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與區域經濟互動關聯

時間:2022-06-27 02:49:31

導語:城市規劃與區域經濟互動關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規劃與區域經濟互動關聯

城市規劃區域經濟發展一直是兩個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改革開放以來,以深圳為代表的一大批城市憑借政策傾斜及創新改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奇跡”。迅速發展與這些城市良好的先期城市規劃有著密切的關系。

1城市規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根據國家較權威的定義(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城市規劃是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項資源,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在我國,城市規劃通常包括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從上述概念中不難看出,城市規劃與發展密切相關。

1.1良好的城市規劃帶動區域經濟增長

城市規劃必然涉及基本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而通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拉動區域經濟增長這一點十分明顯,從而為實現城市資本的競爭優勢提供保證。良好的城市規劃的結果是合理、完善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影響企業的投資選擇和地區人民消費,再加之政府投入,區域經濟增長的結果是肯定的。同時,良好的基礎設施將大大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實力,在吸引就業、引入外資等諸多方面影響經濟增長和發展。當然,如果城市規劃缺乏長遠性,就容易導致“短壽建筑”的現象產生。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而只能持續25~30年。近年來,全國各地相繼有多座“年紀輕輕”的第一高樓被拆除。2007年1月,浙江大學湖濱校區3號樓被爆破拆除,而建成僅僅只有13年;2009年12月,廣西柳江路2號22層公寓進行爆破拆除。造成高樓短壽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規劃部門目光的短視和節約意識的匱乏。

1.2合理的城市規劃完善區域經濟結構

合理的城市規劃通過設計新的城市空間發展模式,對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產生重要影響。通常,合理的城市規劃會考慮當地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Comparativeadvantage)是說如果一個地區在本地區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在其他地區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地區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合理利用比較優勢,能夠制定出適合地區經濟結構的發展規劃。近年來,通過對地區經濟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和規劃,已經成為許多地區在進行城市規劃時的重中之重。比如西昌作為衛星發射中心之一,就有“加速城市外圍地區的新城和衛星城建設”的規劃。又如,臺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2~2020年)方案中提出的,臺州市域城鎮體系空間發展結構為“一個發展核、三條發展帶”,具體為“一個發展核”——指臺州城市群,是臺州城市與產業發展的核心地帶,包括椒江、黃巖、路橋及溫嶺市區等重點發展城區“;三條發展帶”——城鎮群空間的聯系軸。通過良好的城市規劃,政府可以以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為目的,合理利用城市規劃,進行三大產業比例的調整和引導,從而完善區域經濟結構。

1.3節約型城市規劃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

節約型城市規劃主要是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理念進行整體規劃。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起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逐步形成,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識。城市規劃作為指導城市發展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和城市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必然要貫徹循環經濟發展的思想。美國諸多地區在制定地區規劃過程中,都會依照節約型城市規劃的理念進行。越來越多的城市建立自己的生態數據庫,數據庫中包含“環境承載力”“、生態循環”“、生態功能分區”等理念,同時引入生態學理論與分析方法,綜合制定城市規劃。而結果是,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都比較迅速、有效。這種較為成功、成熟的方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2區域經濟良性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反饋效應

2.1經濟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經濟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經濟發展為城市規劃實施提供基本的保障。無論從地方財政或者人力資本上看,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都為城市規劃從設計到實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地區經濟水平較低,良好的城市規劃即使制定出來也無法實施。二是經濟發展帶來的人口增長對城市規劃造成影響。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因此,在制定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考慮人口增長的影響,要從發展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城市規劃。三是經濟發展帶動的工業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工業結構的改變往往對城市規劃影響巨大。近年來,由于一些原因,如技術的開發,高素質技術工人的培養等,部分日本工廠離開中國,重新搬回到他們自己的國家,這就造成了本國城市和外國城市的重新規劃的問題。以經濟發展與城市交通為例,交通運輸是生產的繼續,對城市規模的影響重大。具體為對工業性質與規模有很大影響——它既是發展因素也是制約因素。其次,對工業的性質和規模有很大影響——城市貿易、旅游活動必須有交通保證,而大量人口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十分全面。因此,經濟發展對城市規劃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2.2區域經濟對城市規劃的影響途徑

區域經濟增長得益于良好的城市規劃,反過來,也通過諸多途徑影響城市規劃。下面將從時間與空間和需要與可能兩類途徑進行分析。區域經濟發展,除了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外,必然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如經濟波動周期、經濟加速期等等,不同時期對城市整體規劃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從時間上看,對城市規劃造成影響;同時,由于區域規劃是一定地理空間的規劃,因此經濟發展下的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也就從空間上影響著城市規劃。經濟如何發展、由什么樣的產業帶動增長、如何合理調整等一系列問題要求城市規劃者在空間上做出適合的選擇。以城軌交通網為例。現代城市需要有一個與其相適應的現代化交通體系,需要形成一個與城市發展布局相協調的綜合交通格局。很多城市在做好與城市交通量基本相應的道路網絡系統同時,有機配合好綜合交通規劃,擴展空間、利用條件、重點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公共交通網絡,逐步改變以常規公共交通為主的客運方式,引入大、中客運量的地鐵和輕軌交通方式。逐步實現了多層次、多平面、立體化的城市交通網絡體系,大部分地區實施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分流行駛,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建設管理,保障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地區差異性。有的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有的地區經濟發展較慢,因此,在制定城市規劃過程中如果照搬,而不考慮地區的需要與可能該途徑的影響,可能會制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有其規劃的需要,但必須考慮規劃的“可能”。也就是說,要客觀分析建設項目的可行性和社會經濟效益,不能盲目地規劃謀求經濟快速增長。

3成渝經濟開發區中的城市規劃問題

3.1成渝經濟區介紹

2009年7月,國家發改委在成都召開了編制工作會,會議初步討論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規劃將涵蓋重慶的31個區縣和四川的15個市,總面積約20.61萬平方公里;2011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成渝經濟區規劃。5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成渝經濟開發區的規劃中,具有許多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化空間布局,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推進統籌城鄉改革,提升發展保障能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等諸多方面得到體現。規劃的目的之一是促進經濟區經濟發展。提出了要以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以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市和成都及綿陽等為載體,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制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將成渝經濟區建成國家新的增長極。

3.2成渝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

在城市規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成渝經發區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規劃中強調,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制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努力將成渝經濟區建成繼長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的中國第四個經濟區域,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因此有了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和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的目標。在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成渝經濟開發區將有八大支柱產業:重大裝備制造業;汽車、摩托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研發;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國家民用航空、航天研發制造基地,建設國家直升機生產基地;發展冶金和材料生產;石油天然氣化工和鹽化工基地;輕紡食品產業;醫藥產業。可以看出,在不同城市部署不同產業并促進其發展,保證地區比較優勢得以體現,因地制宜,城市規劃在產業布局上體現出了良好的前瞻性。在基礎設施統一規劃方面,成渝經濟開發區的相關協議中,也有所體現。其中第一個共建重點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區成立后,重慶市和成都市之間的快速客運專線鐵路等點對點快速通道、區域環型快速通道建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還將完善公路、鐵路、內河航運、民航、管道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看出,在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區域經濟活力和競爭力方面,城市規劃考慮得比較完善。

當然,成渝經濟開發區在規劃中還應注意一些問題。本文認為比較重要的一條是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如果規劃不得當,成片開發土地的熱潮,雖然會吸引大量的外資,促進當地經濟的迅速發展,但也勢必會帶來許多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盲目出讓和以權代法。前者會導致許多土地被閑置而無法收回;后者主要出現現有的舊城區開發過程中,進而引起諸多社會性事件。因此,在制定具體的城市規劃中,必須綜合考慮這些問題,保障成渝經濟開發區在經濟一體化中,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達到預期的目標,提升成渝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