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經濟學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時間:2022-11-06 03:53:11

導語:簡述經濟學素質教育的必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述經濟學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一、經濟學素質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高專工科學生進行經濟學素質教育是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需要

經濟學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具有很強的功利主義色彩,但同時也具有很濃的人文主義色彩。首先,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的平臺、分析世界的方式和改造世界的方法。[1]現代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非線性的自組織系統。經濟是這一系統的基礎設施和主體框架,經濟學是探究這一系統中經濟活動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和一種思維方式。[2]經濟學思維方式是理解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鍵所在,正如哈佛大學經濟學入門課程教授馬丁•費爾德斯坦所說的:“我想經濟學課程會改變學生對于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說經濟學有助于人們認識人類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其次,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行為。在市場經濟大潮下,社會出現了人格異化、心理扭曲的拜金主義思潮,在此背景下,國家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應該說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還不盡理想。筆者認為學生到了大學階段,人文素質教育必須涵蓋更大范圍、更多內容,其中經濟學素質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經濟學是研究在有限資源約束下如何進行選擇的一門學問,閃爍著理性光芒。具有經濟學素質的人更能看清社會和經濟的本質,自覺運用經濟學道理進行取舍和選擇,保持價值理性,從而不會在市場經濟中迷失自身。因此,經濟學素質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促進高職高專工科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高職高專工科學生進行經濟學素質教育是適應市場經濟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

高職高專培養什么規格的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首要解決的問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提出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標準,即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明確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能人才,如何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就涉及到了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設置問題。我國高等教育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按照蘇聯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對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按行業部委設立了一大批單科性高等工科院校,建立了以專門學院為主體的高等教育體制。這樣盡管能暫時緩解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對各類技術人才的急需,但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實行的是過窄的專業教育,對高度專門化教育的推崇,意味著對科學和文化的綜合性、完整性的損害與削弱。它固然可以培養出大批統一規格的“標準件”,卻難以培養出具有較強適應性和創造性的人才。[3]高等職業教育沿襲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更是針對職業崗位和崗位群來設置專業與課程體系,過于狹窄的專業設置和專門技能,不僅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而且也適應不了市場經濟的要求。市場經濟對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現為高技能人才也需要懂經濟、會營銷。首先要懂經濟,即具有一定的經濟頭腦和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激烈,要想在競爭中取勝,企業必須加強成本管理,降低產品成本。不能片面地認為成本管理只是管理人員的事,與制造、生產、建設、施工第一線人員沒有關系,要知道成本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核算出來的,只有樹立了成本意識,才會自覺地降低成本,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如節約材料、能源、改進工藝生產等。有了經濟頭腦,還會讓人注重生產效率的提高,以盡量少的投入產生盡量大的產出,在人員組織、工藝設計與制造流程等方面去尋求改進。如此,高職高專工科學生的技能才能得以發揮,職業上升空間才能得以打開。其次會營銷,即有市場意識和一定的營銷技能。一是高職高專工科學生畢業后,面臨求職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分配是供需雙方選擇的結果。因此,作為工科畢業生要有一定的營銷意識,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坐等或羞于推銷只能錯失機會,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單位和工作。二是企業需要大量有市場意識的技術人才,包括生產一線的技能人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的產品必須滿足市場需求,通過交換才能實現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說,產品設計、制造環節的優劣決定了企業營銷的成敗,設計的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產品成本高、產品質量差等都決定了企業沒有競爭力。因此,即使處于生產制造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也需要有市場意識。三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崗位和職業的選擇不是固定的、一次性選擇,職業變換和人才流動呈加速狀態。實踐中有許多高職高專工科學生畢業后并沒有從事專業對口工作,而是從事專業領域的銷售工作,或是從事經濟管理類工作,甚至是去創業。若對高職高專工科學生進行經濟學素質教育,就會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在職業生涯選擇中具有更大的主動權。當然對高職高專工科學生的教育也要區別于對經濟管理類學生的教育,不同于理工科本科學生經濟學素質的教育,應該在經濟學的深度與內容選擇上有所區別。

三、高職高專工科學生進行經濟學素質教育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生活理財的需要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說:“經濟學知識是一門每個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點的學問,只有那些準備上荒島去開荒且不與外界社會往來的人,學習經濟學才會成為多余的事。”人們也越來越切身感受到掌握經濟學知識的重要性。首先是理財的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錢教育與財富管理都非常重要。在美國,家長認為,讓孩子接觸錢、了解錢,并學會如何合理地使用錢,有利于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長大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他們普遍認為,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系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但在中國,受傳統士大夫金錢觀念的影響,許多人認為“君子不言利”,談錢是庸俗之舉;與小孩子談錢,會讓這片純潔的凈土過早染上“銅臭氣”,會玷污孩子們純潔的心靈,只讓孩子專心讀書學習,這樣國內學生的理財教育自然缺位了。因此,在中國只能在沒有升學壓力的大學教育階段補上理財教育這一課。從事一線工作的高職高專工科畢業生,收入普遍偏低,又處在通貨膨脹的社會環境下,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財能力,否則,個人和家庭生活不能打理好,又何談工作好。其次是其他方面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現象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人們的每一項活動中,除了理財外,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與經濟學有著或遠或近的關系,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經濟學,可以說,人生時時皆經濟,生活處處皆經濟。讓高職高專工科學生接受經濟學教育,培養其經濟學素質,目的是讓學生以經濟學思維方式即“經濟人”的理性方式去看待婚姻、家庭、職場、人際關系中出現的問題,避免生活中許多無意義的沖動和瘋狂,讓有限的生命發揮更大的正能量。同時,作為一個公民,充分行使憲法賦予公民的參政議政的權利,必須對市場經濟運行有所了解,若一個人對GDP、CPI、通貨膨脹、利率、匯率、金融危機、產業升級、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一無所知,在政治生活中則不可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四、結束語

突破“專門人才”觀念的限制,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是市場經濟對大學培養人才的要求。發達國家在工科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方面加強了文科與工科的相互滲透和結合,重視工科人才經濟管理素質的培養,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只有充分認識到高職高專工科學生進行經濟學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上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才能進一步探索高職高專工科學生進行經濟學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內容選取、課程設置、培養途徑等相關問題,形成比較成熟的培養模式。

本文作者:曹洪工作單位:三峽電力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