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會個案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3 05:51:00
導語:商會個案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推廣先進生產設備,推動織布業產業改進升級。
商會成立伊始,便積極投身到拯救土布產業的隊伍中,首要做的便是找出土布不敵洋布的主要原因。
經過認真比較逐步認識到生產設備落后、工藝不精、布匹規格質地不合市場需求是土布不敵洋布的主要原因,隨后商會派人到天津購回鐵輪機并全力在全縣推廣,實行“撒機制”,即“聯合各布莊籌集資金,向天津購買大批織機,規定貸機并領紗布之辦法。凡熟悉織布新法而無資本者,均可托其村中素有信用之殷實住戶,向布莊擔保,先交機價一半,領取織機與棉紗,從事織布,下余之一半機價,候織出布后,以其所應得之手工扣抵”,并“由各商購進本國線紕,令織戶按斤領線,每集按斤交布,按市價給與手工”,撒機制使“貧戶不用資本而能紡織,各商收布不用擔負而有售主,商民一體,風氣漸開,民皆鼓舞”,鐵輪機很快得以推廣,并且“打破高陽布幾百年來緩慢而平穩發展的格局,使高陽布的生產和銷售進到一個新時代。他不僅使高陽布的生產和銷售跨進到一個新時代。他不僅使高陽布的生產,由原來的家庭副業性質躍升為織布手工業,也使其迅猛發展,以至出現了一個高陽布業上空前的繁榮時期。”鐵輪機的引進,“撤機制”的實行,是商會為促進高陽織布業發展做出的最直接的推動作用,其后經過織布技藝的改良,高陽織布業的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可與洋布開始競爭,抵抗洋布對市場的侵奪。
二、完善激勵機制,提高土布質量,維護品牌,開拓市場
織布的效率提高了,就要開始加強對土布質量的加以嚴格把關,提高質量水平,以利于高陽土布開拓市場。商會于1910年7月開辦工藝研究所,它的主要業務是“研究布匹格樣,品評布質”。每月初一和十五召集商人各攜收布賬冊到所,匯報所收布匹數目及織戶手工優劣,并一一記錄在冊,以供品評。對于品質優異的則予以獎勵,通過獎勵先進帶動后進,提高整個高陽土布的質量。
除此之外,商會還為打擊不法商人的假冒行為和稅關厘卡的勒索行為,設計了代表高陽土布的“憑照”,并自行通報各關備案,由各關抽“憑照”查驗真偽,進行收稅。此“憑照”其實是代表高陽土布的一種商標,“憑照”的實行進一步提高了高陽土布的知名度,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為開拓市場,商會還多次攜土布參加各種形式的展覽會,使“高陽土布”聲名遠播。三、向政府爭取裁厘減稅,維護商戶利益
高陽商會作為民間商會組織,雖經政府批準成立,但它更多是代表個商戶的利益。民國年間社會動蕩,工商業難免會受到政府、軍隊的欺壓,高陽商會對此則是積極與相關政府部門溝通申訴,最大限度的維護各商戶的利益。
政府中主要是稅務部門與各商戶的關系最為密切。1922年6月直隸稅務局為加重工商稅收于各地設立統稅局,對此高陽商會的代表參加了直隸各縣聯名上書北洋政府,要求撤銷統稅局的活動。1924年高陽由于遭受水災,棉紗漲價,天津稅局趁機對高陽土布征收“二五”附加稅,對此高陽商會代表聯絡64縣的商會代表在原高陽商會成員,現任直隸省商會會長張興漢、全國總商會副會長楊木森的帶領下直接與北京政府財政部交涉,最終取得成功,財政部令天津稅局退出多收稅款,但天津稅局已退不出現款,就以天津市三條石東口“大王廟”周圍一片空地抵充退款,高陽商會就地蓋起了“天津高陽商幫會館”,成為高陽各商戶駐津購紗、售布、交易和溝通市場信息的場所。
四、興辦實業教育,培養專業人才,滿足產業人才需要
高陽織布業起始于家庭手工業,隨著規模的擴大、技術的提高,形成較大的產業后,人才的缺乏必然成為其發展的瓶頸,慶幸的是高陽商會一直對培養專業人才比較重視,滿足了高陽織布業迅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從人才上保證了其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如果說引進先進生產工具、推廣技術給高陽織布業以最直接的推動作用,那創辦職業學校、培養專業人才無疑為高陽織布業能可持續的發展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證。
商會成立之時,建立者們就已意識到培養“商業人才之培養尤不可緩”,限于條件先是“以各商家學徒為學生,聘公正士紳為教習”,開辦夜校,隨著人數的增多、規模的擴大,商會于1907年又“修建講堂五間,教習宿舍三間”,改夜校為初等預科學校。1910年2月,初等預科學校擴充為中等商業學校,并定名為高陽甲種商業學校。
甲種商業學校已經是一個非常正規的學校了,由著名的飽學之士李曉冷擔任校長,學校章程完備,分預科、本科兩種,學制均為三年,所設課程已非常有現代課程的特點,既能突出專業特點,又能兼顧基礎知識,如其開設的課程商品學、經濟學、商業簿記、商事法規、中國文學、外國語、商業道德、商業實踐、體操等。
甲種商業學校后來又經過擴建,1928年商會將學校改為高陽私立職業學校,并對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新增加了提花機操作與維修、印花、染軋等適應當時蓬勃發展的高陽織布業的需要。從1927年到1937年職校先后共培養了400多名畢業生,他們多成為高陽織布業的骨干力量,為當時騰飛的高陽織布業及時的提供了專門人才。
高陽商會自辦夜校至職業技術學校,共培養人才數百名,這些人有專業知識,彌補了高陽織布業發展中人才的匱乏,這些經過正規教育的新型工商人才,經過實踐的鍛煉,成為高陽工商界的頂尖人才,如同和工廠經理蘇秉璋、恩記工廠經理李恩波、本生和布線莊經理韓相奎等。
商會作為民間的商人團體組織,作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它執行著其一般經濟職能,并能處處為
高陽織布業發展、各商戶利益著想,以較高的辦公效率和較強的責任心,領導著高陽織布業的發展,對當時高陽織布業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其運作模式、活動方法和經營理念對當今商會的運作、縣域經濟的發展仍然有借鑒意義。我們應該著眼于商會的基本職能,發揮商會的優勢和作用,發揮好商會應有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 上一篇: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論文
- 下一篇:樂山發展會展旅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