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勞動與實現理想的辦法
時間:2022-12-21 03:03:45
導語:淺談勞動與實現理想的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尊重勞動的歷史發展
中國夢的產生有著特定的環境,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的發展都為中國夢的提出和實現創造了條件,也賦予中國夢以時代精神和歷史使命。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古今興盛皆成于實。農民、工人、軍人、科學家、企業家等不同階層在各自的勞動崗位上,通過辛勤勞動努力構筑起屬于自己的中國夢空間,這一個個夢空間共同托舉起屬于全人類的中國夢之廈。勞動作為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路徑,在當今的社會歷史環境下,擁有了更為清晰和堅定的脈絡。曾幾何時,封建制度下的勞動人民受盡壓迫,統治階級甚至將勞動者作為私有財產隨意買賣,勞動甚至帶有奴役的成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勞動人民實現了政治解放,翻身做了主人,這種深刻的制度變革極大地激發了勞動人民的熱情和積極性,創造出驚人的勞動生產率。然而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依靠行政命令配置勞動資源的做法,嚴重挫傷和抑制了勞動者的積極性,那種不許個人計較物質利益,壓制個人在職業選擇、工作目標、生活目標、家庭建設、財產積累等方面的自我設計和愿望,以共同理想取代個人理想的做法,與真正的尊重勞動仍然相悖甚遠。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全國人民逐步走上了依靠市場配置勞動資源的道路,也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尊重勞動才得以越來越充分的體現。中國夢中關于共享人生出彩機會的闡釋之所以會引發無數國人的共鳴,也正是體現出廣大勞動者們對自身合理勞動權利的美好訴求。當前,改革的任務依然艱巨,行業間、企業間、城鄉間仍然存在一些壁壘,影響和阻礙著尊重勞動的充分實現,許多問題的解決亟待體制改革的深入。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勞動者的積極性將會更加充分的發揮出來,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也將會更快。勞動者就像蘊藏著無窮能量的寶藏,必將在實現中國夢進程中展現波瀾壯闊的推動力量。
二、尊重勞動的理論淵源
勞動是產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無比源泉,人世間的一切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勞動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的偉大成就無一不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是離不開全體中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勞動體現著最淳樸的價值觀,也傳遞著天地人同一的積極生態觀。熱愛勞動、辛勤勞動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美德代代相傳。浩瀚海洋,源于細小溪流;偉大成就,來自艱苦勞動;辛勤勞動的人,雙手是萬物的父親;一勤天下無難事,功夫不負苦心人這些來自漢族、滿族、哈薩克族等各民族的諺語,彰顯著古代人民對勞動的推崇和敬仰,正是中華兒女千百年來以辛勤勞動書寫燦爛文明的真實寫照。時代的發展使社會生產方式不斷進步,社會階層的劃分也不再簡單的依據體力腦力或復雜簡單的勞動,勞動的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也隨之變化,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勞動將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核心理論以及勞動價值論為我們分析、理解并運用這一變化,從而努力實現尊重勞動,真正發揮其中國夢的路徑功能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150多年前誕生的《共產黨宣言》中關于未來社會的核心命題,將“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思想,準確點明了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和最高目標,時至今日仍然為我們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應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諸多復雜問題提供著科學依據。
中國夢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順應了時代變革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希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就是對科學社會主義核心思想的貫徹和執行。馬克思認為,理想的國家應該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個人以整體的生活為樂事,整體則以個人的信念為樂事”,是充滿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快樂的狀態。而中國夢所描繪和體現的,恰恰是在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共同理想前提下,對個人理想的尊重和支撐,是對人類社會與歷史發展中的四重最基本關系(個人與共同體、個人與個人、每個人與一切人、一國之內的每個人同全世界范圍內的每個人)的正確理解。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給我們的啟示不僅是其作為政治經濟學的一個理論,更重要的是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發展”這一價值目標下凸顯的歷史批判和價值思想維度。勞動決定價值、活勞動創造價值、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凝結為價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這三個基本論斷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思想,即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群眾。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指導現實發展的強大實踐性所在。中國夢的實現必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進步,必將是千千萬萬勞動者的福音。
三、尊重勞動的實現機制和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我們開辟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實現這一理想境界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夢的實現任重道遠,只有腳踏實地的勞動,夢想才能成真。尊重勞動的真正實現需要全社會營造良好氛圍,需要保障勞動者的切身權益,需要讓每一位勞動者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價值和尊嚴,讓每一位勞動者成為中國夢的主角。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勞動者,并將尊重勞動作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將其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同志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要求“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研究和認識”;同志在2008年“經濟全球化與工會”國際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提出,要讓廣大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習在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看望勞動模范強調,全社會都要貫徹尊重勞動,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四個尊重”,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所有這一切都在傳遞著對勞動者的重視,對勞動價值的高度認可。
要想實現中國夢,必須真正實現尊重勞動,使勞動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核心力量,成為實現個人理想和民族希望的有效路徑。為此,應當從政策支持、經濟鼓勵、文化宣揚和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著手,為尊重勞動創造實現機制和條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勞動法律法規,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農民工勞動報酬和農民勞動權利這三個突出問題;要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社會保障作為社會建設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要保證社會和諧穩定,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要培育健康的勞動力市場,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培養就業者和用工者的社會責任,通過雙向選擇機制實現勞動資源的最佳配置;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增長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在全社會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在全體人民中牢固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榮辱觀,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要鼓勵勞動者在達到崗位標準的前提下勇于發揮優勢,開展創造性勞動,引導更多人投身于創新實踐,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用智慧和雙手收獲碩果;最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還要努力發掘行業和地方特點,設計階段性局部性目標,并將其作為統攬地方社會發展、助推中國夢實現的有效手段,不等不靠、敢闖敢干,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咬定目標、攻堅克難、服務大局、真抓實干,帶領廣大勞動者走向歷史的新舞臺。追尋中國夢的實現軌跡,正如同對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進行著認識和反思,世界風云變幻,時代的發展迫使我們不斷加快腳步,一路走來,有些東西始終不變,那就是信念和責任。
當我們選擇了一個方向、一條道路,也就意味著我們選擇了一種信念、一份責任。中國夢是龐大的、復雜的,又是微小的、簡單的,它的數量可以多到以億萬計,也可以少到個位數。承載了太多的希望,也經歷了太久的等待,中國夢的實現必將經歷坎坷磨難、艱難險阻,然而英勇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繼往開來、迎接挑戰。終點美好的景致帶給我們的也許是成功的喜悅,然而誰又能說奔向目標的路上所經歷的一切不是最值得珍藏的成長。讓我們用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用勞動實現人生幸福,美好而偉大的中國夢終將在勞動者的雙手中變為現實。
作者:高潔單位:青島理工大學
- 上一篇:試議本國外交的文化解讀
- 下一篇:事業單位會計的內部審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