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可持續發展對林業的重要性
時間:2022-09-27 10:52:05
導語:淺談可持續發展對林業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國家和民眾開始意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林業具有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雙重屬性。從橫向上看我國的林業地區發展極不平衡,西南和東北植被覆蓋率較高,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豐富、物種多樣;而西北則是大片的荒漠戈壁灘,東南部由于城市化水平高,大多為城市用地,林地極少;從縱向上看,近年來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水平逐漸增高,但是林業生態化整體效果不明顯。綜上,我國林業發展形勢嚴峻,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林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國家領導說:“金山銀山比不上綠水青山”,可見林業對我國的發展的重要性。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頻頻被提及,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它已經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森林資源的銳減、林業資源的開發都需要我們將可持續發展落實到包括制度、政策、法律等各個層面。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最大限度的發揮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1概述
1.1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定義為:“能滿處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子孫后代的需要造成威脅”,這兩個概念。科學發展觀下可持續發展有三大基本原則,包括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同時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生態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社會的可持續[1]。林業便是屬于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的一種,我們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惡劣又將影響人類的發展,這便是可持續性發展提出的意義。1.2林業的定義。林業是指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平衡,培育和保護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防護作用的主要部門,是國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1.3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我國林業經歷了三個時期,即發展初期,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大量采木、伐木,但是這一時期嚴重破壞了植被覆蓋率,也是造成了后續諸多環境問題。探索時期,我國確立了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地的改革措施來恢復林業,雖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第三階段,隨著國際林業環保的呼吁,確立了林業生態經濟,在保護林業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可持續發展經濟,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
2我國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林業發展困難重重。近年來我國大力的推進發展人工次生林,雖然有些效果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人為破壞次生林的情況也時常發生為林業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國土面積廣闊,但是由于人口眾多加之大量的荒地、鹽堿地,實際上用于林業的土地少之又少,導致林業拓展空間受到限制。原始森林覆蓋率逐年降低,天然次生力和人工林雖然占較大的比重,但是密林地不多,多為單一樹種,森林儲備量不高,木材供應不足延滯林業經濟發展。2.2林業發展科技含量不高。據調查顯示我國當前投入在林業方面的科技比重,嚴重低于國際水平,無論是政府的政策、經濟方面還是科技與科研人員的投入方面遠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和人均比重。這就導致我國林業在品種、嫁接、混合上跟不上國際標準,產品的生產與開發始終處于初級階段。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的林業發展存在諸多不合理性。2.3林業信息共享、網絡覆蓋不夠成熟。一直以來林業的信息管理建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即便現今互聯網如此發達,我國與西方的差異仍然巨大。林業信息存在封閉、獨立的現象,導致與市場實際需求出現偏差。并且,鄉鎮的信息網絡建立速度緩慢,技術欠發達,信息運用機制不夠成熟,都為林業的發展制造了牽絆。2.4管理落后社會與生態效益不明顯。林業發展是一項長久的工程,勢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理、財力,雖然政府近年來出臺不少的相關政策但是落實、效果卻甚微,管理觀念落后,阻礙了林業的發展。許多地區尤其是鄉鎮地區生態環保觀念不強,仍存在亂砍濫伐的現象。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旱澇災害嚴重。
3如何維持可持續發展
3.1發揮科技作用引領可持續發展。林業可持續發展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需要漫長的時間,不懈的堅持,科研的支持。可持續發展林業科技是核心和第一要素,深入實施科技興林戰略,一方面,加強對科研機構的支持,科研成果的保護,科技的創新與完善。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對基層人員的科技培訓和廣大人民愛林、守林的意識。將科學技術、科研成果實實在在的落實到林業中去。3.2優化林業結構,加快生態林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單一的發展方式,林業資源危機使整個林業陷入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局限中。經濟方面,單一的開伐木材、運輸、生產,不僅停留在原始階段的生產鏈上,整個林業的利用率也低下。生態方面,傳統的開采利用,簡單粗放破壞了林業的整體平衡,使人與自然的矛盾加劇。優化林業開采結構,加快生態與經濟發展結合是目前可持續發展林業的重要環節。①應市場需求,大力推進速成林、工業原林以及林業的產品的建成,帶動經濟的發展。②加大對林業新產品的科技研發力度,政府予以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推進新的精品,淘汰低層次產品。③開發林業場地發展旅游業。④發展特色林業種植,例如花卉、果樹等壯大林業的經濟效益,將經濟林、特色林、林業資源發展為支柱產業。3.3利用法律手段保護林業可持續發展。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當然需要法律的保駕護航,政府雖然有許多政策、法規,但是仍然需要完善。例如林業產權的優化和選擇,生態公益林適合公有產權,更有力利于提高商品管理的積極性。林業采伐的手續極為復雜,需要層層上報審批,效率低下。創建法律系統合理的疏通管理部門決策方法,有利于提高林業管理的積極性,增加林農的經濟收入。用法律手段嚴禁砍伐生態公益林,發揮林業的生態經濟效益。3.4積極開發生態。全面保護天然林業資源,落實國家“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的政策,始終遵循林業綜合管理的原則,加快林業生態建設的步伐。組織開展各級政府的植樹造林活動,積極開展生態林業的建設和管理工作。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的基礎上,強化生產能力,奠定林業發展基礎。全面防護林業病蟲害,不斷加深監測系統,完善機制,對林業的發展觀念和管理創新。
4意義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適應時代要求提出來的合理的、科學的戰略,國民生態意識增強,生態需求儼然成為了第一需求。當前,我國面臨著社會主導需求、消費層次、資源配置方式的深刻變革,落后的林業管理模式已不在適應現今生態林業的發展需要,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經濟領域、生態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支柱。在可持續發展中生態建設中應賦予林業重要的地位。①確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②建立以林業為主的生態國土安全體系;③確立以生態林業為建設目標的可持續道路。林業已成為全球問題生態環境的核心問題,科學合理的發展,使得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整體發揮,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
5結語
林業是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保護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緩解生態與經濟協調的根本措施之一。促進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方面還要加強培育,調整資源結構、產業結構、遵循客觀規律,采取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增加資金投入規模和科技推廣,實現林業生態和經濟綜合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代林業經濟[J].河南林業科技,2010(1):66~67.
[2]史浚.林業經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4(20):361.
[3]荊立新.東北國有林區林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9.
作者:王柯蕓 單位:山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 上一篇:職高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
- 下一篇:可持續發展基本內涵和立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