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念的發展
時間:2022-11-25 10:23:00
導語: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念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伴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對外開放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舉國上下重新矚目入世的影響與對策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對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文擬就此談幾點想法。
如果對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歷史,即其產生、推進和形成的歷史演變過程,揭示該理論是在我國哪些不同歷史時期受什么樣的政治經濟條件和經濟開放實踐的影響而產生與發展的;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論觀點是怎樣發展演變的;對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發生重要影響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見解和觀點,如何評價其歷史地位;在同一歷史時期就一些重要理論問題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認識;這一理論的演進過程經歷了哪些大的階段,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和規律性,等等。
另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現狀,即在概括介紹現階段占主流地位的觀點和理論界對各個重要問題的探討的基礎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論成就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同時,針對學術界就一些主要理論問題產生的不同認識作進一步的分析,結合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擔兩個方面的任務,是由中國經濟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內在需要所決定的。首先,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思想源遠流長,并對現代經濟理論有重要影響。即使自近20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對外開放理論也伴隨實踐的發展而經歷了不斷演進的過程。對這一理論的歷史是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理論發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的現狀并開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討,才能使“經濟理論發展研究”臻于全面。而后一種角度恰恰是現今中國經濟思想研究領域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一些論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過于側重學術性,影響了經濟思想研究服務于指導實踐的功能的發揮。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應避免只承擔思想史研究任務的作法,注意就理論現狀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討,也就是說要對現階段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研究特點、重點問題、歷史任務及發展趨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從上述兩個方面研究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任務量很大,但在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條件下很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1.有益于促進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深入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學界結合對外開放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特別是圍繞對外開放戰略、引進外國資金與先進技術、國際貿易與金融、經濟特區與區域開放、“三資”企業及其管理、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等方面出版了不少著作,發表了大量論文。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政府決策部門在總結實踐經驗、吸收學術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提出了許多指導我國正確實行經濟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其中同樣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有關理論和思想。但是目前還缺少較為全面總結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過程的著作,并且在經濟學界近些年全面總結理論發展經驗時又存在對此方面注重不夠的情況,這顯然不適應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條件下總結理論發展經驗,推進理論建設與時俱進的需要。(注:筆者近幾年就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年之際出版的總結經濟理論發展方面的若干著作和一些研究跨入新世紀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著作進行了初步考察,感到一些論著在作出很多學術貢獻的同時卻對總結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與經驗方面注意不夠。例如在《經濟理論20年著名經濟學家訪談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中選擇了15個重要理論專題,卻沒有對外開放方面的題目。在《中國經濟學家代表作精選(1978-1998)》(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中選了14位著名經濟學家的代表作,也沒有一篇論文是研究對外開放的。在《影響中國20年經濟體制改革論文精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中,共選錄160多篇論文,只有一篇關于經濟特區方面的文章。在《跨世紀的預言》(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中,有65位經濟學學者透析中國經濟走勢,只有5篇文章從局部的角度思考了經濟開放涉及的問題。這種情況固然與我國國內經濟改革與發展存在許多重要問題需要著力探討有直接關系,但卻與對外開放在實踐中支撐我國近20年來經濟發展的地位不很相稱。此種情況在近幾年出版的研究新中國經濟思想史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新中國經濟理論史》(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等。)因此,對經濟對外開放理論作出較為系統的考察與分析,從發展歷史的角度總結其間的規律性認識,從發展現狀的角度概括其特點并找出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無疑會促進此理論在新的形勢和條件下更好地發展,使這一關系我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事業全局的理論更加豐富和深入。
2.有益于加強理論經濟學的學科建設。一是可以幫助深入進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研究經濟對外開放是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任務。但很長時期,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沒有這一塊內容。在建國后對我國政治經濟學影響頗大的前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雖論及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經濟關系,但只講前蘇聯陣營內部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排斥這些國家向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我國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由沒有對外經濟關系的分析發展到在社會主義部分的某一章中加進了少量有關介紹,再發展到單獨設置了“對外經濟關系”一章,直到我國將對外開放確定為重要國策,才開始從真正意義上闡述了經濟對外開放的理論。但是,受教科書的性質、篇幅等限制和影響,書中展開的是一般原理,往往概括介紹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原則、形式等。因此,對我國經濟開放理論從發展歷史到現狀進行系統考察與分析,將有利于展開和深入研究對外開放的基本理論,使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這一越來越顯示出重要地位的部分得到充實。
二是可以提高中國經濟思想史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等學科研究的水平。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在我國學術界是個較老的學科,自20世紀20年代中期始就已經先后涌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建國后,一大批學者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開展了全新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從通史的角度出版了不同特色的專著,但研究的領域主要是古代和近代的思想部分。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來,學科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寬,研究程度進一步深化,特別是出現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和加強了新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但是研究專題主要集中在經濟學基本理論,國內經濟改革、發展理論乃至應用經濟理論方面。一些有關對外開放思想研究方面的專著也屬于較早時期的斷代史,如《走向世界的歷史足跡——中國近代對外開放思想研究》(1992)、《中國近代利用外資思想研究》(1994)等。可見,系統研究我國經濟開放理論的演進過程,尤其是把重點放在當論與近20多年理論發展的考察之上,可以對中國經濟思想史及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促使這一學科朝著更全面完善的方向發展。
此外,由于經濟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由于對外開放是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加強經濟開放理論的系統研究還會對中國發展經濟學、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鄧小平理論等學科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3.有益于推動我國對外開放實踐的順利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來指導新的實踐。基于跨世紀條件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特點和我國特殊國情,我們肯定不能照搬西方經濟學的有關理論,也不能簡單依據我國原有的理論認識來辦事,而應當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和理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現實,探索有效指導實踐的新理論。中國經濟開放理論研究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通過對這一理論進行系統的歷史考察,可以幫助我們認清對外開放實踐的歷史經驗,努力揭示這一理論的發展規律;通過剖析這一理論的現狀,找出其需要繼續深化和發展之處,正可以推動這一理論朝著分析新情況、新問題的方向前進,這將為促進我國對外開放實踐的順利進行提供理論工具和有利條件。
二、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框架結構
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內容相當豐富,并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過程,為了便于逐步展開深入研究,需要將其劃分為不同階段。我認為,從廣義上把握我國經濟開放思想與理論的發展進程,可以大致分為6個階段,并予以不同程度的考察與分析。(注:參見拙著《中國經濟開放理論研究》(海南:南方出版社,2001)。此問題還將在筆者主持的天津市“十五”社科規劃重點項目“我國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與對外開放新階段的新課題”中作出進一步研究。)
1.古代對外經濟貿易思想階段。據考證,自先秦開始至1840年之前,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家就對外貿易問題作了一些零散和粗淺的思考與議論。盡管出現過批評閉關鎖國的呼聲和某些貿易開放思想相對活躍的時期,但從長時間和總體上看,朝貢貿易和閉關鎖國的封建正統經濟思想占據主流地位。因而這一時期談不上有經濟開放理論,但可以從背景材料和歷史前提的角度作出必要的介紹。
2.近代對外經濟開放思想階段。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被迫打開緊閉的國門,卷入世界經濟漩渦之中。面對西方經濟文化和船堅炮利殖民擴張的影響,隨著代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與大量新奇又廉價的日用品的涌入,從地主階級改革派到洋務派,從革命派到改良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探索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途徑之時,紛紛對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作出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了向西方學習,實行開放的主張。其中論及與外國通商,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人才、經營管理方法,學習外國發展經濟和振興實業的經驗等。在辛亥革命以后,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還較系統地提出門戶開放主義,并從國家存亡的角度論證了在經濟開放中保持國家主權獨立的重要性,號召打破帝國主義,破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應該看到,中國近代經濟思想上出現的一股對外開放思潮是很有歷史地位和意義的,可以被視為最初的經濟開放思想,因而有必要就此方面思想作出較為具體的介紹與分析。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對外經濟貿易思想階段。“五四”運動推動了國人的思想解放,人們對于為什么和怎樣發展對外關系給予了更深刻的關注。中國共產黨的部分重要領導人就此方面作出的深入思考是該時期經濟開放思想的杰出代表。由于這一時期中國飽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根本沒有獨立的國家主權,無法開展真正的平等的國際經濟往來,因此思想家們論及經濟開放原則與條件方面的內容較多且較為深刻,而對其他方面的探討則相當薄弱。但值得提出的是,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我國經濟學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對發展對外經濟問題作了較為廣泛的思考。如經濟學家馬寅初、陳岱孫等就利用外資、外匯等問題發表了不少論文,出版過專題著作,在對外經濟開放理論發展史中留下了印記。對于這一因種種原因而介紹很少的階段需要專作考察。
4.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對外經濟貿易思想階段。建國之后,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對外經濟往來的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如何發展對外貿易、引進技術和資金,在對外經濟關系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等有過很多論述。但是由于20世紀50、60年代的帝國主義封鎖和中蘇關系的惡化,我國難以有廣泛、真正意義上的經濟開放實踐,同時國內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建設也提出了許多亟待探討的問題,因此這一時期不可能有獨立的、地位突出的對外經濟理論。經濟學界也沒有就此形成討論熱點,只是在某些內部發行的教科書中有所論及,而且受到了前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很大影響。
5.時期的對外經濟貿易思想階段。這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在極左思潮泛濫,、“”反革命集團企圖篡黨奪權的干擾破壞下,正常的對外經濟貿易關系被橫加指責,扣上賣國主義、洋奴主義、爬行主義等帽子,人們不敢開展對外貿易、引進資金和技術。“”宣傳的謬論甚囂塵上,在其操縱下編寫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中,這些謬論還被理論化和系統化。以此為背景,中國基本上處于閉關鎖國狀態,對外經濟思想的發展處于被扭曲的階段。鑒于其特殊性,我們還應當從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的角度作出一定的反思和清理。
6.改革開放時期的對外開放理論階段。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以及改革開放重大決策的制定和推行,興辦經濟特區,舉辦“三資”企業,引進外國資金和先進技術、人才等經濟開放實踐迅速廣泛開展起來,真正意義上的對外開放理論被正式提出和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這一時期涌現的理論是研究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的最重要部分。考慮到研究意義重要,內容很多,可以從兩個大的層次來加以考察。一是介紹和研究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及重要文獻的有關思想、學術界作出的大量理論研討,特別要分析這一時期理論的產生背景與小的發展階段,提示其間的規律。二是概括現階段這一理論的發展特點,對其中提煉出來的需要進一步研討并具有某些前瞻性的重要理論問題作出自己的分析,特別要注重從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角度研究進入對外開放新階段所面臨的新的主要課題。
上述發展時段的劃分主要遵從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的階段。盡管在各個階段中經濟對外開放思想所占份量很不相同,認識水平也有很大差距,但按這種方式安排內容結構是必要和可行的。因為任何經濟理論都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不同歷史環境與條件下的經濟對外開放理論都必然打上時代的烙印。按我國大的歷史發展時期分別介紹和分析經濟開放思想與理論,便于揭示眾多認識的特點、產生原因和條件,也便于開展不同時期的理論比較和概括其歷史地位。當然,這種框架結構也有局限性,即不能完全根據我國經濟開放理論自身經歷的研討高潮和具體發展線索作出體例安排,也許不能精確反映這一理論的發展脈絡。研究實踐表明,如何按這一理論的自身內在發展線索構筑內容結構,把歷史方法與邏輯方法更好結合起來運用仍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 上一篇:行政文員述職述廉報告
- 下一篇:播音員崗位工作述職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