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競爭合作關系的演化綜述

時間:2022-04-19 10:27:00

導語:企業競爭合作關系的演化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競爭合作關系的演化綜述

摘要:企業競爭合作關系是一個介于絕對競爭和完全一體化之間的連續譜系,受企業內部動力與外部約束的作用而不斷演化,表現出不同的形式.本文著力于研究推動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的動因,通過構建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的力學模型,將推動這種演化的作用力分解為三種動力和四種阻力,指出由于企業間關系具有保持現狀的慣性,只有當作用于企業間關系的某類力大到超過一定的閾值時,企業間關系狀態才會改變.

關鍵詞:企業競爭合作關系演化動因

隨著戰略聯盟、虛擬企業、企業集團、網絡組織等組織形式越來越普及,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對企業的發展日益重要.這些關系滲透于企業日常運營活動中,成為企業獲得關系租金、贏得超額利潤的重要來源.杜智濤認為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是一個介于絕對競爭和一體化之間的連續譜系,競爭與合作相互交織,受企業內部動力與外部約束的作用而相互轉化,演化出不同的企業關系形式[1].那么,推動企業間關系演化哪些力量有哪些?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將有助于企業更好的駕馭與其他企業的關系,提升關系資產質量.

實際上,早在1973年,Granovetter就提出關系程度的變化主要由互動頻率、感情深度、親密程度和互惠程度四個因素來推動[2],其后Nooteboome和Gilsing提出范圍、專用性投資、持續性、互動頻率、信任以及正式控制等是推動關系程度演化的重要動因[3].Hausman認為承諾、相互信任和雙邊關系主義等是影響關系的重要因素[4],Cullen,Johnson,Sakano以及Sarkar,Echambadi,Cavusgil,Aulakh等也認為相互信任、互惠承諾、合作交流是影響關系程度的重要因素[5-6].K.W.Hipel等和D.M.Kilgour等對合作沖突進行了深入研究[7-8],國內學者李勖等利用博弈論研究了動態聯盟的合作動力以及穩定性問題[9],葉永玲研究了虛擬經營的競爭博弈及合作動力問題[10],呂堅等從靜態絕對收益和動態相對收益兩個角度分析了虛擬企業組建與經營的合作動力[11].劉偉華和季建華運用動力學模型,借鑒期望理論、平衡理論,分析了企業間合作動力的構成因素,給出了企業合作動力的計算流程和方法,并利用企業合作阻力系數構建了供應鏈相鄰節點企業之間和企業整體合作強度的計算模型[12-13].本文在這些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構建了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的力學模型,對演化動因進行了細分,并對演化動因的類別及主要因素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對演化動因的重要性及其與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程度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分析.

一、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的力學模型

二、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動因的類型

基于上述對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的力學分析,通過對CNKI、萬方數據庫、ABI,SCI、Ei、ELSEVIER、LISA、JSTOR等數據庫的相關文獻梳理和對企業的調查,本文認為推動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的動因有以下幾種:(1)從作用方向看,有動力和阻力兩種,前者推動企業關系親密化,而后者推動企業關系疏遠化.(2)從時間序列角度看,有先天動因和后天動因兩種,前者指在企業間產生競爭合作關系之前,推動企業行動的動因后者指企業間已經形成了某種競爭合作關系,由上一期的關系狀況所形成的、對下一期關系造成影響的動因.(3)從來源看,有內生動因與外生動因兩種.

動因I:(1)共擔風險.當某一投資項目風險很大,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單個企業的風險.(2)塑造核心競爭力.合作可以使企業將非主營業務外包,專注做好主營業務,提升核心競爭力.(3)優勢互補.合作可以使企業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雙贏.(4)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降低企業運營成本.(5)控制資源、保障交易.通過合作使企業規避在生產資源、分銷渠道等方面的不確定性風險.(6)擴張戰略.聯盟合作可以使企業在保持柔性的前提下實現擴張.⑺學習內化.通過合作,使企業學習合作伙伴先進的技術知識、生產知識和管理知識.⑻尋求新的發展機遇,為企業開辟新的增長點.

動因II:(1)政府要求,或是政策的導向,促使企業間進行合作.(2)對抗競爭壓力.通過合作來抵抗外部競爭壓力,或鞏固優勢地位.(3)市場進入.許多外國(或外地)企業通過與當地的企業合作,推行其本土化戰略.(4)制定產品或服務標準,企業間形成合作聯盟.(5)網絡外部性.在電話網絡、信用卡網絡等行業中,網絡中的成員越多,則網絡的整體效用越大,這促使相關企業通過合作聯盟參與到網絡中.

動因III:(1)合作績效的正激勵.企業間合作是一種重復博弈行為,上一期合作滿意度高,則會使推進企業在下一期的繼續合作.(2)未來合作的預期.既使企業在上一期合作中滿意度不高,但對未來有較好的預期,則也會有繼續合作的可能.(3)慣性,為了維護企業投入的專用性資產,企業一般傾向維持合作現狀.

動因IV:(1)政策因素推動,政府主導企業間合作.(2)外部環境推動,科技進步、社會經濟等變化,使得企業的傳統優勢出現了不可逆轉的危機,企業通過合作聯盟將傳統優勢與新興變革相嫁接,獲得新的生命力.

動因V:(1)對合作預期不樂觀.(2)自我保護,害怕被惡性兼并或核心機密被泄露,而拒絕合作.(3)決策者的偏見,有時企業決策者的風險偏好、非理性傾向會影響企業合作.(4)利益非相容性,當企業間具有相同的利益目標,且企業間處于非贏即輸的零和競爭狀態時,企業合作的可能性較小.(5)慣性,同上所述.

動因VI:(1)反壟斷政策.(2)歷史文化差異,特別是在跨國企業合作中,這種差異會成為合作的極大阻力.(3)行業和產業限制,如一些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行業準入有所限制,這也成為影響企業合作的重要原因.(4)資源的稀缺性,當企業所需求的資源較為稀缺和難以獲得,且具有競用性(不能被多方同時使用)特點時,不利于企業合作(特別是平等合作).

動因VII:(1)合作績效的負激勵,企業上一期的合作績效下降,或合作績效與主觀預期相差甚遠,會影響企業的進一步合作.(2)合作中無法協同,企業在合作的過程中缺乏信任、無法協同運作,會影響到下一期的合作關系.(3)企業合作過程中,雙方管理層的摩擦會成為企業間進一步合作的阻力.(4)合作中獲得的收益不平衡,會使企業對下一期合作缺乏動力.(5)合作中企業間的地位差距拉大,導致企業在合作中的主動權和控制能力降低,影響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

動因VIII:(1)外部環境變化.外部環境使企業實施歸核化戰略,進行資產剝離或分拆,導致原本緊密的合作關系變得疏遠.(2)政府政策變化,如反壟斷法實施等.(3)企業合作所產生的競爭優勢,會使合作體以外的競爭對手深感威脅,它們會通過更強的對抗措施來阻礙企業合作.(4)其他企業的吸引,有可能成為既有合作的阻力.

三、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動因的實證分析

為了剖析上述動因對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的影響,本研究對國內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21份,回收有效問卷148份,回收率達到67%.通過問卷回收后的信度與效度檢驗,證明調查數據有效.調查首先對動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的重要性分別進行排序,動力因素主要基于企業的生產資源層面,在現代知識經濟中,這是一種初級的合作狀態,這說明國內企業的合作仍處于一種較低層次,這與目前國內企業主要處于產業鏈低端環節的發展層次是相吻合的.阻力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大體上是基于資源和利益層面,由于工業經濟時代的企業競爭在資源和利益上博弈顯得尤為突出,而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盡管歸根到底也是基于利益,但在形式上卻隱晦得多,如企業可能更傾向于在戰略、服務、研發、創新等方面展開競爭.可見,國內企業的競爭仍處于較低層面,競爭的目的主要在資源和利益上.

其次,分析各動因與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的相關性.第一步,提出各動因與企業間關系緊密程度相關性的假設陳述.第二步,計算動力、阻力各因素間的相關系數,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第三步,以競爭合作關系程度為因變量、各動力因素或阻力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由于F值、R2和AdjustedR2均較滿意,數據結論有效.由結果可見,企業共擔風險、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控制資源和保障交易、學習內化、制定產品或服務標準、網絡外部性、在合作中獲得的收益、對未來合作預期等動因使企業傾向于選擇較為緊密的合作方式而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使企業傾向于選擇更為寬松的合作方式.由于多數動因與企業間關系緊密程度正相關,因此可見,我國企業更加認可較為緊密的合作關系.而合作是一把雙刃劍,企業必須既看到合作的收益,也要認識到被合作關系套牢的風險,在其間找到平衡點,尋找最佳合作之道.另一方面,企業間利益不相容、資源稀缺、合作中管理層出現摩擦、合作收益不平衡、合作中地位差距拉大等因素,使企業傾向于選擇更為強烈的競爭方式.由此可見,國內企業更加關注資源、利益等方面的競爭,這與前面所得到的結論相同.

四、結語

本文著力于分析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的演化動因,構建了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的力學模型,將推動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的作用力分解為三種動力和四種阻力.這些力相互作用,當合力超過一定閾值時,企業間關系狀態發生改變.推動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的動因從方向維(動力/阻力)、時間維(先天/后天)、空間維(內生/外生)三個維度可以分為8種36個.為了對這些動因的重要程度及其與企業競爭合作關系強度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本文通過對國內企業進行問卷調查,運用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從動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兩個方面對這些動因進行了實證研究.本研究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演化方式、演化路徑、演化趨勢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研究架構.

參考文獻:

[1]杜智濤.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的演化機理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論文,

[2]GRANOVETTERM.Thestrengthofweakties[J].

[3]NOOTEBOOM,GILSINGVA.Densityandstrengthoftiesininnovationnetworks:acompetenceandgovernanceview[J].

[4]HAUSMAN,ANGELA.Variationsinrelationshipstrengthanditsimpactonperformanceandsatisfactioninbusinessrelationships[J].

[5]CULLENJB,JOHNSONJL,SAKANOT.Successthroughcommitmentandtrust:thesoftsideofstrategicalliancemanagement[J].

[6]SARKARMB,ECHAMBADIR,CAVUSGILST,etal.Theinfluenceofcomplementarity,compatibility,andrelationshipcapitalonallianceperformance[J].

[7]KEiTHWHIPEL,LIPINGFANG.AformalanalysisoftheCanada-USsoftwoodlumberdispute[J].

[8]D.MARCKILGOUR,KEITHWHIPEL,LIPINGFANG.Thegraphmodelforconflict[J].

[9]李勖,孫林巖,汪應洛.動態聯盟的合作動力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10]葉永玲.虛擬經營的競合博弈及合作動力分析[J].管理科學

[11]呂堅,孫林巖,馬新莉.虛擬企業組建的合作動力與利益協調分析[J].陜西工學院學報

[12]劉偉華,季建華.供應鏈企業合作強度[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13]劉偉華,季建華.企業合作動力的定量評價方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14]李勖,孫林巖,汪應洛.動態聯盟的合作動力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15]李綱,杜智濤.基于AHP與FCE方法的企業間競爭合作關系強度識別模型[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6]杜智濤,夏晨曦.企業間競爭合作動力機理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7]周祖城.平衡理論及其對管理者的啟示[J].南開管理評論,1999(1)

[18]劉偉華,季建華.企業合作動力的定量評價方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