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時間:2022-06-15 03:04:38
導語: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村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國家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農村經濟,希望通過農村經濟的發展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進步。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起點主要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近幾年提出了新農村建設并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環節。外部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文章主要針對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適時地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希望能夠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思考
1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全面復蘇,工業經濟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并開始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的逐漸完善帶動了農村建設。這種發展趨勢逐漸在增長,促進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穩步發展。盡管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我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但是主要沖擊的是對外生產經營的中小企業,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來說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帶來了一種激勵。同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也給我們一定的啟示,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不能全部倚仗對外經濟,否則就是我們所說的“泡沫經濟”。一個國家要想促進自身經濟的繁榮,就必須通過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繁榮國內市場,保持國內市場的穩步發展。農村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農民也具備潛在的消費能力,通過提高國民的購買力,不斷強化國內經濟。農民的購買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是否足夠富裕,所以要想促進農民的購買力,就必須加強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政府已經認識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多項規定和舉措,但是我國目前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下面就具體分析一下。第一,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農業生產技術相比世界其他國家卻十分落后,而且國家對農產品的保障力度不夠。目前我國農民已經實現了溫飽,但是糧食的供應卻并平衡,使得農民的收入始終提升不上來。而且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用地逐漸減少,水資源的短缺更是使糧食產量減少,農產品的供應面臨著巨大壓力。農民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但是目前的糧食價格浮動比較大,有時甚至低于種植成本,這就導致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不高,這十分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二,雖然國家提出了很多惠農政策,但是目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變化使得農業生產物資的價格不斷上漲,增加了農民的種植投入,進而導致農民的收入不高,這也影響到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雖然在我國總體經濟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未來農民的收入會不斷增加,但是這種增加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農民為了增加收入,開始涌入城市打工,不過由于農民工的學歷普遍偏低,只能做一些體力活,而且工資收入有時還沒有保障。此外,農業的發展還因為受到技術、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制約,使得農業的經濟效益發展十分緩慢。第三,相比農村來說,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偏高,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矛盾日益增強,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農村的各項服務設施都比較落后,這也是目前國家應該關注的焦點。此外,國家還應該根據目前和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推進農村體制改革,處理好工業發展所導致的占用農村耕地的問題,保障農民的合法土地使用權,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也是我國政府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
2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
首先,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問題是怎么強調也不為過的。我國強調糧食自給,更多的是強調口糧要自給。我國最重要的口糧就是稻谷,如果我國不對稻田進行保護,把稻田拿來搞開發,轉變成城市用地,將來是不能買到需要的數量的。如果我國的稻谷自給率降到了80%以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們把全世界可以出口的大米全買過來都不夠。所以說我國確保糧食自給也是對世界負責。我們強調糧食安全并不是回到自給自足的老路上。我國只有18.26億畝的耕地,隨著工業化的推進,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改善,食物的消費水平還要進一步提升。尤其是農村地區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民會消費更多的動物性產品。要滿足全面小康社會人民對食物的要求,保證國人能夠吃飽又吃好,靠目前的資源是不夠的。必須積極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一方面,積極鼓勵進口短缺的農產品,如棉花、油料;另一方面,積極鼓勵農業走出去。其次,堅持以家庭為基礎的農業經營體制。我國過去30年的,農民最滿意就是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即土地是集體的,交給農民使用,以家庭為基礎。而后保護農民家庭使用土地的權利,1983年中央說土地使用權是15年,1993年中央明確15年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2009年中央明確,農民以承包方式獲得的土地使用權長久不變。
3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此我國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性,積極提出惠農政策。通過以城帶鄉的方式,加強對農村發展的投入力度,在具體的發展實踐中不斷總結適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策略。在相關理論上講,發展農村經濟需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新型農民從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所以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改變小農的生產模式,發展大規模機械化的生產模式,并積極地引進資金發展農民效益的增加。第一,通過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進一步轉移農村勞動力。為了能夠加強我國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必須增加農民的收入,進而提高農民的購買力。通過相關的調查顯示,農民的收入中有接近一半都是來自工資性收入,也就是說如果缺少了工資性收入,那么就不可能保證農民的整體收入呈現穩定增長趨勢。而且國家也開始給予各種補貼,為了就是增加農民的收入。但是如果僅靠補貼是不能實現穩步增加的,所以還需要實現農民就業來增加收入。目前城市中各行各業需要的是有素質有專業知識的農民工,所以為了幫助農民更好的就業,地方政府可以組織建立農民工培訓基地,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這也是成功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條件。同時目前還活躍在城市的新生農民工群體,由于他們長期工作在城市中已經基本不熟悉農業生產,渴望留在城市,但是由于知識和技術方面的素質不高,致使只有極少數的農民成為了城市居民。通過擴展城市規模,逐漸完善農民工的住房、醫療、教育等基本保障,實現農民角色到城市居民角色的轉化,進而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了農村人口數量,降低了農民生產的人力投入,進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農村經濟效益。第二,為了能夠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在政府支持的基礎上引進資金。針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來兩方面政策:其一是把“人”轉移出去,其二則是引進資金。不同地區的農村發展情況是不同的,所以地方政府應該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特色,積極地調配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中央財政也積極地向農業發展靠攏,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這也增加了地方財政的投入。積極發揮農村金融的作用,引導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入農村經濟發展中。積極引進農業方面的人才,鼓勵大學生參與到農村發展工作中。同時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建設,從醫療、教育、公共設施等方面來加強農村建設。通過公共財政來建設農民的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而實現我國總體經濟的穩定發展。
作者:王立宇 單位:吉林省延邊大學
參考文獻:
[1]韓俊.我國三農問題政策走向[N].經濟參考報,2010-08.
[2]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七個怎么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陳娟.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 上一篇:我國房地產經濟的理性分析
- 下一篇:農村經濟視角下銀保合作發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