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價格上漲的經濟學分析

時間:2022-05-12 11:54:00

導語:肉制品價格上漲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肉制品價格上漲的經濟學分析

【摘要】豬肉漲價,不是一個簡單漲價的問題。是什么原因引起這次大規模的漲價?它將對我們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以及政府又采取什么措施來緩解漲價壓力?本文擬用經濟學的一些原理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機會成本;彈性需求價格;消費者剩余;市場失靈

背景:從五月初開始,豬肉價格一路攀升,達到了十年以來價格的最高點,這也是全國各地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5月末,豬肉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豬肉大漲價啦!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就是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場供需變化等因素影響,豬肉價格持續下跌,一些養殖戶為減輕損失,縮減養殖規模,而6月份后,雖然豬肉價格逐步回升,但養殖戶的補欄進度比較緩慢,導致目前生豬存欄水平較低,市場供應少。原因之二是2006年以來,玉米等主要飼料價格上漲,養豬成本增加。目前,商務部已經采取措施加強各地的市場監測,引導養殖戶適當補欄,增加市場供給,引導貨源流向,調劑區域間的余缺。

那么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漲價的原因,應該主要從供給(supply)和需求(demand)兩方面來分析:

從影響供給(supply)的因素:價格,投入產品的價格,技術,期望,生產廠商數量來看:

1)從價格(price)方面來看是如何影響供給的——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場供需變化等因素影響,豬肉價格持續下跌,一些養殖戶為減輕損失,縮減養殖規模。去年生豬收購價格低,養豬戶紛紛屠宰母豬,生豬存欄大幅下降,直接造成可繁育母豬數量大幅減少,導致目前豬出欄量減少,市場上仔豬供不應求。這一系列價格因素導致了生產規模的減少,養殖戶的減少,豬肉的供給的減少是必然的。

2)從生產投入的成本(cost)來看是如何影響供給的--去年四季以來,玉米等飼料原料漲價,使豬飼料從去年的1.38元/公斤漲至今年的1.58元/公斤,僅此一項使一頭豬的成本上漲近200元;飼料價格的上漲致使飼養成本的提高。再是屠宰費和運費上漲間接影響生豬的生產成本。目前的屠宰費為32元/頭比去年同期上漲10%。由于受成品油價和交通部門限載的影響,造成生豬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每公斤上漲0.05元。飼養人員工資上調拉動了生豬成本的上揚。生產成本的大大提高導致了養殖戶生產積極遞減,大量的縮減規模。從而導致了供給的減少。

3)從生產的廠商的數量來看是如何影響供給的——據統計,去年四季度冀、魯、豫、蘇、浙、皖、川、渝、湘等9個主產區的生豬總存欄,除河北、重慶略有增長、河南基本持平外,其余6個主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1月份生豬總存欄1.79億頭,比上年同期下降2.1%。與上海市毗鄰的蘇、浙、皖3省下降幅度較大,分別下降11.6%、1.9%和6.7%,導致養豬量明顯減少。廠商數量的減少,養殖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了供給。

4)從期望(expectation)來看是如何影響價格---內地市場從生豬收購到屠宰,再到市場銷售,中間環節多,費用高,使得養豬戶的利潤空間薄。不少養豬戶的理性選擇就是退出這一行業,所以養豬人減少。正是由于養豬人對養豬的期望值不高,積極性不高,也影響到了供給。

5)從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來看是如何影響供給的---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崗位的增多,以及在外務工待遇和工資的提高,大部分身份為農民的養豬戶會選擇進城務業而放棄養豬。養豬的機會成本大大提高了,會計利潤減少。造成養豬戶減少了,因此直接影響到了供給。

6)影響供給的另一個因素是政府加強了對豬的監控力度。最近幾年,政府采取許多手段嚴格控制垃圾豬的生產與銷售,基本上杜絕了垃圾豬流通。盡管垃圾豬不在正規的生豬存欄統計中,但由于垃圾豬也是豬肉供給的一個來源,并且在某些地區占有不小的市場份額,所以垃圾豬的有效控制也減少了一部分供給(這一項措施是有利于消費者的,并不能因為垃圾豬減少供給而提倡垃圾豬的生產。

上圖反映的是由于生產商投入的成本不斷的提高以及廠商數量的減少等因素,導致供給的減少。供給由原來的(supply1)減少到了(supply2)供給曲線向左移動。新的均衡點也發生變化。

從影響需求(demand)的因素:收入,品味,和相關產品的價格,消費者的期望值來看。

1)中國的農村人口之多,消費的者之多,農村市場廣大,而當前正值農忙季節,農村市場對豬肉需求量增大。這必將導致全國范圍內豬肉價格的上漲。特別是端午節即將來臨我國的傳統習俗肉食來慶祝節日,以及肉粽等新產品的出現,市場豬肉需求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因此豬肉價格仍有上升的可能并不會影響對豬肉的需求。

2)人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了需求的增加。考慮到去年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大幅度提高工資,企業利潤大增促使雇主和職工收入的增快,以及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速達到近幾年新高,收入的提高,直接關系到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中國肉食是衡量生活水平的一個標準。因而收入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資本增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豬肉的需求的增加。

3)人們的偏好和品味也影響到需求。豬肉一直是中國大部分地區食用的主要肉食,也是人們認為營養的主要來源。并且豬肉在煮食方面比較容易搭配。雖然豬肉一直在漲價,但市民對豬肉喜愛有加。需求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4)相關產品價格。由于其他的肉食產品如豬肉,羊肉,雞肉等價格相對比較高。雖然豬肉價格上漲,但也沒能影響其需求。需求仍在增加。

5)消費者的期望值(expectation)也影響到需求。因為今年春天中國某些區域發生了禽流感,禽流感盡管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雞肉的供給,但更大的影響是對于消費者的心理預期。消費者由于心理恐慌而減少對雞肉的消費,而雞肉與豬肉又屬于替代性比較強的產品,所以消費者對雞肉銷量的減少必然導致豬肉銷量的提升。

此圖可見,由于人們收入的增加,人們對豬肉的偏好,導致對豬肉的需求增加,使得需求曲線由(demand1)移動到了(demand2),價格上漲,需求數量也增加,均衡點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從彈性(elasticity)的角度來分析豬肉漲價。(為什么漲價卻不影響其需求)

價格需求彈性小,漲價利于廠家。而價格彈性大則要降價,廠商才更有利。由于豬肉是部分可替代品,而非完全替代品,其價格需求彈性小,商家漲價,不會影響他們的收益,反而會增加他們的收益。由于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矛盾的尖銳和廠商利潤的驅動必然會導致漲價,為他們帶來利潤。

從消費者剩余(consumersurplus)角度來分析漲價的社會效益。

由于豬肉的漲價,打亂了原有的平衡,價格上漲,而消費者意愿價格卻沒有變化。這樣消費這剩余就大大減少了。雖然生產者(經銷商)剩余多了。消費者剩余卻大大減少,社會效益沒有最大化。社會福利沒有最大化。從這方面來說豬肉漲價沒有起大應有的社會效應。反而社會福利減少,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從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的角度來分析為什么會漲價?漲價后該怎么辦?

市場在調節稀缺資源上有其弱點和缺陷。也會出現失靈的情況。特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這次的豬肉漲價也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的這樣的一種弊端。國家通過會進行宏觀調空,增加供給,緩解供給和需求矛盾,同時應該為養豬戶增加福利。進而緩解價格上漲的壓力,從而使豬肉價格恢復正常。

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理論叫蝴蝶效應,其大意為: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的美國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簡單的原因是: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小小的蝴蝶翅膀有可能造成這么大影響,豬肉漲價可能會對經濟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我們簡直不敢想象。豬肉漲價對汽車行業也影響。對于這些工薪階層的普通家庭,豬肉漲價會意味著什么呢?積攢幾年下來有了買車的打算,突然間生活成本大幅增加了。豬肉這樣的生活基本物資就像水電煤氣一樣,它的漲價必然導致其他商品的間接上漲—除了工資和廢品回收價格。在有車的夢想與現實的營養健康之間,這些家庭必須要重新權衡了:這一階層的人通常是4-2-1家庭結構,上有老下有小,沒準還有房子在還貸,有多少人會延遲買車計劃呢?應該不是少數吧。豬肉漲價更多對老百姓的影響又是如何呢?,民生有多艱有誰聞?老百姓也許聽不懂過于枯燥的經濟術語,也難以去把握通貨膨脹的前因后果。但是。老百姓卻是天生的“經濟人“,市場稍有風吹草動,比如肉價飆升都會讓百姓心驚肉跳,如芒刺在背。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增加了,生存勢必愈加艱辛。難怪有人真切悲嘆“啥都漲,就不見工資漲”。同時必然有不少人也會成為新的富豪。如同煤炭漲價后造就了一批巨富一樣,豬行業即將崛起一批擁有強大消費能力的商業精英。

豬肉漲價也可能會使很多人轉變成對其他產品的消費,比如海產品其一樣能帶來豐富的營養的食品。不少市民表示,已經開始考慮少吃豬肉,買別的肉、海產品或者菜吃了。只要我們用心在農貿市場看,海產品的買賣開始變得火爆。這次豬肉漲價決不是簡單的漲價問題。其增加了人們生活成本,對城鄉居民生活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引起了一條消費鏈的變化,帶動了相關食品的漲價。這不能說明我國經濟的發展的結果,其實是市場的弊端,但隨著養豬盈利能力的提升必然吸引更多養殖戶加大仔豬的飼養,供給增加必然帶來豬肉價格的回歸,這是市場規律的作用,也就是那只看不見的手在調控,預計在隨后4-5個月內我們將看見這一市場規律,供給和需求的規律演變也將持續表演下去。

參考:

[1]英文/(美)曼昆(Mankiw,N.G)<<經濟學原理>>,出版地機械工業出版社,1987.7

[2]高鴻燕,<<西方經濟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毛于軾,<<生活中的經濟學>>,濟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