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談判停止及影響

時間:2022-05-10 03:32:00

導語:WTO談判停止及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WTO談判停止及影響

內容提要:wto談判還未完成預定的日程就難以為繼,不得不宣告凍結了。美國、歐盟和以印度、巴西為代表的20國集團三方對峙、互相牽制、互不讓步的局面,形成了一個很難解開的“三角死結”,這是導致農業談判破裂和談判凍結的根本原因。談判凍結使WTO的威信再次動搖,如不及時采取補救措施,談判就有可能歸于失敗,從而使WTO所有成員特別是發展中成員蒙受巨大的損失。

關鍵詞:WTO,談判凍結,影響

一、走向談判凍結的過程

根據香港會議確定的路線圖,為在2006年4月末確定農產品和非農產品的談判模式,7月末拿出具體減讓表,年末結束談判,WTO從3月初開始召開主要談判方和部分國家參加的非正式部長會議,以農業談判為中心繼續進行了談判。然而,由于主要談判方各持己見,互不讓步,還未完成預定的談判日程,談判就難以為繼,不得不宣告凍結了。

(一)4月末達成談判模式的目標落空

在3月10-11日召開的非正式部長會議上,主要談判六方美國、歐盟、印度、巴西、日本、澳大利亞都繼續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在談判焦點的農產品市場開放方面,這次談判雖然就削減關稅的框架和對發展中國家特殊考慮達成了一致,但卻未涉及到具體數字。隨后,3月28日開始的服務貿易談判,也未能取得進展。由此,談判伊始就出現了4月末達成談判模式的目標很可能落空的征兆。

4月13日,農業談判主席法爾科納寫信給各成員國,要求就削減農產品關稅等具體數字集中談判。然而,在4月18日進行的談判中,一方面,主要談判方分歧依舊,繼續舌槍唇劍地爭論不休;另一方面,傳來了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被指定為行政管理預算局下任局長,不再參加今后的談判的消息。美國在談判臨近關頭的時刻更換貿易代表,給談判吹進了一股冷風,各國普遍認為“美國降低了新回合談判的重要性”,談判進行不下去了。由此,原準備月末召開的主要談判方部長會議被迫推遲,4月末達成談判模式的目標也不得不改到了7月末。

(二)7月末達成協議的目標又蒙上了陰影。

從5月初到6月中旬,WTO在6周內集中進行了農業談判。6月9日深夜,法爾科納向各成員公布談判《參考文件》,詳細羅列了主要談判方的立場和分歧,希望6月19日能拿出具體協議。關于農產品關稅的削減方式,《參考文件》提示以20國集團的方案為基礎,按稅率高低分為4個階層,越是高關稅越是要大幅度削減;所有關稅平均削減54%,最高削減75%。在6月12日的談判中,以日本為首的10國集團強烈反對《參考文件》,說發展中國家要價太高,不能把20國集團方案作為談判的基礎。由于各方對《參考文件》未能達成一致,WTO在6月22日公布的關于農產品和非農產品市場準入的《協議草案》,就不得不把760多處涉及具體數字的地方留下了空白。由于《協議草案》是繼續談判的基礎,而760多處空白要在短短一個月內添滿,其難度可想而知。由此,7月達成協議的目標就又蒙上了陰影。

(三)各方繼續對峙的局面

拉米曾多次警告說:要實現年底前結束多哈回合談判的目標,6月末之前必須在農產品和非農產品市場準入問題上取得突破,以便有足夠的時間談判服務貿易以及貿易便利化等問題。6月30日,拉米又強調最近幾天是“最后的現實機會”,如果各方仍不能打破僵局,那么多哈回合、多邊貿易體系以及WTO本身都將面臨危機。由于6月29日-7月1日進行的談判被視為實現7月末談判目標的“關鍵性談判”,因此在談判之前,主要談判六方分別表達了各自的立場,都強調對方必須首先讓步。由于談判還未開始就布滿了陰云,因此拉米就把消除各方對峙狀態作為談判的最優先課題。盡管如此,各方特別是美國和歐盟在談判中卻依然是我行我素,互不相讓。

在6月29日召開的非正式部長會議上,美國和歐盟一開始就互相指責,都要求對方做出讓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和農業委員伯爾都敦促美國率先在削減農業補貼方面更大地讓步,并表示只有在美國實質性讓步的基礎上,歐盟才有可能松動自己的立場。而美國貿易代表施瓦布則要求歐盟進一步削減農產品關稅。另外,歐盟和美國還都要求發展中國家在開放非農產品市場方面更大地讓步,而發展中國家則強調多哈回合是以促進發展為目標的談判,美歐理應率先讓步。這種對峙的局面一直持續到7月1日。在談判中,曼德爾森雖然表示歐盟有意在削減農業進口關稅方面進一步讓步,可以向20國集團的建議靠攏,但他強調這必須有一定的條件,即美國必須采取相應的行動,做出進一步削減農業補貼的承諾。對此,施瓦布和約翰斯(美國農業部長)都繼續堅持2005年10月提出的把農業補貼總體水平降低53%的立場,并稱美國已經是冒了“極大風險”才提出這一方案的。與此同時,兩人還都指責歐盟和發展中成員沒能在市場準入方面相應地讓步。

由于主要談判方堅持先前的立場互不讓步,致使談判無法進行,原計劃7月2日結束的會議,不得不提前一天鳴金收兵。出于對這次談判的不滿,印度商工部長納特7月1日曾退席談判中以示抗議,他說沒有必要掩蓋這輪談判的失敗,并拒絕出席當日下午主要談判方的部長會議。拉米在當日會議結束后的新聞會上也說:在這3天的談判過程中,主要談判方互相指責,致使談判陷入僵局。結局很明顯,沒有進展,我們必須承認談判陷入了危機。這種“如果我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的游戲已經變得非常困難,所有的人都知道,最大的風險是一方亮出底牌,而另一方卻按兵不動。

(四)關鍵談判的破裂

7月17日,主要談判六方召開緊急部長會議,商討如何拯救陷入危機的談判。鑒于剛剛閉幕的八國峰會確立了在一個月之內打破談判僵局的目標,因此在7月末達成協議的目標已經無望的情況下,這次會議又提出了8月達成框架協議的目標,并決定7月23-24日、28-29日連續2次召開主要談判方和部分成員參加的非正式部長會議,抓緊談判。

7月23-24日,主要談判六方非正式部長會議以農業問題為中心繼續談判,目標是爭取8月中旬就農產品和非農產品談判達成框架協議,為年末結束談判奠定基礎。由此,這次談判再次成為實現年內達成協議目標的“關鍵性談判”,而美國和歐盟能否相互讓步,則成為最大的焦點。在會談開始之前,美國曾表示只要其他談判方表明進一步削減農產品關稅的態度,美國就準備在2005年10月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削減農業補貼。施瓦布說她在與拉米會談時,已經說過美國有意在削減國內農業補貼和市場準入兩方面都拿出靈活的姿態。有消息透露美國準備把農業補貼由原方案的200億美元削減到150億美元,也有報道說歐盟準備提高削減農產品關稅的幅度,由原來主張的39%提高到50%。由此,人們一時對談判成功寄予了期待。

然而,無情的事實再一次令人大失所望。23日的談判包括休息和就餐,會議時間雖然長達14小時,但由于各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因此與6月末的非正式部長會議相比,這次會議的氣氛和大家對談判無望的心情毫無變化。直到24日談判破裂之前,施瓦布才表示美國有意接受進一步削減農業補貼的要求。然而為時已晚,在其談判方仍然沒有開放市場意向的情況下,美國也未公布其削減農業補貼的新方案。這樣,這次“關鍵性談判”也以失敗而告終了。

(五)談判凍結

美國國會授予白宮的“促進貿易權限”(TradePromotionAuthority)將在2007年7月終止,根據美國的慣例,繼續延長授權的可能性很小,這實際上意味著6月末是WTO就農產品和非農產品談判達成協議的最后期限。因此,在6月末的談判失敗后,就傳出了談判凍結的預言。日本《每日新聞》7月1日就發表評論說:如果日內瓦的部長會談不能達成協議,多哈回合就會凍結1-2年。不幸的是,這一預言很快就變成了現實,7月24日,拉米在主要談判六方談判破裂后舉行的貿易談判委員會非正式會議上宣布凍結談判。拉米說:我們陷于極度的困境,面對這個長期以來無法打破的僵局,惟一的選擇就是不得不停止全部談判,以便使WTO各成員可以就當前的形勢、各自的立場進行認真的反思和檢討。

拉米強調農業問題是導致這次會談失敗的最主要因素,他說:主要談判六方雖進行了漫長而細致的談判,但分歧太大,難以彌合;美歐之間在削減國內農業補貼和削減農產品關稅方面的分歧極其嚴重,而發展中成員的非農產品市場準入問題還未涉及;由于無法就農業和非農產品市場準入達成一致,今年年底前結束多哈回合談判的目標顯然不可能實現。

7月27日,拉米在WTO總理事會上報告了23-24日主要談判六方的談判結果,說不僅是談判焦點的農產品和非農產品兩個領域,而且服務貿易、簡化通關手續等其他領域的談判,也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由此,總理事會同意拉米的報告,正式決定凍結談判。

二、“三角死結”

從WTO談判走向凍結的過程看,農業談判破裂無疑是導致談判凍結的根本原因,而主要談判六方的分歧和對立,則是農業談判和其他談判難以達成協議的最重要原因。經過香港會議以后,美國、歐盟和以印度、巴西為代表的20國集團三方對峙、互相牽制、互不讓步的局面,形成了一個很難解開的“三角死結”,其基本格局是:

美國:攻勢是要求歐盟和日本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非農產品市場;守勢是不肯大幅度削減國內農業補貼。

歐盟:攻勢是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非農產品市場;守勢是不肯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和國內農業補貼。

以印度、巴西為代表的20國集團:攻勢是要求美國、歐盟大幅度削減國內農業補貼,要求歐盟、日本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守勢是不肯輕易開放非農產品市場。

在上述格局中,美國要求歐盟和日本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的立場與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凱恩斯集團〔農產品出口國〕和以印度、巴西為代表的20國集團一致,在削減國內農業補貼方面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壓力和歐盟的攀比;歐盟在反對大幅度削減國內農業補貼方面與美國是互相攀比,在反對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方面與以日本為代表的10國集團攻守同盟,在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農產品市場方面則與美國和日本共同施壓;以巴西、印度為代表的20國集團在要求美國、歐盟大幅度削減國內農業補貼方面與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凱恩斯集團的立場一致,在要求歐盟和日本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方面與美國和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凱恩斯集團的立場一致。

顯然,只有解開“三角死結”,談判才能取得進展。拉米曾多次表明要打破談判對峙的局面,美國、歐盟和印度、巴西等主要發展中國家都需要做出相應的讓步。貿易談判就是討價還價,各方在談判中雖說要抓住對方的弱點,達成對自己有利的協議,但要最后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卻都必須做出妥協和讓步,這乃是WTO談判取得成功的關鍵,香港會議的積極進展也驗證了這一點。與此同時,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復雜的談判問題,主要談判方都面臨嚴峻的挑戰,不僅需要各方的智慧、信心和勇氣,更需要各方建立在遠見卓識基礎上的富于建設性的努力和做出政治決斷的魄力。為此,美國和歐盟都必須首先讓步。其中,美國不僅要在削減國內農業補貼方面實質性地讓步,而且在削減農產品關稅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只有美國在這兩方面的立場松動了,歐盟以及以日本為首的10國集團才會在國內農業補貼和農產品市場準入方面做出讓步,由此,以印度、巴西為首的20國集團也才會在非農產品市場開放方面拿出靈活的姿態,從而推動整個談判順利進行。總之,要解開“三角死結”,美歐特別是美國乃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在推動談判方面負責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然而,從談判走向凍結的過程看,美國和歐盟最終都沒有做出讓步,以印度、巴西為首的20國集團最終也沒有做出讓步。正如拉米所說的那樣,各方手里都有一張牌,卻都希望對方先亮出底牌后才出。

美國之所以拒絕讓步,主要由于國內的政治壓力,特別是面臨11月的中間選舉,在農場主選票對選舉至關重要的情況下,布什政府不敢輕舉妄動。因此,施瓦布一再強調參加談判的所有成員都不可能不考慮政治因素,因為談判涉及到貿易政策問題。從實際情況看也是這樣,正是由于美國政府對農業談判的強硬政策,才使施瓦布在談判中沒有余地,難以表現多大的靈活性。6月14日,美國眾議院農業委員會主席古德雷特對來訪的拉米說:年初一些WTO成員要求美國提出大膽而務實的談判建議,美國答應了這一要求,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成員作出任何接近美國建議的回應;現在,又有人要求美國更多地讓步,而且沒有對等回報,美國國會絕不會支持政府再做讓步。古德雷特還說:我們現在正等待著包括歐盟在內的其他成員的大膽而有價值的讓步,美國不會接受任何一項僅有利于其他成員而把美國生產商置于不利地位的協議;公平貿易對美國農業生產者來說至關重要,我們將繼續努力為其爭取更多的市場準入機會,但美國不會單方面作出更多的讓步。

歐盟因在其香港會議談判時已經同意2013年廢除農產品出口補貼,手里少了一張牌,已經沒有帶頭再做讓步的魄力。所以,歐盟一直在等待美國和發展中國家的讓步。2006年2月,曼德爾森在與波特曼會談后曾表示如果其他談判方能同時采取進一步的行動,歐盟也愿意在農產品關稅上有所讓步。其后,曼德爾森又表示歐盟可以將農產品關稅削減幅度從原方案的39%提高到50%左右,接近20國集團削減54%的要求,但前提是其他幾方必須同時讓步,其中包括美國必須實質性地削減國內農業補貼,20國集團中的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必須大幅削減非農產品關稅并開放服務業領域。另外,歐盟雖然實現了一體化,并且以歐盟的貿易委員、農業委員等為代表參加主要的談判,但歐盟各國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談判代表不能不考慮歐盟各國的具體利益。6月29日,法國農業部長就明確表示不同意歐盟在現有提案基礎上進一步削減農產品關稅。法國是歐盟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是歐盟現行農業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態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曼德爾森的談判靈活性。

以印度、巴西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之所以不肯輕易讓步,乃因為發達國家已經從工礦業產品自由貿易中獲得了最大的好處,而在事關發展中國家發展的農業領域卻繼續實行保護政策,規定了很高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不僅嚴重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而且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一些落后發展中國家陷入貧困的重要原因。納特就表示印度不會在事關國計民生的問題上跟別的國家討價還價,其他國家也不應該提出這樣的要求。由于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農產品市場開放不滿,因此提出了更為嚴厲的要求,并嚴厲拒絕發達國家開放工礦業產品市場的要求,這乃是合情合理的。

從表面上看,美國和歐盟堅持各自立場似乎是有情可原,但根據《多哈宣言》,美歐實際上是違背了自己的承諾。2001年發起的WTO談判的正式名稱是“多哈發展議程”,按照各方承諾,多哈回合應以創造更公平的貿易環境,促進貧窮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因此,以美國和歐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只有首先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滿足發展中國家的要求,這才符合《多哈宣言》的主要精神和的基本要求。然而遺憾的是,美國和歐盟首先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至于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則被他們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三、談判凍結的影響

(一)各方的不滿和互相指責

美國總統布什6月15日曾表示如果歐盟和發展中國家讓步,美國就準備讓步,并且強調美國準備做出嚴峻的決斷,說這是美國給世界的“一個信號”。7月中旬剛剛在俄羅斯圣彼得堡閉幕的八國首腦會議發表聲明,也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要堅持和實現多哈回合的目標。然而,還不等8月29―30日的談判進行,就出現了談判凍結的結局。對于WTO談判的艱難曲折,各方雖然早有思想準備,但談判在關鍵時刻突然停頓,卻超出了人們的意料。因此,各方在談判凍結后紛紛舉行記者招待會或發表聲明,表達了失望和遺憾的心情。施瓦布說她對六方未能就關鍵的農產品和非農產品市場準入問題達到一致“感到非常失望”。曼德爾森也說他對這次談判失敗和談判凍結感到“極度的失望和悲哀”。

談判凍結后,美國和歐盟還相互指責對方拒不讓步的態度,把談判破裂和凍結的原因歸咎于對方。施瓦布說:美國去年10月提出削減國內農業補貼的方案是“非常大膽的出價”,這次來日內瓦談判也是帶著靈活性來的,但歐盟和巴西、印度等主要發展中成員未能在市場準入方面給予足夠的讓步。美國白宮發言人斯諾當日也指責其他主要談判方讓步不夠,說如果其他成員都愿意讓步的話,美國也愿意在這一全球貿易談判中讓步,但是他們并沒有讓步。另外,美國眾議院共和黨院內總務貝納也發表聲明,說美國有意改變農業政策,但國內農戶要求在世界舞臺上必須對等的開放市場;參議院財政委員會議員鮑噶斯甚至贊揚施瓦布堅守了美國的立場,說不接受虛偽的妥協是“正確的”。

曼德爾森在談判凍結后的記者會上說:除美國之外的其他五方都在談判中表現出了靈活態度,而遺憾的是美國對此不予認可,并拒絕表現出自己的靈活性,是美國的態度導致了會談的失敗和多哈回合的中止;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和力量最強的國家,也是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不應該只享受好處,還應該做出貢獻。

針對美國的強硬立場,發展中成員7月1日就發表聯合聲明,指責美國國內農業補貼對發展中成員的產品造成了嚴重排擠,威脅了數億窮困農民的生計,并強調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造成最大貿易扭曲的農業補貼問題,要求美國帶頭讓步,廢除國內農業補貼。談判凍結后,巴西、印度、肯尼亞等發展中國家的部長們又共同舉行記者招待會,強烈批評了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在談判中拒不讓步的態度。納特說:在其他各方都做出努力和妥協的情況下,美國談判代表的僵硬和無能導致了談判的破裂;我們不想無休止地指責,但是這一次情況非常明顯,歐盟已經做出了積極的舉動,其他各方也都拿出了建設性的意見,而美國卻什么也沒有做。

另外,致力于解決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的非政府組(OCFR)也發表聲明,指責發達國家背叛了開發的承諾,失去了糾正世界貿易嚴重不平衡的機會。

在主要談判六方中,只有日本對談判凍結喜憂參半。從香港會議開始,由于發展中國家關注的焦點一直是美國削減國內農業補貼的態度,因此盡管日本仍強烈反對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堅決反對上限關稅,但卻一時找到了避風巷,沒有被卷進談判的風口浪尖。因此,與坎昆會議失敗后一些人感到愜意,香港會議后一些人長長松了一口氣一樣,這次談判凍結后日本一些人也表現出了喜憂參半的獨特心情:一方面,日本暗自慶幸在開放農產品市場方面又逃過了一劫;另一方面,又惋惜沒有實現其極力主張的大幅度削減非農產品關稅的目標。日本《產經新聞》7月25日發表的社論就直言不諱地表達了日本這種喜憂參半的心情,社論說:日本大米的關稅為778%,黃油為482%,花生為593%,談判的壓力很大,國內反對削減關稅的呼聲很高;現在雖然暫時在市場開放方面松了一口氣,但今后如不加快農業改革,迅速提高農業生產性,重開談判后仍然是避免不了被動的局面;日本雖然暫時避免了大米等農產品市場開放的強大壓力,但卻同時失去了向發展中國家擴大工業制品出口的機會。

(二)WTO威信的動搖

從目前情況看,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挽救措施,WTO談判很可能成為戰后多邊貿易談判的第一次重大失敗。而如果WTO談判失敗,就必將對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蒙受重大的損失。正因為如此,所以拉米在談判凍結后說:我們錯過了一次證明多邊主義可以發揮作用的重要機遇,今天所有成員沒有贏家與輸家之分,都是輸家。

談判凍結的直接影響,是推遲了談判進程,打擊了各成員繼續談判的信心。按《多哈宣言》,新回合談判本應該在2004年末結束。然而,由于坎昆會議失敗,談判結束的日期延長到了2005年末;經過香港會議,又延長到了2006年末。現在,凍結的談判什么時候重新開始誰也不知道!由此,香港會議取得“一小步”積極進展所帶來的歡欣鼓舞,一下子又為悲觀、失望和憤怒所取代。由此,WTO的威信再次動搖,全球多邊貿易體系也受到了更大的懷疑和挑戰。巴西外長阿莫林說:WTO多邊貿易體系面臨自創立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如果不加以挽救,其威信和合理性會日益削弱。

其次,談判凍結損害了各成員的共同利益。多哈回合談判的價值大大高于以前關貿總協定的所有談判。經過五年來的談判,好不容易完成了60%左右的談判,而現在卻面臨著已經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部會化為烏有的危險。現在,不但削減農產品關稅和國內農業補貼的協議難以達成,事關促進貧窮國家經濟開發的承諾也無法兌現,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談判凍結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國打擊更大。拉米說:多哈回合談判的正式名稱為“多哈發展議程”,本應為千年發展目標作出貢獻,而現在談判失敗卻將對世貿組織中較脆弱成員的發展前景造成沖擊。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一致認為談判凍結使《多哈宣言》“促進發展”的重要承諾嚴重受挫,削減造成貿易扭曲的發達國家國內農業補貼的機遇將被錯過,長期以來使發展中國家產品無法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立足的不合理政策將繼續存在下去,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生活也將繼續受到威脅。澳大利亞副總理兼貿易部長韋爾也說:全球發展中國家對談判凍結將最為失望,因為這一多邊貿易體系是它們更好地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唯一希望。

(三)重開談判期待渺茫

拉米在宣布凍結談判時并沒有明確重開談判的時機,而是說要視各成員的準備情況而定,主動權在各成員的手里。但是,根據拉米的分析,談判凍結并不是一個暫短的時期,只要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政策和政治狀況不發生大的變化,凍結期間也可能長達數年。7月25日,拉米又強調重開談判還需要時間和妥協,并要求各成員改變談判態度,重新認識形勢,研究對策;今后,WTO雖然將繼續非正式協商,但談判重新開始,還取決于各成員自發的行動。拉米還表示,雖然多哈回合談判中止,但作為總干事,他將繼續與各成員保持各層次的接觸,將繼續捍衛WTO體系的完整性,幫助各成員達成一致。

關于談判凍結的時間,許多國家都認為至少是半年也可能是幾年。英國《金融時報》7月25日的報道說:除非WTO的149個成員能夠達成共識重開談判,否則始于2001年11月的多哈回合談判將自此陷入無限期中止的狀態。

關于多哈回合談判在未來恢復的可能性,曼德爾森說他對談判現狀感到無奈,現在還看不到盡快恢復談判的希望,他說:鑒于目前分歧嚴重,WTO總干事拉米表示不會為談判的恢復確立時間表,各方需要為多哈回合談判的中止付出沉重代價。不過,曼德爾森表示歐盟隨時準備重開談判,施瓦布也表示美國仍將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并將努力保住多哈回合到目前為止所取得的成果。

從目前情況看,由于美國國會授予白宮的“貿易促進權限”在2007年7月后繼續延期的可能性很小,再加上2006年下半年世界政治日程繁忙,其中美國有中間選舉,巴西有總統大選,日本有自民黨總裁選舉,因此,至少在年內難以重開談判。更為重要的是,在各方分歧依舊,都沒有讓步打算的情況下,即使勉強重開談判,也避免不了再次破裂的命運。由此可見,重開談判并不一個是短時期內就能解決的問題。

(四)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的危險

根據西雅圖會議和坎昆會議失敗的經驗,每當全球多邊貿易體系遭遇挫折時,“WTO無用論”就開始抬頭。香港會議“一小步”的積極進展雖然一時把多哈回合引向了正常談判的軌道,重新恢復了人們對WTO的信心,但談判凍結又潑了一盆冷水,再次動搖了WTO的威信,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再次面臨了嚴峻的挑戰。

對于談判失敗,拉米不無擔心地說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的危險將會增加。曼德爾森6月23日在倫敦發表演講時曾說多邊貿易體系是全球經濟的發動機,多邊主義應該是對日益加深的全球化的最好回應。在他看來,沒有任何雙邊協議可以產生象多哈回合這樣的多邊貿易談判的效果。

盡管如此,但優先發展區域內特別是雙邊自由貿易的勢頭仍然在所難免。前述日本《產經新聞》7月25日社論的題目就是《修改貿易政策是當務之急》,社論說:由于多國間談判停滯,今后必須通過EPA(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進行少數國家間的談判,抓緊時機擴大商業機會;因談判凍結,WTO威信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今后,FTA/EPA勢必受到更大的重視;日本在繼續確保對WTO主動權的同時,必須抓緊締結EPA,從兩方面做好準備;日本因以WTO為中心努力推動多邊貿易體系,結果在締結FTA方面落后于中國和韓國,今后必須加快與東亞各國和資源供給國的EPA談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國國會對談判破裂不滿,并且把原因歸結于印度和巴西不配合的態度,因此美國貿易代表部8月7日宣布將修改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免稅制度,作為報復,揚言要取消對巴西、印度等國的免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