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脫虛向實分析

時間:2022-06-04 03:49:48

導語:虛擬經濟脫虛向實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虛擬經濟脫虛向實分析

一、研究意義與文獻綜述

虛擬經濟是指在資本化定價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價格體系和運行機制,它是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而演化出來的,具有天然的依附性,與實體經濟一樣,本質都是在交換運動中實現資本的價值增值。實體經濟的良性運行是虛擬經濟實現健康發展的基石,在現代經濟中,虛擬經濟實質上相當于人的思維系統,而實體經濟相當于人的行為系統(王愛儉,2004)。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具有不同步的周期性:當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超過實體經濟時會出現泡沫經濟,嚴重時會導致經濟危機;當虛擬經濟落后于實體經濟的發展,無法供應實體經濟的資金鏈,最終會抑制實體經濟的增長。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運行矛盾突出,社會經濟“實衰虛興”現象明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經濟虛擬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大量社會資金源源不斷地從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部門轉向以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炒房市場等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部門,這一現象被定義為“脫實向虛”。當前,國內金融業過度擴張,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續升高,已經遠超美國、歐盟和日本,全社會的杠桿率水平大幅上升(李迅雷,2017)。金融業將其吸收的大量貨幣,轉而投入高風險的房地產和投資融資平臺,這樣容易引發潛在的泡沫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繼而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發展。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嚴防系統金融風險,調控房地產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堅持穩中求進,脫虛入實。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當前金融工作的三項任務,即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再次強調了虛擬經濟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重要定位,體現了振興實體經濟的需要。眾所周知,實體經濟領域的發展水平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這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硬道理。因此,有效地協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更好地引導過度發展的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轉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截取了實體經濟發展的大量資源,這一現象引起了眾多經濟學人士的關注。關于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影響,已有大量的相關文獻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王愛儉(2003)認為,虛擬經濟能夠提高社會資本的配置效率和整體經濟的運行效率,但容易引發泡沫經濟、市場投機甚至引發金融危機國際化。周瑩瑩和劉傳哲(2014)認為,社會上大規模的虛擬資金,來源于社會上不斷聚集積累的社會閑散資金,實體經濟投資規模的擴大,需要依靠部分閑散資金對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李全倫(2002)認為,虛擬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能夠通過向實體經濟提供多樣化的投資渠道來推動實體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全球性的金融風險,引發金融動蕩。胡曉(2015)認為,虛擬經濟的發展水平會嚴重影響到實體經濟發展方式和程度,虛擬經濟的發展超過一定的限額,會抑制實體經濟的增長。賴文燕(2009)認為,過度發展虛擬經濟會引發泡沫經濟,從而阻礙實體經濟的發展,故而虛擬經濟要適度發展。舒展和程建華(2017)認為,實業部門的高成本使得實體經濟的盈利空間受到虛擬經濟發展的擠壓,社會資本大量“脫實向虛”,從而給社會財富的分配、國家經濟的平衡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危害,因此要妥善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采取有效的措施振興我國實體經濟。對文獻的梳理發現,已有的相關研究只是分析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虛擬經濟的發展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正反兩方面效應、虛擬經濟的發展需要限定在一定范圍內以及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振興我國實體經濟等觀點,并未對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實衰虛興的局面進行深入探討,因此,需要進一步拓展現有的研究。本文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當前實衰虛興局面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并從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兩方面雙向驅動來探討解決這一現狀的思路與展望。

二、實衰虛興現象的表現

眾所周知,現代經濟系統是由虛擬經濟市場和實體經濟市場構成的,整個社會經濟的均衡取決于兩個經濟市場的共同均衡,這就要求兩個市場都能健康運行。但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額中同比增速下滑明顯,工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大幅下降,而虛擬經濟領域在GDP中的比重上升,這都表明實體經濟“脫實向虛”的趨勢顯著(周濟,2013)。本文所指的實衰虛興現象,是指國民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實體經濟部門局部性緩慢,而虛擬經濟部門局部性快速增長的局面。當前,我國實體經濟領域發展低迷,實體經濟部門的勞動力成本上漲、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等都導致其利潤率的整體下降,資本投資實體經濟部門的預期利潤率過低。一方面,部分國企業績大幅下滑,企業接近關停并轉,員工面臨減薪裁員。鋼鐵、煤炭、電力、水泥等行業大量產能過剩,導致嚴重的虧損。另一方面,盡管近幾年我國的信貸制度相對寬松,但是社會資金的主流并沒有切實流入實體經濟領域,而是主要投入政府兜底的企業,以及能夠快速獲得收益的金融、基建和房地產行業。近幾年來,在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社會閑散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投資熱度不斷下降,資金源源不斷地從實體經濟涌向虛擬經濟。從固定資產的投資情況來分析,我國實體經濟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從2009年到2016年下降了4個百分點(朱毅楊,2012)。工業作為實體經濟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力,但近幾年其增長率也出現了大幅的下降,這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遇阻的事實。同時,虛擬經濟領域卻蓬勃發展,社會資本大量流入以金融、房地產行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部門,依據國際清算銀行通過信貸/GDP和信貸/GDP缺口等指標來判斷一國的信貸擴張程度這一方法計算,2016年第二季度,我國的信貸/GDP指標已經達到209.4%,與日本引發泡沫經濟時僅差5%。從信貸/GDP缺口來看,2016年第二季度我國的數值仍遠超出了日本最高值的5個百分點,且仍在加速偏離長期趨勢。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信貸擴張及繁榮程度已接近日本1990年前后泡沫經濟時期,這一發展,值得我們關注(伍戈、高莉,2017)。我國的地產和金融行業齊頭并進,在短時間內鑄就了繁榮。金融自由化推動著金融業的快速擴張,中小銀行借助各類金融工具以期實現其規模的增長,使得金融業的風險偏好大幅提升,資金大批量流向房地產市場。另外,居民和企業大規模加杠桿投資房地產市場,導致房價在短期內迅速飆升,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規模膨脹。

三、實衰虛興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在現代經濟中,虛擬經濟具有無限擴張的趨勢。社會一般利潤率的下降,資本最低限額的提高,使得大量低于資本最低限額的小額資本作為投機資本進入股票投資等虛擬經濟領域。利息率水平決定了虛擬資本的市場價值,其價值額會隨著利息率的下降而上升。虛擬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借助于信用制度所提供的平臺。當然,現今的社會經濟環境是其產生的現實基礎。資本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價值增值,資本只有在持續的運動過程中才能獲取剩余價值,因此資本具有增值性和運動性。資本的增值性決定了資本流動的動力就是追求更高的利潤率,實體經濟部門與虛擬經濟部門之間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其實是產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對剩余價值重新分配的過程,虛擬經濟部門所獲取的利潤最終來源于實體經濟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社會總資本的增值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利潤率水平的下降會導致人口、資本、生產的過剩和投機危機①。如果我們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作為經濟社會的兩大部門,馬克思關于平均利潤率形成過程的論述,可以很好地適用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資本流動最終形成平均利潤率的研究,它們之間作用機制的核心是資本流動,剩余價值在不同資本之間的再分配正是這兩個部門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資本家使用勞動進行生產所必需的社會資本最低限額會隨著利潤率的降低而增加”②。要達到最低限額的資本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實現資本集聚,因而產生大量資本過剩。當資本的最低限額提高時,積累的資本難以達到最低限額,而新形式的獨立資本尚未形成,使得這部分資本成為過剩資本。這樣,社會閑置資金由于達不到投入實體經濟部門的最低資本限額,轉而通過信用渠道投向進入門檻低的資本市場。“信用制度是社會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③。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以信用為基礎的信用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最鮮明的現代特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了信用的三種形式,即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和國家信用,每種形式都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信用制度的產生突破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現有資本的限制,產業資本的充分運用體現了信用的最大限度,它使得經濟具有巨大的擴張力。資本的貨幣化和證券化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和信用制度實現資本在部門間的自由流動,從而形成部門間利潤率的平均化。信用制度的存在,不僅降低了資本的流通費用,而且為股份制公司的設立提供了融資平臺。相對于實物性資本形式,資本的證券化為企業的重組和結構調整降低了交易成本。信用經濟基礎上衍生出的虛擬經濟是現代經濟的重要形式。虛擬經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虛擬經濟市場活躍,預期收益率高,能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支持,促使資本流向效益高的企業和領域,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虛擬經濟的投機性又決定了它的風險性,最突出的就是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簡言之就是缺乏實體經濟支撐的投機經濟。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經濟環境也加劇了“實衰虛興”局面的產生。抵擋不住快錢誘惑的實體企業紛紛轉向虛擬經濟領域,堅持做實業的企業,卻步履維艱。目前,經濟的回升力非常有限。從制造業的投資增速來看,2017年1~4月份只增加了4.9%,而同期的基建投資增速卻高達23%(李迅雷,2017)。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鼓勵發展房地產行業,不僅能增加地方土地財政收入,招商引資,而且有助于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政績,是個雙贏的選擇。但是,金融過度化發展會加劇房地產市場對社會資金的吸收,進而會推高制造業成本,影響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實體經濟部門缺乏創新,資本局限于傳統生產部門,導致大量生產過剩,資金受困,資源浪費,市場前景模糊,使得大量資本逃離實體經濟領域。同時,我國社會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以銀行貸款為主體的間接融資,這種資金結構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現代經濟市場的失衡。這是造成當前實衰虛興局面的市場原因。資本總是追逐利潤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比重取決于投資回報率的高低,資本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在于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低于虛擬經濟,導致企業家缺乏投資信心,資本避實就虛。據測算,我國工業領域平均利潤率為6%左右,而證券、銀行業的利潤率卻在30%左右。非金融部門杠桿率也由2012年的106%上升到2015年的140%,較高的杠桿率使得金融利潤率虛高。同時,實體經濟在租地、雇人、物流、稅費等方面的成本負擔較重,在實體經濟領域投資成本抬高時,虛擬經濟會吞噬大量的實體資本,這在無形中侵蝕了實體經濟的經營利潤并大幅抑制了實體企業的發展活力。另外,實業投資要經過多層環節來獲利,等同于延長了資本的投資收益期,而虛擬經濟沒有諸多環節限制,投資收益期較短,吸引了大批熱衷于掙快錢的資本進行投資。在國際上,發達國家實施制造業回流政策,使得我國在制造業方面的比較優勢難以充分發揮,實體經濟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投資回報率低于虛擬經濟,實業投資的意愿自然就降低,使得投資不斷積聚在低成本快收益的虛擬經濟中,資本轉向虛擬經濟的動機上升。

四、實衰虛興的危害

(一)過度發展非生產性勞動不利于社會價值的創造勞動價值論的本質在于生產性勞動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生產性勞動是給那些使用勞動的人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勞動的本質是通過資本的相互交換實現資本增值的活動④。馬克思在解釋產業資本運動過程時,揭示出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通過從事生產性勞動來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而雇傭勞動者的服務性勞動,不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并不會增加社會財富,只是資本家實現價值和分割剩余價值的一種手段。生產性勞動是在資本的控制下勞動直接與資本進行交換從而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形式,而非生產性勞動是指勞動直接與利潤或工資相互交換的勞動(何玉長,2016)。馬克思認為,社會資本主體用貨幣收入購買非生產性勞動的服務,這個過程是不創造價值的⑤。生產性勞動創造的物質財富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物質產品的生產過程實際上就是勞動的物化。它同實體經濟一樣,是實實在在創造社會有形物質財富的領域,以金融為主體的虛擬經濟則是通過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而間接轉移價值,并未帶來社會價值的增加,因此,過度發展非生產性勞動不利于社會價值的創造。(二)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會引發泡沫經濟、經濟危機經濟發展規律表明,虛擬經濟的膨脹式增長會引起泡沫經濟的產生,泡沫經濟是指在價格持續上漲時因對價格具有會繼續上漲的預期而持續跟進的現象。泡沫經濟的產生往往伴隨著金融產品的價格大幅上升、投機盛行、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額增加,貨幣供應量超過物價增速發行等特征,本質上來說,泡沫經濟是違背價值規律的存在,是價格超過基本價值的表現。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使得其作為資本流動性儲備站的矛盾凸顯,降低了對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極大地破壞了我國的金融系統,損害了實體經濟的長足發展,容易引發經濟風險,妨礙了宏觀經濟的穩定。當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不斷擴大的社會生產能力和有限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時,便會引發經濟危機。(三)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而受制于國際市場由于虛擬經濟領域投資的高回報率,其對于實體企業資金產生了巨大的虹吸作用,大量社會閑置資本從做實業的實體經濟部門轉向虛擬經濟部門,使得部分實體企業因缺乏資金供應而關轉調停,面臨破產。眾所周知,實體經濟部門作為一個國家的基礎性部門,是創造國民收入的主體,而虛擬經濟則是依附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社會價值進行的再分配,本身不創造社會價值。當所有實體企業都轉向具有高收益的虛擬行業,那么將不存在創造價值的企業,全社會開始對僅有的社會價值展開爭奪。過度依靠這種沒有價值實體支撐的虛擬產品,具有潛在崩盤的風險。當社會生產不出滿足人民大眾物質文化需要的產品,就只能依賴于國際市場進口他國產品,這容易使得他國形成壟斷,我們失去定價權,從而受制于國際市場。(四)脫實向虛發展會加劇社會經濟結構的失衡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在于結構失衡。盡管虛擬經濟領域的高回報率確實吸引了大批的社會資金從實體經濟領域轉出,但就實體經濟而言,也存在著嚴重問題。大量的實體企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究其原因在于企業缺乏創新精神,戰略定位失當。在人民大眾不斷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產品的更新換代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企業的轉型升級太過緩慢,使得中高端產品供不應求和低端產品供過于求,這值得實體企業深思。(五)脫實向虛發展會導致社會就業結構失衡實體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對社會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還在于解決了社會的龐大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民生是和諧之本,和諧是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保證,解決好人民大眾的就業又是保障民生的基礎,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當經濟急劇地脫實向虛,意味著大量的實體企業員工面臨失業,盡管經過擴張的虛擬經濟部門可能會吸收勞動力,但卻存在諸多限制,而且虛擬經濟部門作為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領域,對勞動力的吸納是有限的。社會經濟結構的失衡會間接地反映在關乎民生的就業問題上,這應該引起社會的重視。

五、脫虛向實的對策展望

實體經濟是馬克思《資本論》研究的核心內容,也是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實體經濟作為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領域,是創造價值的產業資本。而虛擬經濟是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領域,正如借貸資本和商業資本是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并為產業資本所服務一樣,都是不創造價值的存在,都是通過對既有社會價值的再分配來滿足其繼續發展的需要。實體經濟的發展是虛擬經濟產生的根本,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制度和信用制度的建立,虛擬經濟開始作為獨立的經濟形態存在。當貨幣資本借助信用制度進入虛擬經濟領域,便在吸納社會資金方面與實體經濟具有同等地位。虛擬經濟部門的高回報率能在短期內實現資本的大量集聚,當實體經濟部門的最低資本限額增加,社會資金只能投在低門檻的虛擬經濟部門,社會資金開始脫實向虛,繼而引發金融危機。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郭金鵬,2006)。二者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存在,都為社會經濟的增長做出貢獻,共同推進現代經濟的發展。虛擬經濟是現代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虛擬經濟通過股票、債券等信用工具,將社會儲蓄有效地轉化為社會投資,為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來源。但同時,若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就會以其高回報率吸納社會資金,從而侵占實體經濟的資源,使得房地產行業等實體產業成為虛擬經濟獲利的推手,操縱實體企業的成本提高。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發展虛擬經濟,促使大量企業由實干轉向投機,導致實體經濟發展步履維艱。虛擬經濟應堅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原則而發展,脫離實體經濟支撐的虛擬經濟就像空中樓閣。實體經濟作為真正創造社會財富的物質形態,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作為后發經濟體,可以利用這一契機,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從而把虛擬經濟的發展控制在合理的區間,推動虛擬經濟回歸實體。第一,切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側質量。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隱藏著發展矛盾,矛盾的關鍵在于結構,社會經濟形態出現的實衰虛興現象,正是由社會經濟結構失衡造成的。要改變我國當前的局面,需要進行經濟的結構性改革,而改革重點就在供給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三去一降一補”,促使虛擬經濟回歸本源,實現結構優化,使其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改善供給結構的同時兼顧關注市場需求,提高應對社會需求的靈活性,以新的供給帶動、滿足新的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實現行穩致遠的發展。第二,提升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創造高價值產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經濟發展主要采用依靠傳統資源等要素的投入來推進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究其原因是社會整體勞動生產率低,缺乏創新精神。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衡量企業發展前景的一項重要指標,只有提升勞動生產率,才能夠增加利潤,占領市場份額,吸引社會閑置資金向實體經濟領域投資。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求全社會加大創新投入,培育新型人才,加大國際交流合作,提升技術水平,以科技帶動社會生產率的提高。第三,切實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加強金融業務的監管,嚴格控制金融體系內部杠桿率。深化多層次的資本化市場改革,實現區域性股權市場的規范發展,拓寬資金融資渠道。積極促進金融法規和監管體系建設,強化制度約束,完善金融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嚴格管理金融市場行為,打擊制止投機操縱市場的活動。堅持積極穩妥地去杠桿,將社會總杠桿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實現以金融為核心的虛擬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虛擬經濟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第四,鼓勵金融創新,推動普惠金融,促進金融租賃業發展。金融創新能夠為金融市場的運行提供新鮮活力,促進金融行業的深入發展。推動普惠金融的建立和發展,為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租賃業作為聯系金融與實業的橋梁,將資金的供給方和實體企業相結合,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我國,金融租賃市場的行業滲透率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在國家深化金融改革、振興實體經濟的背景下,大力發展金融租賃業,降低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減少金融風險,使得金融融資有效地服務于實體企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第五,政府和市場要充分發揮其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政府要增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切實做到“放、管、服”,采用有效的政府干預和制度調整以克服市場失靈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不良影響,提高公共服務質量,鼓勵市場自主經營并兼顧市場監管。同時,市場要充分發揮其在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化解過剩產能,降低企業成本,淘汰僵尸企業,集中整合社會資源,增加實體企業利潤,讓資金和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聚集。

作者:張存剛 萬帆帆 單位:蘭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