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02 10:55:47
導語:云南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村落因其獨特歷史、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遺存,對其進行保護就是對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保護,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創新農業發展道路,促進經濟和諧發展,保護廣大農民的社會資本以及保障國土資源及農業安全。可持續發展是指導現代人們進行開發建設的一個重要策略,歷史文化資源則是進行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如今,傳統村落在現代經濟社會影響下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如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等,但隨之出現的卻是傳統村落特色的逐漸消亡。因此,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對傳統村落保護上,沙溪復興工程的開展,探索了現今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1茶馬古道上的沙溪古鎮
沙溪是一個青山環抱的小壩子,瀾滄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縱貫全壩,總面積287平方千米,壩區面積26平方千米,是以沙溪中心鎮——寺登為政治、經濟中心的農業集鎮(圖1)。同時沙溪是一個以白族為主,漢、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數民族居住地,且位于歷史上因茶葉需求而形成的茶馬古道上。沙溪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鎮,曾作為歷史上鹽市交易的場所之一,于是逐漸成為往返穿梭茶馬古道上一個重要的交易中心和補給站,這也成就了沙溪茶馬古道貿易時期的繁榮發展。隨著社會不斷變遷,茶馬古道不斷被新起的公路取代,沙溪也因交通不便逐漸被人們遺忘。但恰是這種遺忘,沙溪沿襲千年的民族特色得以被保存。它保留了傳統的村莊建筑形態、街巷空間,完整的戲臺、馬店、寺廟、寨門以及四方街等建筑群體,以及完整的傳統村落形態和生產方式[1]。沙溪在自然景觀、地域文化、選址與格局、歷史環境要素、傳統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產業及人居環境等方面都具有傳統村落保護的條件和優勢。同時,沙溪寺登街于2001年10月11日以“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被列為“值得關注的101個世界瀕危建筑遺產名錄”,且于同年劍川縣人民政府與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空間與景觀規劃研究所共同開始組織沙溪寺登街的復興工程。又于2004年1月24日,沙溪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沙溪又逐漸從歷史長河中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2沙溪復興工程
沙溪復興工程始于2001年,于2003年正式啟動,它嘗試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外部環境,來優化當地可利用的文化和自然資源,以解決日益增多的破壞傳統文化的現象和不斷擴大的社會不均。它是本世紀初中國村莊發展規劃的第一次中外合作,具有其獨特性。沙溪復興工程在后續的發展中成為了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的典范。沙溪復興工程組成主要包括:(1)四方街修復(圖2)項目一旨在修復傳統的古建筑及復興沙溪古四方街。明代遺產——興教寺(公元1415年)及與其相連的戲臺在寺登四方街里顯得尤為獨特,是沙溪壩的主要景點之一。(2)古村落保護(圖3)項目二旨在改善沙溪的基礎設施以彌補已有設施的不足和促進未來發展。為適應越來越多的旅客的需要及解決當地居民的燃眉之急,制訂一條全面的發展戰略。(3)沙溪壩發展(圖4)項目三旨在創造一個適宜整個沙溪壩發展的文化景觀。制訂著力于環境保護和直至2020年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這份規劃也包括以四方街為中心的一段重要的茶馬古道修復項目。(4)衛生設施(圖5)項目四旨在建立一個低造價的環保的衛生系統,設立獎勵制度以鼓勵當地住戶參加如生態衛生廁所,廢水處理,排污系統等項目的實施。(5)脫貧和文化復興(圖6)項目五旨在當地建立一個小額信貸項目以實現可持續管理這一構想。與商務教育、手工藝培訓和中小學計劃,同時得到資助的項目還有生態旅游公司的建立及傳統私家庭院的修復等。(6)新聞(圖7)項目六旨在通過媒體加強沙溪復興工程的工作情況的宣傳,以提高公眾意識并加強專家間的密切合作。沙溪復興工程的六個項目關注及復興的重點都不同,項目一、二是為了沙溪后續的發展進行的試點,以指導后面項目的推進;項目三的內容則更偏重于村落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項目四、五則是針對村落的未來社會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教育培訓,增加就業和拓展產業等方面提出建議。沙溪和瑞士經過多次合作后,主題逐漸從鎮區轉向周邊壩區傳統村落的保護,在符合村莊規劃編制要求下,明確后續規劃任務及重點:調查村落傳統資源,建立傳統村落檔案;明確傳統村落特征及保護價值,確定傳統資源保護對象,劃定保護范圍,提出傳統資源保護措施;提出改善村落人居環境、發展村落經濟文化措施,以確保沙溪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沙溪復興工程從前期對傳統建筑修復及基礎設施等的建設,逐漸轉向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人居環境的改善、傳統村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復興工程關于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及白族傳統民居維修的方法在當時也是具有開創性和代表性的。
3沙溪復興工程關于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沙溪復興工程作為一個國際與政府合作的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優秀案例,對中國現存的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顯著的導向價值,它在傳統村落保護的實踐中提供了一系列具體操作的可能性。3.1沙溪復興工程呼吁建筑修復的原真性。沙溪復興工程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不僅僅停留在建筑物的修復和空間的重構上,它還強調在未來發展中人們對建筑物的利用和生活的延續。在進行建筑修復時,沙溪復興工程并沒有過多地強調“修舊如舊”的原則,也沒有過多地關注物質層面形態,它更突出強調的是“原真性”原則,不拘泥于物質要素,強調建筑物的歷史狀態和文化意義,突出表現建筑物在歷史中形成的價值以及積極應對變化的環境。將文化遺產作為一種資源在歷史長河中延續下去,既承認發展的價值,又承認發展的必然[2],實現保護與可持續的共同發展。3.2沙溪復興工程強調規劃的整體性。沙溪復興工程強調建筑修復中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原則以確保整體風貌的保留。在建筑物修復中,不免會出現因各因素影響而造成原始建筑物與周圍建筑風貌不協調現象,在此類建筑的修復上,沙溪復興工程并沒有一味地強調恢復建筑原狀,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以整體風貌保存為主進行建筑物修復。同時,在四方街的修復中,為避免私人對建筑物在使用過程中對整體風貌的破壞,政府對四方街北側和東側的民居進行產權收購,以確保四方街風貌的整體性,并對這些建筑物進行功能植入,提升使用價值,以及整個區域基礎設施的完善,以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黃印武.傳統的真實性──關于沙溪鄉土建筑與實踐[3]。3.3沙溪復興工程提倡漸進式的發展。沙溪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空間和時間上沙溪的發展都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沙溪在空間上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以寺登街為主的核心建筑群的保護;第二層次是核心區的周邊環境的改善;第三層次是整個沙溪所在壩區的發展規劃,即促進整個壩區的發展,又能反哺沙溪,提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在時間上沙溪復興工程是分期實施的,它分為六期實施。第一期主要為試點和重點修復時期,并于2004年完成一期的保護,在總結后指導后續二期和三期的進行;四期、五期、六期則由合作逐漸轉向文化交流和技術咨詢階段,由具體的操作實施逐漸轉向對未來發展引導為主[4]。伴隨時間、社會需求的變化,沙溪發展的重點與保護的主要任務也在隨之轉變,以確保沙溪未來的可持續發展。3.4沙溪復興工程采用靈活合作方式。沙溪復興工程是由多部門靈活合作方式推進的,主要采取的是規劃師主導、政府配合的恢復性保護方法。規劃師在復興工程中提出具體有前瞻性、現實性的原則以指導項目的推進,在此期間政府積極配合,接受規劃師等專業設計師的意見,積極制定出沙溪的保護規劃和政策鼓勵。除此之外專業的施工團隊的參與也對沙溪復興工程的順利推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規劃師、政府、施工團隊、村民這些利益相關者的有機結合,既兼顧傳統村落的保護,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3.5沙溪復興工程注重人文要素的傳承性在傳統村落中,除物質要素外還需強調人文要素的保護,因此沙溪復興工程強調人文要素的傳承性以及人文要素載體——村民的參與性,沙溪復興工程形成了一種“自下而上”的保護模式[5]。村民是一個地區非物質文化傳承和參與的主要構成,也是地區文化最直觀的體現,缺少地方村民的村落不能稱之為傳統村落,是沒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沙溪復興工程強調保護和延續物質文化及其相關的生活,在項目的推進中,相關人員多次與村民溝通,征詢村民的意見,指出在村落保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意見要求,既提高了村民村落的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又促進沙溪的可持續發展。3.6沙溪復興工程突出村落保護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是保護與發展并存的,但是某種意義上保護與發展卻是相沖突的,保護強調的是建筑物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展則是跟隨環境的變化進行自身的變化[6],如何在保護中尋求發展才是促進傳統村落發展需考慮的問題。沙溪復興工程在對歷史遺存上并沒有只一味的注重保護,形成“博物館”式的保護形式,沙溪復興工程突出建筑物在歷史上所具有的價值,盡可能地還原它曾經的使用功能,并對部分建筑進行相應的功能置換,讓建筑物能更好地符合當代社會人們的需求[7]。3.7沙溪復興工程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圖8、圖9)為促進沙溪的可持續發展,復興工程重視對村落及其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沙溪壩區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并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統為沙溪壩區制作了一個生態資源評價模型并以此為依據編制“生態資源保護規劃”,在此規劃的基礎上在通過村村對接,充分聽取民意,配合地方政府編制各村的保護與發展的規劃,為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數據的支撐。沙溪復興工程對云南傳統村落的發展無疑是具有開創性的,對未來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價值,但在發展中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需引起重視伴隨著旅游的介入,建設需求增加,鎮區規劃被發展現實打破。主要表現為沿路、沿河等方式的連片發展,無序蔓延,鎮區空間功能發生置換,建設亂象突出,致使鎮區規劃控制范圍內原本非建設用地被剛性建房侵蝕,以及土地政策與相關規劃的不協調,導致村民自行建設等現象的出現。鎮區的現實發展已近在很多地方突破規劃控制,原有較好的空間布局及安排被打破。因此在傳統村落的保護與規劃上,要注意彈性規劃和控制引導,為未來村莊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復興工程的開展改變了當地人民的價值觀,對鄉土的利用有了新的認識。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外來投資的進入,導致土地的轉讓和租賃的快捷,出現大量農戶與私人投資商之間的地產交易、當地政府對旅游產業快速發展準備不足,以及對村民宅基地和田地建設、租賃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村民自身經營管理經驗的缺乏,導致當地村民外遷現象的出現。政府應加大對村民經營管理的培訓,突出地方優勢產業。隨著沙溪知名度提升帶來的旅游人口劇增,會形成快速發展的旅游產業和村莊尚不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之間的沖突。政府應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地投入,以保證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目前,對沙溪的保護與發展仍在持續中,過程中不免出現一定問題,但沙溪復興工程積極尋求適合地方發展的新模式和途徑,使沙溪在保護中又做到可持續的發展,同時也為云南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的解決辦法和規劃引導。通過沙溪復興工程的實施,在云南一個極具地域特色的白族村落做到歷史與現在、保護與發展并存的結合,實現了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克里斯蒂安•倫費爾,董一平.瑞士建筑遺產保護工作者對中國傳統村落的思考——從沙溪復興工程談起[J].建筑遺產,2016(02):108-119.
[2]黃印武.文化遺產保護的形與神——從沙溪復興工程實踐反思保護與發展的關系[J].建筑學報,2012(06):50-57.
[3]黃印武.傳統的真實性──關于沙溪鄉土建筑與實踐[J].世界建筑導報,2011,26(06):116-117.
[4]殷實.可持續發展語境下的古村落復興——沙溪復興工程的啟示[J].中華建設,2011(09):94-95.
[5]車震宇.世界建筑遺產沙溪寺登村保護的經驗與啟示[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10.
[6]李榮,魯丹.沙溪復興工程:云南傳統聚落風土保護的范例[J].華中建筑,2011,29(06):160-163.
[7]黃印武.回歸真實的古鎮——云南沙溪古鎮的復興[J].上海藝術評論,2017(04):62-65.
作者:普文君 王連 韋庚男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 上一篇: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應用
- 下一篇:農業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