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戰略選擇
時間:2022-03-09 10:18:21
導語:中國國際經濟戰略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
(一)新興經濟力量發展較快。在以往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美國、歐洲和日本作為世界經濟中的三股重要力量,占據世界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一度將其他國家和地區遠遠甩在后面。進入21世紀之后,這種近似于壟斷的世界經濟格局出現了變化,美國、歐洲、日本的經濟發展一直處于較為緩慢的狀態,隨之而來的人口老齡化加劇、國內需求不足、經濟增長無核心化等問題更是極大地困擾著這些發達國家,同時也給處于世界經濟格局中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與之相對應的是,21世紀出現了一批新型的經濟力量,其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側目。這些新興的經濟力量正在悄然改變著世界經濟的格局,通過一些統計數據我們可以進行一個大膽預測,在不遠的將來,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發展,世界上新舊兩種經濟力量將會出現相對持平的狀態。(二)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多邊談判進展緩慢。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進一步擴大,世界經濟市場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貿易保護,這種新型的貿易保護實質上與以往風行一時的貿易保護主義是相同的,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貿易保護主義雖然對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一時的益處,但從長遠角度來看諸多貿易壁壘的形成是不利于全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的,甚至會造成波及全世界的經濟大危機。因此,世貿組織對此付出了諸多努力,多次召開協商會議以期解決這一問題。但是由于參會的各方利益訴求不同,出發點也不盡相同,因此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的協定,多邊貿易體系的談判進展相當緩慢。(三)雙邊、區域自由貿易較為活躍。貿易自由化是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趨勢,當前國際市場中雙邊及區域自由貿易的盛行正是對這種發展趨勢的反映,同時也是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的重要方式。從科博登條約開始,雙邊區域經濟合作開始在國際社會中逐漸實行起來。這種合作方式對于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緩解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壁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自由貿易已經成為國家之間經濟貿易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由貿易對各個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大,影響的范圍和程度也在不斷地擴大。
二、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經濟有著積極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有利于引進外貿投資方面。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國家實力的增強以及開放程度的加深,我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吸引的外資投入也越來越多。引進的外資不僅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還可以加強我國與世界其他各國的經濟貿易交流,還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加快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中。其次,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優化我國現存的產業結構類型,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經濟領域的市場競爭力。最后,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有利于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外貿發展模式由低級向高級的轉變。(二)負面影響。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經濟也有著消極的影響。首先表現為資金壓力的增大。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但同時帶來的資金壓力和金融風險也不容小覷。擴大的市場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也必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和壓力。資金缺口問題就是其中困擾中國企業的難題之一。其次,隨著經濟開放程度的加深,經濟波動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沖擊也越來越大。經濟波動是國際經濟貿易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隨著日益開放的國際市場環境傳遞到我國的經濟市場中,對我國經濟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最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發展較為困難。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國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
(一)調整我國對外貿易的結構方式。在我國的國際經濟戰略中,既是經濟戰略的基礎又是迫切需要改變的地方就是我國對外貿易的結構方式。在以往的國際經濟貿易格局中,出口貿易的結構不夠完善,雖然經過了多次調整但是仍然未能滿足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的需求,亟待改變。出口型經濟作為當時主要的經濟類型為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優勢,也為經濟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就長遠的發展來看,出口型經濟的市場較為單一,僅僅憑借規模來取勝,是無法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中站穩腳跟的,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應該對出口貿易的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升級,使我國對外貿易實現從量的優勢到質的優勢的關鍵性轉變。(二)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戰略性貿易政策指的是一個國家通過出口補貼、關稅等戰略性措施來增強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實現分享市場份額、分享外資企業的壟斷利潤等目的。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對于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國家應該從政策和經濟上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扶持。如對鋼鐵工業來說,國家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有效提高鋼鐵工業的生產效率和生產力水平,促進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其次,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體系。自主知識產權是高新產業立足的根本和獲得發展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國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應該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不僅是對我國經濟結構的完善,也是對增強我國經濟貿易發展在國際競爭力上的推動。最后,對于有發展潛力的高科技產業,我國應予以大力的扶持。高科技產業既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力之一,也是我國實行戰略貿易政策的關鍵所在。(三)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制定與實施國際經濟戰略的重要基礎。產業發展水平的高低與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經濟貿易的發展狀況和未來走向。在國際經濟貿易的大背景下,我國要從當前的現實國情出發,結合當前國際經濟市場環境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規范,制定出符合全球經濟發展方向的國際經濟戰略,這同時也是促進經濟發展、提升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的有效措施。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實施上,首先,要加強宣傳教育,強調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從政策方面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給予支持;第三,重視相關項目的建設和產業聚集區的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四)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我國經濟結構中的第三產業指的就是服務業,即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相對于傳統的第一二產業而言,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包括交通運輸、信息傳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是現在也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針對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滯后、競爭力不高等問題,從發展服務業入手進行解決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第一,積極完善服務業貿易市場,建立健全服務業監管體系,為我國服務行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第二,鼓勵支持新興服務行業的發展,加強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服務行業的整體水平。這一目的的達成既需要靠政府提供的宏觀環境,又需要相關服務行業管理者的重視和相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四、結語
綜合上述觀點,在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只有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并且參考當前國際經濟發展形勢制定出適合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的經濟戰略,才能取得良好的發展。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發展,未來中國經濟必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形勢,因此有必要對中國的國際經濟戰略進行不斷地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熊麒.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背景下我國國際經濟戰略的制定[J].商場現代化,2015(6):26-27.
[2]陳建奇,張原.中國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定位及戰略選擇[J].國際貿易,2015(1):30-35.
[3]杜瀟瀟.區域貿易協定與中國的戰略選擇———以上海自由貿易區為例[J].法制博覽,2017(11):136-137.
[4]陳建奇,張原.中國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定位及戰略選擇[J].國際貿易,2015(1):30-35.
作者:楊朝繼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 上一篇:對外貿易創新驅動戰略
- 下一篇: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