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與勞動力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10:13:00
導語:人力資本與勞動力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經濟學的資本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的資本理論分屬兩種不同的理論分析范式。馬克思經濟學分析范式中“人力”不是勞動者的資本,勞動力商品化并非是勞動者自己將勞動力資本化,可變資本只是資本家的資本,而不是勞動者的資本。舒爾茨等人在人力資本理論中將“人力”稱為資本,只是意味著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生產函數中又增加一種原本不為人知的生產要素,技術分析的需要是主要原因。加之該理論的理論框架、方法論與前提假定等方面的內在缺陷,將其植入馬克思經濟理論會導致兩種理論范式的沖突。
關鍵詞:人力資本;范式;馬克思經濟學
近年來,國內有些學者在對西方經濟學進行研究時,置人力資本理論特定的范式規定和內在缺陷于不顧,將其植入馬克思經濟學理論框架,給理論研究增添許多混亂。人力資本在其創立者舒爾茨的理論中體現為,“勞動者變成資本家,是由于他們獲得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和技能的結果”,“由于擁有其本身的人力資本價值,勞動者已經變成了‘資本家’”,“工人因人力資本投資而成了資本家”。而國內有學者認為,馬克思雖然沒有使用“人力資本”的概念,但在“勞動力概念”的解釋和使用上已蘊含了人力資本理論思想,舒爾茨所說的“人力資本”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力。事實上馬克思經濟學的資本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的資本理論在內涵范疇、認識邏輯和方法論基礎上都有本質區別。本文通過對馬克思經濟理論中人力——資本關系的分析及對西方經濟學人力資本理論的理論動因與內在缺陷的剖析,廓清二者之間的范式差異,從而合理定位人力資本理論在我國經濟學理論建設中的地位。
一、馬克思經濟學范式中“人力與資本”的關系
“人力”在馬克思經濟學分析范式中并不必然是資本。雖然馬克思把資本分為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但可變資本只是資本家的資本,而不是勞動者的資本。
(一)勞動者的“人力”不能自行增值。資本的本質規定是增值性。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是“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具有決定意義的,是這個商品(勞動力——引者注)獨特的使用價值,即它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價值的源泉”。從勞動者的立場看,將勞動力稱為資本意味著讓增值的源泉補給源泉,這在邏輯上是一種謬誤。因為是資本就要增值,要增值就要吸收勞動者的活勞動,勞動力若是資本,只有在它吸收了活勞動后,資本的增值部分即剩余價值才會產生。但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勞動只有同勞動者以外的物質資料結合并被物質資料吸收,才能實現物質資料價值的增值。勞動力不能通過在生產過程中直接吸收自己在發揮作用時所表現出的東西——活勞動,來使自己增值。正如吳宣恭教授所說:“勞動力出賣以后,它已變成資本家所有的資本的一個部分,不歸勞動者支配,也不能為勞動者帶來任何剩余,對勞動者而言,毫無資本的功能”,“勞動力的所有者不可能購買自己,剝削自己。這就是說,‘人力’的所有者不可能成為自己的資本家,‘人力’不可能成為資本。”勞動力的價值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它是一個消極地被決定了的價值。
現實中,勞動者將自己的某些知識和技能折合成一定的股份,并獲得相應剩余分享的情況,仍不能說明“人力”具有增值性。因為知識、技術有兩種,一種是與勞動者身體無法分開的;一種是可與勞動者相分離,能獲得獨立存在形式的知識和技術。具有第一種知識和技術的“人力”不具資本屬性。當第二種知識和技術以專利的形式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折資入股進行投資時,它們便具有了資本的屬性。參股的專利所有者是以資本所有者而非人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他依靠專利股份分享企業剩余,同依靠貨幣投資或設備投資得到剩余,在經濟關系的性質上沒有差別。而且,這種雖然源于勞動卻已物化的專利,已與勞動者身體發生分離,轉化成為一種與勞動正好相對的力量,參與無償占有剩余勞動。在此,“人力”與資本的界線是涇渭分明的。
(二)資本家的可變資本不是勞動力所有者的資本。盡管馬克思也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但資本家的可變資本不是勞動力所有者的資本,可變資本并不等同于勞動力。雖然資本所有者用資本的一部分——可變資本購買勞動力,但勞動力在賣者即雇傭工人那里只是商品,而只有在買者手中,即暫時握在其使用權的資本所有者手中,才成為資本。可變資本只是資本所有者的資本,而不是歸屬于勞動者的資本。同樣,勞動力商品化并不意味著勞動力資本化。當勞動者還能支配自己的勞動力時,它只是等待出售的商品,是潛在的生產要素,不能成為資本。一旦勞動力被出賣并進入生產過程,它就并入買者的資本。勞動力商品的這種二重性,決定了人力不可能成為勞動者的“人力資本”。
馬克思認為,“如果說,勞動力只有在它的賣者即雇傭工人手中才是商品,那末相反,它只有在它的買者手中,即暫時握有它的使用權的資本家手中,才成為資本。”從資本家的角度看,通過對勞動力的購買和使用使自己的貨幣資本化。雖然勞動力創造了剩余價值,但因其所有者已將它出賣,并僅僅得到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工資,勞動力的使用權不再歸勞動者所有,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也全部歸勞動力的購買者。可見,勞動力在其所有者那里只是他的資產或商品,而不是資本。有時,資本家為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也會對一些“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進行激勵,但這是同復雜的、熟練的勞動力具有較大的價值相聯系的,以不損害自身的根本利益為前提,并沒有改變問題的實質。
由此可見,馬克思雖然把變為勞動力或體現在勞動力上的那部分資本稱作可變資本,但決不能將此誤解為馬克思將勞動者的“人力”也當作勞動者的“資本”。
二、西方經濟學人力資本概念的創立
西方經濟學家將勞動者的“人力”稱作勞動者的資本完全是出于技術分析的需要。人力資本概念提出的目的在于闡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對個人收入、經濟增長等的巨大作用,同時證明在教育、培訓等方面投資的重要意義。但舒爾茨等人把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稱為“資本”主要是技術分析的需要。
舒爾茨等人主要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框架內,運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等投資進行成本——收益比較。要突出知識、技能等投資的高收益性特點,必須有一個與物質資本投資收益相比較的平臺。而把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等轉化為價值化的資本,既可很方便地將新古典經濟學運用于物質資本的分析工具運用于長期被傳統理論所忽視的勞動者能力的分析,又可在生產中實現勞動者技能貢獻與物質資本貢獻之間的相通約。顯然,充當這兩個問題的解決中介恐怕就是“資本”被嵌入“人力”的初衷。在西方主流經濟學視野中,人力資本的出現只是意味著在生產函數中又增加一種原本不為人知的生產要素。如馬克·布勞格所說:“它只不過是標準的新古典概念在新古典經濟學家以前沒有考慮過的現象上的運用。”表面看來,人力資本理論的這種嫁接和過渡完成的比較平滑順暢,但其內部被粉飾起來的許多矛盾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批判。三、西方經濟學人力資本理論的缺陷
西方經濟學人力資本理論與其所依存的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相一致,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這一范式固有的缺陷,加之理論自身的先天不足,使其自產生之日起就招來批判不斷。
(一)理論框架缺陷。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基本上是遵循這樣的路徑進行的:把人力資本納入新古典經濟學的生產函數——對人力資本進行度量——研究人力資本的生成機制,進而以人力資本概念為核心研究經濟增長、收入分配、企業組織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所有的一切無非是把既有的研究物質資本的框架轉向人力資本的研究。但這種理論框架的移用需要一個重要前提,即“人力”能成為“資本”,而且“人力”是“資本”。然而,從舒爾茨等人的話語背景和話語體系來看,這一前提讓人置疑。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表現出來的能力”。勞動者這些能力和素質的獲得需要接受一些必要的教育和訓練,需要一定的費用支出,但人的需求的多元性與層次性及行為動機的復雜性,使個人的目標函數具有不確定性,而且在人的支出總額中也無法劃清投資和消費的邊界,許多支出根本無法歸為具有資本意義的投資。因而,舒爾茨所言的“人力資本”無法簡單納入新古典經濟學的投資——收益函數,顯然這與資本所規定的貨幣收益最大化要求相左。況且,知識、技能等的生產性及其對提高個人收入的貢獻度還與教育體制、市場供求狀況及人自身的能力、天賦、態度等因索相關,并非是一個單純的投資問題,這些都不是資本所能涵蓋的。
(二)方法論與前提假定缺陷。人力資本理論與其所依存的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相一致,也自然將個人主義方法論作為其建構理論的指導。這一方法論基礎也不可避免地使它把“理性經濟人”作為理論的預設前提,它在信息完全、個體理性和偏好穩定的內涵約束下,直接指向了未來收益的“最大化原則”。這些苛刻的脫離實際的假定與個人對自身人力進行投資的復雜心理動機很難相適應。人的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并非是理性地、合乎邏輯地指向任何可識別的目標,許多行為是由習慣來協調的。顯然,人力資本理論對那些由習慣來協調的個人支出行為無法做出合理解釋。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對其他學說的借鑒和吸收,但我們也需充分認識各種學說流派間的范式規定,尤其不能混淆西方經濟學范式和馬克思經濟學范式的本質區別,否則必定會造成理論混亂。在馬克思經濟學分析范式中“人力”不是勞動者的資本,勞動力商品化并非是勞動者將自己的勞動力資本化,可變資本只是資本所有者的資本,而不是歸屬于勞動者的資本。當前,對西方經濟學人力資本理論進行深入分析,充分認識其理論缺陷,理清其范式的適用范圍和價值取向,有助于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對其進行合理的取舍。
- 上一篇:安監系統落實科學發展觀工作總結
- 下一篇:食藥監局科學發展觀第二階段動員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