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調劑信息范文
時間:2023-03-30 05:2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云南大學調劑信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求學》:請問哪些專業對高考的學科成績有要求呢?
云南大學:我校2010年對“國際經濟和貿易”和“國際政治”兩個專業要求高考外語成績不低于110分。“景觀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兩個專業雖然不限制高考成績,但要求考生有美術基礎,入學后加試美術,成績不合格者由學校安排轉其他專業。
云南中醫學院:我院各專業對各科高考成績無特殊要求,在校學習期間公共外語課只開設英語課程,非英語語種考生慎重報考我院。
《求學》:貴校有沒有基地班、特色班等?或特色專業?
云南大學:我校有歷史學、生物科學、數理基礎科學3個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和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級特色專業12個,分別是:環境科學、化學、公共事業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漢語言文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政治學與行政學、大氣科學、生態學、新聞學、網絡工程、旅游管理。省級特色專業8個,分別是: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經濟學、數理基礎科學、信息安全、英語、民族學、金融學、材料物理。
云南中醫學院:我院中醫學、中藥學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針灸推拿學為省級特色專業,中西醫臨床醫學、制藥工程為省級重點建設專業。
《求學》:貴校招收境外生嗎?如果招收,請問有什么條件限制嗎?如何報考?
云南大學:我校招收港澳臺學生和外國留學生。港澳臺地區報名時間及報名地點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臺地區學生簡章的規定實行。外國留學生需于每年度7月份之前向我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提出申請,經國際交流處資格審查合格者,學校將于8月底9月初統一組織入學考試。
云南中醫學院:我院具有招收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資格,留學生、港澳臺學生根據專業分散在國內學生的各年級班級中,與國內學生同堂聽課,共同學習。詳情請登錄本校官網或咨詢本校招生辦。
《求學》:有些院校部分專業有另行招生的傳統意義上的“高價生”,請問貴校有嗎?對經濟和分數有哪些具體要求?如何報考?
云南大學:我校從2009年開始引進“中加合作嵌入式人才培養創新項目”,旨在培養“英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僅面向云南招生。該項目按照云南省公布的一本批次B類招生,前兩年學費每年18000元,第三年分流到其他專業后按相應專業收費標準執行。學生在兩年后也可以選擇到國外和我校有協議的高校相應專業繼續學習兩到三年(即2+2或2+3模式),學習期滿考核合格后,可獲得我校與該校雙文憑。
《求學》:請問貴校有哪些專業對考生的身體情況有特殊要求?具體的要求有哪些?
云南中醫學院:醫學類和藥學類各專業不錄取色盲、色弱以及不能準確識別紅、黃、綠、蘭、紫各種顏色中任何一種顏色的考生。建議殘疾考生和肝功不正常及澳抗陽性者慎報醫學類和藥類專業,身高低于1.65米的男生和身高低于1.55米的女生慎報護理類專業。
《求學》:2010年貴校在各地招生到的考生跟往年相比有沒有出現新的變化呢?錄取情況如何?在各地錄取的分數線是多少?
云南中醫學院:我院2010年在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生源較好省份有:湖南、廣西、山西、河南、陜西、安徽、吉林、重慶、遼寧、甘肅、貴州、云南,錄取分數較高的省市有吉林、黑龍江、安徽、湖南、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陜西,云南,錄取線均高出本省市控制線20分以上。
云南中醫學院2010年各省錄取控制線
福州大學
《求學》:2010年錄取總體情況如何?
福州大學:我校今年共錄取了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的本科新生5400多人,大部分省份生源都很充足,其中理工類出檔線超過當地本一線:海南、浙江、安徽等省30分以上;遼寧、江西、河南、廣西等20分以上;福建、湖南、陜西、重慶、云南、寧夏、內蒙、湖北、河北等10分以上。
《求學》:貴校對高分報考有何優惠政策?
福州大學:1.對高分(高出考生所在省本一線60分以上)報考我校的學生,在各省招辦投檔范圍內,無論第幾志愿報考我校,均滿足其第一專業志愿。2.對于高考成績高出考生所在省本一線50分以上第一志愿報考我校、高考成績高出考生所在省本一線80分以上參考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我校將擇優給予優秀新生入學獎勵,獎勵名額為35名。其中一等獎5名,每人獎人民幣10000元;二等獎10名,每人獎人民幣7000元;三等獎20名,每人獎人民幣4000元。
《求學》:請問對優秀新生教學上有何特色教育?
福州大學:為了加強理科拔尖人才的培養,今年我校繼續舉辦數理綜合班,規模50人,其中面向福建省本科提前批理工類招收40人,新生入學后再面向外省優秀生源擇優選拔10人。該班整合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并實行班導師和學科導師共同指導的雙導師制,前兩年集中強化數理基礎教育,第三年進入本科專業的分流培養,學生可自主選擇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或應用物理學專業學習,并在學科導師的指導下按個性化培養方案完成學業。第四年,通過階段性的考核,滿足本科階段培養要求的發給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文憑。第五至六年,愿意繼續學習的均可免試攻讀福州大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其別優秀的學生還可以碩博連讀的方式攻讀我校博士研究生。
《求學》:貴校有哪些特色熱門專業,填報志愿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福州大學:我校現有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機制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化學類、車輛工程、資源勘查工程、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土木工程,25個省級特色專業。從近年錄取的情況來看,上線考生多集中填報經濟管理類、電氣信息類、外語類、土建類、機械類等熱門專業。考生在填報我校志愿時,應參考我校近三年各專業的錄取情況,注意拉開專業梯度,熱冷兼顧,并服從專業調劑。尤其在平行志愿投檔模式下,投檔比例縮小,專業調劑欄填服從,更能增加錄取機會。
《求學》:如果所錄取專業不適合自己,能否允許轉專業?
福州大學:我校允許學生轉專業,各學院轉出和接收轉專業學生的數量原則上控制在該專業年級學生總數的10%和5%以內。
《求學》:請問貴校有哪些學生獎勵或資助體系?
福州大學:1.除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等國家、政府和社會獎助學金,還設有十多項的單項獎學金。此外,我校每年還設100萬元專款,用于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學費全免或減半收取學費。2.對于第一志愿第一專業報考紫金礦業學院所屬的采礦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礦物加工工程三個專業并被錄取的新生,將給予每生3000元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除參加福州大學的各項獎、助學金的評比外,同時還可獲得“紫金礦業學院優秀學生獎學金”最高3000元/年的特別獎勵;優秀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可以與紫金礦業集團暨所屬企業或其他用人單位簽訂“預就業”協議,學生畢業后到簽約單位就業,學費從簽約即日起由簽約單位資助。
篇2
過來人如是說
過來人豆豆如是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2011年陜西理科考生豆豆來自農村,家境困難,考了582分,高出一本線42分。結合他的分數,父母建議他報考免費師范生,但是豆豆不愿意當教師,私下偷偷報考了最想上的教育部直屬大學河海大學,并確定了以下志愿方案:
院校名稱 專業1 專業2 專業3 專業4 專業5 專業6 專業調劑
河海大學 水利水電工程 水利類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自動化 通信工程 服從
大連海事大學 土木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交通運輸 自動化 軟件工程 物流工程 服從
長安大學 車輛工程 交通工程 工程機械 工程管理 通信工程 自動化(軌道) 服從
陜西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電子信息工程 環境工程 石油工程 自動化 網絡工程 服從
今年,河海大學在陜西最高投檔線為620分,最低投檔線為581分,豆豆只有2分的余地。豆豆一心想進入河海大學,但分數幾乎沒有任何優勢,所以在專業選擇上沒有要求,填了“專業服從調劑”。最后依據平行志愿填報錄取規則,豆豆被河海大學提檔了。由于僅僅超出投檔線2分,而錄取動態上又一直處于“院校在閱”,這讓家人都焦急萬分。幾近崩潰時,“滴――滴――”的短信聲打破了“僵局”。“xxx同學你被河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錄取了。”此時一家人才松了一口氣。雖然沒有進入河海大學的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等優勢專業,但豆豆目標明確,選擇放手一搏,舍棄專業要求,以僅高出最低投檔線2分的幅度,進入教育部重點大學,誰能說這不是一種勝利呢?
過來人左左如是說:小心行得萬年船,我穩隨我愿。
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對于這樣的目標,人們才會有熱情去追求。高考志愿填報確立的升學目標也應如此,應當結合自己的分數實際確立一個與自己相當的目標。
2011年陜西理科考生左左,考了550分,高出一本線10分,錄取院校為陜西科技大學制藥工程專業。
高考成績后,面對左左只考了高出一本線10分的成績,左左的父親覺得期望值不能太高,但最好還是能被一本院校錄取。最后決定一本“A”志愿首選陜西科技大學。一是陜西科技大學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一所以輕工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辦學實力和專業設置都不錯。二是學校每年在陜西的招生計劃都在千人以上,是一本低分段考生的首選,而且可以實現專業院校雙贏。三是以左左的分數填報該校比較有優勢,近幾年該校都進入到征集志愿行列。即使今年不征集志愿,該校的錄取分數也不可能攀升得很高。經過多方分析,左左一本“A、B、C、D”四個院校志愿如下表:
院校名稱 專業1 專業2 專業3 專業4 專業5 專業6 專業調劑
陜西科技大學 制藥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石油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 材料科學與工程 輕化工程 服從
西安工業大學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金屬材料工程 測控技術與儀器 / / / 服從
云南大學 城市規劃 數字媒體技術 軟件工程 網絡工程 會計學(注冊會計師) 工程管理 服從
新疆大學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食品科學與工程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 環境工程 軟件工程 服從
最后陜西科技大學最高投檔線是601分,最低投檔線為543分,左左以高出7分被該校提檔,并被“第一志愿”制藥工程專業錄取。
過來人忍忍如是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風景這邊獨好。
高考志愿填報要知己知彼、量力而行。一本低分段考生有時候退一步,采取放棄“一本”陣地的攻略,也許會發現風景這邊獨好!
理工類考生忍忍和許多同學一樣,由于高考數學題出得較偏而發揮失常,只考了540分,恰恰就是壓一本線的分數。針對這種剛壓線的分數,如果非要讀一本,也就只有偏遠地區的一本院校可以考慮,至于專業更是沒有選擇余地。但忍忍的父母希望兒子能夠學工科,掌握一技之長。最后忍忍決定在一本志愿上試試,但重點放在二本,以忍忍的分數在二本還是能夠保證專業和學校的。于是志愿填報老師給出了下面的志愿方案:
一本志愿
院校名稱 專業1 專業2 專業3 專業4 專業5 專業6 專業調劑
燕山大學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測控技術與儀器 通信工程 金屬材料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服從
西安理工大學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車輛工程 微電子學 材料類 測控技術與儀器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服從
陜西科技大學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測控技術與儀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服從
西安工業大學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測控技術與儀器 金屬材料工程 / / / 服從
二本志愿
院校名稱 專業1 專業2 專業3 專業4 專業5 專業6 專業調劑
西安科技大學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車輛工程 微電子學 機械電子工程 工程力學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服從
西安工業大學 通信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子信息工程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服從
西安郵電學院 電子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微電子學 測控技術與儀器 信息工程 服從
西安工程大學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測控技術與儀器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服從
一本的錄取結果是,忍忍分數達到西安工業大學的投檔線540分,但是名次未達到。燕山大學、西安理工大學和陜西科技大學投檔線分別是573分、558分、543分。一本征集志愿時忍忍的分數沒有優勢,最后只能作罷。所以忍忍的分數只能在二本志愿上做文章了,他的分數在二本院校和專業的選擇上都有很大的余地。最終,忍忍被西安科技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錄取。西安科技大學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學校的重點學科,這也滿足了忍忍對于專業的要求,雖然不是一本,但是確保了不落榜有學校可讀,而且專業還是自己中意且實力也不錯的。如果忍忍硬是“死守”一本,可能最終會一無所獲。
過來人郝雯如是說:好高騖遠,終難如愿。
2011年陜西文科考生郝雯考了551分,高出一本線8分,她采取了“咬定一本不松口”的策略,確立了下面的志愿方案:
提前批志愿
院校名稱 專業1 專業2 專業3 專業4 專業5 專業6 專業調劑
東北師范大學 漢語言文學 英語 小學教育 / / / 服從
一本志愿
院校名稱 專業1 專業2 專業3 專業4 專業5 專業6 專業調劑
陜西師范大學 漢語言文學 對外漢語 新聞學 俄語 英語 翻譯 服從
湘潭大學 漢語言文學 新聞學 德語 編輯出版學 會計學 經濟學 服從
湖南師范大學 漢語言文學 對外漢語 朝鮮語 俄語 英語 編輯出版學 服從
廣西大學 漢語言文學 新聞學 日語 金融學 會計學 經濟學 服從
郝雯確立志愿方案的理由:一是在院校的選擇上首選師范類院校;二是專業首選語言類專業;三是提前批次“沖一沖”東北師范大學,專業只選擇與自己興趣愛好相關的專業就行,不服從調劑;四是一本院校報考個人較為看好的院校。綜合考慮,她的班主任建議她合理填報二本志愿。但郝雯心想,根據往年的錄取分數,自己應該是可以被廣西大學錄取的。抱著一本不放的郝雯最終只填報了提前批次和一本志愿。
錄取過程中郝雯被提前批次的東北師范大學提檔,但是由于分數較低最終還是被院校退檔。一本院校的陜西師范大學、湘潭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和廣西大學的投檔線分別是562分、554分、558分和552分,郝雯沒有達到四所院校的投檔分數。由于一本征集志愿院校所剩專業不理想,郝雯沒有填報,而二本志愿她也沒有填報,最終郝雯落榜。
志愿填報密鑰
在志愿填報的時候,無論哪個分數段的考生,都存在選學校還是選專業的問題。分數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下,如果優先考慮專業,所能填報的只能是知名度不太高的院校,若優先考慮院校,那么專業就可能無法兼顧。而一本中低分段的考生還會多一項糾結的內容,就是上一本還是上二本?以下總結出的志愿密鑰或許會對一本中低分段考生有所幫助。
密鑰之一在填報志愿之前,第一步要確定的就是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即院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院校優先就要有接受專業不如意的心理準備。如豆豆報考的愿望就是追逐名校。因此當被河海大學錄取時,雖然不是自己向往的專業,但他的心情很容易得以平復。專業優先就要面對院校名氣或者院校批次降低的問題。如忍忍專業優先,只有報考二本院校才可以實現。
密鑰之二了解院校和專業的錄取信息與自己的愿望的匹配度。如左左的愿望是上一本,根據自己的分數,做足了功課,得出較為理想的結果。最終以較低的分數,成就了院校與專業都滿意的完美結局。郝雯和他有同樣的報考愿望,結果卻差之千里。原因只有一個:掌握的信息不足,導致結果與預想的結果偏差大。
篇3
一、市場資源配置與全國性地理布局的重組
唐代以前,全國農作物與手分布呈現強烈的均衡狀態,各地的作物構成都具有較強的自給自足特征,遠距離的物資交流很大一部分通過政府調撥手段來實現。商品流通在品種上多局限于名特產品,在時間上局限于豐歉調劑,在空間上地域延展度不大,尤其是大宗商品的遠距離貿易稀疏。“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史記·貨殖列傳》所載的這一民諺,直到唐代仍為商人恪守不逾,因為運輸成本的巨大耗費會抵銷商品地區差價所帶來的商業利潤。
宋代多種商品的遠距離貿易有了長足發展,幾個地區之間的商品糧流通突破了豐歉調劑的模式就是其顯著的表征。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太湖平原米谷供給杭州、浙東以至福建,長江中游各地的商品糧順江而下銷江淮,兩廣米谷供給福建及浙東,北宋時南方米谷通過官府及私商運至汴京。同時與全國市場相配合的專業化商品生產在一些局部嶄露頭角。如紡織品有,河北東路、京東西路一帶蠶絲傳統產區,成都平原的蜀錦,兩浙路的湖州、杭州、越州的絹與羅,江西撫州的紗,福建、蜀川等地的麻布,都開始跨區域流通。此外,洞庭山等地的柑桔、福建的荔枝、四川遂寧的糖霜、江州的魚苗等各地的特產,都形成專門化的商品生產,遠銷四方。[②a]但總體而言,市場作用下的資源配置及其對全國范圍內經濟地理布局的相當微弱。
這些變化在明清繼續深化和擴大,在作物引種推廣、產區重組優化的過程中,各地農作物的商品生產、手工業品的加工制作,經過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的作用,自然均衡分布狀況被打破,全國范圍內的區域性商品基地出現。這種變化以蠶桑絲織業、陶瓷業、稻米業最為突出。
蠶桑絲織業是我國的傳統作物,唐宋以前全國各地都普遍存在,明清則發生了深刻變化。最為悠久、產品質量上乘的華北蠶絲區已基本上退出商品生產領域,陜西、山西絕少存在,河北、河南及山東僅稀落殘存于少數地區,如山東部分州縣的山蠶。另一大傳統產區川西平原清代也在相當程度上衰落了。而江南蠶絲業則一枝獨秀,并集中于湖州、嘉興及杭州府的狹小的地域內,湖絲以其優良質地廣布全國市場,鮮有競爭對手。珠江三角洲是明中葉以后新興的蠶桑區,但其質量遠遜于湖絲,即使在當地也不敵湖絲。絲綢織作,也是江南技壓群芳,產品覆蓋全國,集中于蘇州、杭州、江寧和湖州、嘉興等府的城鎮。
陶瓷,唐末至兩宋金元時全國各地名窯遍布,百花齊放,從元代開始至明清景德鎮一枝獨秀,逐漸壟斷了全國市場,其他除了江蘇宜興紫砂、廣東石灣瓷器等少數窯場外紛紛凋零,尤其是北方的窯址退化為低級陶窯,其產品僅在當地小范圍內流通。[①b]
以稻谷為代表的糧食作物,雖然各大區域都有生產,但有的已不成為主業,幾大商品糧基地形成。長江中上游的四川、湖南、江西及安徽大部分地區,珠江中上游的廣西,華北的河南、山東等地,都成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河套、、東北等新興的商品糧基地崛起。與此同時,江南太湖平原,由宋代的最大商品糧基地一變而為明清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市場,珠江三角洲亦由商品糧的輸出地轉變為輸入地。
其他作物與產品大都發生了類似的產地集中與布局優化過程。棉花種植集中于江南、華北、湖北三大產地,明代華北棉花南運江南,清代江南棉花部分海運福建等地,湖北棉花西入四川。棉布織作以江南最盛,其市場明代廣布南北各地,清代有所縮小,但高質量棉布仍暢銷全國。清代華北棉布在當地及西北占據優勢,并輻及東北市場,湖北、四川棉布則占領西南市場。苧麻與麻布產地局限于南方的江西、湖南、廣西、及閩粵部分州縣,市場化不顯著。此外,蔗糖以臺灣、廣東、四川及福建為集中產區;果品基地以閩粵的亞熱帶水果和華北的溫帶水果為主,市場除本區域外,均以江南最大;鐵器以廣東佛山、山西澤潞的產品市場最廣;造紙以贛閩浙皖山區為最大基地,產品運銷四方。
經濟地理布局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資源配置的結果。在有限的土地上,如果以原有自然狀態下的低效率生產,那么總產量無疑不能養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必須借助于市場手段進行全國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優先發展能夠充分利用地力與自然資源的農業物與手工業,從而使各自的生產效率提高,社會總產量相應增加。以最大商品糧基地湖南和最大棉桑基地江南而論,湖南自然條件宜于水稻種植,而人口密度遠遠低于江南,人均占地遠多于江南。湖南相對粗放經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水稻生產勞動生產率大大高于江南,每戶可出米40—90石,比松江等地高出數倍。同時湖南等地生產投資少,生產成本較低,即使在湖南水稻生產集約化上升后,湖南米價仍大大低于江南,從而可以不遠千里來到江南與當地米展開競爭。競爭的結果,使得江南水稻生產中勞動生產率最低而生產成本最高的松江、太倉等大批不宜稻的沙地、及太湖南部不甚宜稻的低洼地退出水稻種植。這些土地用于種棉植桑,則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②b]這就形成湖南水稻種植區、江南桑棉種植區的勞動分工,而這種分工促進了各地勞動生產率與經濟效益的共同提高。
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發生導向作用,價格機制開始有效地調節全國商品的地區平衡,這在商品糧市場中較為明顯。乾隆曾說,“浙西一帶地方所產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藉江西、湖廣客販米船,由蘇州一路接濟。向來米船到浙,行戶接貯棧房,陸續發糶,鄉市藉以轉輸。即客販偶稀,而棧貯乘時出售,有恃無恐。是以非遇甚欠之歲,米價不致騰涌。向來情形如此。”[①c]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蘇州米運至浙西,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形成了一個有機的銷售,完成向最終消費者分散的功能。米谷販運常年穩定,貨源充足,因此行戶能夠“有恃無恐”。即使在偶然稀落的情況下,也不致造成價格的大變動。康熙五十五年的一個奏折也反映道:“蘇州八月初旬,湖廣、江西客米未到,米價一時偶貴,后即陸續運至,價值復平”。[②c]李煦此語表明,蘇州米價深受長江中游米谷輸入的影響,而米谷運輸較穩定,米價的大起大落通常只是偶發現象。不僅銷地市場如此,產區亦然。嘉慶《善化縣志》說,“湖南米谷最多。然不以一歲之豐歉為貴賤,而以鄰省之搬運為低昂”。這就是說,湖南產地的米價,決定性的因素主要不是自然豐歉原因,而是市場狀況。
經濟地理布局的優化,又促進了全國范圍內的商品流通和資源配置。如高唐州有“水陸之便,故繒綺自蘇杭應天至,鉛鐵自山陜至,竹木自湖廣至,瓷漆諸器自饒、徽至,楮幣自浙至”。[③c]乾隆《安邑縣運鹽城志·風俗》所記,也典型地反映了全國市場對各地方市場影響。山西解州運鹽城,唯產食鹽,然“商賈取處,百貨駢集,珍饋羅列,凡于無物不有,是合五方物產,即為運城物產”。商品在全國范圍內的周流,以蘇杭等地棉布、絲綢及日用雜貨等各種手工業制品最為顯著,可謂無遠弗屆。在明清各地方志中,蘇杭雜貨的記載,俯拾皆是。江西“民間所用細布,悉從蘇松蕪湖商販貿易”。清代山東兗州府,“服食器用,鬻自江南者十之六七矣”。廣東英德縣墟市,“蘇杭雜貨齊備”。遠至塞北,亦不例外,宣化府大市中,南京羅緞鋪、蘇杭羅緞鋪為商賈競相爭占;寧夏的蘇杭雜貨集于毓秀坊內。……[④c]唯其如此,蘇杭各類手工業產品的生產具備有利的市場刺激。“吳制服而華,以為非是弗文也;吳制器而美,以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吳服,而吳益工于服;四方貴吳器,而吳益工于器。”[⑤c]顯然,市場是江南商品生產持續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推而廣之,也是全國經濟地理布局的誘因。商品糧產地、經濟作物種植區、經濟作物加工區、手工業品產區之間的商品對流,互為產品市場,彼此依賴,相互促進。當然,至傳統末期,市場機制在社會經濟中作用的局限性仍然是顯而易見的,在此基礎上的資源配置也沒有成為全國經濟地理布局的主導因素。 二、中心地體系與區域市場格局的調整
城鄉經濟往來并不一定要通過市場紐帶來維系,可以通過賦稅與地租的形式直接運抵城市,唐以前供給城市的農產品相當數量并非經由市場渠道。在城鄉對立的普遍存在下,一些治所城市也曾獲得較大,鄉村集市也能萌發,但城鄉市場沒有形成結構性的體系,這種狀況直到宋以來市鎮的普遍興起才改變。一批鎮市在商道要沖、城市附郭、農副產品集中產地及少數商品生產專業區內崛起。一些較大的鎮上升為與縣治同級的經濟中心地,并對縣城形成挑戰之勢,其中不少在規模與市場功能上超過了縣城,個別進而超過了州府城市。
宋代的多數地區,都已形成以府、州、軍等治所城市為核心的“州府市場”網絡,它的地理范圍往往以一個州府行政區或其部分地區為主體,也可以包括鄰近州府的轄區,有的則由兩三個州府組成。在州府治所(少數也以大縣巨鎮)之下,有縣鎮溝通城鄉市場聯系,網絡的底層則是由集市、墟市、村市等構成的基層市場。
宋代的等級市場體系中,各級中心地多與行所吻合,因為傳統政治因素對市場的愈往前愈強烈,經濟的封閉性與地方性也很嚴重,宋代出現松動,但仍有限。這種突破至明清加強,中心地等級與行政治所等級分離。明清市鎮的發展更為迅速,尤其是在經濟作物和工礦業的刺激下,宋代還很稀疏的專業市鎮日趨普遍和壯大,商道市鎮也在各地商品周流擴大的過程中強化和膨脹。新興市鎮的突出發展使之在市場規模與功能上出現等級分化,不再只是與縣治同級的中心地,超過縣城、超過州府治所的市鎮比比皆是。還有十來個巨鎮,甚至超越省府治所或與之并駕齊驅,成長為省級乃至更大范圍的經濟中心地。清人述嶺南、華中、中原等地巨鎮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有一段話非常典型:“食貨富于南而輸于北,由廣東佛山鎮到湖廣漢口鎮,則不止廣東一路矣。由湖廣漢口鎮到河南朱仙鎮,又不止湖廣一路矣。”[①d]
區域市場是一個自然地域內中心地體系發育和市場聯系加強的產物。在唐以前,還很難清晰地描繪出自成一體的區域市場網絡。宋代的發達地區,由一定數量的州府市場網絡整合而成的區域市場已開始形成。以成都為中心、川西平原為區域核心帶的蜀川區域市場,北宋時以汴京為中心的華北區域市場,南宋時以杭州為中心的兩浙區域市場,都已形成了這種自成一體的內部有機聯系的網絡格局。明清時期全國主要農業經濟區大都形成有機的區域市場,并出現耐人尋味的現象,各區域市場和省級市場的最高中心地,往往不是省會,或不為省會獨任之。作為區域市場的最高中心地,它必須是一個綜合性大城市,它不僅是一個商品集散中心,還應該是初級產品加工中心;它不僅對本區域內部具有強大的吸納力,而且是有足夠的輻射力將本區域產品引向外地和遠方市場。
例如嶺南區域市場,由廣州和佛山共同組成最高中心地,組織廣東廣西的商品流通,并擔負該區域與省外、國外的交往。[②d]在廣西,商業中心功能由梧州府城及隔江不遠的戎墟完成。湖廣區域市場,漢口鎮的中心地位自明晚期后遠駕于兩省會之上。在湖南,清中葉以前湘潭是最大的米市和商業中心。江西,省內外的物資周流以樟樹、吳城為樞紐,超過省會南昌。[③d]
華北和江南,因為政治沿革的原因,表面上有些特殊,實質上和全國的普遍情形相似。北京乃京師所在,是華北平原的最高中心地。而作為清代直隸治所的保定府,其市場中心功能遠次于后來居上的天津。山東,商業中心城市為臨清,而省會濟南在省內外商品流通中的作用,湮然無聞,不僅遠遜于臨清、濟寧,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不知該府鄒平縣下的周村一店。河南,開封和朱仙鎮是最高中心地,清前期則幾乎由朱仙鎮獨任其職。江南最高中心地在蘇州,它可以稱為江蘇的第二省會,但在區域市場的中心地等級中高于南京和浙江省會杭州。
此外,山西的區域核心帶在南部的潞安、澤州及絳州一帶,與省會太原相距尚遠。以福建為主體的東南沿海區域,由于自然地理的影響,自流入海的各條江河,以入海口的城鎮為中心,分別自成一個地方市場,與國內外的聯系密切,而區域內尚未整合為一個有機的區域市場。云南、貴州等省至清代尚未形成區域市場。
由此看來,明清的農業經濟區內,真正由省會城市承當市場中心城市者,大概只有陜西的西安、浙江的杭州、四川的成都,而四川商業中心在傳統時代末也開始由成都向重慶轉移了。
雖然至清中葉沒有出現如近代上海一樣的凌駕于各大城市之上的中心城市,但全國范圍內仍然形成幾大超區域的中心城鎮,如華北的北京,華東的蘇州,華南的廣佛,華中的漢口,有效地發揮著全國市場中心的功能。全國性統一市場在經濟中心地體系的建立與變動過程中,在各大區域市場的重組與整合之下已趨形成。
省級市場、區域市場格局的形成過程,同時又是它們調整與重組的整合過程,并由于各地市場的相應配合與促進,傳統時代的全國性統一市場形成。這突出表現于湖北、四川、廣西商業重心的轉移,這種轉移既是區域經濟擺脫政治紐帶趨向市場軸心的結果,也是配合全國市場整合進程的必然變化。
唐宋以前,湖北、四川的政治經濟中心分別在荊襄、成都,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們與政治中心長安及洛陽聯系更為便利的緣故,廣西的政治經濟中心在東北部的桂林,同樣是因為北向地與中原王朝聯系的緣故。盡管川陜商道難于上青天,靈渠不過一人造小渠而已,顯然它們無法承載溝通區域間市場聯系所必需的大規模商品流通的容量——它們不可能成為全國市場聯系的大規模通道,但足以勝任中央與地方政令的傳輸,并且是當時條件下與全國政治中心聯系的便捷途徑,因此區域政治經濟中心亦隨之分布。這種格局無疑更多地是政治因素作用的產物,而與市場因素不甚相關,甚至背道而馳。在市場發展的作用下,尤其是區域間市場聯系的增強、全國性統一市場的整合等因素的作用下,明清時這種區域格局發生或完成了轉移。
湖北的經濟重心,自宋以來開始由荊襄一帶向今武漢附近轉移,至明中葉以后最高中心地穩定于漢口,并將湖南引入其市場吸納與輻射范圍之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湖南決定性的主要輸出商品米谷及木材與鐵等重要輸出品、重要輸入品鹽等都必須以漢口為樞紐。廣西則由于珠江航運的迅速發展和廣州、佛山的中心功能與輻射功能的擴大,被整合入嶺南區域市場之中,其經濟中心亦隨之由東北部的桂林轉移到東南部的梧州及戎墟。[①e]元明時衰落不振的四川區域市場至清代復蘇,并在長江航運的帶動下,商業中心自嘉道時期開始由成都轉移至重慶。[②e]隨著各地市場聯系的加強、主要河道主干線承擔的作用越來越大,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動融入全國市場的整合過程之中。
此外,邊疆民族地區經濟,雖然與內地仍存在相當差距,但明清時經濟已大有起色,云南、西藏、新疆、蒙古地區、東北,東南的寶島與海南都得到程度不同的開發,與內地市場的交往緊密關聯。正是這種日趨密切的商旅與貨物往來,將各邊疆民族市場納入全國統一市場體系之中,不過它們大多不是以統一市場內自成一體的區域市場的形式出現。
三、內河航運貿易的變動與傳統市場的整合
運輸條件與物流設施的改善,縮短商品空間距離,降低商品交易成本,先進的倉儲技術手段提高商品養護能力,從而延長作為使用價值的存在時間,是市場的重要條件。承載使用價值時空轉移的交通運輸在市場整合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宋元明清內河航運的變動,就突出地反映了市場整合的軌跡。在化交通出現之前,水運的開發利用程度是市場發展的重要標志。水運具有陸運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航運迅速,運載量大,運輸成本低。[①f]因此本文以內河航運貿易為重點進行考察。
長江航運貿易漢唐之世就已存在,宋代進一步得到開發。東出長江在四川對外聯系中的重要性加強,“順流而下,委輸之利,通西蜀之寶貨,傳南土之泉谷,建帆高掛則越萬艘,連檣直進則倏逾千里。”[②f]長江中下游河面上,米谷、木材與食鹽等商品的對流運動日益擴大。在長江運輸的帶動下,四川東部的渝州、夔州、萬州等地的落后局面有了起色,中游的荊州附近崛起了沙市,這個附郭草市很快后來居上。鄂州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因長江流域市場交往的擴大而得到充分發揮,宋代以后逐漸取代了江陵的中心地位。
明清時期長江已成為黃金水道,清代僅長江中上游的商品糧東運,已蔚為壯觀,木材、藥材、生鐵、豆類等亦順流而下;江南的絲棉織品及日用雜貨,淮南的鹽等,則大量逆流而上。長江航運貿易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漢口的迅速崛起并成為全國性中心城市。東西間商品交流的頻繁,正是漢口作為全國中心城市應運而生的根本原因。在宋代,雖然鄂城開始崛起,但由于長江航運量的限制,它始終只是一個較大的商品轉運站而已。四川商業重心開始東移重慶,也是長江上游與中下游聯系加強的產物。
長江沿線還興起一批中等城鎮,自西而東主要有:敘州、沙市、岳州、九江、安慶、蕪湖等,并且它們的地位也在日益強化。各大支流沿岸的省級和地方性中心城市或商品運輸中轉城市為數更多。岷江上有古城成都,涪江上有新興的商品糧市鎮太和鎮,嘉陵江上有閬絲貿易中心蒼溪縣城,湘江上有湖南商業中心湘潭及長沙、衡陽,資江上有益陽,漢江上有“南船北馬”轉運站老河口、棉運輸中轉地云夢縣城。贛江上有江西商業中心樟樹鎮、吳城鎮,撫河上有滸灣鎮,信江上有河口鎮,鄱江上有瓷都景德鎮……。
明清長江航運的開發是全國性統一市場整合的重要表征,說明東西各區域間市場聯系的加強,而在此前這種聯系相當有限,遠遜于南北間的物資交流。南北向的交通運輸歷來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流向,這是北方中心地位對物資運輸的所致。在傳統市場整合的過程中,南北向交通的重要性逐漸減退。唐代繁榮的湘江水道,至宋漸衰;贛江水道,宋代盛極一時,到清代其重要性相對下降;陸路的川陜商道,在宋代是四川區域市場鼎盛的生命線,也是陜西軍事重地的軍需供給線,南宋以后一蹶不振。清中葉后千年輝煌的大運河也退出了舞臺。
珠江流域類似于長江,明清時以米、鹽為代表的原料與手品的對流運動使西江運輸趨于繁榮,廣西商業重心東移梧州及戎墟,佛山成長為嶺南區域和全國性中心城鎮,都是珠江流域商品運輸擴大的直接表征。黃河、淮河、海河各大河流都涌現出區域性或地方性中心城市與商品轉運樞紐。淮河支流上的朱仙鎮,黃河與運河相交處的淮安,海河各大支流相匯處的天津,以及衛河上的河南清化鎮、河北小灘鎮,汾河上的山西絳州,等等,都是各水系河道運輸帶動下成長起來的。
以長江為代表的大河是東西交通的天然大動脈,其開發程度是傳統市場整合的重要標志。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隋唐以來歷代政府對天然的長江航運未加利用,卻要耗費巨大財力開掘修浚人工的南北大運河,這正是南北物資交流的重要性使然,而這種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北方政治中心有賴于南方經濟力量的支撐所驅動的,而不是由純經濟、純市場的因素決定。
隋開運河,完成了中國經濟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偉大工程,自此歷宋元明清,大運河都成為南北交通運輸的首善要道。北宋汴河北接黃河,南入江淮,是京師的生命線,廣濟河東通京東、河北,蔡河南入淮南。其運輸量,僅官運漕米,常年即達五六百萬石,高時達800萬石。汴河正所謂“橫亙中國,首承大河,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百貨,悉由此路而進”。[①g]元代新開的會通河的載容量限于150料船,但商賈三四百料乃至500料船亦能行駛。不僅每年漕運江淮米500萬石至大都,而且,“江淮、湖廣、四川、海外諸番土貢糧運、商旅懋遷,畢達京師”。[②g]北宋的汴京、元朝的大都,全賴運河的滋潤。在運河沿岸,淮南以真、揚、楚、泗為代表的商業城市得到持續發展。真州位于長江與運河相接之處,唐代為白沙鎮,北宋升為州治,號為“萬商之淵”,元代其商稅額僅次于大都和杭州,位列全國各大城市第三。在江南段則有鎮江、常州、蘇州、杭州等大中城鎮。
明清時大運河仍充當南北大動脈。明代運河北上的商品;以棉布、綢緞為大宗,其次為茶葉、紙張、磁器、鐵器等;運河南下的商品以棉花為主,次為豆貨、干鮮果品。清代,南貨北上主要是綢、布、姜、茶、紙、糖及各項雜貨;北貨南下則以糧食為主,棉花、梨棗、煙葉、油麻等貨亦為大宗。此外,長蘆、兩淮鹽場經運河南下或轉運的運輸量,明代一億多斤,清代約有二三億多斤。明代鈔關除九江外都位于運河上,即崇文門、河西務(清移天津)、臨清、淮安、揚州、滸墅、北新關,其中運河七關在鈔關商稅總額中所占百分比,萬歷時為92.7%,天啟時為88%。清代運河七關在全國關稅總額中的百分比有所下降,康熙二十年為50.5%,雍正三年40.9%,乾隆十八年33.1%,嘉慶十七年29.3%,道光二十一年33.5%。[③g]明清時期運河沿線一系列城市的興起,與南北物資交流緊密相關。臨清,可以說是大運河“創造”的商業城市的典型代表。元代新開運河使臨清獲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而崛起,楊效曾《臨清小紀》描述道:臨清每屆漕運時期,帆檣林立,百貨山集,當其盛時,綿亙數十里,市肆櫛比。明清時臨清一直是山東最大的商業城市,并曾為華北最大的紡織品貿易中心和糧食交易中心之一。天津也因運河的接引而由明代的一個普通軍事衛所躍升為清代河北重要中心地,江蘇的淮安成南北商品糧對流的中轉地,揚州的繁榮,最主要也是得益于其作為淮鹽總匯和運河樞紐的地位。蘇州更得益于運河之助,成為明清最大的全國性中心城市之一。
清中葉后,海運的重要性逐漸超過運河,這是中國傳統市場新的生命力與牽引力之所在。運河的運輸能力畢竟有限,隨著南北商品運動的深化,它逐漸不堪負荷。如果把運河的運輸作為傳統市場的某種象征,那么,它又是傳統市場的局限性與滯后性的突出體現。海運取代運河,則為全國市場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隨著海運的日益擴大,天津進一步成為華北最重要的對外聯系港口,而上海的崛起更具有劃的歷史意義。在西方列強入侵并強迫通商以前,上海的發展勢頭實際上已顯露無余,它不僅早已超過松江府城,而且漸有取代蘇州成為全國性中心城市之勢。史稱“自從康熙年間,大開海道,始有商賈經過登州海面,直趨天津、奉天。萬商輻輳之盛,亙古未有”。[①h]到了近代,上海更成為中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
最初的商業行為,集交易過程、運輸、倉儲等環節于一體,或者說,集價值運動、使用價值運動于一體。后來,儲運與商業分離,形成獨立的運輸業、倉儲業乃至專門的信息業;專門媒介交易而自己不介入商品所有權轉移過程的經紀人、商亦趨活躍。
物流的倉儲環節,宋代邸店遍布城鄉,多集存儲與售賣于一身,既供商旅往宿,也有相應的存貨、保管設施,專門化的倉儲設施也已出現。在運河真、揚、楚、泗一帶,有不少堆垛場,專供官運與商運物資長期存貨。多為官營,亦有民營,寄存商貨者交付垛地官錢或垛戶錢。在東南地區,塌房存在于商業城鎮周圍。杭州的塌坊尤盛,據《都城紀勝》和《夢梁錄》的記載:城中北關水門內,有水數十里,曰白洋湖。其富家于水次起迭塌坊十數所,每所為屋千余間,小者亦數百間,以寄藏都城店鋪及客旅物貨。四維皆水,亦可防避風燭,又免盜賊,甚為都城富室之便。這種大規模的倉儲令人驚訝,大概只有杭州一地,不過,具體而微者,各地亦可見到。湖州烏青鎮的鋪戶,其存貨塌坊就集中于數里之外的璉市,朝夕旋取以歸。[②h]明初南京商旅輻輳,貨物或止于舟,或貯于城外民居。官府“于三山門外瀕水處,為屋數十間,名曰塌坊。商人至者,俾悉貯貨其中,既納稅,從其自相貿易”。[③h]清代這樣的倉儲設施在中小型轉運城鎮也普遍發展起來。湖北云夢縣城棉布倉儲的事例尤為典型,云夢是山陜商人販運湖北棉布的中轉站,棉布北運必須在此重加包裝捆載,才能“歷遠不變色,若不由云城改捆,一至河南渡黃河,布多霉暗”。因此西商在此租賃寬間屋宇,設立了十數處店號。[④h]四川江津縣城也有這樣的倉儲設施,棉布由此分銷云南、貴州、川西,商人在城北中渡建有專門堆布店。湖南各地商人,在漢口、湘潭等中心城市設立本地貨物專用碼頭,攸縣商人在湘潭自建有碼頭,并時加修葺擴充,漢口有寶慶碼頭、萍醴碼頭。運輸環節還出現了相關的包裝服務業。在景德鎮瓷器出窯,都要分類揀選,分別包裝運輸,以保證長途販運無損。[⑤h]廣東干鮮果品經梅嶺北運,也已形成高水平的包裝運輸服務業。運輸業的進步,正是降低運輸成本、延展商品市場的前提。
全國性經濟地理布局自宋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動,明清時期的作物專業產區重組與優化過程顯示出市場導向下資源配置的作用。經濟中心地等級體系,自宋代歷明清逐漸與行政治所等級分離,各大地域的區域市場相繼形成,并配合全國市場的發展不斷調整與重組。以長江和大運河為主的航運網絡的消長變動,亦深刻地反映了傳統市場整合的軌跡。本文所述的這三個方面遠不是中國傳統市場整合的全部,然而它們仍清晰地顯示出11—19世紀的發展歷程,在這種整合過程中,盡管市場機制沒有成為全國經濟運行的軸心,但傳統時代下全國性統一市場已趨形成。注釋
①a 唐宋市場的革命性變化,簡略而言就是:城市市場突破坊市制和城墻的時空限制,市場涌現出一批功能性的新興市鎮,市場在整個中的作用加強。
②a 本文具體引證多從略,可參閱拙著《宋代東南市場》第二章、第三章,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傳統市場的》第三篇、第四篇,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①b 參見《中國陶瓷》第五編第二章、第三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②b 李伯重:《“桑爭稻田”與明清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載《中國農史》1985年第1期;《明清江南與外地經濟聯系的加強及其對江南經濟發展的》,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2期。
①c 《清高宗實錄》卷304,乾隆十三年五月乙酉。
②c 《李煦奏折》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六日“蘇州米價并進晴雨折”。
③c 嘉靖《高唐州志》卷3。
④c 《兩臺奏議》卷5;《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兗州府物產考;道光《英德縣志》卷6;萬歷《宣府鎮志》,嘉靖《寧夏新志》卷1。
⑤c 張翰《松窗夢語》卷4。
①d 乾隆《祥符縣志》卷6。
②d 參閱陳春聲:《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第二章第三節,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羅一星《試論清代前期嶺南市場中心地的分布特點》,載《廣州研究》1988年第9期。
③d 參閱梁洪生:《吳城商鎮及其早期商會》,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蕭放:《明清江西四大鎮的發展及其特點》,載《平淮學刊》第五輯下冊,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
①e 參閱黃濱:《明清時期廣西“無東不成市”布局研究》,載《廣西社會》1992年第3期。
②e 參閱龍登高:《四川區域市場的歷史變遷》,待刊于《思想戰線》1997年第4期;林成西:《清代乾嘉之際四川商業重心的東移》,載《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①f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12運鹽之法為,每斤100里,陸運4文,船運1文。《慶元條法事類》卷37載,南宋按每百斤100里計地里腳錢,陸運100文,水路溯流30文,順流10文。水運的運輸成本僅當陸運的20%—25%左右。元代差別也相似,據明人丘浚《大學衍義補》,“河漕視陸運之費,省計三四;海運視陸運之費,省計七八。”
②f 蘇德祥《新修江瀆廟記》,《全蜀藝文志》卷37。
①g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8。
②g 《元史·河渠志》。
③g 許檀:《明清運河的商品流通》,載《歷史檔案》1992年第1期。
①h 謝占壬:《古今海運異宜》,載《皇朝經世文編》卷48。
②h 《宋會要·食貨》18之31。
③h 《明太祖實錄》卷211,洪武二十四年八月辛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