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商貿中心的建設與定位

時間:2022-12-20 03:14:34

導語:當代商貿中心的建設與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商貿中心的建設與定位

本文作者:陳麗芬工作單位:北京商務部研究院

(一)概念涵義學術界沒有對商貿中心做出統一的概念定義,但是它的發展由來已久。19世紀末20世紀初,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制造業成為城市主導經濟,同時也引發貿易、商業、金融、辦公、娛樂等具有新興復合功能的城市中心區產生,這是最早的商貿中心。加世紀20年代,美國城市地理學家伯吉斯(E.w.Burgess)以芝加哥為藍本概括提出城市宏觀空間結構為同心圓圈層模式,認為城市空間結構分為5個圈層,中心為城市地理及功能核心區域,稱為中心商務區。20世紀70年代之前,把商業(零售)、商務辦公以及其他城市中心區職能一起統一在商貿中心概念之中,商貿中心概念含義很寬泛、大致等同于城市中心區。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可謂是世界典型的商貿中心,梳理總結其發展歷程及經驗的共性特點,可以得出商貿中心的一般概念。商貿中心是綜合性和現代化的,是在采用現代技術的基礎上以專業化協作組織方式和不斷更新的經營形態,大規模、低成本、高效密集地實現商貿流通功能,對大范圍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的集中區域或中心城市,它是商貿產業、商貿企業和商貿信息服務業發展的載體和平臺,是在橫向實現多元化買賣行為過程中形成的大規模服務性綜合體。商貿中心的主要內容是組織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商品、資金、信息的大量流通,并憑借雄厚的物資基礎、較強的經濟實力及各類信息優勢,形成區域經濟活動的核心,對周邊地區產生較強的帶動力和影響力。商貿中心的本質是商貿資源集聚和整合、商貿功能輻射與創新的中樞,其戰略職能是供應鏈整合與供應鏈運營。從層級結構及影響范圍而言,可分為區域性商貿中心、國家商貿中心和國際性商貿中心。區域性商貿中心是立足本地,面向某一個區域的商品物資集散交易中心。國際商貿中心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城市商貿服務業基礎之上,能夠廣泛圍匯聚多元化、多層次商務活動和商品、服務交易,商貿主題突出的國際性城市。國家商貿中心則是立足本地、輻射全國、影響世界,商貿流通業發達,匯集全國乃至全世界高端要素和著名品牌,在全國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中心城市或地區。(二)構建要素國家商貿中心是一個城市或地區商貿產業高度發達的產物,它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發達的城市經濟反過來又提升了商貿中心的能級。城市和地區要成為國家商貿中心,應該充分體現“五性”特征,具備“五度”標準,即先導性、引領性、人文性、輻射性、創新性以及支撐強度、全國高度、歷史厚度、區域跨度、專業深度,使商貿中心成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作為城市名片引領城市發展,具有深遠的文化積淀,強大的商業功能輻射力和創新能力(見圖1)。1.產業能級具有支撐強度商貿流通產業是國家商貿中心的核心產業,具有先導作用,占據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一是商貿流通業經濟發展貢獻度高。表現為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較大,就業和稅收貢獻度高。二是商貿流通業引導城市產業體系高端化發展。發達的商貿流通業具有集聚效應,吸引相關產業高度集聚、聚合發展;發達的商貿流通業還具有擠出效應,隨著城市經濟中心的不斷發展,一些低端的行業因無法支付商業集聚區的高額費用而自動移出。2.商貿形象體現全國高度商貿中心的形象應凸顯城市功能,代表全國最高的商貿流通發展水平,對其他城市和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效應和引領作用。一是商貿流通發展模式改革的前沿陣地。引領周邊地區、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體系的形成以及格局的調整和優化,引領全國商貿流通模式升級。二是時尚潮流的傳播中心。眾多著名品牌匯集,占據全國時尚產業的最高端,成為全國時尚潮流的方向標。3.城市文化具有歷史厚度任何商貿中心的形成與發展需要一定的歷史積淀,特別是文化傳承往往會成為一個城市和地區是否在區域乃至國際競爭中占得先機的關鍵因素。商貿中心城市應該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可挖掘、固化、創新與展示、內核獨特的文化。商貿中心城市與歷史風貌相協調,與歷史元素相融合,商業與文化發展相互滲透,以文促商興旅,以商旅促文化,商旅文互動發展。4.商業能量具有區域跨度商貿中心應享有地理交通樞紐地位,具有強大的商業能量,使得周邊中小城市未能與之抗衡,決定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資源、資本集聚和轉移。一是強大的輻射力。完善的商貿流通網絡將本地區產品輻射到全國。二是強大的商業吸引力。市場半徑長,對本區域、本國乃至世界的消費者和著名品牌有強大吸引力,是消費者的旅游目的地和“購物天堂”,是國際著名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的必爭之地,品牌商基地。5.商貿才智體現專業深度商業生態環境競爭激烈,消費需求多元,科技文化日新月異,商貿中心地位的高低與創新功能的強弱直接相關,商貿創新才智是支撐商貿中心立足的關鍵因素。商貿創新才智主要與兩大因素有關:一是商貿人才資源的存量,二是引入商貿人才的政策與力度。商貿中心城市依靠知識驅動不斷創新,從而推動商業業態、業種、經營手段不斷升級,進而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武漢具備建設國家商貿中心城市的核心要素,建設國家商貿中心將反過來促進武漢經濟的發展。國家商貿中心城市將成為武漢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城市功能的準確定位,核心特質的集中體現,樞紐地位的優勢轉化以及科教資源的創新發展。(一)商貿產業引擎強大武漢具有良好的支撐商貿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占據全國前列的商貿流通規生態豐富的商貿企業組織,體系完整的商貿功能載體。建設武漢國家商貿中從商貿“強核”出發,動對外輻射力,由內向外,促進產業聯動,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增強武漢商貿活層層遞進。模自武漢商貿流通規模在全國城市中處于靠前位置。ZOn年,武漢實現社會消費品總額2959億元,比2001年的711億元增加了3.16倍(見圖2),在省會城市中位列第2位。全市重點流通企業連鎖經營網點達到4655個,實現銷售額1278.94億元,占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43.2%。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商品銷售總額10443.87億元,同比增長25.1%,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商貿流通業總量大、增長快,成為了拉動武漢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20n年武漢商貿流通業實現增加值885.2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3.5%,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7.5%,居第三產業內各行業之首。武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省比重達37.3%,作為全省和中部地區商貿中心的地位突出。圖22001一2011年武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速情況武漢商貿企業組織發展充分,國有、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等成分百花齊放,大型流通企業發展迅速。2010年,在限額以上批發業和零售業中,私營和有限責任公司所占比例最大,私營企業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有限責任公司所占比例占到1/3左右,國有占6%。2010年,武漢武商聯集團實現規模銷售613億元,同比增長17.66%。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2011中國連鎖百強”榜單,中百、武商、中商三家商企均躋身前50位。九州通集團是湖北省最大的民營企業及“5A”物流企業,位列全國醫藥流通企業第三名、中國民營醫藥流通企業第一名,已連續6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285億元。商業網點密集,各類商業經營網點遍布城鎮鄉村。目前武漢擁有商業網點13.6萬個,人均擁有零售商業面積1.1平方米。全市重點流通企業擁有3000平方米以上各類大中型綜合超市384個,便民超市、百貨店、專業店、專賣店4128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建成農家店3300余家,實現了鄉鎮、行政村全覆蓋。交易市場規模大,承載商貿流通能力強。武漢登記注冊的商品交易市場598個,其中消費品市場542個,2011年實現交易額接近1000億元。交易額過億元的市場有59家,成交過10億元的有8家,成交過20億元的有7家。社區商業和特色商業街區特色逐步顯現。百步亭、南湖、唐蔡、操場、常青花園等5個社區被商務部授予全國社區商業示范社區,漢街、戶部巷、武漢天地、吉慶街、花園道等特色商業街區嶄露頭角。(二)城市功能定位準確20n年,北京、上海、廣州、天津人均GDP均突破了1萬美元,接近發達國家城市的水平。《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5一2020年)))中提出,這4個城市建設為國際職能城市,并有所側重。北京市是中國第二大城市、我國的首都和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中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上海是最大的城市、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國際化大都市。廣州是中國華南最大城市,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港口城市,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天津是中國的直轄市,中國北方的經濟、物流和航運中心。2006年,國家將天津定位為“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生態城市”。處于新型城市化進程關鍵時期的武漢,如何在中國以及世界城市格局中準確定位,躋身于世界主流城市群,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建設武漢國家商貿中心,是武漢準確定位城市功能,應對挑戰的正確選擇。武漢是中國湖北省省會,中部唯一的副省級城市,華中地區最大都市,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武漢的城市功能與北京、上海、廣州和天津等大城市主體功能交叉互補,對商貿流通業的引領和示范效應由中部向全國發散。國務院《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對武漢的定位也突出強調了要強化武漢的商貿物流功能,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武漢的商貿流通功能達到了全國高度,建設武漢國家商貿中心對武漢而言具有關聯百業、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意義,對全國而言更具完善國家商貿功能區、協整全國區域商貿布局的重大意義。(三)商貿歷史傳承久遠武漢有著悠久的商貿歷史和文化積淀,經歷了對外通商、洋務運動和新中國工業基地建設三次發展高潮期,武漢這座城市因商而發展壯大,因商而輝煌,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歷史上的武漢商貿業都深具影響力。隋唐時,漢陽手工業興起,商業貿易在宋元明清各朝得到很好的發展,因此成為經久盛極的商業碼頭。漢口緊鄰江漢二水,商貿運輸迅速得到發展,至明末已經相當繁榮。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正源于這時期的漢正街貨物集散中轉市場。高峰時期,漢口茶葉出口總量占全球茶葉貿易量的60%。晚清時候張之洞以武漢為中心開展了洋務運動,在實業、軍事、水利、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嘗試,并列的三大制造業中心之一。開啟了武漢工業化進程,使武漢成為和上海、交通天津以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為代表的“漢陽造”,奠定了武漢制造業在全國乃至亞洲的位置。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漢口設立了英國通商口岸,法國、德國、丹麥、荷蘭、西班牙、日本等國先后來到漢口通商。武漢成為全國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商業中心,即“駕乎津門,直逼滬上”與上海匹敵。日本人水野幸吉和美國人魏爾•瓦爾特更是將漢口描繪成“東方的芝加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武漢是全國第四大工業城市,受益于國際均衡發展戰略,國際安全戰略、中央計劃經濟體制等因素,中國的經濟中心重新從沿海轉到內陸,武漢在新一輪城市發展中獲得先機,備受國家青睞。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后,打通了中國南北交通動脈,使武漢成為水路和陸路樞紐。20世紀80年代中期,武漢的工業總產值、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工業凈產值及實現利稅額均列全國第四位,科教資源聚集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大宗商品、物品的中轉、集散作用更加突出,武漢是全國重要的經濟、商業、工業中心。‘從歷史傳承的視野看,無論是隋唐時期的商業碼頭、晚晴時期的洋務運動到新中國的商業中心,都證明武漢是知名、悠久的商貿中心。武漢的城市靈魂、性格、本質和特性定位:就是商貿。(四)樞紐地位舉足輕重武漢承載著“兩樞紐”的使命,商貿中心的建設依賴并凸顯武漢地理樞紐地位的重要性。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深入,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全面啟動,商貿中心的建設將把武漢的地理優勢轉化成重要的區域推動力。一是全國性的綜合交通通信樞紐。武漢是華中地區最大都市,長江中游地區特大的城市,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衡”之地,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武漢成為全國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網絡樞紐后,又相繼被確定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國家綜合交通和通信樞紐。它距離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中國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維系四方的作用。京廣、京九、漢丹、滬漢蓉、京港5條鐵路干線,以及京珠、滬蓉等6條國道在此交匯,武漢正在成為全國四大鐵路運輸樞紐之一。水運已形成“干支一體,通江達海”的客貨運網絡,武漢港是我國長江流域重要的樞紐港和對外開放港口。華中地區最大的航空港武漢天河機場,是華中地區唯一可辦理落地簽證的出入境口岸,為全國四大樞紐機場,天河機場第二航站樓和國際航站樓建成,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250萬人次。武漢作為聯結國內外兩個市場和促進中國東、中、西部互動的橋梁紐帶功能將逐步顯現。二是城市群空間連接樞紐。以武漢為圓心,與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8個城市構成的“卜8”區域經濟聯合體—武漢城市圈,面積不到全省三分之一,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60%以上的GDP總量,是湖北具有集聚性、開放性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大都市延綿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提出要以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為重點,形成支撐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國務院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43號)再次強調要推進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網絡建設,鼓勵和支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都陽湖城市群開展戰略合作,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密切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等東部沿海地區的合作,進一步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武漢城市圈在地理位置上可謂是中部的中心,它將成為一個地理中心城市圈,在中部乃至全國中起到承東啟西、傳南遞北的樞紐和貫通作用。(五)商貿才智資源密集武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眾多,是中部地區科教與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大城市前列,為建設國家商貿中心夯實了人力資源基礎。武漢共有高等院校84所,其中進入全國211工程的重點大學達7所,在校學生數110余萬人。截至20n年末,擁有政府部門屬科學技術研究機構100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1個,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8個,國家級孵化器巧家,國家級科技產業化基地26個,高新技術企業597家,民營科技企業7500家,兩院院士59人。20n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75億元,承擔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2051項,專利申請21879件,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107.51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448.90億元。根據福布斯最佳商業城市排名情況,20n年武漢在全國最佳商業城市中列第19位,比2010年上升了6位,在中部城市中位列第2位,其中人才指數排在第19位。這說明人才與商業具有很大的關聯度,商貿的發展與當地高校的人力資源支持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武漢市實施引智政策支持,為國家商貿中心人才集聚提供了引力。政府為國外智力落戶武漢提供經費支持,對國家外國專家局專項經費資助的引進國外智力項目,市財政按照1:1的比例配套支持。支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實施“3551”人才計劃,對列入國家“千人計劃”、湖北省“百人計劃”的高端人才,由市、區財政予以配套支持。實施“黃鶴英才計劃”住房支持行動,重點解決包括武漢市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其他鼓勵發展領域人才的住房問題,采取實物補償與貨幣補貼等形式,更好滿足各類人才居住需要。

根據國家商貿中心的構建要素標準,立足武漢現有發展基礎,挖掘潛在資源和優勢,堅持商貿立市發展戰略,將武漢建設成為以“大商貿”經濟綜合服務體系為支撐,引領全國商業潮流和商貿模式創新,高端要素和綜合國際品牌云集,依靠知識驅動,以信息為主導,富有楚文化內涵等諸多特征于一體,服務中部、輻射全國、面向國際的現代化國家商貿中心。(一)國家商貿流通創新示范區突出武漢商貿業精華和特色,堅持先行先試,充分發揮對全國商貿流通發展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一是加快推動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大貿易商、批發商和商向漢口北集聚,構建產、供、銷一體化、內外貿一體化的商貿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建立批發市場創新試點,打造全國一流的商貿集群創新發展示范區。二是培育一批集聚效應顯著、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完善、輻射范圍廣、拉動消費作用明顯的示范特色商業街區、商貿功能區、中央商務區。(二)國家商貿文化活力之都深入挖掘荊楚文化積淀,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厚的文化資源與現代商業相融合,實現傳統與時尚、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有機結合。重點打造漢正街品牌,推進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恢復和開發一些標志性的商業文化遺址,打造商旅文綜合工程與漢商文明工程,提升荊楚文化時尚品質和商業價值,彰顯地域文化軟實力。(三)全國骨干流通交匯中心依托港口、航空、高速鐵路和公路、地鐵等交通基礎設施,充分利用武漢“兩樞紐”的地理優勢,傳遞東西、貫通南北,凸顯武漢促進我國東、中、西部互動的橋梁紐帶功能,把武漢建設成為全國骨干流通交匯中心,全國核心物流節點,國家調劑南北的平衡中心,全國應急物資調撥、配送中心。打造全國商貿強市的省會城市、中部城市群的紐帶城市、長江中游商貿發展增長極,匯集內外資源,促進優質商貿要素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新組合。(四)全球時尚潮流傳播中心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資源,吸引國內外商品與服務的知名品牌匯集武漢,構筑與國家商貿中心城市總體布局相適應的多層次、多功能的現代商業設施網絡體系,建設設施平臺最先進、服務網點最密集的現代化內陸大商都和商貿功能區,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匯集凹地、中部地區最大的奢侈品消費中心和全球時尚潮流傳播中心。(五)國家商貿人才輸送基地借助武漢的教育資源優勢和大中型商貿企業集中的優勢,實施商貿人才培訓計劃,完善商貿人才培訓基地、大學生實訓基地、社會化培訓基地三大功能。鼓勵商貿企業和高校聯合建設全國商貿人才培訓實訓示范基地,為全國培養和輸送商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