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疑問及其機遇
時間:2022-04-27 05:09:00
導語:論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疑問及其機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
而人類卻產生了盲目樂觀的情緒,好像自己已經成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長期掠奪資源而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經濟也在盲目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后果也日趨嚴重,全人類的明天將是什么樣子呢?悲觀主義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響了警鐘。人們承認面臨的嚴重危機,但是可以通過共同的努力戰勝它,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研究我國現今的經濟形勢,分析經濟發展與社會和生態的關系,尋求一條相互協調的發展道路--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國際經濟、國內經濟、農業經濟、循環經濟
引言:所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合理經濟發展形態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社會經濟得以形成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現代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它正確地在經濟圈、社會圈、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中力求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子系統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生產、消費、流通都符合可持續經濟發展要求,在產業發展上建立生態農業和社生態工業,在區域發展上建立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總之,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經濟方面的具體化。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和研究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決定了以可持續研究對象的發展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關系。從經濟方面來講,傳統經濟也就是傳統社會生產方式、人類自身關系及其與自然關系認識的反映。
如在傳統經濟中,受人與自然對抗認識的支配,那些非市場化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不被作為經濟資源和財富看待的,并日認為它們的供給是無限的,不考慮經濟活動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不斷增長的經濟財富作為經濟學追求的目標,由于傳統發展思想和理論指導,產生了嚴重的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的不良惡果,如它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短缺,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產生了產品分配中嚴重的兩極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國際間和國內各種政治關系緊張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持續,而且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姚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類必然要對傳統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方式進行反思,以尋求能滿足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持續生存(這是人類社會的最大福利目標)和發展的道路,因此也就產生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
比如:中國加入WTO以后,這使得中國利用外資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2005年中國得到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投資,而20世紀最后10年中國吸引的外資大約是2500億美元。如果中國實行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給外商投資帶來新的機遇,中國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資作為實施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還有對中國內部經濟調整作了很大影響,促進了各種大型工程的實施。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義
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價值來表現,并以價值的變化來反映其規模變化的,但僅考慮價值的變化而不考慮其他的變化,那么經濟發展很可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經濟發展,在注重價值分析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其他方方面面,將它們與價值分析結合起來。
人們知道,在傳統再生產分析中只考慮價值的生產與平衡,只要價值的生產是以擴大的方式進行、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該生產、經濟就能正常進行,但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則不僅要求價值生產的擴大和各部分之間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價值的生產與其他各種流量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這種比例的要求更嚴格,如果達不到這種要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難以進行下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就是因為其他各種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變化不能滿足其要求的產物,所以要求經濟發展必須與其他環境相適應。
保持經濟系統穩定和發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資源輸入經濟系統的量,超過了自然系統再生產這些能量和自然資源的速度,就會出現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結果。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為傳統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與能量消耗的速度,超過自然界再生產它們速度,使經濟發展難以長久持續的結果。
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一項共同事業,實現這項事業對我國來講更顯重要和迫切。因為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更惡劣,資源短缺狀況更嚴重,所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為強烈。研究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條件、因難、思路和途徑等、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淺析
1、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經濟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和積累的問題,自然也就成為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所以這些問題仍然可以看作是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生態環境的破壞與發展經濟的矛盾尚未解決;
②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資源短缺嚴重;
③技術創新能力低,尤其是企業的技術能力創新低,技術轉化的速度慢;
④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遠遠滿足不了經濟可持續須發展得要求;
⑤教育體制落后和投入不足;
⑥人口增長較快且不合理;
⑦經濟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⑧收入分配的兩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⑨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盡符合經濟可持續發是的要求。
2、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存在的機遇
雖然存在以上許多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和問題,國際形勢也對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利的機遇。
2.1內部條件
我國生態環境己惡劣到十分嚴重的程度,這雖然是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但它也迫使我國必須實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只有實行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才能持續,如再不進行水資源的保護,不僅北方傳統缺水地區全因水資源短缺而制約經濟發展,即使南方富水地區也會因水資源污染而產生水資源短缺并制約經濟發展等。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快速的經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對環境和資源保護的意識有了很大提高,愛護環境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為并愿意為環境保護付出代價;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條件:資本積累有了較大增長,整體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得到加強,發展意識正在改變,正由傳統的追求經濟的數量擴張,轉變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提高,同時正從原來以犧牲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來換取經濟增長,轉變為在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增長,甚至可以為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而犧牲一定的增長速度,或者是通過以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來換取生態資本和資源資本;正在對科技制度、教育體制、司法體制、干部體制、市場體制、財政金融體制、外貿體制、分配體制、政治體制等進行重大的改革,制度創新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種制度創新中,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開始得到加強,一些制約或阻礙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區域經濟發展和分配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正開始著手解決等,都說明我國存在著許多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2.2外部條件
外部方面也存在許多有利于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在國際生態環境和資源一體比的作用下,發達國家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方面的技術轉移條件會放松,全面加強對發展中國家這些方面的援助,這會加強我國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和節約技術開發的時間和資金。現代通訊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我國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供了有效手段,它將使這一艱巨任務變得簡捷而有效,極大地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質量,以低成本完成龐大的教育任務等等。
國際經濟一體化產生的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消費示范效應,雖然會對后者的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沖擊并降低其積累率,但由此也會加速這些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推動經濟快速增長。正是在這種消費同步性的作用下,使發達國家許多剛產生的一些消費方式及相應的產業部門也在我國同步產生,如西方近些年剛誕生的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就幾乎都在我國同時產生,這些情況也說明,我國較強的技術力量,使我國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具備了一定的產業跳躍能力,這種能力為我國的一些產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提供了動能。
從長期看它對我國是不利的,但從短期看,它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的轉移和質量的提高,進行資本積累,提高國際競爭力等是有促進作用的。我國巨大而有潛力的市場.成為吸引新技術和新產業在我國落戶和發展的有利條件,如果善加利用這個條件將促進我國新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從而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發展差距。我國是技術后進國家,并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縮短我國的發展時間,節約大量的技術開發資金,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必經歷技術創新國那樣長的經濟衰退過程和技術創新過程。
雖然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的并存局面,但冷靜和客觀地分析后,必然會得到挑戰大于機遇的結論,因此如何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使機遇成為現實,就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大挑戰。
四、經濟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其發展模式是什么,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因為如果僅僅圍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社會公平公正、公眾參與等這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沒有特定的戰略模式,是難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體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而特定的模式與經濟發展過程在不同的國情中是不同的,如對公平與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對它們的理解也就不同,對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方式與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還必須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特定模式。
2、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態環境和資源滿足不了傳統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實現生態環境省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方面的工作,在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與世界各國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生態環境的嚴酷程度和資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需要,成為我國最緊迫的任務。
參考資料:
1.湖南省統計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解析與能力評價.2004-07-26
2.章家恩;駱世明.面性循環經濟的農業現代化轉型.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6/04
3.洪旭,胡旺陽,楊錫懷.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006,(06)
4.喬穎,可持續發展經濟條件下的政府功能.2006,(02)
5.赫麗萍.可持續發展的哲學思考——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02)
- 上一篇:新時期電信企業的財務管理詮釋
- 下一篇:透析個性發展與體育教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