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對貿易的干擾

時間:2022-08-19 11:40:00

導語:人民幣國際化對貿易的干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國際化對貿易的干擾

一、緒論

當今世界除以美元作為主要世界性貨幣外,歐元、日元等也發揮著一定的世界貨幣職能。而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強勁勢頭和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加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對外貿易體之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外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人民幣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這一現實促使人們對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實際上,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流通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人民幣在越南、泰國、緬甸、朝鮮、蒙古、俄羅斯、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作為支付貨幣和結算貨幣被普遍接受;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印尼、老撾、柬埔寨、新加坡、韓國等國已經接受人民幣存款業務并辦理人民幣的其他業務。在東南亞,人民幣的自由流通受到“第二美元”的禮遇。筆者認為,盡管目前人民幣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幣已經實現國際化,但是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會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

在2009年3月20日的G20首腦會議中,中國政府主張國際貨幣體制的改革。2009年3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表聲明,主張把跨國的儲備貨幣改用國際關鍵貨幣。這種表現是對美元不信任的明確解釋。在2009年4月8日,中國政府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目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和政府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人民幣最終成為國際貨幣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文將主要研究人民幣國際化對于中國貿易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理論

1、貨幣國際化的定義

貨幣國際化的定義是可以從許多角度來說明的。其中最普遍的解釋是指某些國家的貨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實現貨幣國際化的一國貨幣,其貨幣構成每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中的一部分,或者成為國際債券發行使用的貨幣,在國際上通用。在國際上使用的一國貨幣,被稱為關鍵貨幣(KeyCurrency),這種關鍵貨幣也常被稱為國際貨幣。

2、人民幣國際化的定義

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定義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定義,比如有的人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并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需經歷三個階段:第一是人民幣作為價值尺度、計價手段;第二是作為債權或者國際清算當中的結算支付貨幣;第三是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本文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人民幣現金在境外具有足量的流通度;以人民幣計價的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量應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一國貨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就要被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市場參與者普遍接受,在一個相當大的市場范圍內充當一般等價物,發揮貨幣的各項職能。因此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就是隨著中國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國外市場逐步擴展,跨越國界,在境外市場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儲藏手段和價值尺度的職能,從而由主權國家貨幣走向區域貨幣,再走向世界貨幣的過程。

3、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

并不是任何貨幣都可以成為國際貨幣,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也需要一定的條件。首先是具有經濟上的實力,在國際上占有一定的經濟地位。這是因為一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是該國貨幣國際化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穩定的政治環境能夠為本國經濟增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一個經濟實力強大、政治穩定的國家形象保證了該國貨幣對內和對外價值的穩定,大大提高了該國貨幣持有者對該國貨幣安全方面的信心。一國GDP在世界中排名是衡量該國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是國際上貨幣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一國的經濟實力與貨幣國際化程度具有高度相關性。

從中國來看,今年中國的GDP首次超過了日本,占據了世界第二的位置,這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200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為7.7%,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對外貿易大國,而且這種貿易在亞洲地區也已呈現出較強的人民幣貿易結算要求。

另外,截至2009年9月,中國已有約2.27萬億外匯儲備,能抵抗人民幣自由兌換后國際資本非正常流動的沖擊。因此可以說,正是中國經濟的強大一步一步地贏得了世界的信賴與依托。

其次是具有經濟上的開放性。一國貨幣流動性的強弱在于其是否具有高度開放的經濟,一國高度開放的經濟能夠拓寬非居民獲取該國貨幣及交易該國貨幣的途徑。貨幣發行國貨幣流出的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外投資,二是對外貿易。非居民也主要通過這兩個途徑來獲取該國貨幣。一國對外投資及貿易的規模及范圍直接關系到該國貨幣被非居民接受的規模及范圍。同時,非居民持有者出于收益方面的考慮,也會有交易該國貨幣的需要。一國貨幣對非居民持有者的吸引力在于該貨幣發行國的金融市場是否開放。通常,一國經濟開放包括貿易的開放和金融的開放。貿易開放度可用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測度。金融開放度可用一國貨幣資本項目的開放及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來衡量。這些年來,中國的貿易開放度呈上升趨勢,進出額也是逐漸增加,雖說金融危機對中國的進出口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中國的開放程度還是越來越大的。

實際上,金融危機的發生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當前,美國正處于金融危機的中心,在貨幣上打壓中國一定會力不從心。美元遭遇嚴重的信任危機,為防止美元危機擴散,各國政府正在謀求更安全幣種和儲藏貨幣的多元化。人民幣國際貨幣本位幣的適時推出,適應了當前國際金融的發展潮流和需要。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與現狀

1、貨幣互換(Currencyswap)的締結

中國政府通過跟很多國家締結貨幣互換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首先開始締結的是因金融危機而受難的國家,2001年初次締結,與泰國進行了20億美元規模的貨幣互換。然后根據ChiangMaiInitiative樹立的“10+3”互相互換,締結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從而進行貨幣互換。

2、人民幣的貿易支付以及結算

人民幣作為支付和結算貨幣已被許多國家所接受,人民幣在東南亞的許多國家或地區已經成為硬通貨。并且學者張適兆(2008)將近幾年人民幣在周邊地區流通情況及使用范圍歸納為三類:第一,在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人民幣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隨旅游業的興起而得到發展的;第二,在中越、中俄、中朝等邊境地區,人民幣的流通使用主要伴隨著邊境貿易、邊民互市貿易、民間貿易和邊境旅游業的發展而得到發展;第三,在中國的港澳地區,由于內地和港澳地區存在著密切的經濟聯系,每年相互探親和旅游人數日益增多,人民幣的兌換和使用相當普遍。

雖然人民幣還未實現自由兌換,但上述現象表明市場中的確出現了對人民幣的較大需求。其中,較為現實和主要的需求體現在計價和結算功能上。事實上,在周邊地區的經貿活動中,人民幣已經開始作為區域結算貨幣而成為周邊地區邊貿結算的主要幣種之一。可以說,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流通表明,人民幣國際化的自然過程其實早已經開始,根據貨幣國際化的含義,人民幣已經開始步入國際貨幣的行列。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對外經濟貿易規模的擴大,人民幣的境外流通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四、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貿易的有利影響

1、有利于減少利率的風險

匯率風險對中國外貿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人民幣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直接影響了中國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其二,在目前國內外對人民幣持續升值的預期下,企業根本無法通過對沖型的外匯遠期交易規避風險,許多外貿企業持有大量外幣債權和債務,故存在較大貨幣敞口風險。其三,匯率的劇烈波動也使不少外貿企業因此不敢貿然接單,影響了中國對外貿易額。前兩個方面表現為直接影響,第三個方面是間接影響,反映出保持穩定的匯率對進出口企業的重要性。

中國是世界經貿大國,但在現有貿易結算體制下,外貿企業的進出口業務都采用外幣進行結算,主要的結算貨幣是美元和歐元。出口企業必須通過出口收匯和出口結匯才能完成出口結算行為,進口企業必須通過進口購匯和進口付匯才能完成進口結算行為。在對美歐貿易中采用美元和歐元,無論匯率升降,風險都集中在中國貿易企業;而在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進行貿易結算時使用第三國貨幣,雙方均面臨較大的匯率波動風險。

因此可以說,自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以后,美元、歐元匯率劇烈波動,企業經營風險大大增加,市場上以幣值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結算的呼聲日趨強烈。跨境貿易中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可以簡化企業的跨境貿易手續、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中國出口企業在貿易中規避匯率風險。

2、有利于促進邊境貿易的發展

邊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支付貨幣已經在亞洲國家中大量存在,并能夠同這些國家的貨幣自由兌換。在某些國家甚至全境通用,有些國家正式承認人民幣為自由兌換貨幣。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幣已經成為一種事實上存在的區域性貨幣。

中國的周邊國家較多是自然資源豐富但市場供應短缺的國家,這與中國形成了互補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邊境貿易發展很快。邊境貿易和旅游等實體經濟的發生,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雙邊交往中結算手段的不足,推動和擴大了雙邊經貿往來,加快了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3、有助于減少交易成本

外貿企業認為用美元結算一是手續比較繁瑣,二是要向銀行支付一定的手續費。這些成本對處于微利的企業是一筆很大的負擔。人民幣結算對于企業的最大好處是減少了匯率變化帶來的定價成本,可以在貿易談判中一次性鎖定價格。人民幣國際化后,中國企業可以更多地在對外貿易和投資中使用人民幣結算,這將大大降低企業因使用外幣而增加的交易成本,從而有利于企業的快速發展。

同時,那些與中國有經貿合作關系的周邊國家,特別是那些對中國的貿易為順差的國家,它們普遍存在著國際貿易結算手段不足和外匯短缺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國家的貿易發展。而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助于緩解雙邊交往中結算手段的不足,推動和擴大雙邊經貿往來。

五、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貿易的不利影響

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帶來諸多好處,但在享有人民幣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中國的外貿也會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外部的沖擊。

人民幣國際化使中國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國際金融市場對中國經濟金融必然會產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后,國際金融市場上將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幣,其在國際間的流動可能會削弱中央銀行對國內人民幣的控制能力,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效果。例如,當國內為控制通貨膨脹而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而提高利率時,國際上流通的人民幣則會擇機而入,增加人民幣的供應量,從而削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應。而國際化后的貨幣將很容易作為一種傳導工具。由于貨幣管制壁壘的撤除,國際上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等都可以通過貨幣兌換直接傳導到國內。在資本流動比較自由的情況下,中國受國際熱錢攻擊的風險將會急劇增加。

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可能使得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這必將影響到中國的出口。由于存在較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出口的減少會導致國內總需求降低,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境外對人民幣需求的增長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提高會減少國內投資,投資下降也會影響增長速度。因此,總需求和總投資都有可能因人民幣的國際化受到影響,從而降低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

人民幣國際化后,由于對境外人民幣現金需求和流通的監測難度較大,將會加大中央銀行對人民幣現金管理的難度。同時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可能會加大一些非法活動如走私、賭博、販毒出現的可能。伴隨這些非法活動出現的不正常的人民幣現金跨境流動,一方面會影響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反假幣、反洗錢工作的難度。但本文認為,如果是從中國長遠的國家利益考慮,人民幣國際化的益處要遠大于其弊端。

六、結論

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國際貨幣體系面臨深刻的調整,各主要貨幣紛紛走上國際化道路。國際貨幣已經形成了美元、歐元和日元的格局。中國的經濟總量在2010年躍居全球第二,緊隨美國之后。目前,人民幣在周邊地區均以硬通貨的形式出現,已經實現了準周邊化。人民幣國際化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減少企業匯率風險、促進周邊貿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有利于促進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不斷增加中國在這些國家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中的份額,通過商品輸出,提高這些國家在其對外貿易活動中對人民幣的依賴程度;有利于降低貿易的匯率風險,增加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量及國民收入;有利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大,進而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