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農業經濟合作發展模式探討論文

時間:2022-01-06 02:24:00

導語:外向農業經濟合作發展模式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向農業經濟合作發展模式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雙高外向聯合驅動模式;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路徑選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雙高外向聯合驅動模式。并指出通過政府職能作用的合理定位;完善市場、強化市場的引導作用;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發揮開放經濟對農民合作組織的誘致性拉動作用,共同推動農民合作組織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完善,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

農業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要充分體現合作經濟組織的規模經濟效益,改變農民在農產品市場的弱勢地位,提高農業的成本效率和交易效率。通過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農民的議價能力,吸收更多的農民加入組織,改變以往的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減少交易的頻率,降低農民交易成本,將農產品市場從以往的完全競爭市場向區域的賣方壟斷競爭市場轉變,增加農民分享市場經濟收益的份額。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是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實現工業化(楊永華,2007),而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推動力,是促進農業增收增效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趨勢良好,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給予其發展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立法保障和經濟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國農民的綜合素質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治理機制不健全、外部發展環境仍不完善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文獻綜述

(一)國外相關研究

合作經濟思想起源于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其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分別對合作經濟思想做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并推動了合作化運動的實踐。圣西門提出在合作中應該按照個人能力和貢獻分配的思想;傅立葉構建了“法郎吉”和諧社會,充分肯定合作對生產力促進的作用,認為協作制度能使產量增加三倍。在歐文“新和諧公社”的理想社會中,他強調重視專業合作組織。馬克思主義在吸收空想社會主義合作思想合理內核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合作是一種生產關系。在農業生產上的合作,馬克思主要是把合作制作為改造農民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是實現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過渡的一種手段(王慶,2008)。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這些農業合作社中,收入分配要以按勞分配作為基本原則,必須“把各個農戶聯合為合作社,以便在這種合作社內愈來愈多地消除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并把這些合作社逐漸變成與全國大生產合作社擁有同等權利和義務的組成部分”。

西方學者對于合作經濟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創新,融入了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經濟學、交易費用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博弈論等新內容,從不同側面論證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和現實性。俄羅斯“社會農學”創始人恰亞諾夫主張家庭農場制,通過分析農民家庭結構對農民農場組織的影響,提出家庭結構決定了家庭經濟活動規模的上限和下限,在數量和質量上影響農場的組織狀況(恰亞諾夫,1996)。科斯、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費用理論提出通過交易主體(農戶)以合作組織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將交易成本內部化,提高交易效率。

(二)國內相關研究

目前,關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形成模式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有無依托主體的角度,分為依托型和無依托型(苑鵬,2001;郭紅東,2002);二是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營范圍的角度,分為生產主體型、流通服務主體型和綜合型的合作經濟(劉勁松,2004)。現階段我國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創新的模式選擇主要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社區農民協會模式和股份制合作模式等(向東梅、陳德,2006)。

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創新的途徑,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創新分為市場自發式模式與政府主導式模式。認為市場自發式實際上就是在市場作用下自發形成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而政府推動型與社會改造型都是由政府主導建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即自下而上的農民自發組織形成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型(刑曉燕)。

制度創新理論提出了制度創新的模式大致可分為誘致性制度創新和強制性制度創新。強制性制度創新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及實行,制度變遷的主體是國家或者政府,如國企改革。而誘致性制度創新指的是現行制度創新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創新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個)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的,其主體是個體或者特定的組織,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對制度創新的需求與供給的分析來看,只有當制度創新需求者新的要求與上層決策者的收益預期趨于一致時,制度創新的新均衡才會形成。

我國各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各有不同,東部地區主要是龍頭企業帶動型、中部地區主要是能人牽頭型、西部地區主要是政府主導型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7)。吳素芳(2008)對寧夏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路徑選擇中,提出政府推動的外生型發展模式、“專業大戶+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股份合作的組織發展模式等。

雙高外向驅動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能夠有效解決我國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問題,而目前我國更多的是農戶與其他經濟主體聯合進入市場的合作行為模式,常見的是“公司+農戶”模式,但該模式存在如下缺陷:多數契約為附和契約、買方壟斷、企業違約現象時有發生等。從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又可以分為能人牽頭型、龍頭企業帶動型、政府部門帶動型等。按運行機制,可將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分為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大類型(黃祖輝、徐旭初,2004)。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需要內外機制的共同推動,尤其是社會政策的支持是第一位的(楊團等,2007)。

雙高外向驅動型模式綜合考慮市場、政府以及對外開放經濟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的驅動作用,重點突出開放經濟對農民合作組織的誘致性拉動作用,通過市場驅動、政府推動和開放經濟拉動聯合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的快速有效發展,是在二維度整合模型基礎上拓展的三維度模型。李燕萍,涂乙冬(2009)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構建了市場調節、政府宏觀調控的二維度整合模型,將其發展模式分為:雙低驅動型、市場驅動型、政府驅動型和雙高驅動型。認為雙低驅動型模式與經濟發展呈高度負相關關系,而市場驅動型模式與經濟發展水平呈高度正相關關系。他們主張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必須依靠市場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二者的共同作用。

雙高驅動模式是建立在市場制度比較完善以及政府職能高效的基礎上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正在從雙低驅動模式向市場驅動型或者是政府推動型模式轉變,最終達到雙高驅動型模式,但是雙高驅動型模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很少。該模式結合了“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要求政府在各種稅收、金融、土地流轉、制度、法規上給予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足夠的扶持力度和發展環境,加強對合作經營管理的監督。同時要求市場機制比較完善,通過價格杠桿誘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走上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發展模式并遵循內部治理機制,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使社員總福利達到最優。

雙高外向聯合驅動型模式(見圖1)是在雙高驅動模式的基礎上,加大市場的開放程度,實行走出去的策略,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國內市場提高其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并逐步走出國內市場,增加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高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同時,還要實行引進來的策略,即通過不斷開放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吸收國外知名企業加入組織,形成一個跨國跨區域的大型合作組織。

結論和建議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選擇應該與該區域的資源稟賦相匹配。資源稟賦不僅會影響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模式的組織的規范程度、結構的聯結度,還會影響到組織的行為邊界等方面。如果經濟資源充裕、人力資源優良、市場規模較大,則傾向采用規范度高、結構緊密、統一實施管理與協調的實體性組織模式來運作經營;如果地區的經濟資源約束較強、人力素質偏低、市場發育遲緩,則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的模式應采取靈活、規范度低、結構松散的、規模較小的組織類型;后者通過持續的發展和積累,在其經濟能力和組織達到一定水平和規模時,存在向前者轉化的組織行為動機。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模式選擇不僅要充分考慮資源稟賦、資產專用性等因素,更應走有中國特色的混合模式。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合作社的成功經驗,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也要增加市場的作用力,同時也有必要投身于國際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政府應該加強對合作組織的立法建設、扶持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由于我國地區差別較大,統一的發展模式反而不利于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應該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選擇理性的發展模式,完善其治理結構、管理制度。在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區域,應該選擇政府驅動型模式,并逐步過度到“雙高驅動模式”,從而進一步發展為“雙高外向驅動模式”。而在外部環境較好,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區域,尤其是外向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應該選擇市場驅動型模式,達到“雙高外向驅動模式”,充分利用外資優勢,引入外資企業加盟,拓展國外市場。積極鼓勵相鄰地區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打破區域的界限,促進規模經營的實現,拓寬組織的活動空間和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楊永華.發展經濟學流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2.韓俊.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

3.孫亞范.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李燕萍,涂乙冬.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研究——一個二維度整合模型.理論月刊,2009

5.王新利,李世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7

6.韓俊.調查中國農村.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

7.張永麗.合作與不合作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欠發達地區市場化進程中的農民經濟組織發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8.傅晨.合作經濟制度的傳統與變遷[J].中國合作經濟,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