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新型城鄉經濟互動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7 11:31:00
導語:剖析新型城鄉經濟互動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城鄉經濟互動有利于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是我國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立足于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依據區域經濟學和產業布局等理論,構建城鄉經濟互動與發展模式的三種路徑,即:中心發散型、點軸聯系型和網絡型。通過進一步對不同行業的投入與產出的特點和城鄉經濟互動發展三種模式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技術密集型行業在城鄉經濟互動發展過程中適用于中心發散型模式,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和資源密集型行業則適用于點軸聯系型模式,而混合型行業適用于網絡型發展模式。
關鍵詞:城鄉關系;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模式
2007年,國家發改委批準重慶市和四川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市場聯通為紐帶、以公共服務為依托來帶動和促進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但是,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城鄉經濟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如何發展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帶動兩地之間的經濟互動,已經成為學術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問題。
城市和農村作為不同類型的經濟主體,然而為了尋求自身的發展,必然會形成對資源、資金和人才的爭奪,從而表現出城鄉之間的一種對立和對抗。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不論是偏重城市還是農村的發展戰略,都遇到了很多實際問題。農村地區的問題表現為小生產與大市場,小規模經營與農業現代化,農業社會效益高與經濟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區的問題則表現為市場容量有限,資源匱乏,土地稀缺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必須認識到,這些問題的解決,絕不僅僅是城市或農村某個區域的發展所能完成的。
城鄉經濟互動的內涵和研究現狀
城鄉經濟互動發展其實質是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一個動態過程。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模式實質是在明確城鄉分工、相互促進的基礎上,城鄉經濟之間一個雙向發展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中期,劉易斯提出了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的經典模式,即城市—工業導向模式。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提出了農業城鎮發展模式,通過合理的城鄉聯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經濟與社會均衡發展的新格局是其核心觀點。麥吉等人提出了Desakota模式,Desakota是在城鄉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之下形成的一種全新的空間地域單元。道格拉斯通過對泰國東北部的研究,認為區域城鄉經濟的共同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在城鄉經濟聯系的區域建立的區域網絡系統。國內學者費孝通認為,應根據資源優勢互補原則在不同區域的城鄉之間構造協作體系,并強調加強區域中心城市對農村的輻射。曾菊新首次提出了城鄉網絡化發展模式。在實踐領域,不同類型區域城鄉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模式存在著很大不同。
從目前國內外大多數學者的研究來看,更多是將重點集中于城鄉經濟互動發展的空間模式與布局或者是宏觀的政策規劃上,而對于如何在實踐中對城鄉不同產業或者行業之間進行經濟聯系與互動則鮮有研究。
實踐證明,科學合理的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是我國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
國內外關于城鄉經濟互動的理論一致認為,要消除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城鄉區域不同行業間的經濟聯系與互動。因此,根據成都各行業的性質特點,并結合成都農村自身優勢和劣勢,可將各行業合理的引入到農村,從而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等通過產業引入途徑向農村流動。一方面,城市產業的引入可帶動鄉鎮企業集中發展,農村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也可充分發揮其作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城市交通堵塞、城市用地緊張、城市污染等諸多問題。
依據城鄉區域的行業差異,可以將城市的行業分為技術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混合型四大類,按照每類行業的特點,并與農村的優劣勢結合考慮,設想按照中心發散型(見圖1)、點軸聯系型(見圖2)、網絡型(見圖3)三種模式來規劃各行業在城鄉區域間的發展結構,為農村產業和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并以政府政策加以引導與推動,加強城鄉聯系,促進城鄉行業互動,最終達到城鄉經濟互動的目的。
技術密集型行業及農村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城鄉間的發展模式適用中心發散型。中心發散型是以技術密集型行業為領頭羊,通過將復雜技術分解為多個部分,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生產和制造工作分包給鄉鎮企業,解決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難題。同時,在城區建立工業園,組裝來自不同地方的部件,對分散開的技術加以集成和優化組合。通過這條路徑將技術行業引入農村,使技術密集型行業對農村產生輻射作用,盤活農村經濟。這樣,農村和城市各種資源能得到優化配置,經濟效益得以提高。
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在生產過程中,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較低。而資源密集型行業,在生產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較多的土地、原始森林生產資料、江河湖海和各種礦產等自然資源。二者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城鄉間的發展模式適用點軸聯系型。點軸聯系型有“一對一”的特點,是以各行業對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在合適的鄉鎮地區建立加工制造分廠,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形成規模生產。農村所產原材料經過加工制造,其價值得以成倍提升,將顯著提高農村的經濟產出效益。這種將城市產業引進、產品輸出的過程,將帶動城鄉經濟的互動,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
混合型行業的特點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金、技術,以及自然資源等多種投入要素,因此其在城鄉間的發展模式可采用網絡型。網絡型發展模式具有“點與點之間交錯互動”的特點,各行業可根據城鄉各區域的資源優勢,以及其自身對資源的需求偏好進行定位,定位后的各點生產的優勢產品,再推銷到需要此產品的其他點上,從而形成點與點之間的互動。進而以四通八達的交通和信息網絡為支撐,使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等一系列活動涉及網絡軸線所貫穿的所有區域,在城鄉區域內形成整個系統的經濟互動。此過程既包括城鄉之間的互動,也包括鄉鎮與鄉鎮、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互動。各區域間的經濟將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互動。
通過對不同行業的投入與產出的特點和城鄉經濟互動發展的三種模式進行綜合分析,可得出結論:技術密集型行業在城鄉經濟互動發展過程中適用于中心發散型模式,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和資源密集型行業則適用于點軸聯系型模式,而混合型行業適用于網絡型發展模式。
城鄉經濟互動發展進一步深化的意義
城鄉經濟積極高效地互動聯系與發展,將會促進城市土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鄉二元市場與管理等一系列問題的有效解決。從資料可以得出,城鄉經濟差距大,甚至逐漸拉大,原因在于沒有很好地對城鄉建設進行統籌規劃,城鄉政策性收入不一樣;同時,又不能使城鄉要素真正的自由流動,尤其是勞動力流動受到嚴重阻礙,致使資源無法得到有效配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難以縮小。公務員之家
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目的不僅是要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居民的差距,而且要充分利用城鄉要素資源,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應該從問題的根本入手,在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允許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同時統籌城鄉政策,對城鄉建設進行統籌規劃。
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對四川省成都市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模式進行探索,以最終實現城鄉資源順暢流動,共享一體化,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首先,城鄉經濟互動發展,將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其次,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有利于消除城鄉壁壘,促進城鄉市場有機融合,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再次,以城鄉經濟的互式發展徹底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利于消除經濟發展的瓶頸現象,為我國經濟發展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段娟,文余源,魯奇.近十五年國內外城鄉互動發展研究述評[J].地理科學發展,2007(1)
2.張華瑛.成都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證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8(1)
3.李泉.中外城鄉關系問題研究綜述[J].甘肅社會科學,2005(4)
4.楊井寶,韓東鶴.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模式[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