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類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探討
時間:2022-12-09 09:07:38
導語:經貿類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各高職院校經貿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普遍采用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和簽約校外企業實習基地兩種模式,實踐中存在如下問題:
1、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定位不清
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在建設主體、功能定位、經費來源、運行模式等方面差異較大。(1)校內實訓基地難以承擔高職院校主要實踐教學任務。昂貴性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需要的資金、設備更多。總體上,由于辦學經費不足,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規模小,建設水平落后。目前技術更新越來越快,學校難以有足夠的資金購買最新設備,即便發達國家的職業院校通常也不具備這一能力,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建立校外企業實習基地。(2)校內實訓基地具有初步的技能訓練功能,而校外實習基地承擔更進一步的訓練任務。一方面,企業不愿意承擔初步的技能訓練。如果前來實習的學生缺乏實際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對基本業務流程不熟悉,企業往往不愿意接納他們。所以職業院校要建立自己的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初步的技能訓練。另一方面,受經費、場地及人員的限制,職業院校難以承擔更高水平的技能訓練。(3)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將理論與實踐整合的理論依據不同。無論校內實訓還是校外實習,主要作用都是研究如何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但兩者的作用原理不同。校內實訓是學校本位的學習,認為工作現場學習往往僅僅關注“如何做”,而對為什么這樣做的理論知識不能進行深入、系統的傳授,或者兩類知識的整合主要靠學生自己“內化”。目前我國校外實習基地的運行模式,不能夠在企業內部單獨劃分出一個業務部門,專門用于學生實習,因此,學生的實習目標要服從企業的生產目標,而校內實訓基地則相反,從而了彌補校外實習的不足。校外實習基地屬于工作本位學習,是在實際工作情景中將工作任務作為指示器指向相關理論知識,本身具有整合理論與實踐的屬性。其最大價值在于能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便于其吸收相關的理論知識。(4)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訓練功能不同。經貿類企業以中小企業居多,絕大多數企業的日常業務以簡單、一般性的為主,無法對實習學生進行復雜、疑難業務訓練。教師通過下企業搜集真實案例,經過系統化、規范化處理,轉變成適合學習者學習、訓練的項目,在實訓室進行針對性強、可反復的訓練。大多數高職學生未來在操作型崗位就業,工作中除需要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的知識和技能外,更需要的是在校內難以習得并帶有區域性、企業、個體特點的工作經驗和操作訣竅,這需要在企業實習基地學習。
2、對校外實習基地缺乏有效管理
學校與二級分院非常重視與企業洽談并簽訂合作協議,但后續缺乏有效的維護和管理方法,這是校外實踐基地建設面臨的普遍問題。當有實踐教學需要時,由于學校和基地的雙向互動不夠,雙贏效應不明顯,實踐基地往往不愿配合甚至排斥學生實習,學校往往還必須利用教師個人關系與實踐基地進行練習、溝通。
3、實習效果不明顯
實習還是采用本科教學中的理論學完后進行實踐模式,實踐時間大多安排在學生畢業前的最后一學期,沒有采取理論之前實習、邊學習理論邊實踐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計劃中實踐課程比重低,真正的實踐課程占比沒有超過40%;課程內容里實踐教學環節少,將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看視頻資料當成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內容設置過于簡單,一般是采用聽取企業業務介紹、走訪企業各部門、參觀企業生產線、與企業相關人員座談等淺層面上,而不是深人到企業生產和管理一線操作。作為常規的教學實踐及認識實習基地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高職院校真正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太少,教師自身對實際業務不熟悉,另一方面是學校與企業沒有建立“雙贏”利益機制,企業將接納學生實習當作“負擔”。
4、校外實踐基地缺乏科研與社會服務功能
大部分校外實踐基地都不是科研與社會服務基地,沒有發揮校外實習基地的科研和社會服務作用,將教學和科研相分離,關起門來做研究。
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探索
1、分層建設
將校外基地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為示范型基地。該類企業具有如下特征:(1)企業規模大,技術力量強,設備先進,行業領先。(2)業務全面,管理和運行規范。(3)企業負責人社會責任感強,熱愛教育事業。(4)接納實習學生人數多。(5)校企之間在技術和人才培養等方面能夠深入合作。此類企業可以建設成示范性的校企合作基地。第二為常規型基地。這一層次的企業對教育事業非常熱心,但在企業規模,技術力量,行業影響,業務種類,管理和運行規范等方面較第一層次的企業相對較弱。容納實習學生的數量有限,不能對實習學生進行全面的實踐訓練。對此,可將其建設成為常規性實踐教學和認識實習基地。第三為一般型基地。此類企業對教育事業不熱心,為國家、社會、地區培養人才意識不強,自身實力非常有限,但通過專業教師和學生本人的努力,或以雙贏互惠為基礎,可將其建設成一般性實踐教學基地,滿足學生實踐需要。
2、分類建設
高職院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受地理位置、經濟區域、行業、專業、就業狀況因素影響,不能按統一模式進行建設和管理。以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外貿類各專業為例,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務、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方式不同。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主要在外貿企業跟單員、單證員、外貿業務員、跨境電子商務業務員等崗位,業務操作周期長。嘉興地區外貿企業眾多,崗位需求量大,可以成班或成年級接納學生實習。應建成第一層次的實踐基地。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學生可以安排在寧波、嘉興、杭州(機場)、義烏(旱碼頭)的貨代公司、物流公司、報關行、碼頭、集裝箱堆場、機場實習。該行業人員流動性強,每個公司能容納的學生人數少,因此要多建設第二、三層次的實踐基地。國際商務專業學生實踐,應在上海、杭州、義烏等大都市或者區域性的商貿中心,開發現代服務性行業企業為實踐教學基地。
3、建立校企合作動力機制
校企合作動力機制包含三個支撐性要素。一是市場要素。雖然一些學校已經建立了職教集團,但在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體制機制下,不能通過行政命令方式,只能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開展校企合作。二是合作要素。校外實習基地不能只具有實習功能,造成學校與企業的地位不對等,企業將接納學生實習當作“負擔”。學校應與企業在教學、科研、實習、就業能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三是“共贏”要素。校企合作應以企業、學校、學生三方互利互惠為基礎。教師依法有償與企業聯合進行項目研發、技術攻關、信息服務、人員培訓。企業通過與高職院校的合作,建立起穩定的人力資源供給渠道和優質人力資源庫,獲得了技術支持,提高了員工素質,增強了競爭力,提高了員工收入和成就感,切實體會到與高職院校合作的優勢。企業對實習學生應采用員工式管理,進行職業培訓,按勞付酬,優勝劣汰,培養其歸屬感和職業精神。在聘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人員做兼職教師時,過去硬性要求外聘教師的比例,“逼”兼職教師一定要進課堂或上講臺。由于他們基本上都沒有教師資格證書,沒有從事過專業的授課工作,一些行業從業人員學歷比較低,學生對他們授課的評教分數普遍比較低,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也挫傷了他們與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因此,應改變合作方式,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師傅,多進行現場演示、操作指導、帶學生實習等實踐性很強的工作,納入學校總課時管理,按課時付酬。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保障。
作者:朱巖 單位: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外語與貿易分院
- 上一篇:教師素質能力培訓心得體會8篇
- 下一篇:我國跨境電商物流發展困境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