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資產管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11 03:49:00
導語:中國高校資產管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屬于非營利組織,因此,其開支的各項活動所耗費的資源不具有墊支性,耗費后一般無法收回,所以,非特殊許可,一般不允許進入資本市場或其他金融市場融資。盡管隨著社會發展,高校資產的內容和范圍都有很大的變化,對外投資、無形資產、銀行貸款成為高校資產管理的重要內容,但高校資產的基本特點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關鍵詞:高校;資產管理;基本模式;改革進程
一、高校資產管理的內容和任務
從高校產權主體的角度來看,高校資產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學校資產的產權登記、界定、處置和對外投資與經營性資產管理、資產收益管理等內容。從內容看,高校資產管理既有價值管理,也有實物管理,和高校財務管理關系密切。怎樣把握好高校資產資本化的度和量,實現高校資金的有效使用,也是和資產管理密切相關的一個領域。盡管高校資產具有不同于企業資產的特點,但高校資產同樣具有價值增值的追求。因此,如何實現高校資產的保值增值、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是高校資產管理的主要任務。
二、我國高校資產管理的傳統模式
1997年以前,我國高校資產管理采用的是以政府控制為主的管理模式,稱為傳統模式。從國家對資產管理的要求和高校自身的運作方式來看,高校資產的管理和運作權限局限于固定資產。高校貨幣資金的使用局限于內部管理和業務活動的范圍,高校資金不得參與任何形式的金融活動,也不得用于業務活動之外的其他活動。高校資產受國家政策的強制約束,在經濟性能方面存有明顯的計劃性和限制性的特征。
按照資產分類,高校資產管理采用按資產性能管理的模式。其中,財務部門主管流動資產,負責學校貨幣資金的會計核算以及銀行賬戶、會計科目設置以及與貨幣資金相關的財務管理業務;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負責固定資產等實物資產的管理,管固定資產的購置使用審批;教學管理部門及各個學院管與學院相關的資產購置的可行性研究。基建部門負責學校的基本建設和在建及維修工程的管理。
其中,固定資產由于數量龐大,種類繁雜,根據管理需要,建立了由職能部門統管、使用部門專管、領用單位(人)保管的三級管理體制和管理責任體系。所謂三級管理體系主要是指資產處代表學校負責對全校實物資產的入庫、建帳、建卡、出庫、配置、調劑、核查和處置的綜合管理。使用部門指定專人負責實物資產帳卡的管理,使用單位領用人負責資產的日常管理,也就是實物的管理。
高校資產管理部門的職責設計與上級主管部門相似,在業務上接受教育部的指導和管理。在校本級,校內資產管理部門和使用部門之間管理地位平行、各自受主管校長領導。高校的資產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中國特色的行政制約。
在1997年之前,高校的教育資源一直比較稀缺。和日益增長的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的需求相比,教育經費的供求矛盾比較突出。高校設備和資源的投入,一直由國家專項投放,高校資產全部是國家財產。高校自身既沒有關于資產投入審批的權限,也沒有設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對于高校資產作為一種經濟資源所取得的效益,一直也缺乏明確的評價指標體系。其經濟價值往往和學科建設目標相結合,不能在財務核算和財務目標中來體現,更多的體現為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
三、我國高校資產管理的改革進程
高校資產和投入、資產、資金的使用關系密切。可以說理財能力的高低,決定著資產的價值含量,決定著資產主體創造財富的能力。具體來看,我國高校資產管理改革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97年到2006年,為市場經濟下資產管理模式探討階段。
1997年國家頒發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這項制度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資產”的概念,對于全面反映高等學校的各項資產,加強資產管理,防止資產流失,促進高校的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制度》明確規定,高校財務管理的任務,是合理配置資源,為高校教學科研服務。“資產”概念的提出和應用,將各種形態的資產納入高校資產管理的范圍,全面反映了高校占有或使用的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各種經濟資源。為高校建立全新的資產管理體系建立了制度基礎,為提高資產的作用和效益奠定了基礎,對高等學校規范財務管理,促進依法理財具有積極的意義。
- 上一篇:高校財務風險問題探究論文
- 下一篇:小康社會政治哲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