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經貿合作研究
時間:2022-05-14 10:56:43
導語:“一帶一路”國際經貿合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為促進地區間經貿和文化交流而提出的一種國際間區域合作的新模式,其核心目標是要加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程,提高各國家間國際市場融合度和資源配置效率。由于不同國家國情和文化的差異性,確保國與國間溝通交流的順暢成為各國展開合作的基礎條件,英語作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是使用最廣范的語言,在國際交流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深入分析和研究英語國際新聞給非英語母語國家間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帶來的啟示和思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英語;國際新聞;經貿合作;文化交流
2013年9月,主席在對印尼和中亞四國的國事訪問中,首次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2015年3月,三部委聯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至此,由我國提出的將會使沿線各國受益的“一帶一路”倡議,進入了穩步實施的實質階段。“一帶一路”倡議從根本上說符合沿線各國和地區間的根本利益,彰顯出了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美好追求,是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背景下,一種國家間合作的新模式。同時,“一帶一路”作為我國地緣大戰略的重要基礎工程之一,將會對我國未來30年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格局不斷變化和調整的背景下產生的,其必將成為全球經濟深入合作和發展的嶄新推動力。地區間合作和共同發展是不可扭轉的歷史潮流和趨勢,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和文化,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溝通方式會成為限制和阻礙“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不利因素。“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以往區域合作的延續,而是一種全新的地區間經濟、文化合作方式,其具有古“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和更強的時代包容性。要加強地區一體化的經貿合作,各國間首先要互相信任,增進交流和理解,而語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在加強“一帶一路”國家間經貿、文化合作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的范圍涵蓋和影響到亞、歐、非、大洋等四個大洲,影響范圍極為廣泛,沿線國家盡管國情不同、文化不同,但都有共同發展經濟、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目標。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為廣泛的語言,也是聯合國最重要的官方語言,許多國家電視臺和廣播電臺都有英文國際頻道。本文從英語新聞在國際交流中的影響力研究入手,分析英語新聞在加強國家間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所中起到的突出作用。
一、英語國際新聞在“一帶一路”區域合作中影響力研究
“一帶一路”要在科技化和信息化的發展目標指引下實施,國家和地區之間信息的宣傳力度、傳播效率和最終效果就顯得極為重要。世界上使用英語人數超過10億,有七十余個國家將英語作為本國的官方語言,另有一百余個國家將英語作為本國的第一外語。例如,我國就將英語作為一門中學和大學階段的必修課程,并且在校大學生還要參加英語等級考試。世界各國對于英語的重視程度,足以證明英語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文化差異較大,為盡快實現一體化的進程,各國有必要使用英語加強溝通和交流。作為地區間經濟、文化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英語國際新聞已經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相對于其他拉丁語系國家而言,英語普及率還有待加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事務處理過程中的話語權、及國家文化的對外傳播都依賴于像英語國際新聞這樣的媒體和節目,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英語媒介交流。在語境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電視、網絡和廣播媒體等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更多融入英語的語言元素,利用英語國際新聞傳遞我國在技術上的各項成果,吸收他國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成熟經驗。(一)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英語國際新聞存在的不足。當前國際競爭不僅表現為經濟方面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還表現為傳媒的競爭。世界各國在傳媒技術方面相差懸殊,西方少數國家掌握著大部分全球信息資源。要發展“一帶一路”區域合作,就要打破信息資源限制,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英語國際新聞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然而,目前這些非英語國家的英語國際新聞節目存在一定的不足。英語國際新聞中播報的消息,應該是對地區間各國信息的匯總與融合,新聞傳遞的信息、思想和理念,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實用性,以充分體現新聞在溝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積極作用。然而當前包括我國在內的“一帶一路”非英語母語國家英語國際新聞,無論是內容形式都亟待改進,這些新聞未能實現對地區間事務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現。基于科學的傳媒理論,英語國際新聞報道要從實際出發,傳遞的信息和所做出的評判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不要摻雜太多的主觀觀點。(二)提高英語國際新聞區域影響力的舉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這些國家的主流媒體大多是政府主導。為便于地區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提高新聞的區域影響力,英語國際新聞必須在理念、形式和內容上朝著先進國際傳媒的方向發展,引入一些開放性的理念,在新聞節目采編、主持人任用和評論嘉賓聘請方面,要多選用具有豐富經驗的資深媒體人,提高節目的可觀賞性和深度。為便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受眾群體進行更好的溝通與交流,新聞內容要增加對國外區域間重大事件和重要國際會議的傳播。由于英語國際新聞的權威性,決定了其主要受眾群體范圍廣泛,包括知識分子、投資人、民營企業家、企業員工和最普通電視觀眾,只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受眾群體的差異化特征,英語國際新聞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有不同的傳統文化和語言習慣,其公眾對英語國際新聞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方面會有偏差。這就要求新聞編制人員對非英語母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有深入了解,使節目更好滿足這些國家受眾群體的需求。對于我國而言,這有利于提升我國英語國際新聞的影響力,在世界舞臺上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二、英語國際新聞給非英語國家間合作帶來的啟示與思考
“一帶一路”倡議能夠使沿線國家長期收益,實際上代表了地區間的一體化趨勢。歐洲地區的歐盟是最早實現地區一體化的組織,一體化進程加速了歐盟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合作,各成員國都是受益的主體。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地緣政治較為親密,存在的語言交流障礙較少。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并不是一種組織上的關系,各國間的地緣政治不緊密,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較為明顯。因此加強新聞媒體間的交流,利用英語國際新聞這種較為實用工具,能夠加強地區間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一)英語國際新聞在加強地區間經貿合作中的啟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主要是國與國之間經貿方面的合作,一些重要會議或商務談判都是以英語作為統一的溝通語言。國家間合作與溝通依賴于英語,商務談判中方方面面的內容也需要進行統一化和標準化,英語國際新聞的商務報道有助于這些國家在交流中統一標準,避免由于對詞匯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理解錯誤。普通的英語詞匯在商務談判和國際交流中意思會發生變化,例如詞匯“average”在英語中是“平均”的意思,而在國家之間經貿英語中其有“海洋運輸損耗”的意思,兩種含義會有本質的改變,這些細節的變化都會在英語國際新聞中有所體現。由此可見,經常關注英語國際新聞會逐漸統一在商務交流中的用語,提高商務溝通的效率。英語國際新聞的作用還表現為其應用的廣泛性。“一帶一路”的開放特征決定了沿線國家也可借助英語國際新聞這個平臺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組織進行交流,它是這些非英語母語國家拓展國際貿易的重要工具。世界上發達經濟體如美國、歐盟都使用英語作為其官方用語,新興經濟體如東盟、非盟、印度也通用英語,這些國家和經濟體的新聞媒體都采用英語新聞的形式傳遞信息。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語言使用的廣泛性,有了統一的商務交流和溝通工具也提高了這些國家間經貿合作的水平。“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開展,需要與各個非英語母語的國家進行經貿對話和交流,英語國際新聞中經貿和商務板塊是新聞節目的主要構成之一,新聞中所傳遞的營銷理念不再局限于本國,而是將整個地區作為統一的整體來看待。此外,英語國際新聞中也介紹大量關于合同簽訂的方式、產品報價、商務人員派遣等經貿合作的具體操作步驟,來強化經貿合作與地區間的交流。英語國際新聞的模式也會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將會在“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共同體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如何更好發揮英語國際新聞在促進國家間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一帶一路”的國家合作不局限于經貿方面,還包含國家之間文化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經貿合作的基礎。有一些專家和學者將語言的交流等同于文化交流,這種表達方式過于片面,因為語言的交流涵蓋于文化交流之內,任何國家間語言的交流都以文化的交流為基礎。國家之間的合作要建立在文化信任和文化融合的基礎之上,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通有無才能建立一種穩固的經貿合作關系。“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都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例如我國原本就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帶一路”延續了古絲綢之路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中亞地區歷史上就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其文化具有較大的包容性。英語國際新聞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有效模式,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力。這使得政論片直面社會現實存在的問題,而不是美化、遮掩或回避,敘事也不再是對矛盾的象征性解決,震撼的敘述效果由此形成。如果說政論片中情節與細節的敘述效果來自事件本身的真實,那么,意象與象征的表達則訴諸于接受者的聯想和想象。如在《將改革進行到底》《法治中國》等的敘事中,數次出現的長城、壺口瀑布、海浪擊打巖石、巨輪破浪前進、急馳的高鐵、騰飛的C919等物像事象,它們在語境與解說的作用下意義得到豐富和深化,超越本體形象,成為一種審美復合體的意象。雖然意象不可能成為紀錄片文本敘事的主體,它對論點、事件的裝扮和點化卻能升華敘述、激發想象,產生強烈的情感沖擊。在片中反復使用的意象還會構成象征,指涉更宏大的意義,形成震撼效果,如精神文明建設的凝心鑄魂、外交領域的穿云破霧、改革的攻堅克難等。總之,震撼感的形成在政論片的敘事活動中,相對于產生真實性和說服力的理性手法,它更依賴情節與細節及意象與象征的使用,雖為主觀附加的意義,卻仍是政論片把個體“詢喚”為主體的過程里一個不可或缺的敘事層面,也是政論片敘事新范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語
早在1927年開始制作《漂網漁船》時,格里爾遜就認為公共教育、社會訴求與個人表達并不矛盾,相反,這正是紀錄片表達的獨特之處。當下政論型紀錄片的敘事活動中,社會問題與政治現象的個人化描述成為新的創作特征,也是形成多層面、多樣化的敘事新范式的主交流。印度是南亞大國,在亞洲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近些年印度在文化輸出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印度電影在國際上就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由于歷史原因印度的英語普及率非常高,印度的英語國際新聞加速了本國與東亞、西亞等非英語國際的交流,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度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影響力。綜上所述,“一帶一路”視域下英語國際新聞對非英語國家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產生著重要和積極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合作既是一種經貿合作又是一種文化方面的交流。在這種良好的機遇下,各個國家都會充分利用英語國際新聞這個有效的手段,提高國家的地區影響力。
作者:楊寧 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 上一篇:環境保護標準化管理研究
- 下一篇:“一帶一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