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25 03:28:00

導語: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勞動生產力商品價值量;簡單勞動;復雜勞動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理論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重要內容,決定這種關系的有多種因素。馬克思在勞動決定價值的基礎上,認為勞動生產力與抽象勞動無關,認為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關系的結論是不符合實際的。

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兩重性決定商品兩因素時,提出了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論點。在這個問題的論述過程中,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基本思路、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基本邏輯得到充分的體現,給研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在實踐中,勞動生產力始終是企業和社會關注的問題,如果能證明提高勞動生產力不僅可以增加社會財富總量,而且可以增加社會價值總量,這能對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意義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克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不足。

馬克思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有這樣幾層意思。第一,指出了商品價值量與勞動量的關系。價值是勞動,價值量是勞動量;勞動量的天然尺度是勞動時間;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勞動有簡單和復雜之分。復雜勞動必須折算成簡單勞動,構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第二,指出了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商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的價值就越大。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第三,指出了這種關系存在的原因。“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它事實上只決定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因此,有用勞動成為較富或較貧的產品源泉與有用勞動的生產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

在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研究。其一為: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關系;其二為: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影響有用勞動而絲毫也不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

從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關系來看,存在著自相矛盾。這矛盾首先是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量決定價值量的矛盾。馬克思在研究價值的時候認為它是由抽象人類勞動決定的。這種抽象人類勞動,“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幽靈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消耗的單純凝結”。但是,在分析價值量的時候卻引進了“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認為它是決定價值量的因素之一。同時馬克思又認為“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而“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如果把不同的人的天然特性和他們的生產技能上的區別撇開不談,那么勞動生產力主要應當取決于:(1)勞動的自然條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礦山的豐富程度等等;(2)勞動的社會力量的日益改進,這種改進是由以下各種因素引起的,即大規模的生產,資本的集中,勞動的聯合,分工,機器,生產方法的改良,化學及其他自然因素的應用,靠利用交通和運輸工具而達到的時間和空間的縮短,以及其他發明,科學就是靠這些發明驅使自然力為勞動服務,并且勞動的社會性質或協作性質也是由于這些發明得以發展起來。”這些觀點,顯然是有悖于勞動價值論,否定了勞動是決定價值的惟一因素,同時也否定了“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的觀點。其原因是馬克思論述中出現了矛盾。馬克思在論述價值時只承認勞動因素,認為價值是勞動決定的,而在論述價值量時引進了非勞動因素。馬克思研究價值的質時,竭力排除了非勞動因素,把勞動作為決定價值的惟一因素,這是可能的。因為這是研究商品經濟中最簡單的細胞——商品中的一個最基本因素,馬克思運用了高度抽象的方法,把其他的因素排除掉了,使價值成為純之又純的高度抽象的東西。在研究價值的量時,盡管馬克思仍然借助了抽象法,但他無法回避價值量是一個有差別的東西。而造成價值量差別的因素不僅是勞動,而且包含著非勞動因素。僅僅用勞動因素無法說明有差別的價值量,所以非勞動因素在這里就必須引進而無法回避。其次,這矛盾又表現為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矛盾。根據上述分析,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僅是勞動因素,而且包含著非勞動的因素,因此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不會是一種簡單的反比關系。必須從勞動的因素和非勞動的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呈現出比較復雜的比例關系。

從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影響有用勞動而絲毫也不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來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勞動生產力與使用價值有關,而與價值無關的問題。

上述觀點是有問題的。第一,按照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我們從總量角度來看,勞動生產力(率)與價值量無關,因為不管勞動生產力如何變化,在既定時間內形成的價值總量是不發生變化的。但從個量的角度來看,勞動生產力的變化會使單位商品內包含的價值量發生變化,即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的形成直接相關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決不能以偏概全。決不能說勞動生產力僅僅與使用價值相關,而與價值形成無關。第二,即使從總量角度來看,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勞動生產力提高了,而價值總量沒有增加,似乎也是不合常理的。原因何在?其實馬克思的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理論已解決了這問題。馬克思認為:“比較復雜的勞動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倍的簡單勞動。……一個商品可能是復雜的勞動的產品,但是它的價值使它與簡單勞動的產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簡單勞動。”因此,隨著勞動生產力提高,勞動的復雜程度也提高,價值總量應該增加。否則,勞動生產力提高后,只是增加社會財富,而沒有增加社會價值總量,似乎無法理解,也沒有意義,更有悖于馬克思的原意。第三,我們還必須看到,這個總量的角度,是一個高度抽象的角度,排除了不同企業,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個量”差別,實際上就形成了很難把握的一種高度抽象[31。而我們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直接面對,易于把握的是“個量”,更關心的是“個量”的變化,這一變化與勞動生產力密切相關,并且正是這種相關的變化,促使了企業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從總量的角度來看,其實際意義遠沒有從個量的角度來得大。第四,馬克思的總量理論和總量分析方法已觸及到了價值的本質,即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個關系應通過兩個基本因素即勞動因素和非勞動因素表現出來。馬克思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出發,否定非勞動因素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采用了高度抽象和總量分析方法,從各種因素中抽象出勞動因素;從各種形式的勞動中抽象出一般人類勞動;從各種個別勞動中抽象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各種私人勞動中抽象出社會勞動,使勞動成為難以理解的東西。之所以難以理解,是因為馬克思把各種決定價值的因素歸結為勞動,并以勞動量的變化來反映各種因素錯綜復雜的變化,實在勉為其難。在論述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時,馬克思又提出總量理論和總量分析方法,體現了他思維的特點,同時,也體現了他勞動價值論走向價值本質論的一種趨勢。公務員之家

綜上所述,馬克思認為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影響有用勞動而絲毫也不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的觀點值得商榷。勞動生產力的變化不僅影響有用勞動而且也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這是符合實際的結論。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馬克思的思維進程出現了較大的矛盾,第一,在研究價值的質時,把勞動作為決定價值的惟一因素,而在論述價值的量時引進了非勞動因素;第二,在論述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時,忽略了勞動復雜程度的因素,得出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影響有用勞動而絲毫也不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的結論。

出現上述矛盾的原因是:第一,勞動價值論的局限性和馬克思的過于堅持;第二,馬克思已經提出價值本質論而沒有貫徹到底。

價值理論始終是經濟學說的基礎,認為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馬克思一方面以創造性的思維,提出了如勞動兩重性理論、勞動力商品理論、生產價格理論等,克服了古典經濟學說的局限,發展了勞動價值論;另一方面以高度抽象的方法,排除非勞動因素的作用,維護勞動決定價值的思維的一貫性,把勞動價值論推向新的階段。但是勞動價值論畢竟有其局限性,它否定非勞動因素的作用,使其理論體系不盡完善,不得不在某些地方悄悄地引進非勞動因素,或者運用社會總勞動理論和總量分析方法,使價值成為高度抽象的東西。它無法科學地說明市場經濟中特殊商品的價值,如:一些商品的價格高度偏離價值;非勞動產品取得價格形態等。在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問題上,特別是在說明商品價值量問題上,馬克思的思維進程的矛盾,就是這種局限性的表現。

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價值論的同時提出了價值本質論,價值本質論是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最高成就,其基本要點可以概括為: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人們之間社會關系是價值的本質,這一本質通過許多現象表現出來,其中勞動是一因素,非勞動因素也是表現本質的現象。勞動應包括所有的人類勞動,均可還原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非勞動因素包含著更多的內容,其基本要素是資源,主要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因素和非勞動因素又可表現為所有權。這樣構建起一個價值體系。這理論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馬克思認為,價值只有在一定的社會聯系中才成為價值,價值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馬克思說:“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第二,價值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的觀點,貫穿于他的全部經濟理論中;第三,馬克思的社會總勞動理論和總量分析方法是勞動價值論向價值本質論的轉折和過渡;第四,由于在思想深處馬克思認為價值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這就使他的價值理論即勞動價值論站在時代的最高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馬克思實際上已意識到價值的本質是人的關系,但是他從勞動價值論的立場出發,堅定不移地貫徹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否定非勞動因素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而這一切需要以高度抽象的方法對勞動進行研究,其結果是揭示了價值的本質是人的關系,而勞動卻成了不可捉摸難以理解的東西。馬克思在論述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時,排除非勞動因素的作用,運用勞動總量的理論,實際上已經觸及價值的本質。但是馬克思堅定地站在勞動決定價值的立場上,使他的思維進程出現矛盾,沒有把價值本質論貫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