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企業的機遇探討

時間:2022-09-30 11:40:00

導語:十二五期間企業的機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二五期間企業的機遇探討

中國經濟按每五年一個戰略發展階段來制定實施發展計劃。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再過一年就將結束,未來的“十二五”(2011年~2015年)將是國內外經濟環境風云變幻的一個重要時期,具體來說,中國企業將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基本現實:內外發展環境將發生重大變化。過去成功的經驗在將來可能會成為負擔,過去被忽略的領域在未來可能會成為新的增長點。

從生存型需求轉為發展型需求

“十二五”期間國內外市場將發生重大變化,由此將帶來國內需求的結構性調整。

第一,外需萎縮將是中長期的趨勢,全球將進入需求不足的時代。目前看來,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將比較緩慢,發達國家的儲蓄率上升將使外部市場縮小。2008年8月開始,美國個人儲蓄率從0.8%的低位開始抬升,到2009年5月已達6.9%,為過去15年來的新高。這個態勢將在3~5年內改變消費格局,造成全球需求下降。

第二,即使外需能夠有所恢復,也不是原有水平的簡單恢復,必然伴隨著結構的重大調整。一方面,低碳經濟正在成為發達國家進行貿易制裁的主要工具,這意味著外貿將面臨更加苛刻的環境壁壘。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的投資與消費需求在全球新增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全球市場格局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第三,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國家經濟必須盡快用內需來拉動。退一步說,即便外需在水平和結構上都重新恢復,我國也不能再把經濟增長的基礎長期建立在對外部市場的過度依賴上。中國將全面擴大內需,建立內需導向的增長模式。這是下一步國家必然進行的調整。

這可以概括為兩個“終結”:首先,外貿依存時代基本終結;其次,立足于生存型需求的增長時代基本終結。絕大多數中國人已度過生存型需求階段,進入發展型需求階段。

消費結構變化的機遇與挑戰

“十二五”期間,我國消費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機遇。

第一,從發展趨勢上看,未來五年我們有望在政策調整和體制創新中,把居民消費率提高到50%左右,目前居民消費對GDP的貢獻為35%,未來十年要把居民消費率進一步提高到55%左右。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國家將可能增加企業勞動者報酬,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調整不同部門和不同產業間不合理的勞動報酬,以鼓勵居民消費。

第二,與生存型需求相關的行業將逐步萎縮。從現實情況看,一些服務于生存型需求的行業正在消失或即將消失。一個重要表現是,居民消費將從日用消費品向耐用消費品的升級。2008年,城鎮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6.3%,農村恩格爾系數則降到43.1%。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表明人們的衣食方面的支出所占比例下降。這意味著衣食領域的企業,特別是中低端企業需要思考長遠的發展戰略問題。

在食物支出比例大幅度降低的同時,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現在,城鄉居民對住房、汽車、電腦、高檔電器等消費品的需求更加普遍,大額消費支出持續攀升。2009年汽車銷量驚人的增長表現,和家電下鄉和汽車下鄉的成功,已充分說明耐用消費品的強大需求正在形成。

第三,與發展型需求相關的行業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五年內,人們的需求將變成從物的追求到人的自身發展的追求。進入發展型階段,社會政策重點是投資于人力資本,投資于就業和創業計劃,提高人們應對風險的能力,促進人的自身發展。

例如,這幾年居民在教育、醫療上支出的增加,使各種層次的教育成為一個大市場,也使醫療服務成為一個大市場。再例如,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服務于老年人的行業將成為一個新興市場。

需求還將從私人產品到公共產品升級。近幾年來,全社會公共需求增長速度相當快,個人用于公共產品的年均支出,約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5倍。以城鄉居民在醫療保健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為例,1990年至2006年,這些滿足公共需求的支出在個人消費總支出中的比重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公共服務短缺的矛盾全面凸顯,市場潛力巨大。

未來熱點市場的新趨勢

城市化的機遇與挑戰。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消費結構變化是慢變量的話,那么城市化進程就是快變量了。近幾年我國城市化率一直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預期“十二五”末城市化率達到55%~60%。麥肯錫公司的預測是,按照目前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趨勢,中國的城市人口將于2025年達到9.26億,到2030年將突破10億。由城市帶來的消費量,在2008到2025年的增量,足以創造一個相當于2007年德國市場總規模的新市場。對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事實上,近十年來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本質上是得益于城市化的紅利。

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十二五”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對企業來說,人民幣國際化卻是一個重大機遇。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企業外貿中的外匯風險、交易成本等都將明顯下降。目前中緬、中蒙、中朝邊境都有用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實踐,這一趨勢在“十二五”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到東盟、中非、上海合作組織五國等更大的范圍中。對于外貿型企業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利好消息;

低碳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每次大的危機,都會催生新的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把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綠色復蘇作為一個全球性課題鮮明地提出來,這無疑將大大推動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對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將來源于傳統的“高投入、高能耗、低產出”的模式難以持續。無論是在政策層面還是在制度層面,這一模式將使企業付出越來越大的成本。如果不能適應這個趨勢提前做相應的轉變,企業發展將面臨巨大瓶頸。但低碳經濟給企業帶來的發展機遇也是相當明顯的。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綠色產業”發展空間巨大;“綠色能源”、“綠色電器”、“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和“綠色城市”等將成為衡量發展的一個基本標準。

新興經濟體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數據顯示,過去幾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高于發達經濟體。在這次危機中,主要新興經濟體已率先開始復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年中的經濟展望報告預測,隨著印度政府不斷推出經濟刺激政策,2010年印度經濟增長率將達7.2%,超過2008年的6.5%;2009年俄羅斯經濟將大幅下滑6.8%,但2010年將增長3.7%;巴西、南非、智利經濟2009年將分別下降0.8%、2%和1.6%,但2010年將分別增長4%、3.7%和3%。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企業需要在新興經濟體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此作為中長期的戰略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