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經貿合作的狀況與策略

時間:2022-12-20 04:39:00

導語:中印經貿合作的狀況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印經貿合作的狀況與策略

一、中印經貿合作現實意義

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不僅是亞洲地區的重要經濟體,而且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對亞太地區的經貿合作,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據中國海關統計,2008年中印雙邊貿易總額為518億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據印度《金融快報》報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長表示,由于對來自美國產品需求疲軟,而對中國產品需求旺盛,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

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貿易雖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但仍保持了較為旺盛的活力。中國和印度是在此輪全球金融危機陰霾之下發展最快的兩個國家,而這兩個經濟體的發展模式卻迥然不同。印度力圖仿效中國的成功,希望在制造業領域為其日益龐大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而中國則試圖仿效印度在IT、醫藥產業等知識含量比較高的領域取得成功。中印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印關系的新亮點,也有助于提升亞太地區應對金融風暴襲擊的信心。

二、金融危機對中印經貿合作的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金融危機和經濟發展周期的雙重打壓,在此情況下,中印兩國雖然經濟仍在增長,但增速明顯下降,外部金融動蕩加劇,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惡化。中印經貿合作的主要行為體是企業,但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民眾消費信心下降,企業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導致大量企業倒閉,許多企業收縮生產規模。一些已經上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簽署的協議可能作廢,中印經貿合作受到沖擊。例如中國是全球鐵礦石第一大需求國,印度是繼澳大利亞、巴西之后中國的第三大鐵礦石來源國,其鐵礦石出口的80%銷往中國,并占據其對華貿易的70%以上。經濟危機使中國鋼鐵生產大幅下滑,盡管全球鐵礦石價格已大跌,但中國企業的鐵礦石需求整體萎靡,對印度鐵礦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趨勢,從而進一步增加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印度則求助于對中國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傾銷政策,沖擊兩國經貿關系。經濟危機主要帶來的不良影響是:

(一)印度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中印貿易雖然發展迅速,但印度對中國的商品準入和企業投資長期持懷疑態度,并頻繁采取投資審查和反傾銷等措施。相關資料顯示,印度對華實施反傾銷的數量僅次于美國。

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呈上升趨勢。印度雖然自詡自身增長模式是內需驅動型,一度自認所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甚至認為金融危機為其提供了趕超中國的機會,因為依靠出口驅動增長的中國受到沖擊較大。但現實情況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機中獨善其身。印度經濟也遭遇盧比貶值、股市縮水、企業倒閉、資本流動性緊張等問題。

為了刺激本國經濟增長、扶持本國企業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尤其針對中國發起了多起反傾銷行動。特別是在2009年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后雖對部分產品放寬條件,但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不言自明。

(二)發展模式之爭加劇

目前,國際社會上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歐盟為代表的福利資本主義、日本為代表的發展型國家資本主義及新興國家的中國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紀90年代后,歐日經濟問題較多,其發展模式已偏向美國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美國模式”即“華盛頓共識”,其宗旨是強調市場自由原則,主張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場化。“中國模式”特指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主動創新、大膽實踐,從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社會的協調發展、國家的和平發展的一整套思路、經驗和理論。中國模式強調務實,反對意識形態為綱;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強調統籌政府和市場兩個大局。“印度模式”與中國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體制下推進經濟的自由化,逐步放松傳統的政府管制,鼓勵私營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并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金融危機下中印經貿合作的對策

(一)挖掘經濟互補性,深化經貿合作

與“安全困境”相比,經濟領域的共贏機會更多。中印發展模式雖然不同,但互補性強。中國勞動力效率高,印度資本效率高,兩者結合將產生“經濟增效”作用。未來雙方可著重加強以下領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結構的互補。從商品構成看,印度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中國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樣化,且附加值較高,如重型機械。由于雙方經濟的整體發展模式及具體產業發展層次存在差異,這種商品貿易的互補性可以持續下去。二是相同產業內的互補。兩國在相似部門如化學藥品、機械設備及紡織業等領域開展產業內貿易也完全有可能。兩國可結合自己的發展特色,不斷提高各自在相似產品價值鏈的不同層面上的比較優勢,不斷擴大同一產業內的互補性。例如,中印在紡織品出口領域的競爭使中國企業從印度進口紡織原料,而自己生產和出口服裝。這樣,兩國通過紡織業內部貿易得以將競爭轉化為合作的新機遇。三是IT服務領域的互補。印度軟件發達,中國硬件發達,兩國在IT領域建立合資企業有相當廣闊的前景。

(二)推動企業走出去,加強相互投資合作

印度對中國始終抱有戒心,在諸多“敏感”領域對中資企業投資設限。金融危機發生后,印度為疏緩嚴重的資本流動性緊張問題,放寬部分領域的外資進入限制,并鼓勵企業海外融資。2008年10月,印度證券管理委員會宣布解除對外資最高40%的投資限額規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國外資金。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將放寬外國資本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凡是印度資本占50%以上的合資企業所建新的企業一律被看做印度企業。按照原來的法規,凡有外資加入的印度企業建立的新企業仍被看做合資企業。按照新規定,所有印度資本占多數的新建企業將不受到政府關于外資對不同行業投資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舉措無疑為中國企業進軍印度提供了機遇,經濟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勢必可作為雙邊關系的穩定器。另外,兩國大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實力較以前大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實力雄厚,在經濟生活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僅塔塔和安巴尼兩家家族企業的銷售額就占印度GDP約5%。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可憑借雄厚財力,通過注資、并購和直接投資等方式,加快進軍國際市場。國際金融危機下,許多西方大公司資產縮水,甚至面臨破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較之前大幅下挫,為中印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