變化明顯是對征服觀念的揚棄,是對人與自然伙伴關系、統一關系的逐漸肯定。第二,對生產力理解的片面化傾向逐漸得以糾正。從最后幾種定義可以看出,由單純的物質生產力到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相統一的兩種生產力,再到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相統一的"大生產力",這無疑是認識不斷豐富、日趨深化的發展過程。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這是理論自身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過程,是認識發展規律的具體表現。它其實是生產力實踐不斷發展、日趨復雜的客觀表現和時代反映,是生產活動發展規律的現實展開與理論再現。
二、重新界定生產力的原則和內容
我們認為,考察和研究生產力,必須緊緊圍繞而不是脫離開現實的生產過程來進行,應當如實地、全面地和客觀地反映生產力發展的本來面目和歷史進程。為此,筆者提出生產力定義的兩條基本原則:
第一,必須對馬克思恩格斯等導師們關于生產力的論述作系統深入的研究和重新認識。關于這一原則,有兩點需要說明:
其一,之所以提出這條原則,是因為理論界在對生產力的理解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概念的誤解、曲解和片面化傾向。為了正本清源,恢復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概念的本來面目,系統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就有必要提出這一原則。
其二,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一個極其豐富而科學的體系,需要我們深入鉆研、全面理解和系統把握。在馬克思主義中,生產力范疇既是一個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概念,又是一個極其豐富和非常具體的概念。按照馬克思的理解,生產力是一個整體性、抽象性的上位概念,自然力、社會力、社會生產力等則是一個中位概念,在它們的下面還有很多具體的生產力要素和方面,它們屬于生產力的下位概念。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經常提到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現實生產力、直接生產力、知識形態的生產力、物質形態的生產力、主觀生產力、客觀生產力、科學生產力,等等,這些都是生產力的下位概念。馬克思認為,作為生產力的具體內容或不同方面,它們彼此之間既有整體性的一面,又有相對獨立性的一面。
一方面,生產力是多種要素、多個方面的統一體。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8](P53)在談到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的關系時,馬克思強調指出,生產力是人的勞動力、社會的集體力和自然的生產力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馬克思指出,社會生產離不開自然生產,人"通過勞動而占有自然界",特別是通過"機器體系形式上"的勞動才占有"這些無償的生產力:未開發的自然資源和自然力,以及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勞動的全部社會力。"[12](P190)這些未開發的自然力,經開發變為生產力,通過生產力參與了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在談到社會生產力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會生產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生命的生產"的有機統一,社會生產力因此有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生產力三個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指出:"不應把社會活動的這三個方面看作是三個不同的階段,而只應看作是三個方面,或者為了使德國人能夠了解,把它們看作是三個’要素’。"[1](P33)
另一方面,馬克思又認為,它們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其地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它們本身也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例如,關于自然力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指出:"撇開社會生產的不同發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爆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8](P560)關于社會生產力,馬克思在肯定它們的統一性的同時,又具體分析了其中各個要素的特殊性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性。馬克思指出,物質生產在社會生產中起著決定性的基礎作用,但是,它決不是全部生產的唯一內容,在物質生產的過程中,"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7](P494)就是說,與物質生產同時發展的還有精神生產和生產者自身的生產。而且作為始終起作用的后二者其作用和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馬克思指出:"資本的趨勢是賦予生產以科學的性質,而且直接勞動則被貶低為只是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隨著生產的發展,"直接勞動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并且它在質的方面雖然還是不可缺少的,但"同一般科學勞動相比,同自然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相比,……卻變成一種從屬的要素。"也就是說,社會財富的創造將"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相反地卻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12](P211-212、217)從這里不難看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命題已經呼之欲出了。至于人的生產和人的發展不僅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全部生產的最終目的和最高目標。
第二,必須依據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實際和特點重新審視生產力。關于這一原則,也需要說明兩點:
(1)之所以提出這條原則是因為,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根本要求。任何生產力理論作為觀念形態的生產力都是對客觀生產力的理論反映。在這里,現實是第一性的,性觀念是第二性的,觀念只能向現實趨近而不是相反。然而,現實是不斷變化并發展的,理論要如實地、全面地反映現實就必須時刻關注和跟蹤現實的變化和發展。列寧指出:"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動的,而是永恒運動的,相互轉化的,往返流動的;否則,它們就不能的反映活生生的生活。"[13](P277)生產力的理論要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現實生產力的實際發展。現實的生產力不僅僅規定生產力理論的對象、內容和性質,而且還是衡量理論正確與否的標準和試金石。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正確與否及其程度說到底要以現實的生產力作為衡量標準,而不是相反。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本身也需要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2)生產力的當展具有一系列全新的特點:其一,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命題,正是對當代世界本質特征的科學總結和概括。作為精神生產的先導和核心,科學技術是我們時代精神生產的特殊形式、高級形式和典型形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事實表明,在當代,在生產力的體系之中,精神生產力的發展不僅處于領先水平,而且已經躍居主導地位,發揮著頭等重要的關鍵作用。這表明,生產力體系的重點已經由原來的物質生產力轉變為精神生產力,這正是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中心法則)在當代的具體表現。這種變化在客觀上要求反映并指導它的生產力理論也應該實現重點轉移和中心變易。其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時代選擇和歷史主流。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要充分認識和妥善處理經濟、環境、人口、資源和發展之間的關系,使它們協調一致、互動發展。可持續發展觀把人的發展與環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的發展視為同一個發展過程,把當前的發展和未來的發展、當代的發展與后展視為一個整體,發展的觀念一方面由現代延伸到后代,另一方面由人和社會深入到了環境和自然界,這樣就把人的發展第一次真正建立在自然發展的基礎上。從生產力的角度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自然生產力的發展嚴重失調,社會生產力賴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自然生產力嚴重破壞,致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能正常進行,這既是生態危機的實質和內容,也是可持續發展觀得以形成的根源和主因。因此,生產力發展的當代特點告訴人們,僅僅只承認和重視社會生產力而無視或否認自然生產力,這不但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和行不通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生產力的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要把保護、開發和發展自然生產力作為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內容,把它作為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應地,生產力理論的研究也應該由原來單純的社會領域拓寬并深入到自然領域,特別是要緊緊圍繞時代主題,為可持續發展觀提供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依據和指導。其三,生產力的當代特點對人才培養和主體素質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在當代,與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高度發展相比較,人才生產相對處于量高質低的落后和滯后水平。當代經濟、環境、資源、人口和發展的相互關系不僅給控制人口數量提出了嶄新要求,而且對提高人口質量提出了嶄新要求。有史以來一直被當作天經地義的人口生產的"聽天由命"的自然階段應該結束了,一直被認為是自然、當然的人口生產應該向應然、必然的人才生產全面轉變。就是說,人的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及其再生產都應進入有計劃的自覺生產階段。這就給社會的計劃生育、優生優育、醫療保健、教育教學以及科學教育、人文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等社會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內容和目標。總之,人才生產的優先地位和主導作用在當代已經開始突顯出來了。因此,生產力的研究應該關注人才的生產,應該研究人才生產的特點、條件、機制和規律。
綜上所述,根據生產力發展的當代特點,借鑒已有的理論成果,我們認為,生產力的定義應科學表述為:生產力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形成并表現出來的認識、改造和建設世界的能力。相對已有定義,新生產力定義具有兩個根本特點:第一,全面性。新定義摒棄了片面強調征服自然、改造的傳統觀念,而把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建設世界有機地統一起來,這就內在地包含著兩個根本性的統一:一是自然、社會與人的內在統一;二是認識、改造與建設的內在統一。筆者認為,這兩種根本性的統一既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本質特點和客觀要求,也是大生產觀和大生產力的核心內容。從生產力系統看,上述兩個統一實質上是生產力對象與主體的統一,是生產力活動與過程的統一,也是生產力手段與目的的統一。因為生產過程不僅生產物質也生產觀念,不僅生產客體也生產主體,不僅生產社會也生產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和人造自然)。因此,生產過程和生產力本身是多種生產、多種生產力的統一,是精神價值與物質價值、自然力量與社會力量、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的有機統一。新定義規定并揭示了這種內在的多種統一。第二,過程性。新定義指出,生產力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并表現出來的人對世界的能力,這就內在地包含著這樣一個思想,即生產力本身有一個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其中,不同的要素和結構也有一個發生發展的歷程。不同的要素在不同的時期其歷史作用和地位并不總是相同的。生產力系統內部必然有力量的分化、中心的交易和重點的轉移。例如,在當代,精神生產力處于第一位置,而在古代卻處于從屬地位;自然生產力在當代處于中心位置,而在近代以前卻處于邊緣位置。近代以前,自然生產力作為機器占有和攫取的"無償的生產力",它僅僅是生產力的自然條件和必備前提。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生產力不再是無償的生產力,不再是只產出不投入的生產力要素了。這已被現代大生產的特點和本質所證實。在現代,自然生產力應該而且已經成為生產力系統的重要內容和因素,已經躍居中心位置,成為決定生產力系統持續旺盛發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因素之一。生產力定義不僅要反映現代大生產的特點和本質,而且要把生產力實踐的歷史和生產力層次結構本身的發展反映出來。新生產力定義正是這樣一種新的嘗試和努力。
三、現代生產力的層次、結構及內在關系
1.生產力系統的層次結構。根據當代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按照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生產力的一系列論述,結合現代科學的理論成果,筆者將生產力系統劃分為兩個子系統,即自然生產力系統和社會生產力系統。這兩個子系統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更小的子系統和眾多的要素。
所謂自然生產力是指,客觀存在于生態自然界同時又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并直接間接地影響并參與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力量的總和。自然生產力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即生態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切物質力量和要素。它是自然生產力的基礎和要素。第二層次是自然界的生產力,即生態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切生產能力。它是自然生產力的主體和核心。自然界的自然力又可以分為生活資料的自然力和生產資料的自然力兩個小層次。前者是自然力中的生命基礎和要素,如空氣、陽光、土地、水源等;后者是自然力中的主要內容和條件,如火力、煤炭、石油、礦產等。自然界的生產力又可分為綠色植物的生產力和動物的生產力兩個小層次。它們又被稱為"第一性生產力"或"初始生產力"和第二性生產力[14](P246)。在自然界的生產力中,植物生產力是基礎和關鍵,動物生產力是主體和動力。
所謂社會生產力是指,客觀存在于人類社會同時又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并直接間接制約和決定生產活動的各種生產能力的總和。社會生產力按其性質又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物質生產力是指人類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把自然物質改造為人類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的能力。它一般由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等實體性要素構成,同時也內含科學技術、管理、分工、智力等非實體性要素。物質生產力往往集中表現在社會的農業、工業、材料、能源等多種產業和技術活動及其成果中。精神生產力是指精神生產者產出社會的政治、法律、哲學、科學、文學、思想和理論等精神產品的能力。它是知識形態和觀念形態的生產力,是人類從"理論上征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精神力量[15](P570)。它由精神生產者、精神生產資料(包括實驗室、圖書館、印刷廠、廣電系統、計算機網絡、語言、符號系統等)和精神生產對象等實體性要素(硬件)和非實體性要素(軟件)組成。精神生產力往往集中體現在人類的文化、科學、哲學等多種學科、觀念和意識形態中,體現在人類的科學生產、信息生產、知識生產等多種探索性、創造性的活動及其成果中。人才生產力是指人才生產者運用人才生產資料以人為生產對象產出人才產品的能力。它是以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的第三種生產力,主要由人才生產者(父母、教師是主體,醫護、宣傳、教育、管理工作者等是重要組成部分)、人才生產資料(主要包括教育教學手段、設施及圖書資料、網絡系統等)和人才生產對象(主要是子女和受教育者)三種要素構成。人才生產力往往集中體現在家庭的生育撫養、醫院的醫療保健、學校的教育培養、社會的影響熏陶、單位的管理培訓等多種環節及其社會分工和社會職業中。
在社會生產力中,物質生產力是基礎和條件,精神生產力是關鍵和先導,人才生產力是主體和主導。在整個生產力系統中,自然生產力是其前提和基礎,社會生產力是其主體和核心。
2.生產力系統各層次間的相互關系。
第一,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辯證關系。在龐大的生產力系統中,自然生產力是其前提和基礎,社會生產力是其主體和核心。這是因為:(1)社會生產力依賴自然生產力,自然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永恒的自然前提和物質基礎。一方面,自然不僅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也是人類生命活動的條件和要素,是人類生產資料須臾不可缺少的材料,既是勞動者的生產資料,又是勞動者的生產資料。馬克思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5](P92)另一方面,自然生產和自然生產力構成社會物質生產和物質生產力的基礎。馬克思指出:在農業、采礦業、捕魚業、伐木業等產業部門,人們所直接面對的不僅是"未經人的協助就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土地、風、水、礦藏、森林、魚類都是如此,而且"在農業中(采礦業中也一樣),問題不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10](P864)"經濟的再生產過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會性質如何,在這個部門(農業)內,總是同一個自然的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而且,只有后者的條件才能闡明前者的條件[9](P399)。正因為如此,恩格斯才深刻地指出:"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6](P149)再一方面,自然生產力不僅是物質生產的要素和基礎,而且是精神生產的對象和內容,是客體主體化的重要方面和客觀源泉。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須臾也離不開自然生產力,它們是精神生產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認識對象和內容,是人才生產中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一極和源頭。離開自然界,精神生產和人才生產將"無米可炊"、"無米可食"。(2)社會生產力又是自然生產力的主體和核心。人雖然離不開自然界并生活于自然界之中,社會生產力處處都不能脫離自然生產力,但是,僅僅依靠自然存在物的直接的形態,僅僅依靠現成的自然生產力,并不能滿足人所特有的社會性需要。自然事物豐富的潛在屬性并不因為對人有用就自動展示或暴露出來,自然生產力強大的生命力和價值也不因為構成社會生產力的直接基礎和物質條件就自發地再現或生長。事實上,在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之間,社會生產力始終是其主導的方面和面向的中心以及全部生產力生長和發展的發起者、調節者和推動者。人類產生以來,地球地貌乃至生態系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中不僅滲透著自然生產力的作用和力量,而且凝結著社會生產力的創造和價值。正如著名學者西蒙所指出的:"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的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16](P3)可以說,人與自然關系的未來發展和基本走向越來越直接地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中。(3)我們時代所面臨的若干全球性問題客觀地印證了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系。長期以來,人們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急功近利地發展生產力,同時又無節制地向自然界傾棄各種廢物,完全不顧自然生產的再生能力和承受極限,導致自然生產破壞,自然生產力銳減,結果,人類社會生產的要素、材料和能源需求與自然生產的物能供給之間出現供不應求和尖銳矛盾,自然生產力的破壞反過來又嚴重抑制和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正常發展。這就是生態危機的物質內容和實質。很明顯,生態危機是片面發展社會生產力無視自然生產力的惡果,是"人類主義"導致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和人與自然的共同危機,實質是人類的危機、文明的危機。這一客觀事實表明,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本來就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割裂二者并把它們對立起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和有害的。
第二,自然生產力內部諸層次之間的關系。從自然生產力內部看,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礎和要素,自然界的生產力是其主體和核心。一方面,太陽能、空氣、陽光、土地、礦產、水源等自然力不僅是植物發生的必要前提和物質基礎,而且是植物發展的自然條件、生命源泉和要素。因此,它不僅是全部生命物質產生的物質基礎和要素,也是全部生命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條件,因而也是全部自然生產能力的基礎和要素。另一方面,植物和動物并不是自然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對它們的質的超越,是從非生命到生命的質變,是從自然界的自然力到自然界的生產力的飛躍。要是沒有生命的誕生和進化,就沒有自然界的生產力。如果這樣,也就不會有生物的進化和人類的誕生,也就談不上任何生產力。而自然界的生產力一旦登上歷史舞臺,全部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就變得不可遏制。在自然界的生產力中,綠色植物的生產力是其基礎和關鍵,動物的生產力是其主體和動力。這是因為:(1)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都依賴于綠色植物,綠色植物是唯一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生物。全部龐大的動物界(包括人類)都直接間接地依賴消費綠色植物而生存。其中,森林是綠色植物的主體,它們是植物生產力最旺盛、最集中的地方。森林不僅具有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供氧、保護鳥類、休養保健等功能,而且還具有調節氣候、降低噪音、防風防沙等環保作用。現代生態學者主張,評價環境質量的最優標準是:"在這個環境中,一個地區的’初始生產力’可以接近或達到其理論上最大值。"[14](P245)(2)動物是生物界唯一具有主動性的生物,這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力量,是生物生產力的主體和動力。具體地說,其一,動物具有植物無法比擬的主動性、適應性和創造性;其二,動物是全部生物中各類最多、層次最多、形態功能也最多的一大類,自身形成一個多級層次并動態發展的上升序列;其三,動物不僅直接間接地消費植物,生產自身、發展自身,豐富著生態系統巨大的基因庫和自然生產力資源,而且也刺激著植物的生產力,擴大和豐富著植物生產的范圍和品種,拓寬和提高著生態系統的范圍和層次。其四,動物進化發展還直接孕育了人類誕生的自然條件和生物前提。而這正是人類產生的最重要前提之一。缺少了這一點,生態系統的進化就不可能發展到更高的層次,自然生產力就不可能進入到社會生產力,生產力自身的發展也就擺脫不了盲目性和自發性。綜上所述,生物的生產力構成自然生產力的主體和核心。
然而,自然界的自然力或自然界的生產力并不等于自然生產力。自然生產力作為一個始終起作用的總的生產力,它不僅包括自然力,也包括植物的生產力和動物的生產力,但卻不是它們的機械相加,而是它們的有機統一。它在本質上是一種自然生態生產力。它的存在和發展直接制約并決定著其它生物要素和單元的生存與發展。我們知道,植物和動物都生存于生態環境之中,它們自從誕生之日起,就一刻也不停地與其生態環境進行著物質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換和交流。土地、水源、森林、礦產、陽光,等等,這些都參與植物和動物與生態環境的交換。它們或者作為原料(物質),或者作為動力(能量),或者作為信息(規律)在起作用。因此,生態系統對植物和動物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全局性、決定性的意義。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譬如臭氧層遭到破壞,溫室效應嚴重加劇,整個生態系統就會面臨解體和毀滅,生物系統自身的生存也將失去保障。所以說,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第三,社會生產力內部諸層次間的關系。在社會生產力中,物質生產力是基礎和條件,精神生產力是關鍵和先導,人才生產力是主體和主導。這是因為:(1)物質生產力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它是一切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人們首先要進行物質生產,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然后才能從事文化科學藝術和其它生產活動。歷史表明,在1866年的中,有100萬印度人被活活餓死,而這種情況在現代就很少發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物質生活資料不足,物質生產落后[8](P560-561)。在今天,計算機行業作為精神生產的代表,其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里。但如果離開計算機硬件和材料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的發展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物質生產作為基礎和條件總是制約和影響著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2)精神生產力作為知識形態和觀念形態的生產力,又是社會生產力的關鍵和先導。人的實踐活動都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自覺活動,其中貫穿著智力的運作、思維的創造和知識的應用,自始至終體現著精神生產的關鍵與先導作用。從人自身看,精神生產即觀念、意識、智慧的形成與生產乃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之一,是人的社會屬性的重要方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現代社會正在實現以體力為主的生產勞動向以腦力為主的生產勞動的全面過渡,精神生產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作用越來越大,它在主體身上已成為關鍵性因素和主導性力量。在現代,精神生產的重大突破往往導致物質生產的飛躍性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革命性變革。眾所周知,沒有電子理論,就不會有電子時代和計算機時代;沒有科學社會主義,就不會有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從精神生產指導社會實踐的意義看,不是實踐決定認識,而是認識決定實踐。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可能有革命的運動。"[17](P241)鄧小平同志也反復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領袖們的話正是對精神生產力關鍵性、先導性的高度概括。(3)人才生產力又是全部社會生產力的主體和主導。一方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離不開人,人總是生產實踐的主體。沒有人,一切都無從談起。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質生產的基礎,也是他進行的其他各種生產的基礎。"[18](P300)另一方面,人才生產又是全部生產活動的歸宿和最終目的。生產實踐活動一方面是人進行的,另一方面最終又是面向人、為了人的。人才生產過程是使人成為特殊的合格產品的"精加工"過程和"深加工"過程。從最終意義上講,全部生產都是圍繞人的生產、為了人的生產并最終表現為人的生產的過程,即馬克思所說的"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5](P131)可以說,人才生產在全部生產中意義最大、價值最高、最具超前性,也是最終之目的。再一方面,人又是全部生產活動的主導。實踐表明,從古代到現代,人類不僅作為一支重要的生態力量在活動,而且也作為一支新的巨大的物質力量和天文力量在活動。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質和未來走向,人類文明的生死存亡與前途命運,越來越直接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中。這取決于人類主體智力的高低、選擇的正誤和實踐的合理與否。頭腦發達、體魄強鍵、實踐合理、素質兼備的全新主體已成為新世紀社會實踐的主導力量和主體大軍了。
社會生產力作為物質、精神和人才三種生產力的總和,它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以社會生態的方式存在的生產力統一體,即社會生態生產力。它不同于物質、精神和人才任何一種單一的生產力,也不是它們三者的機械加和,而是它們的有機整合和統一。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總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任何一方也不能獨立地決定社會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只有三者的綜合作用和有機聯系才決定社會生產力的整體水平。近代以業。英國人普遍推崇科學、重視教育,英國大學為本國和世界培養了許多高質量的人才,諾貝爾獎獲獎人數1980年已達77人,絕對人數僅次于美國,按人口平均計算占世界首位,可謂精神生產力發達,然而英國的經濟發展卻十分緩慢,綜合國力非常有限。相反,日本科學發展水平并不算高,相反出現了嚴重的后勁不足,精神生產力不是最高,但綜合國力強大,國民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已成為當代第二號超級大國。事實證明,社會生產力并不是某個生產力的單值函數,而是多種生產力要素的生態函數。
當然,我們在肯定社會生產力整體時,也應該承認,在社會生產力系統中,總有某個或某些要素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時期,是其主要的因素和關鍵因素。生產力系統就是以該要系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不承認這一點,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與辯證法的原理相矛盾。事實證明,在近代以前,生產力系統的中心是物質生產力;近代以來,特別是現代,精神生產力是中心;以后,人才生產力將成為生產力系統新的中心。換句話說,在歷史上,物質生產力曾經是第一生產力,而在現代,精神生產力開始成為第一生產力。看不到生產力系統的統一性要犯片面性和機械主義的錯誤;看不到生產力系統重心轉移的動態性和規律性,要犯經驗主義和右傾主義的錯誤。在發展生產力方面,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提供了成功與失敗兩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和認真總結。
總之,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是相互制約、交織在一起的。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分別來看或綜合來看,都是一個有規律地運動發展著的統一整體,有機聯系、重心轉移、互動發展的生態規律是生產力系統發展的內在規律和一般法則。
四、新生產力定義的理論意義
1.新生產力定義的提出深化了可持續發展觀的內容。可持續發展觀要求人們充分認識并妥善處理經濟、環境、資源、人口和發展之間的關系,使其協調一致、互動發展。它的最大特點是把當代與后代、當前與長遠的發展視為一個整體,既重視當代的發展,也重視未來的發展,并且要求當代的發展不能對后代構成威脅。表面看來,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的重點是現代人與后代的平等與統一,強調的是自然資源對整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包括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同等價值,以及對當代人與后代人生存與發展的同等價值。似乎發展的觀念主要由現代延伸到了后代,實際上,可持續發展觀的深刻涵義在于,它把發展的思想由人(發展人)深化到了自然(發展自然生態),由社會生產深化到了自然生產,由物質生產深化到了精神生產。自然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提出作為新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它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上揭示了可持續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觀念深化。這就從社會發展的深層原因和內在機制方面第一次把人的發展真正建立在自然的發展的基礎上,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建立在可靠的自然生產力的基礎上,把人的發展建立在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在這里,精神生產力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時代課題,同時也是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全面發展、合理協調、良性互動發展的認識前提和思想保證。新生產力定義從社會生產的最深刻、最根本的生產力層次深入具體地揭示了可持續發展觀的實質內容。
2.新生產力定義的提出深化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始于人類的誕生,發展于人類社會的進步之中。一方面,人類的出現標志著宇宙歷史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關節點:自然界物質發展的必然性與人類意識固有的超前性交匯在一起,構筑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新平臺:自然通過人的發展和人通過自然的發展的全新歷史又開始了。就是說,宇宙發展到了人類元年之后,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宇宙自身同一個發展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人與自然彼此互為前提、不可分割。自然進化的上升方向與人類發展的前進方向是二位一體的和內在一致的。新生產力定義把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統一起來,這就從機制和內容上揭示了自然進化的生產力向度與社會發展的生產力向度兩者內容的一致性和統一性,就從生產力上把宇宙演化的向上性與人類發展的前進性統一了起來。另一方面,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的進步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人類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人類的發展取決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發展的嶄新階段到來了。今天人們討論最多、擔心最大的問題莫過于生態問題。生態危機表明,第一,人類活動的負效應累積導致生態系統可能會發生不可逆轉的大倒退甚至大毀滅,人類的生存因此也成為大問題;第二,人與自然的全面實踐、全面作用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大尺度,人類生產正在向包括自然生產在內的大生產過渡,地球將不再是人類活動的唯一場所和界限,當代將不再是人類活動僅有的現實空間,綠化天體,改造天體為人工天體,建立球外生態系統,創造宜人居住的"新地球",已經歷史地摁在了63億地球人的面前。這是生產力發展的無限性與地球自身的有限性之矛盾斗爭的必然結果。齊奧爾科夫斯基說得好,地球是智慧之船,但人不能永遠住在船上。這其實是當代生態危機實質的第二個方面。因此,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與發展,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大特征。這也是筆者提出自然生產力概念的深刻原因所在。新生產力定義把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統一起來,這就從生產力上把自然發展的人化方向與人類發展的自然化方向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就從生產力上把物的外在尺度與人的內在尺度、自然規律與社會價值統一了起來。不難看出,新生產力定義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都深化了人與自然的統一關系。
3.新生產力定義的提出深入闡述了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馬克思歷來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從自然界生成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規律是宇宙發展的一般規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全部所謂世界史乃不過是人通過勞動生成的歷史,不過是自然向人生成的歷史。""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部分,是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中的一個現實部分。"[19](P87)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學說深刻揭示了自然界運動發展的生成本性和自然生成運動的"向人"趨向。對此,恩格斯后來在《自然辯證法》一文中進一步闡述道:"舊的目的論已經完蛋,但是現在有一種信念是確定不移的:物質依據這樣一些規律在一定的階段上--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必然地在有機物中產生出思維著的精神。"[6](P174)自然在其運動中由物質到精神、自由然到人、自由發生成到自覺生產(實踐)的生成生產過程,被馬克思看作是"自然向人生成"的整個世界的客觀進程和整體真實,這就是"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內含著三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即世界觀上的生成本體論、自然觀上的人本生態觀和歷史觀上的生產本體論。一方面,自然向人生成說揭示了世界本性的生成性,指出生成乃是世界本體的內在本性,這就是世界觀上的主成本體論。生成本體論把本體看成是從自然到人的生成過程,人的生成以自然的存在和高度有序化為前提,這就內在地肯定了物質本體論和人與自然的本體統一性。同時也揭示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屬人的本質,把自然屬人的本質視為人得以從自然生成的前提,從而彌補并矯正了那種只看到人與自然的共時態聯系而無視人與自然的歷時態聯系之認識的不足和缺陷。事實上,自然在人尚未現實地生成時就與人聯系著,這已被人擇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所證實。因此,自然的進化與人的發展統一于自然向人生成的總規律之中。另一方面,生成本體論把本體的客觀實在性、形態多樣性和生成進化性統一起來,展示了世界本體作為生態存在的真實面貌和基本特征。這種生態觀以自然向人生成為本,歸根到底是以人及其生成為本,即人本生態觀。人本生態觀以人為本,同時又認為生態是人的生成之本,即人和人的生成之本都在生態。因此,保護生態、優化生態和建設生態正是為了維護人的生成基礎,它就是自然生成的任務,也是主體化的自然--人的發展的任務。人本生態觀以人為本,也就確立了人的生態主體地位。人本生態觀因此不僅要堅持"為了人"的目的性原則,也要高揚"通過人"的主體性原則,它以"通過人"而實現"為了人",體現了全面的主體精神。人本生態觀同時認為,生態系統本身是生成的,既是生成而來,亦在繼續生成之中。因此,自然生成的總過程必然是自然生態的生成與社會生態的生成兩方面的統一。再一方面,自然向人生成的學說最核心的方面是歷史觀、實踐觀上的生產本體論。作為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生命存在和活動方式,生產(實踐)不僅是人的本質的生命表現,而且是人的本質得以生成的動力和機制,因而也具有世界本體的意義。但是,這種生產本體論不同于與物質本體論相對立的"實踐本體論",而是把生產置于物質的基礎之上,看作是物質與精神相結合、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相統一的互動轉化與進步上升的高級運動形態。正因為這樣,馬克思恩格斯才一貫認為,生產勞動的發展史是我們"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20](P254)。因此,生產成了自然與社會之間的真正中介,成為自然達到自我意識和人普遍深入自然的能動手段,在自然與人的互動生成和辯證統一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生產力定義旨在揭示自然向人生成的本體和機制:生成本體論是生產本體論的前提和基礎,人本生態觀是生成本體論的目標和實現,生產本體論則是生成本體論的社會表現和高級形式,是人本生態觀的實質、核心和機制。由是觀之,所謂實踐也就是生產,即人類為了自己的存在和生成所進行的自覺的生態調節活動,包括對自然生態的調節和對社會生態的調節兩個方面。
4.新生產力定義提出豐富和深化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新生產力定義由于把精神生產力納入到生產力體系之中,并從精神生產力的角度審視和歸納科技生產力,這就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提升到了精神生產力是當代第一生產力的新高度,豐富、擴大和深化了"第一生產力"命題的內容、范圍和層次。精神生產在當代的根本任務有三:一是對自然的全面發現,二是對社會的全面發現,三是對人的全面發現。具體地說,第一,對自然的全面發現即觀念形態的自然生產力的發現和生成,它本身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然規律的全面發現,另一方面是對自然價值的全面發現。此二者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第二,對社會的全面發現即觀念形態的社會生產力的發現和生成,它本身也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社會規律的全面發現,一方面是對社會價值的合理規范。第三,對人的全面發現即觀念形態的新人的發現和塑造,它本身也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人才規律的全面發現,另一方面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規定和指導。上述三個方面作為觀念形態的生產力,它又是全部生產實踐活動的理性依據和行動指南。因此,在當代,在復雜的生產實踐活動中,精神生產已經全面走在全部生產的前面,它既是全部生產的先導,也是全部生產的重心。精神生產的性質、水平和規模直接決定著當代生產實踐的方向、性質和水平。精神生產第一的當代特點表明,精神生產力已經是第一生產力了。精神生產力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豐富和深化,它揚棄了單純發展科技以滿足人的物質享受的單向度弊端,而代之以兩個尺度的有機統一,即全面的物的尺度和全面的人的尺度的有機統一。精神生產作為全部生產的先導,它對兩個尺度的全面發現和生成,既使實踐中兩個尺度的全面統一成為可能,也為實踐中實現兩個尺度的全面統一提供依據和指導。因此,精神生產力第一的時代,實質上是全面發現、全面發展的時代,即全面發現和建設自然的時代,全面發現和建設社會的時代,全面發現和塑造人性的時代。一句話,是自然、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這與近代以來所發展的單向度的社會大異其趣,完全不同。
5.新生產力定義的提出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乃至唯物史觀都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新生產力定義是在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概念以后,根據當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實際,結合相關學科已經取得的認識成果提出來的。因此,新生產力定義一方面力圖全面揭示并闡述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范疇的豐富內涵,另一方面旨在根據生產力的當展,提出和建構符合實際并能指導生產實踐的生產力新范疇、新體系。生產力范疇作為生產力理論和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和起點,它的任何新發現、新建構無疑都會引起理論與實踐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現行教科書體系都是建立在傳統生產力定義的基礎之上的。現在,新生產力定義的提出,致使理論的基石和起點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必然會給原有的生產力理論和唯物史觀的相應部分帶來沖擊,引起變化。我們就不得不重新審視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一系列生產力學說和唯物史觀的范疇和體系。而所有這些,無疑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和唯物史觀都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3]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牛文元.自然地理新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6]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7]列寧.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9]馬克思.19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上一篇:恩格斯的經濟史研究論文
- 下一篇:老子道學思想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