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25 03:37:43
導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東鎮是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農工商建運服多業并舉的經濟區。全鎮現轄33個行政村,133個自然村,17189戶,總人口67092人,總面積132.2萬畝,耕地面積31.6萬畝,其中水澆地91085畝;共有林地46萬畝,草場面積42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蔬菜、高梁、雜糧豆等,目前已在工商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8家,主要涉及花卉、蔬菜、養殖、圍欄編織等行業。
(一)資產負債情況
2013年末,林東鎮的農村經濟統計年度報表顯示,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總資產為2356萬元,同比增長7.4%,這是因為新農村建設項目增多,同時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原因,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總負債826萬元。
(二)收入支出情況
全鎮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8713萬元,其中農民家庭經營收入28245萬元;總費用13762萬元,其中生產費用9854萬元。在33個村集體經濟中,當年有收益的村28個,無收益的村5個。在調查中發現村集體收入的主要來源有:發包及上交收入、政府補貼補償(包括種糧直接補貼、退耕還林補貼、征用耕地補償以及其他補貼等)及其他收入等。2013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974元,同比增長10.6%近年來,全鎮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為主體,以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拓寬發展渠道;以村務公開為重點,積極推進村級民主政治建設。但仍有一部分村經濟基礎薄弱,總體水平低下,與全鎮的經濟發展極不適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用的發揮,甚至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二、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村集體經濟的基礎條件薄弱,設施發展滯后
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相差懸殊。從目前的調查情況看,處于優越地理位置和有豐富資源的村,村集體經濟發展就比較快,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全旗加快了建設新城區的步伐,距離林東鎮政府以西的大部分集體土地被征用,不但帶動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集體和農戶的收入,如東白音高洛村和井子溝村等。同時旗里根據刀老毛道村的有利地形,建立了工業物流園區和專業化養殖小區,有效地推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反之,對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區,發展村集體經濟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即使想發展可能也不具備條件。
(二)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程度不高,不能夠充分發揮合作社的示范性作用
隨著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現有小規模、松散型的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很難適應大市場的需求。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一些集體經濟組織統一不起來、農民單家獨戶辦不起來的困難。但我旗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于起步階段,參與各方都缺乏經驗,尚處于探索階段,部分合作社運行還不夠規范,帶動作用不強,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三)信息管理型人才的缺失也是影響村集體經濟的一個因素
現在農村一般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才都涌入發達地區,而隨著城鎮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種網絡平臺的興起,各村基本都缺少這樣的專業人才,導致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名、特、優”產品不能真正走向市場,起不到良好的帶動作用。
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幾點思考
(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首先應加強村兩委班子的建設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的好壞,關鍵在于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一是要把好選人用人關,通過公開選拔,民主推薦、民意測評的方式,將本村懂經營,會管理的人選進班子;二是鎮黨委要建立考核考評機制,通過評議考核,客觀、綜合的評價兩委班子人員,并將考核結果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的監督。
(二)積極拓展思路,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
圍繞我旗的特色產業,肉驢、笤帚苗、馬鹿、肉牛、肉羊、雜糧雜豆、馬鈴薯等產業,選擇基礎牢,經營規模大,質量安全優,品牌效益好,競爭能力強,服務措施全,帶動農戶多,社會效果好的合作社,并做為重點擇優推薦為國家、自治區級示范合作社,每年由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進行扶持,同時涉農項目建設也要向專業合作社傾斜。積極拓寬思路,充分發揮我旗的資源優勢,依托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引導同一產業的合作社實行橫向聯合,創建專業聯合社,發展跨地區的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合作,真正形成多元化發展的格局。同時,要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術培訓和素質培訓,加大勞務輸出力度。還要以開展遠程教育致富工程試點工作為契機,大力推進村級集體產業基地建設。特別是要結合現在的土地流轉機制,培養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戶積極流轉土地,切實增加農民的收入。
(三)規范資金管理,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力的有效途徑
首先規范“三資”管理。2012年,全鎮開展了農村集體“三資”清理登記工作,各村通過查閱賬目資料、實物盤點、實地測量、逐戶確認、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等方式,對該鎮33個行政村的集體“三資”進行了全面摸底、核實及清查登記工作,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管理制度,逐步推廣“三資”電算化和網絡化管理。其次是加強對農村集體資金的管理,嚴格執行清理登記和管理責任制。對各項業務收支要嚴格執行“先審后記”制度,凡入帳的原始憑證必須經過“六審”,具備“一票”、“兩字”、“三章”,減少資金管理上的漏洞。同時還要進一步健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監管機制,壓縮各項經費支出,防止集體資產流失,積極清理化解村級債務,實現集體資金、資產的有效積累。不斷規范土地資源的發包和管理,增加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對村級辦公、會議、差旅及培訓等費用實行限額包干,統籌使用,壓縮非生產性開支,確保各項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作者:張永蘭單位: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農牧業經營管理站
- 上一篇:三光榮精神與經濟發展論文
- 下一篇:中亞地區經濟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