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能源消費的狀況與戰略

時間:2022-11-20 04:34:00

導語:當前能源消費的狀況與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能源消費的狀況與戰略

一、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現狀

中國能源資源儲量較為豐富,常規能源資源占世界總量的10.7%。其中,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其蘊藏量折合年發電量達6.19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年發電量約1.76萬億千瓦時,相當于世界水力資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我國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地區,根據第三次全國煤田預測資料,我國煤炭資源總量為55697.49億噸,其中探明保有資源量10176.45億噸,預測資源量45521.04億噸,剩余探明可采儲量約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海域,探明儲量分別占據世界第十二位和二十二位;此外,我國太陽能資源居世界第二位;潮汐、地熱、風力及核燃料資源儲藏量都比較豐富。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各種能源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都處于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資源都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氣人均擁有量更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目前,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是1.0噸標準煤,美國是11.7噸標準煤,日本是5.5噸標準煤,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是6.8噸標準煤,世界平均值為2.1噸標準煤。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也將持續上升。預計2050年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之際,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將在3.0噸標準煤以上。因此,能源總量供應不足的問題將長期存在。

另外,我國能源資源可用度較低。由于存在著較多制約開發的因素,我國煤炭可靠建井儲量嚴重不足;石油地質資源較豐富,但可采儲量過少,增儲難度極高;天然氣起步晚、起點低,探明率不高,地質條件相對復雜,但增儲迅速、前景廣闊。同時,我國能源資源的分布嚴重不均,煤炭資源60%以上在華北,水力資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業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

二、我國能源結構調整面臨的問題

1、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的演變

從歷史數據分析,我國煤炭消費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其占比仍然維持在65%以上;石油消費總體呈緩慢上升的趨勢,但其上升幅度不是太大,近年來都在25%上下浮動;天然氣占比沒有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長時間內在2%左右徘徊;水電、核電及其他能源所占比重總體上呈現出緩慢上升的趨勢。由此可見,我國能源消費嚴重依賴煤炭,石油消費雖有所增長,但與發達國家的石油占比相比差距很大。

2、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調整面臨的困難

首先,我國能源供給和消費存在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1990—2005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中占比均高達70%,2006至今雖然其占比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一直維持在65%以上。石油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嚴重不匹配,2009年的石油生產量占12.6%,消費量比重為21.2%,對外依存度高達41%。而發達國家及世界能源結構中,石油卻是能源結構中占比最高的能源,美國的石油消費占其總能源消費的40.7%,世界平均水平也達到了35.8%,由此可見我國能源結構存在著比較突出的結構矛盾。另外,清潔高效的天然氣和水電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也非常低,僅為10.1%,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其次,單位GDP能耗較高,能源開發利用水平低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由于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化工機電快速發展,對能源和礦產品的需求急劇增加,另一方面能源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較低,沒有能源戰略或能源戰略嚴重滯后,從而導致我國單位GDP能耗較之發達國家差距巨大。1981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這一數據逐年擴大,如今更是達到了16倍。導致這一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國科技進步水平和速度都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六五”期間科技進步所貢獻的份額為32%,“七五”期間反而降到24%,而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所占的份額最大,一般都在50%~70%之間。高速的粗放式經濟增長導致了重經濟、輕環境等問題。

再次,能源構成以煤為主,燃煤嚴重污染環境。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構成以及62%的燃煤在陳舊的設備和爐灶中仍沿用落后的技術被直接燃燒使用,成為我國大氣污染嚴重的主要根源。據歷年的資料估算,燃煤排放的主要大氣污染物,如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硫化碳等,對我國城市的大氣污染十分突出:污染嚴重、降塵量大;污染冬天比夏天嚴重;我國南方燒的高硫煤產生了酸雨污染;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增加了煤的消耗量。

最后,能源浪費情況比較嚴重。盡管中國的能源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但受資金、技術、能源價格等因素的影響,能源利用效率仍比發達國家低十多個百分點,生產單位產品的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出50%~100%。其中,工業鍋爐的熱效率只有50%~6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風機、水泵和壓縮機的運行效率一般在50%以下,比發達國家低5—10個百分點;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為32%,能源結構總效率為9.3%(只及發達國家的50%左右),90%以上的能源在開采、加工轉換、儲運和終端利用過程中損失和浪費。

三、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發達國家的比較

表1為2006年中、美、加三國能源消費結構的比較。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能源供應仍以煤為主,石油、天然氣資源短缺,人均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能源的發展受到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雙重約束,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可減少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進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雖然中國可再生能源已步入快速發展期,但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仍然較低(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接近9%),這主要歸因于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成本相對較高。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不僅需要法規政策的支持,更重要依托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中國已確定到2020年使能源的15%來自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中國電力的30%將來自于可再生能源。

美國是以石油為主的典型發達國家,2006年其石油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40%以上,天然氣和煤炭消費均占比24.4%。美國將通過提高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減排的目標,提高能效措施將使美國到2030年碳排放保持不變,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將使碳排放較大程度地低于目前水平。在美國奧巴馬政府的新政中,對新能源做出了極大傾斜,提出到2012年,美國發電量的10%將來自可再生能源。據美國能源情報署預計,到2030年美國電力供應量約40%將來自于可再生能源發電。如此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將是減緩全球溫室效應的有效途徑。

在加拿大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僅為10.7%,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近1/4,天然氣占27.0%。隨著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趨枯竭及全球對溫室效應的關注,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

四、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的對策與建議

1、節約能源資源,提高能源效率,走集約式經濟發展道路

目前,“節能優先”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戰略工作的重點,而實現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提高我國能源效率,因為我國能源效率高于發達國家。我國能源加工、轉換、貯運和終端利用的效率約為31.2%,發達國家上世紀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則為41%,可見,我國有很大的節能空間。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應努力提高能源效率,改變原有的“以資源換增長”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集約式經濟發展道路。

2、加大能源勘探投入,建立必要的戰略儲備

首先,要加大能源資源的勘探投入。目前我國對戰略能源的儲量、開發條件等的勘探和研究不夠深入,探明的保有儲量與其需求量嚴重失衡,特別是石油、天然氣、核等能源不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制定能源戰略和決策時就極易造成失誤,甚至會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其次,要優先利用國外能源,適度建立戰略儲備。在能源利用上,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總體戰略是先利用國外相對廉價的能源而后利用國內能源,要把國內有些較好的能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

3、積極發展先進核能及清潔能源,以緩解能源供需矛盾,減輕環境污染

首先,要進一步開發、引進和完善核電水電技術,大力發展核電水電工程;其次,要大力開發和使用節能降耗技術,不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再次,要開發和使用煤液化、煤氣化等技術,進一步降低煤炭消費對環境的污染;最后,開發使用新能源、清潔能源,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其使用的經濟性和可行性。

4、推進和深化能源價格機制改革

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要在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關系、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價格改革,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因此,要進一步深化煤炭價格改革,全面實現市場化;加快推進電價改革,逐步做到發電和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輸電和配電價格由政府監管;逐步完善石油、天然氣以及新能源定價機制,及時反映國際市場價格變化和國內市場供求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