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經濟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6:53:00
導語:恩格斯的經濟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經濟史以及經濟史研究方法在恩格斯的經濟理論研究中的作用是基礎性的,這一點長期被人們所忽視。通過對經濟歷史的實證分析,恩格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以及基本理論進行理性的批判,在此基礎上架構起經濟理論的“大廈”。這些對當前的經濟史研究仍可以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和方法上的借鑒。
任何一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人都清楚,恩格斯對經典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注意把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檢驗、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更值得注意的,也可能被大多數學者忽視的是,恩格斯和馬克思一樣重視對經濟史的歸納,正是通過對經濟史的研究,恩格斯幫助馬克思完成對英國經濟史的研究,完成《資本論》;正是通過經濟史的研究,恩格斯完成了《自然辯證法》和經濟史專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一、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和方法的批判過程是經濟學與經濟史的融合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上,被奉為政治經濟學開拓性著作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是一篇經濟學與經濟史融合的著述。在這篇著作中,恩格斯從經濟史的角度考察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現象,對私有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批判。馬克思稱它為“批判經濟范疇天才的大綱”。
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以回應杜林的理論為基點,重點通過經濟史的考察,提出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由于人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家,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致的。恩格斯提出政治經濟學其實就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產和交換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特殊規律,只有在完成歷史性的研究后,才能確定為數不多的、適合于一切生產和交換的、最普遍的規律。恩格斯非常注重經濟歷史的長期性和動態性,認為隨著歷史上一定社會的生產和交換的產生,產品分配的方法和方式也產生了。從這些觀點出發,恩格斯認為,學界所掌握的有關經濟科學的東西,幾乎只限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只懂得這些是不夠的,對于發生在這些形式之前或者在比較不發達國家內存在的分配交換形式,同樣必須加以研究。
因此,恩格斯和馬克思所創立的政治經濟學,從批判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開始,證明它必然要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代替。他們把歷史與邏輯結合起來,描述了整個歷史過程,通過現象,進入經濟實體,揭示了資本運動的本質以及表示內在的本質聯系的規律,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當作一個活的機體進行解剖。
二、對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的批判性闡述貫穿著經濟史的論證
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的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貫穿著大量經濟史的論述。
1.價值理論。恩格斯研究歐洲各國經濟史,認為政治經濟學是商業擴展的自然結果,以此為基礎,形成各種經濟學流派。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恩格斯所分析的商業,首先是一個流通領域中出現的范疇,因商業而形成的第一個范疇就是價值。關于究竟何為價值,他認為資本主義各經濟學派之間進行的(生產費用與效用)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不把競爭的發展歷程考慮在內,生產費用是無法確定的,生產費用這個范疇是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即使是物品的效用本身,也是一種主觀而無法確定的東西。在私有制的社會,競爭是唯一能夠比較客觀地決定物品效用大小的辦法。在恩格斯看來,物品的價值包括兩個因素,即生產費用和效用,而爭論雙方將二者強制分開,因而引起混亂,為了澄清錯誤,他確定了一個最具有天才意義的構想,即認為“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如果兩種物品的生產費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確定其比較價值的決定性因素。這種構思巧妙地處理了效用與生產費用的關系,把價值當作一種關系來處理。這種科學的價值概念被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得到進一步的闡述。
2.資本與要素理論。恩格斯在批判政治經濟學將生產費用分為三個要素時,把人的精神要素(思想和發明創造)加入考慮。事實上,恩格斯不僅把人和自然統一起來,還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統一起來。“蒸汽機這樣的科學成果,在它存在的頭50年中給世界帶來的東西就比世界從一開始為發展所付出的代價還要多”。他以卡特耐特、李比希等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歷史作用,論證科學技術是生產的因素,以及腦力勞動在形成價值方面的作用和意義。他在此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認為“人類所支配的生產力是無窮無盡的,應用資本、勞動和科學可以使土地的收獲量無限期提高”。“科學”被恩格斯視為一種生產要素,例如資本在對勞動的替代中利用了科學發明。
關于資本,恩格斯雖然沒有突破“資本是積累起來的勞動”的論斷,但已經按照新的方式來處理它了,認為資本是勞動的結果,并深刻地論證了“由私有制造成的資本和勞動的分裂,不外是與這種分裂相適應的并從這種分裂產生的勞動的分裂。這種分裂完成后,資本又分為原始資本和利潤,即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獲得的增值”。對私有制的起源問題,恩格斯在其經典經濟史著述《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有精辟的論述。正是在此基礎上,他才說明一切分裂現象都產生于私有制。
恩格斯在配合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經常以書信的方式共同探討問題。例如貨幣流通量與商品價格、固定資本的折舊與補償、土地耕種的歷史序列與級差地租問題、亞細亞生產方式等。這些共同的研究活動,密切聯系實際,或者結合經濟史,推動了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形成。比如,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上,馬克思認為東方(指土耳其、波斯、印度)一切現象的基礎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這甚至是了解東方天國的一把真正的鑰匙,恩格斯進一步把“土地國有”當作東方專制主義的經濟基礎。他解釋東方各民族古典意義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是由于氣候和土壤的性質,在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的第一個條件是人工灌溉,這只能由村社、省或中央政府來完成。這些觀點成為馬克思研究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新起點,把經濟上的土地國有制和政治上的專制聯系起來考察,并找到了它們的經濟史基礎。
三、經濟史論述構成恩格斯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恩格斯撰寫的有關經濟史的著作為數不少,這些著作是他的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1.通過調查研究各國經濟史,發現經濟利益是現代階級對立的基礎,因而也是政治歷史的基礎。1845年3月,恩格斯完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該書就是一部英國經濟史,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文獻之一,它真實地描述了自產業革命以來到1845年為止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指出了擺脫這種狀況的出路,并給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論證,將英國產業革命產生的動因、過程及其全部結果都展示出來。
除了關注英國經濟史外,恩格斯還研究了德國的經濟狀況。他先后完成了《德國維護帝國憲法運動》(1849年秋),《德國農民戰爭》(1850年),《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1851年),這幾部著作構成相互聯系的整體,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300年間德國的社會經濟史和相應的階級關系及階級斗爭史。結果,他從事實中完全弄清了他們以前半先驗地根據不完備的材料推導出的結論。1847年世界貿易危機生產了法國二月革命與德國三月革命;從1848年逐漸開始重新到來而且在1849~1850年達到全盛的工業繁榮。因此,在當時不可能取得歐洲革命的勝利,共產黨人的任務是宣傳科學的共產主義理論,為將來的決戰培養戰士。
2.對社會經濟形態進行歷史考察,以所有制作為區分經濟時代的標準,建立一種社會形態發展的學說。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與恩格斯提出所有制的幾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與生產的不發達階段相適應;第二種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是由于幾個部落通過契約或征服聯合成為一個城市產生的,在這種所有制下仍然保持著奴隸制;第三種是封建的或等級所有制,是以某種共同體為基礎,但直接進行生產的階級是與這種共同體對立的;第四種就是資本主義的所有制。在這里,恩格斯與馬克思以嚴格的邏輯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首先考察了城市和農村的分離,這是資本獨立發展的開始,但它的基礎還是私有制;其次是商業與生產的分離,表現為特殊的商人階級的形成,商業的形成。城市之間開始產生新的分工和自身的優勢,為造就一個新的市民階級創造了條件;再次,一個最重要的結果是工場手工業的產生。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開始了,競爭往往發展成為商業戰爭,各國通過保護關稅和各種禁令進行激烈的競爭,商業也就具有了政治意義,美洲和東印度航路的發現更擴大了交往。最后,美洲白銀在歐洲的出現,使得資本積累迅速的發展起來,英國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在世界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的優勢,也造就了對其手工業產品的世界性需求,而這種需求是舊的手工業所不能滿足的,于是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成為趨勢。從此以后,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歷史、社會的角度論證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一部重要的經濟史著作,同時也是用唯物史觀來闡述史前社會,從而把古代史研究納入科學社會主義軌道的經典之作。恩格斯在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的研究基礎上,把家庭當作一種能動的因素,并認為它隨著社會從較低階段向較高階段的發展而不斷變更自己的形式。他詳盡地敘述了家庭的起源和歷史變遷。家庭史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血緣家庭,以后依次經過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最后演進到一夫一妻家庭。人類的三種婚姻形式大體上與人類本身所經歷的三個發展階段相適應。研究家庭史,可以從中發現作為原始社會制度細胞的氏族組織的起源和它的本質。不僅如此,恩格斯要說明的關鍵問題是和私有制相聯系的科學意義上的家庭,而不是氏族。私有制的出現則早在氏族公社時期就已經存在,決不是暴力和掠奪的結果,保護私有制成為國家的任務,國家也就成為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同于舊的氏族組織。國家剛出現的時候,就成為奴隸主壓迫奴隸的工具。為了證明這一點,恩格斯以雅典作為典型案例展開分析,認為它不是從外來沖突中產生的,是從階級沖突中產生的。這就是恩格斯關于私有制、家庭、國家的起源的科學分析的結論。
四、注重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是恩格斯的基本研究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是恩格斯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恩格斯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方面側重于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是最重要的。馬克思甚至說過,我們僅僅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他堅決批判了那種完全排除人類史的意識形態思辨。他對于歷史上哲學家及其思想的態度表明了對真理作為一種過程的尊重,歷史意識已內化成恩格斯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
2.注重歷史的意識實際上是發展的意識。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如果從歷史的觀點來觀察思考問題,實際上是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發展意識貫穿于恩格斯理論研究的各個方面。觀念和認識要隨著不斷變化的情況發展,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得出新理論。恩格斯從來都反對任何人把馬克思和他的理論當成一成不變的真理,正如他所說:“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
3.現實原則。歷史意識又是一種現實意識,恩格斯強調經濟史的重要作用是因為歷史能提供出更深刻、更有力、更無情的根據,使人們認清當前的方位和未來的航向。同時對經濟史的研究不是為歷史而歷史,是因為歷史是永遠指向現實的,現實是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
五、恩格斯對經濟史觀的貢獻
1.反對教條。經濟史的研究需要經濟理論作為框架,但又不能拘泥于既定的框架。“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么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但是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爾學派的方式構造體系的方法。……許多年輕的德國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只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套語(一切都可能變成套語)來把自己的相當貧乏的歷史知識(經濟史還處在襁褓之中呢!)盡速構成體系,于是就自以為非常了不起了。”
2.用歷史觀點觀察問題。恩格斯認為評價歷史上的任何社會經濟制度,應從產生這種制度的條件出發。這樣才可以看清楚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的規律。正如他評價奴隸制度,若僅僅從一種所謂“永恒正義”出發,用一般性的詞句痛罵奴隸制,是最容易不過的做法。但這樣做僅僅證明:這種古代的制度已經不再適合目前的情況。但是這種制度是怎樣產生的,他為什么存在,它在歷史上起了什么作用,關于這些問題,沒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說明。如果進行深入的研究,就會發現,在當時的條件下,采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他說:人的勞動的生產率還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資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余的時候,生產力的提高、交換的擴大、國家和法律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這種分工的基礎是,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掌管國家以及后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這種分工的最簡單的完全自發的形式,正是奴隸制。”他還明確指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理由說:沒有古代的奴隸制,就沒有現代的社會主義。”
3.歷史方法與邏輯方法的統一。經濟史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應該是事實的羅列,而應該是對理論的貢獻。而“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著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常常會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適用的方式。但是,實際上這種方式無非是歷史的研究方式,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故經濟史研究應該是歷史方法與邏輯方法的統一。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即使是在創始階段,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與政治經濟學,也是密切地結合著,辨證的邏輯所反映的是實際的歷史進程,共產主義的理論是從現實的資本主義關系中引申出來的,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及其產生的根源考察事物。
4.事實是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在經濟史研究中,經濟發展事實是基礎,有了正確的事實,才可以用各種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得到有價值的結論。
5.對經濟史的研究需要歷史的沉淀。“對于某一個時期的經濟史的明確觀念,決不能和事件本身同時得到,而只有在事后,即在搜集和鑒別了材料之后才能得到。”這樣概括敘述當前事物發展的一切條件都不可避免地包含有產生錯誤的源泉。因此如果要研究當前的經濟史,要考察同時發生的經濟變化,或者即使只要把它們保持在視野中,是比較困難的,只有在所發生的事件告一段落后,收集到足夠的資料,才有可能形成正確的觀點,這也是有些經濟史學家所主張的“慢半拍”。
總之,經濟史以及經濟史研究的方法在恩格斯經濟學研究中的作用是基礎性的,是巨大的,同時恩格斯在運用經濟史以及經濟史研究方法的過程中對經濟史學科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