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13 10:49:00
導語:街道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總結了南京市江寧區淳化街道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以期為該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參考。
【論文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江蘇南京;江寧區淳化街道
江寧區淳化街道地處長江中下游屬南京郊區,全街道有9個行政村和9個社區。區域面積121.80km2,439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49333人,其中勞動力26687個;耕地面積6239.07hm2;水田面積4169.4hm2,其中水面養殖面積848.6hm2;林、茶、果面積1710.51hm2,其中茶葉面積529.2hm2。淳化街道現有南京金陵優質米公司、山田和衛崗奶業等龍頭企業,有“土橋牌”珍珠米、“城霧牌”茶葉和2個綠色食品及青蝦、優質稻米、茶葉3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淳化街道自成立以來,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方針,以農業增收、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實施品牌農業、設施農業、旅游農業、生態農業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立足資源,發揮優勢,突出重點,體現特色,農業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1街道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1.1初步形成區域化布局
農業結構調整經歷了種植業內部到種養產業間調整再到農業功能性調整,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種植布局和種養結構,優勢特色產業區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五城、西城、大埝3個666.67hm2大圩綠色、無公害優質稻米和無公害青蝦養殖基地,西城、淳化茶廠為主的綠色、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索墅、雙崗社區為主的奶牛養殖區,青龍、吳墅社區蔬菜生產基地正在規劃實施建設(編輯整理)中。
1.2穩步推進生態旅游農業建設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至2006年底,全街道通過認定、認證的綠色食品基地有2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個,尤其是3666.67hm2優質稻米生產,實現了100%的綠色和無公害。二是旅游休閑農業嶄露頭角。旅游農業是以農業景觀、農事活動、農展節慶為載體,展示農業現代化、傳播農耕文化、體驗鄉村風情,集參與性、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新型生態產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如在山田蒙古草原風情園,可領略草原風光,盡享特色的蒙族美食風味;凱進、景業、毛虎山莊、青龍村分別被南京市林業局評為生態農莊和生態農業示范村;銀萊的休閑與餐飲、九竹文化園等農業觀賞景點正在建設之中。
1.3扎實推進基地建設
土橋優質稻米生產基地是南京市農林產業基地之一,2005年被列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無公害青蝦養殖基地為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土橋大米、五城青蝦、城霧和淳茗茶葉都通過了國家、省級綠色、無公害認定、認證,均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基地在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展示該街道農業發展水平的窗口。
1.4形成了獨特的品牌優勢
淳化街道在實施“五大農業”的基礎上,形成“六大板塊”產業(優質稻米、特種水產、茶葉、花卉苗木、蔬菜、奶業)。蔬菜生產剛剛起步,花卉苗木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土橋牌”珍珠米和“五城牌”青蝦連續獲得南京市名牌產品,“城霧牌”系列茶葉獲得綠色食品證書,尤其是土橋大米在市場上已有一定知名度,并具有一定品牌優勢,2007年榮獲江蘇省名牌農產品稱號。
2存在的問題
淳化街道的農業有良好的基礎,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新形勢發展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不大,綜合實力不強,農民人均收入不高,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偏小,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農產品加工缺乏,龍頭企業和農(編輯整理)業基地、科技園規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難度較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高,且發展很不平衡,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剛剛起步,與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多樣化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農民增收的持續、穩定、高速增長機制尚未形成等。
3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
3.1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
一是大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市場前景好、技術起點高、促進優勢產業發展、對農民增收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政府要從資金、項目、土地等方面給予支持,培育壯大優勢骨干企業,增強其帶動功能[1]。如優質稻米公司、山田和衛崗奶業等龍頭企業,為農民增收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要支持龍頭企業進行設備改造、技術創新、品牌創建、基地建設,以提高企業競爭力。二是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農民經紀人和運銷大戶。培育市場主體,提高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加強培育農民的科技化、市場化意識,充分發揮各類產銷協會的作用,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型聯合體,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產業經營模式,從而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的步伐[2]。三是發展訂單生產與超市化銷售。大力發展和規范訂單農業,充分發揮農業部門在訂單生產中的紐帶作用,推進各種有效訂單模式(如農產品訂貨會、展銷會)。積極組織農產品經營單位與農民按平等互利的原則,提高訂單履行率,化解由于農產品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使農民獲得穩定收益[3]。同時,把發展超市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作為提高農產品檔次及綜合效益的主渠道,以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鼓勵更多農產品進入超市,通過超市銷售來提升農產品品牌形象和綜合效益。四是加快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做大做強該街道“土橋牌”珍珠米、“五城牌”青蝦、“城霧派”和“淳茗牌”茶葉、山田及衛崗奶業等,打造省市名牌,進一步開拓市場,擴大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3.2加強區域化特色規模基地建設
圍繞產業優勢,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推動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規模效益,加強綠色食品和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是產業化的基礎環節,是龍頭企業發展的依托和條件,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發揮優勢、相對集中、突出特色、高產高效的原則,把農產品基地建設與主導產業的形成和龍頭企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重點發展優質油菜、特種水產等特色產業,集中優勢地區,建設規模基地。
重點圍繞產業開發,形成有產業特色的布局。以五城圩、西城圩、大埝圩為主,發展優質粳稻生產;以圩區低洼田和現有水面發展特種水產養殖;以西城、淳化等丘陵地區為主,發展茶葉生產;以索墅、雙崗社區為主,擴大奶牛養殖規模,提高奶量和質量;以青龍、青山、周郎等社區為主,發展西瓜、蔬菜生產和苗木、花卉產業。
加強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使其逐步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實現產與銷的相促并進,從而營造成重點行業形成優勢、重點產業形成規模、重點區域形成特色、重點產品創出品牌的基地建設格局。
3.3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應用水平
深入實施品種、技術、知識3項更新工程,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產業化經營檔次。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一是加大名、特、優、新品種的示范推廣力度。重點推廣達國標3級以上的優質稻米品種和高產高效抗性強的雙低油菜品種以及優質蔬菜、優質畜禽、特種水產等優良品種(種苗),抓住品種規范優質化、技術應用輕型標準化、投入品應用達標管理3個環節,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改善品質(編輯整理)、提高效益。圍繞旅游休閑農業的開發,積極引進示范推廣食用、觀賞兼備的特色種苗、保健產品和觀光產品。二是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抓好優質標準化栽培,推廣高效及節本增效技術,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重點推廣良種良法高效栽培技術、輕型栽培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生物工程和信息化技術以及畜牧、水產無公害標準化養殖技術等,從品種、技術上全面提高該地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全面推進無公害基地和產品認證、認定,重點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管理和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在農業生產、加工、貯運、銷售全過程中,嚴格按照已制定的各項操作規程和標準化實施,推廣應用安全、高效、經濟的農藥、化肥和可降解農膜,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有毒肥料,降低農業投入品對食品安全的威脅和對環境的危害。四是進一步強化農技推廣,充分發揮科技主力軍作用,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水平。通過典型示范,從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入手,建立農業科技先導性產業,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加強農資及種子市場的管理,對農作物新品種、新農藥和新肥料,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程序的原則,對未經試驗示范的新品種、新農藥一律不予推廣。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發揮他們的科技優勢。切實抓好農村基層干部、農技人員和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公務員之家
3.4開發旅游農業
隨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市場消費日趨豐富和多樣化,擁有較好生態環境的農村和特色農業已成為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載體,各種生態旅游農業、鄉村旅游將農業和農村融入了現代旅游大潮中,人們渴求返璞歸真、親近泥土、回歸自然。因此,要順應發展變化,盡早做好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的調整,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帶動高效特色農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4]。淳化街道擁有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理區位優勢,交通便捷,積極打造農家樂旅游線、點,建設旅游、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生態農莊。
3.5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目前,農民收入來源呈多元化格局,在城市化和工業化條件下,農民要致富,就必須樹立新的農民致富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從農村、土地、農作物本身跳出來,依托城市中的市場、資本、技術等資源,發展高效農業。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速農村工業化進程,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發展高效畜牧、園藝、水產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農業領域的就業率;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行業,通過產業分工,增加農民就業崗位。另一方面,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即勞務輸出,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幫助和鼓勵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向城市流動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務市場,大力發展勞動經濟。
3.6落實各項財政政策
繼續落實糧食直補、種禽補貼、征地拆遷等政策,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生產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4參考文獻
[1]彭濤.農民增收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2010(8):6-7.
[2]趙艷春.淺談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J].農民致富之友,2010(2):47.
(編輯整理)[3]張百忍.農民增收面臨的問題及增收途徑[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10):13-14.
[4]黃建彬.原州區農業經濟工作中的問題與發展措施[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4):4-5.
- 上一篇:食品安全角度剖析國際貿易研究論文
- 下一篇:國貿中惡意綠色壁壘出現對策研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