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目標探索

時間:2022-03-30 03:43:00

導語: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目標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目標探索

論文關鍵詞:經濟大國經濟強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論文內容摘要:中國已經成為經濟大國,但是從經濟發展質量來看,中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強國。本文分析IMF的最新數據,通過比較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揭示了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同時必然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程,充分肯定政府在新時期由經濟增長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正確決策,提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取向。

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所面臨的問題

一個經濟強國不僅要在經濟總量上占有一定優勢,而且要在經濟發展質量上起到引領作用。我國正處在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重要時期,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是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但是,我國產業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關鍵技術長期依賴國外,許多重要產業和產品的研發、營銷、品牌為外國企業控制,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具有世界影響、能夠引領產業發展的企業不多,產品合格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

尤其是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產品在國際、國內接連出現了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藥品、食品、日用品等領域出現一些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問題,一些問題產品相繼被曝光。這說明,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與世界經濟強國的標準還有很大距離。上述問題既是我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我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必須正視和加以解決的問題。只有轉變發展方式,才能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樹立中國創造的良好企業形象,讓中國產品贏得國內外消費者的信賴,才能真正實現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飛躍。

中國定位于經濟大國而非經濟強國的現實依據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連上幾個標志性臺階,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三位。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水平明顯提高。但是,我國人均GDP仍在世界100位左右,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仍非常突出,增長過度依靠投資和出口,過度偏重第二產業,過度依賴能源資源的消耗,效益和質量不高。這些矛盾和問題,在此次金融危機沖擊下暴露得更加明顯。我國是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較大的規模。但是,沒有科學的發展,也就沒有可持續的能力。

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推進發展方式轉變才是全面擺脫危機、實現新一輪發展的根本出路。從經濟大國轉變為經濟強國,我們需要一個更高質量的GDP。在應對危機的重要時期,在謀劃“十二五”的關鍵之年,準確把握國情國力,加快發展轉型步伐,我國經濟定能實現全面復蘇,迎來高效益、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并將逐步邁向世界經濟強國之列。

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GDP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35353億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2009年,按年度平均匯率折算(1美元:6.831人民幣,1美元:93.62日元),美國GDP總量為14.26萬億美元,中國GDP為4.9萬億美元,日本為5萬億美元左右(見表1)。按購買力平價測算,2009年中國GDP總量列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排在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之前,與排在前面的美國有較大差距。人均GDP,按匯率計算為3678美元,為世界第100位(見表2)。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中國實現向經濟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

中國已經成為經濟大國,但是從經濟發展質量來看,中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強國。中國要實現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根本性轉變,必然伴隨經濟增長方式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及時做出的重大調整。

(一)新中國成立后,黨對經濟增長方式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95年,經濟處于又多又快增長階段,又稱為粗放型增長階段。其標志是在1958年黨的八屆二次會議上,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個總路線把多與快放在好與省的前邊,強調的是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總量擴張。這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在當時對國民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作用。之后的三年饑荒,使得中國經濟進入嚴重的衰退期。

第二階段,從1995年到2007年10月,經濟處于經濟又快又好增長階段。標志是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一時期國民經濟的發展既要追求一定的速度,又要強調經濟效益。但是全國各地為了提高GDP總量,仍然偏面追求經濟增長率,過分強調投資拉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這種發展模式,忽視了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社會問題,進而導致了資源大量消耗和生態破壞的升級。是一種典型的高投入、高產出發展模式,并不符合我國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要求。

第三階段,2007年10月以后,中國經濟進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階段。標志是“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此后的中國經濟,才真正走上了良性發展時期。

由此可見,做出由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決定,是我黨及時把握國際經濟局勢和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的正確選擇。

(二)中國經濟由經濟增長方式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性

經濟增長方式或者發展方式,是指實現增長或發展的主要途徑、方式、手段或模式,兩者也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方式總是沿著從粗放型增長到集約型增長、從單純的經濟增長到全面的經濟發展,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道路演進的,而社會對其具體發展方式的選擇總要受到其本身所處經濟社會發展歷史階段的制約。

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相互促進,又好、又省、又快的經濟增長方式能促進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使經濟增長方式更有效、更持續。經濟增長方式側重于經濟數量的增加,經濟發展方式側重于經濟質量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改善,二者構成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的統一。經濟發展方式包含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方式也講究經濟增長質量,追求集約型、效益型增長就是又好又快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兩個獨立的經濟范疇。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重要保障

傳統的依靠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所積累的中國GDP總量,只能說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然而絕對不能稱之為經濟強國,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現階段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意義重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帶來的經濟質量提升和經濟效益的徹底改善,是促進我國走向經濟強國的重要支撐。仔細區分兩者的優劣,不難發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遠遠優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具體表現為:第一,指導觀念不同。經濟增長方式以經濟總量的增長為指導,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總量的擴張。經濟發展方式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與經濟結構的改善。科學發展觀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借鑒西方的制度與技術創新、經濟結構完善、增進公眾福利、可持續發展、社會綜合發展等發展觀。第二,推進動力不同。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推動力是引進技術、提高資源投入的數量與利用效率。

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目標取向和實現路徑思考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取向是按經濟結構、自然資源、環境狀況、公眾福利水平、經濟發展階段、社會發展戰略來實施轉變。通過前文分析,文章認為,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從以下六方面來選擇: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高度重視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注重突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瓶頸,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和品牌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爭創國家級、省級研發中心。

(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服務業并加強基礎產業及設施建設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速發展時期,已初步具備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諸多條件,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注重投入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優化方向發展,注重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大力開發和使用經濟上合理、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態環境友好的先進技術,使技術創新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強大力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三)實行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是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鞏固鄉鎮機構改革成果,提高行政效率。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進“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化解鄉村債務的有效途徑。二是鞏固、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堅持并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和補貼制度。三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組織。加快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村級綜合服務站建設,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四是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經營制度。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消除制約節能減排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有效運用價格、收費、稅收、財政、金融等經濟杠桿,促進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制定和完善鼓勵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加快構建節約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推進天然氣、供水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方案。

結論

總之,中日兩國從經濟總量比較,依照2010年全年的平均匯率水平計算,2010年日本GDP為5.474萬億美元,與中國5.879萬億美元的GDP相比,相差約4050億美元。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事實上,早在2010年第二季度,采用上半年平均匯率計算,中日兩國在第二季度GDP分別為1.337萬億美元及1.288萬億美元,這是自1968年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來首次被別國超過。

參考文獻:

1.高尚全.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轉變體制機制[R].和訊網,2010(1)

2.宋曉梧.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R].第七屆中國經濟改革論壇,2009(10)

3.胡學勤.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聯系與差別[J].經濟縱橫,2008(3)

4.梁優彩,傘鋒.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未來5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軌跡[R].中國經濟信息網,2002(12)

5.尤完,齊建國.我國已進入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變過程[J].經濟研究參考,20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