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5-06 04:30:38
導語: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詳盡地說明了環境污染與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當今中國乃至全球的環境問題都日趨嚴重,這就要求我們當代大學生對于環境有一定的了解和作為,這樣全國乃至全球的環境才會得到更大的改善。我們每個人都應充分了解關于環境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環境保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環境保護;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
1.1環境問題概念。自然力量或人類力量造成的生態平衡破壞,最終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客觀問題都是環境問題。1.2環境問題的發展過程。環境問題并非是今天才發生的事情,它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并隨著人們生活和生產的發展而逐漸加劇。環境問題的延伸大體上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四個階段相適應。1.2.1第一階段是采獵文明時期。當時環境問題并不突出,即便產生一些問題,也很容易被自然環境系統本身的調節能力進行調整而消除。1.2.2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時期。這時人們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響和改變局部地區的自然環境,但此時的人類對自然的作用還遠遠未達到造成全球范圍環境破壞的程度。1.2.3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時期。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生產力空前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迅速增加。20世紀中葉,環境污染已發展成為公害。慘痛的教訓迫使人們設法約束自己的行為,想辦法解決環境問題。1.2.4第四階段是后工業時期。雖然人們已經認識到人類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并且開始重視解決環境問題。但是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又帶來了新的環境問題。無論是環境污染還是環境破壞,目前已經日趨嚴重,呈現出全球性環境問題。綜上所述,就環境問題本身的發生、發展來看可分為“早期破壞”、“公害”和“全球環境問題”三個階段。可見,環境問題是自人類出現而產生的,又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老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出現。1.3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從引起環境問題的根源來考慮,環境問題可分為兩類。一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環境問題,如地震、旱災、洪澇、火山爆發、泥石流等自然不可控因素對環境產生的破壞。然而,事實上有些自然災害是純自然因素,是人類無法預料的,但是有些自然災害產生的直接原因也是由于人類的活動,比如溫室效應,由于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大量氟利昂,對大氣臭氧層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日益明顯;再比如不顧自然環境承受力的過度開采,給地層增加了巨大的壓力,造成板塊的運動,則會容易發生地震。也就是說,很多自然災害的發生,人類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另一個主要的影響因素則是人類活動。其產生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人口壓力的增大。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也日漸增長,尤其我國,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較高的人口增長率,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也日益嚴重。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由于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人類對于資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長,然而由于資源的再生是有其自身的再生周期的,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可能會使資源的使用超過使用的極限,難以再生和恢復。3)一味追求經濟的增長。為了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往往會忽略掉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先污染,后治理”,結果是在全球相繼出現了由于經濟、產業發展等帶來的嚴重的環境問題。綜上所述,有自然因素引起的環境問題是人為無法控制的;而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說到底也是發展問題,即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就應該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并解決,否則,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可能是不可逆的。
2環境保護
2.1環境保護的概念。所謂環境保護,便是通過人類的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環境問題的產生,并針對已產生的環境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良好環境,采取相應的行動,協調好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2.2環境保護的方法和內容。十八屆五中全會中講到,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針對以上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如何保護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首先,從國家層面,應制定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對于惡意破壞環境的行為,如捕殺野生動物,濫砍濫伐,燃燒秸稈等,根據其嚴重程度,給予不同程度的懲罰,對于積極保護環境的行為,可以采取適當的建立措施,鼓勵人們積極主動保護環境。要嚴格控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禁止使用釋放氟利昂的冰箱等,另外在大城市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控制汽車的出行數量,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對大氣的污染。2)從企業及生產的角度,企業在發展的同時,不能只關注效益和經濟,要同時注意環境的保護,對于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等要經過專門的處理之后才能排放,應保證工業廢棄物不會對人類的生活與健康產生威脅,不會對環境產生破壞。可以引進和發展綠色產業,整改污染產業,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3)從公民角度,各有關部門應加大環保的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只有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進行環境的保護。在生活、交通、炊事、采暖等生活的各方各面盡量采用較為清潔的天然氣來取代污染較為嚴重的煤、油等。2.3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2.3.1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管的要求之一。在《我們的共同未來》中,可持續發展被定義為:能滿足當代人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又不會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產生危害的發展。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三同步”方針。要加強宏觀調控,歸根結底是要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以此來遏制我國環境惡化的趨勢。2.3.2遏制環境惡化的趨勢。國務院通過并發表的《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全國所有的工業產業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標準。近年來,我國開始啟動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下決心從根本上遏制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治理沙土流失,植樹造林,增大森林植被的覆蓋面積,減少水土流失,保證江河的正常流動。
3可持續發展
3.1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思想。在鼓勵經濟增長的同時,提倡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同時要注意協調生態環境的發展。轉變生產及發展的模式,控制污染源,從源頭上解決環境問題。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又要注重社會以及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涉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3.2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途徑。1)制定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如何將資源和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人們能夠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更直接地評價包括經濟在內的各項活動。2)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有關措施深入人心,使企業及個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為,不對環境產生破壞。3)制定適宜的獎懲制度,鼓勵保護環境的行為,嚴懲破壞環境的行為。
4結語
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關乎到每一個地球人的生存。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進而可以為環境保護做出一定的貢獻。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相關環境保護的法律,并及時制止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不良行為,更要學會傳播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口號與教育,同時在個人生活中也要注意保護環境。只有每個人都獻出一份力,我們的環境問題才能盡快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周文琳.從科技發展看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3):7-8.
[2]耿步健.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J].群眾,2018(9):65-66.
[3]王志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性分析[J].理論導刊,2006(5):62-64.
[4]陳榮.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加快發展[J].當代江西,2005(8):167.
[5]史新明.論“人與自然和諧”的辯證觀[J].黑龍江水利,2004(1):26-27.
作者:劉艷云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 上一篇:土木工程綠色施工和可持續發展研究
- 下一篇: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