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垱鎮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8-18 03:44:33

導語:觀音垱鎮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觀音垱鎮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

1荊州市觀音垱鎮土地流轉現狀

1.1土地流轉規模逐步加大

荊州市觀音垱鎮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70%以上地區屬于平原。全鎮總人口為47354人,耕地面積為3731.73hm2,其中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約為0.12hm2。調查發現,觀音垱鎮池塘面積約為371.27hm2,發生流轉的土地約有166.67hm2,其中流轉養殖池塘66.67hm2(46.67hm2養蝦,20hm2養鯰魚),流轉蓮藕池塘100hm2。相比較前幾年,流轉規模逐步加大。經營面積在3.33hm2以上的專業大戶已經超過87戶,其中家庭農場約為30個。

1.2土地流轉對象逐步多樣化

觀音垱鎮土地流轉主要用于種植蓮藕、養殖鯰魚以及蝦稻共養。但流轉的對象呈現出多樣化趨勢。調研發現,觀音垱鎮土地轉入農戶的面積約為總流轉面積的40%,轉入合作社的約為29%,流轉入企業的約為17%,剩下14%主要是流轉向其它主體。流轉入企業的土地面積在迅速增加,2015年荊香緣生態農業公司投資5000萬元,在天星觀村、宜陽村流轉233.33hm2土地,用來發展“稻蝦種養”等生態農業。

1.3土地流轉形式逐步靈活

隨著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紛紛參與到農村土地流轉當中來,土地流轉形式也逐步向多元化、靈活化方向發展,不再僅僅以出租、轉包和互換等傳統形式進行流轉,而是以互換、出租以及入股經營等多種形式共存。其中,轉包形式占52%的比例,轉讓形式約為4%,出租約為25%,入股約為2%。

2荊州市觀音垱鎮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荊州市觀音垱鎮土地流轉不斷向市場化和規模化邁進,土地流轉形式不斷豐富,但是,在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嚴重制約了荊州市觀音垱鎮土地流轉的進程。

2.1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

現階段,由于受經濟發展條件的制約,荊州市觀音垱鎮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一方面,部分農村道路泥濘不堪,池塘周邊大多未用水泥硬化,極不利于進行整體勞作以及產品包裝與運輸。另一方面,該鎮缺乏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靠天吃飯”現象十分嚴重。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就難以吸引企業、合作社等主體進行投資,難以實行規模種養,因此,部分農戶繼續實行傳統的農業經營,其收益較低,在扣除種子、化肥、農藥、機械作業和勞動力成本后,人均耕地種糧收入不到1000元。

2.2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

首先,觀音垱鎮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土地流轉平臺,農戶主要是通過鄰里四周的口傳打聽消息進行土地承包、出租,而外地工商資本缺乏有效的租賃土地渠道,主要是聯系當地政府或請熟人幫忙才能找到合適的土地,這大大降低了工商資本在本地進行農業開發經營的積極性;其次,該鎮監督制約機制尚未形成,農戶間自發進行土地流轉的時候法律公證意識淡薄,大多沒有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即使簽訂了合同,但從合同簽訂到合同執行的整個過程中基本上處于事前無人指導、事后無人監督的狀態,從而在進行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因合同不規范引發糾紛的情況;最后,該鎮缺乏土地評估中介機構,造成土地流轉價格缺乏科學依據,加上土地流轉風險防范機制缺失,一旦出現價格糾紛,無法仲裁。

2.3土地流轉期限相對較短

荊州市觀音垱鎮流轉期限相對較短,一般約為1~3年。在轉出的農戶中,有將近50%的農戶轉出土地沒有約定期限,30%的農戶每年約定一次口頭協議。大多數承包戶缺乏承包流程、目標與后期事宜的具體規劃,基本上抱著試一試的心理狀態,因此“摸著石頭過河”、害怕收益甚微的心理導致土地流轉期限過短。“有恒產者有恒心”,由于流轉土地期限過短,農戶缺乏對流轉土地進行投入的信心,擔心將流轉的土地通過機械化作業集中連片和土地整理后,土地被隨時收回,從而承擔巨大的投資的風險。甚至忽略了周邊農田灌溉的修復建設,嚴重制約了該鎮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2.4土地流轉觀念比較保守

一是該鎮干部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把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以戰略性的眼光來認識,在工作中只顧眼前利益,放任土地自行流轉。二是該鎮農民“守地”思想根深蒂固,念土情結較為嚴重,寧愿拋荒耕地也不愿意參加土地流轉,更多情況只是請人代耕代種。三是地方政府和農民市場意識不強,部分農民小農意識較重,秉承小富即安,在投資興業的時候怕擔風險,不敢投資也不愿投資。

3加快荊州市觀音垱鎮土地流轉的對策和建議

為更好地推進荊州市觀音垱鎮土地流轉工作、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結合該鎮實際情況,現提出如下建議。

3.1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適當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完善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該鎮的水利設施建設,為土地流轉進行規模化的養殖業和種植業創造有利的條件,從而充分利用該鎮優越的地理條件正常進行灌溉,為土地流轉起到保駕護航作用。二是農村經濟服務設施建設,改變農村道路崎嶇不平的現狀,提高種植和養殖產品包裝與運輸的效率,此外,還需加強農村信息化和農村電力電網的建設。

3.2健全土地流轉機制

首先,成立土地流轉管理中心,進一步建立完整的土地流轉平臺,發揮土地新政策的作用,逐步加大土地招商引資力度,合理引導土地入股、合作農場等新型的土地流轉模式,實現土地流轉過程中的統一經營、分戶管理,從而建立示范基地與項目,推進土地不斷向市場化、示范化流轉。其次,要形成地方政府領導親自監督、分管領導親自抓的形勢,完善該鎮監督制約機制,引導農戶間有序進行土地流轉,加強農戶法律公證意識,落實層層抓的土地流轉工作機制,防止因合同不規范引發糾紛。最后,建立和完善該鎮中介土地評估機構,將土地流轉工作提到重要工作日程,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交易服務中心與服務體系,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員會,規范實現土地有序流轉。

3.3適當加大土地流轉規模與延長流轉期限

采取各種措施鼓勵農民入股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該鎮流轉面積與流轉規模不斷擴大,通過農戶間互換集中連片耕地,將0.07~0.67hm2的小型耕地進行集中化、規模化流轉,從而適當提高經濟效益。再者,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不斷流轉土地,合理規劃該鎮承包戶的承包流程、目標與后期具體事宜,調整心理狀態,秉承“摸著石頭過河”模式適當延長土地流轉期限,才能加快該鎮土地流轉的進程。

3.4規范土地流轉程序

首先,強化組織領導,規范土地流轉前交易形式,科學規劃與合理利用土地,從而查清該鎮承包關系、流轉位置、承包面積與流轉時間等;其次,加大對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的管理,清晰土地利用與總體規劃,完善土地流轉合同條款與簽訂,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最后,落實登記備案土地流轉后的責任,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切實解決面積不詳、位置不準、登記不完整等問題,實現土地流轉經營“一站式”服務管理的方式,提高土地流轉后的科學管理水平。

3.5加強改進當地政府與農民觀念

當地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改進干部和農民觀念。一方面,增強土地流轉意識,引導農民充分認識到土地流轉對于自身經濟和鎮村利益的重要性,從而通過政策宣傳引導該鎮土地有序進行流轉;另一方面,加強中介服務和政府機構的參與度,穩定土地流轉關系,協調農戶與市場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農民與集體組織的信息交換的機會。與此同時,加強該鎮干部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重要性認識,以戰略性的眼光來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改變農民“守地”思想與念土情結,加強該鎮農民的投資意識,逐漸將土地流轉出去、實現規模化經營。

作者:郭真 單位:長江大學

[參考文獻]

[1]方斌,等.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發展模式及路徑分析[J].上海國土資源,2012(4).

[2]宋真真,等.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及對策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33).

[3]吳大勇.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8).

[4]楊鹍飛.民族地區農村土地流轉:政策試驗與制度壁壘[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