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作方法在教育的應用論文

時間:2022-12-17 11:32:00

導語:公私合作方法在教育的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私合作方法在教育的應用論文

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其公共性的特征決定了主要由公共部門來直接提供。換句話說,政府直接向消費者(即公眾)提供“教育服務”,而不是為消費者選擇和安排其他的“教育服務供應商”。然而,政府部門的低效率制約了其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另外,教育的私有性特征決定了私人部門也可以提供教育服務。他們十分重視高效率,卻存在著忽視公平的弊端。如果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進行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克服各自的劣勢,就可能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公私合作模式就是這樣一種嶄新的方式,并且能夠應用到教育領域。美國的特許學校就是其中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并且具有自身的特色。

一、PPPs含義

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縮寫PPPs或P3)的含義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民營化大師薩瓦斯認為可以從三個種意義上使用公私合作模式這一術語。首先,是廣義界定,指公共和私營部門共同參與生產和提供物品和服務的任何安排。其次,它指一些復雜的、多方參與并被民營化了的基礎設施項目。再次,它指企業、社會賢達和地方政府官員為改善城市狀況而進行的一種正式合作。

歐盟委員會將公私合作模式籠統地解釋為“公共機構和商業社會之間為了確保基礎設施的融資、建設、更新、管理與維護或服務提供而進行的合作形式”。

可以說,公私合作模式就是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組成合作伙伴關系,在合同的約束下,分享資源、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從而實現向公眾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這一共同的目標。合作關系、目標一致、利益共享、風向分擔是公私合作模式的四個最重要的特征。

二、特許學校的內涵

關于特許學校,美國教育委員會(EdueafionCommissionoftheStates)2005年將其描述為:“由教師、家長、社區團體或私人組織建立的,根據與州、學區或其他實體簽訂的合同經營的半自治(semi-autonomous)的公立學校。所謂的合同或特許狀,詳細規定了學校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期望達到的目標,以及績效評估方式。只要特許學校能夠達到特許狀中所列條款的要求,就可以不必遵守對傳統公立學校來說具有效力的一些規定和規章。如果特許學校不能滿足條款要求,則會被責令關閉。”

由此可見,特許學校的基本思想是用責任換取自治。特許學校既對學業結果負有責任,又對學校財政負有責任。負責對象也很廣泛,包括授予特許狀的舉辦者、選擇特許學校的家長和學生,以及資助特許學校的公眾。特許學校的出現無疑給公眾更多的選擇學校的機會,也給傳統公立學校帶來了壓力,在競爭的氛圍下,促使公立學校加大了提高教育質量的壓力和動力。

三、特許學校的特征

1.公立學校

大部分的特許學校都是新建而成,少數是由傳統公立學校轉變而成,還有極少數特許學校由私立學校轉變而來。但不管采取哪種方式,特許學校首先必須是公立性質的,即特許學校是從屬于公立學校系統中的。因此,特許學校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也正是特許學校的經費來源表明了特許學校公立的身份。另外,對于傳統公立學校適用的一些規定同樣也適用于特許學校,如學生免費入學、教育機會均等等。

2.更多的自治權

與傳統公立學校相比,特許學校具有相當的自治權。特許學校除遵從有關學校安全、學生健康等一般辦學所必須遵守的基本法律規定外,特許學校不受州及當地學區對傳統公立學校管理條款的約束,而且在學校經營、人事、課程及財政方面享有相當的自主權。但各州的特許學校具體享有的自治權的范圍會因各自州的特許學校法的不同而有很大不同。

3.績效責任制

特許學校必須對學生的學業成就負責,這一點也是明確寫在特許狀中的。也就是說,任何想要參與特許學校管理的私人部門,都必須與公共部門簽訂合同。合同的存在也恰恰說明在特許學校中向公眾提供教育服務這一目標下,公、私部門形成了合作關系,是一種典型的公私合作模式類型。政府允許特許學校擺脫一些法令法規的束縛、脫離繁復的教育行政和官僚管理體制,為的是其在一種新型管理方式下,提高教育質量。在合同期滿后,會對特許學校的績效情況進行評估。如果合格,將續簽合同;但若沒達到標準,則取消特許狀。所以,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不合格特許學校關閉。

4.選擇性

特許學校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選擇性。這種選擇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選擇在特許學校工作。因為對他們來說,可以擁有更多的教學自由和參與學校管理的機會,從而實現自己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家長選擇讓孩子在特許學校學習,不必遵循傳統公立學校的“就近入學”原則,還可以與老師和學校管理層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

特許學校是由一群對教育改革懷有抱負的個人或組織在選擇和責任的原則下,面向所有學生開辦的、主要由政府資助的公立學校。它不僅可以滿足家長和學生提高學業水平的要求,它還對教師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它的出現是對在教育領域中應用公私合作模式的很好的踐行,是對公立學校的一次改革。在特許學校中,政府部門的角色從公立學校教育的直接供應者轉變為安排者,通過非政府組織或個人簽訂教育服務合同、授予后者特許狀的形式,與后者共同承擔教育責任,并且利用各自的優勢,向公眾提供平等、高質的教育。

四、政府的作用

既然政府的角色有所改變,那么在特許學校運行的過程中的作用也會隨之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主要體現在對進入、公平、質量等管制手段上,并在聯邦相關法律和各州的特許法里有明文規定。

1.進入管制

進入管制,即誰有權利開辦特許學校。不同的州特許法對此的規定不同。例如,紐約州規定特許學校申請人包括教師、家長、學校管理者、社區居民或以上各方聯合申請。科羅拉多州規定個人或多人、非營利機構或組織、政府機構或組織或其他類型的機構或組織都有權申請開辦特許學校。總之,各州的規定,體現了申請人的多元性質。有授予特許狀權力的機構也很多元,目前包括了地方學校董事會、州教育局、州立大學和社區學院。

2.公平管制

公平管制首先體現在對特許學校收費的限制上。既然特許學校屬于公立學校,當然也是免費的。同時特許法還規定不允許特許學校利用自己卓越地位獲取額外利益。不過為了保證特許學校的正常運行,特許學校可以從政府獲得資助,有些州還允許接受實物捐助。公務員之家

此外,特許法還特別關心那些所謂的“危險中”學生的教育情況,對他們進入特許學校給予特別的優先權。例如,紐約州特許法規定需要給予學業困難學生以申請進入特許學校的優先權。這種對于處境不佳學生的特殊關懷正是對教育公平的有力詮釋。

3.質量管制

學校管理質量方面,特許法要求特許學校必須提交年度財政報告和審計報告。特許法還要求一些教育機構或其他實體對特許學校進行績效評估。

公立、特許狀和績效責任制是特許學校的精髓。政府教育機構與非政府組織或個人形成合作關系是為這些精髓發揮作用提供了有效的保證。特許學校打破了人們認為公立教育只能由公共部門提供的“先見”,拓展了提高公立學校教育質量的途徑。中國同樣面臨著一些公立學校教育質量不佳的問題。人們也一直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美國特許學校的這一改革措施為我們打開了解決問題的一扇門。我們完全有可能在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和吸取他們的教訓的基礎上,與美國特許學校的創辦者、教師、家長和學生交流的同時,走出自己的特許學校之路。

參考文獻:

[1]E.s.薩瓦斯,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伙伴關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05.

[2]彭濤.論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在我國的實踐及其法律框架構建[J].政法論叢,2006(6):80-87.

[3]PublicCharterSchoolDashboard2009

[R].WashingtonDC:NationalAllianceforPublicCharterSchools.2009:18.

[4][5][6/reports/Report.aspx?id=65.201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