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五市(樂山、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區域經濟協作前景分析

時間:2022-03-30 05:39:00

導語:川南五市(樂山、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區域經濟協作前景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川南五市(樂山、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區域經濟協作前景分析

川南五市(樂山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區域經濟協作前景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已越來越成為一種突出的時代趨勢和現象,而區域要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必須建立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自身發展及對其他地區和部門的影響,推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增長極有產業和空間兩種相輔相成的表現形式:產業上表現為能夠帶動國民經濟其他行業增長的“主導產業”;空間上表現為“主導產業”所在地形成的“增長中心”。對于人口眾多的區域經濟來說,這種增長極,單靠個別產業和個別城市是無法承擔的,而必須依靠主導產業體系及其所在的城市群共同支撐。在有城市群的經濟區域中,由于整個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形成區域增長極,通過輻射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使整個區域經濟都得到快速發展。在城市群內部,多個經濟增長極構成網狀系統,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使各個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地區都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城市群本身也得到快速發展。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城市群無可置疑地成為引領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處于集聚和創造財富的中心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群建設獲得了快速發展,城市群逐步成為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實現形式,特別是沿海地區在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富有開放性的城市體系。整個東部省份,無一不具有兩個中心城市及其所帶動的城市群:如遼寧省14個省轄市,基本分為以沈陽為中心的遼中城市群和以大連為中心的沿海城市群;山東除了發展較快的省會城市濟南之外,也形成了以副省級城市青島為核心的青、煙、威半島城市群;另外還有江蘇的南京、蘇州及其蘇、錫、常城市群;浙江的杭州、寧波城市群;福建的福州、廈門及其廈、漳、泉城市群;廣東的廣州、深圳及其深、珠、惠、中山、江門城市群等等,有力地拉動了整個東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群在區域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

目前,四川在西部已基本形成了以成都為中心的成德綿城市群。這個城市群符合中央提出的以特大城市為龍頭,用地少、就業多、要素聚集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標準,這個城市群對帶動四川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與東部省份相比,四川僅有一個城市群作為增長極是不夠的。而地處成渝腹心地帶的內江、自貢、宜賓、樂山、瀘州5個川南城市,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城市群。

川南五市地域面積4.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0%;人口2100萬,占全省近四分之一;本地生產總值1360億元,占全省五分之一,是除成、德、綿之外的四川第二大城市群。區域工業化率比較高,5市全部工業增加值53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也高于成都、綿陽的比重。五市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0億元,占全省的24%,工業利潤73億元,占全省三分之一強。在川南打造重化工業城市群,有五大有利條件:

第一,有協作基礎。從地域區位和歷史淵源上看,川南城市群互動發展、區域整合有良好的基礎。一方面,川南城市開發較早,布局緊密,在地理上已形成相對獨立的城市群。另一方面,川南五市產業結構較為合理,在市場的互補性、資源的互補性、產業的互補性及經濟發展的依存度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已經呈現出分工與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態勢。

第二、有產業支撐。一是化工,川南有全省最集中的天然氣化工、鹽堿化工、化纖、高分子化工等產業,覆蓋無機化工、有機化工、高分子化工等全部領域,在化工科研,特別是高分子合成材料研究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二是食品,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占了全省名酒的一半,產量占了全省的70%,名酒的品牌效應在全國屈指可數。三是通用機械,有鍋爐、機床、起重機械、泵閥等。四是新材料,川南的高分子材料、合金材料、碳黑材料、焊接材料、磁性材料、核材料,在四川唯一,全國領先。國家商務部已意向性同意在自貢建新材料出口基地。川南五市大中型企業科技力量較強,有1.69萬人從事科技活動,占全省的23%。五是旅游,樂山、宜賓、自貢的大佛、恐龍、竹海、石海、古鎮、民俗旅游等資源得天獨厚。川南的以上五大產業,已基本形成產業集群,正拓展產業鏈,其產業優勢在全國同行業中有領先地位或獨占優勢。經過培育壯大,不僅能支撐川南的發展,而且能拉動全省的經濟發展。

第三、有資源依靠。川南具有較為齊全的能源資源。天然氣雖已走過盛產期,但儲量800億立方米,仍占全省儲量的30%以上,支撐川南發展是有保障的。具有全省最多的煤炭資源,其保有儲量占全省儲量120億噸的65%,是支撐全省火電發展的主要煤炭基地。宜賓向家壩水電站,是目前四川開發的最大水電站,裝機規模超過四川現有全部電力裝機的一半。川南的能源配置,可以確保川南有最佳的水、火電結構,也可為全省的水、火電結構合理化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川南的鹽鹵資源200億噸以上,還可開采上千年,這為川南的化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川南農產品資源豐富,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的21%,糧食產量占全省的23%,為食品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第四、有交通支持。川南是全省唯一有條件發展立體交通的區域。五市間距離均在100公里左右,全部通高速公路,等級公路比重為70%,比全省水平高4個百分點;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46.54公里,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貨運周轉量和客運周轉量分別占全省的22%和28%。其中內宜高速公路貫通三市,是四川公路出海大通道的必經之地。五市全部通鐵路,其中內昆線是四川到廣東最短的線路。五市境內有宜賓、瀘州機場,雖然規模較小,但宜賓機場是目前全省唯一盈利的支線機場。五市大多通航運,其中樂山、瀘州、宜賓是省內主要的水運港,瀘州是全省唯一發展的集裝箱港。如能對沱江航道進行整治,使內江、自貢也能進入航運,則川南有全省最便宜的出海通道,由此可以構建云、貴、川三省的物流結點。

第五、有腹地依托。川南城市群不僅可以依托川渝廣大的盆地作為其依托的腹地,而且可以輻射貴州的遵義、畢節、六盤水地區及云南的昭通地區。

加強川南區域經濟合作,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市場、科技、政策、資本四個方面加強產業整合,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

比較優勢和特色經濟是經濟合作存在與發展的前提條件。川南五市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歷史基礎。如何進一步加強產業整合,加快形成比較優勢突出、互補性強的特色產業集群,是加強協作區內經濟合作的首要任務。我認為,應重點從市場、科技、政策、資金四個方面加強整合,把各地區的資源市場以及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優勢結合起來,以市場拓展引導產業方向,以科技開發提升產業層次,以政策統一降低交易成本,資本運作支撐產業發展,形成帶動各地經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綜合優勢。

市場上,消除一切人為的市場壁壘,形成商品自由流動、人員自由進出、合作自由進行的統一市場。重點是全面建成各協作市區間全方位的“綠色通道”,所有的產品都可以在各地市場上取得“綠卡’,并有在各地市場銷售的權利,各地的經營主體都可以平等取得經營權資格等。

科技上,開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技術交流和智力支持,可篩選一批市場前景好、競爭優勢強、帶動效應大的高新技術項目,以此為載體加強各成員之間的科技、人才交流合作,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

政策上,應參照WTO的基本精神,制訂和修訂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發展綱要、產業投資指導目錄、區域性產業轉移、產業分工和整合、鼓勵扶持補貼政策等,鼓勵各類經濟主體自由地進行資產重組、企業并購和產業轉移。

資本上,應在吸引社會投資資本和國內外投資銀行的同時,在經濟協作區域內統一行動,加快產業資本證券化,培育各級各類金融市場,為企業增加募集資金的渠道。

第二,從方式、內容、主體、組織四個方面創新合作機制,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

在合作方式上,要從偏重于單個企業,逐步轉向行業組合、條塊聯手、內外結合等方面進行區域經濟合作。合作內容上,要從偏重于投資辦廠,轉向既有投資、又有技術管理、市場拓展、教育培訓、咨詢信息等各種服務相互滲透的合作。合作主體上,要從偏重本地國有企業轉向動員各類經濟和社會組織,聯合協作區及區域外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合作組織上,要從偏重于一般性的牽線搭橋,轉向統籌協調、政策引導、規劃導向和改善環境的綜合性組織。

第三,從互信、投入、機制、產業四個方面協調行動,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切實搞好環境保護,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不僅與川南五市的發展環境密切相關,而且關系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大計。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和關聯性,需要經濟協作區內各成員的共同努力和統一行動。要形成建設西部美好家園的共識,增強互信,加大投入,建立機制,形成產業,聯手推進生態環境建設。一是各方應互不向對方城市和農村擴散污染工業,不新建污染企業,互不允許開辦從事破壞綠色植被、水體、空氣的產業,相互配合處理好各種糾紛。二是各方共同努力爭取國家對長江上游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支特,繼續抓好長江上游生態工程建設,加快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共同防治區域性環境污染。三是各方共同努力,促進國家盡快建立合同性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形成合作共建生態環境的補償機制和生態利益共享機制。四是各方統一規劃環保產業,協同發展循環經濟,共同推進無污染、無公害產業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川南城市群的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國家相關部委及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協調和推動,也需要川南五市之間的合作和努力,同時更離不開重慶經濟協作區發展的帶動。為此,在考慮川南城市群的構建中,應重點研究好以下問題:

一、城市群發展規劃問題

城市群的發展必須以一個統一的規劃為基礎。應加強對川南城市群區域規劃的組織協調,由省里組織省內相關部門、有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參與規劃編制工作,川南五市配合,聯合編制川南城市群發展規劃,將規劃制定落實到一批跨地區的、有利于共同發展的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態環境等建設項目上,并列入全省“十一五”期的項目建設的重點,從資金、政策上加以支持。同時,建立川南城市群組織互動機制。作為規劃區域主體的川南五市,應著手建立一系列有效的組織工作制度,如定期的五市政府領導峰會、五市企業家峰會、五市經濟協作會、政府職能部門對流會以及方便社會各界參與的區域合作機制,通過這些交流與合作,搭建起五市之間的協作橋梁。

二、中心城市建設問題

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發展的制高點,其在區域經濟中的輻射帶動作用是其他城市無法替代的。因此,加強川南中心城市建設是發展川南城市群的當務之急。中心城市的加速發展有其內在必然性,市場機制將扮演越來越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完全自發的市場活動并不能使城市規模、布局結構達到最優,所以建議省政府能夠有意識地選擇1-2個基礎和發展潛力較好的城市作為重點支持城市,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促進要素集聚,增強城市功能,擴大城市規模,推動其加速發展成100萬-200萬人口的大城市,并成為川南城市群的中心。

三、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問題

基礎設施建設是一種規模經濟建設,城市群內有一個規劃統一、布局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既節約投資又提高效率。因此,川南各市應在城市群發展總體規劃的框架下,來制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子規劃。要加強全區域的統一規劃與協調,在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既要考慮滿足各城市自身發展的需要,又要從全區域的整體發展需要出發,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當前,應以打造五市1小時經濟圈為目標,在機場、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的建設布局上,從總體的角度進行統一規劃,形成全區域統一、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加速生產要素和產品流動,有效解決各城市資源有限和市場不足的問題,得以更好地發展,進而形成高效方便的現代化城市群。在機場建設上,以宜賓機場為基礎,通過改造擴建提高其運輸能力;在港口建設上,實施沱江航道整治、加快瀘州集裝箱港口建設,改造、建設樂山、宜賓、自貢各主要碼頭;在鐵路建設上,啟動由峨眉至樂山、自貢、隆昌的峨隆路項目,連接成昆線、成渝線,提高川南五市的鐵路綜合運輸能力;在公路建設上,新建樂山經宜賓、瀘州至重慶、樂山經井研、自貢到瀘州的高速公路,向南延伸隆納高速公路至貴州界,向東延伸內宜高速公路至遂寧,打通川南至川中的快速通道,加上現有的成渝、內宜、隆納三條高速公路,形成川南城市群三橫兩縱的高速公路網絡。

四、產業分工問題

強化產業整合,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增強全區域的競爭能力,是建設以城市群為中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問題。各市不宜強調在自身行政區劃內培育和形成所謂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以避免生產力布局重復和產業結構雷同現象。建議由省發改委牽頭,確定川南五市產業發展方向和生產力布局,五市在省里的統一協調下,重點在產業互動、資源共享、市場共建、專業協作等方面合理規劃,在川南區域性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定位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地配合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我認為,當前,川南地區應重點發展三大主導產業:一是能源工業。以煤電、水電相結合,抓緊向家壩、溪落渡等特大型水電站前期工作,建設川南最大的筠連煤田及宜賓黃楠莊火電站、筠連坑口電站,有效發揮自貢電力集輸中心和西電東輸的樞紐功能,從而使川南成為我國西南地區水火并舉的大型能源基地。二是化工產業。綜合開發硫磷、天然氣、巖鹽和鹽鹵資源,繼續擴大鹽化工、天然氣化工優勢,加快建設硫磷化工,使之逐步成為四川、乃至全國獨具特色的綜合化工基地。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三點兩帶格局,即以自貢、瀘州、宜賓三城市為核心,沿長江和內宜鐵路及其支線形成兩個化工產業帶。宜賓以硫磷化工為主,發展高效復合肥料,并依托天原化工廠發展氯堿和精細化工;瀘州以天然氣化工為主,發展尿素、磷銨、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細化工;樂山、自貢以鹽化工為主,發展兩堿、甲烷氯化物、氟材料和其它精細化工。三是旅游產業。整體開發以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區和自貢恐龍-宜賓蜀南竹海風景區為重點的川南旅游資源,突出自然生態旅游、佛教文化旅游、鹽史文化旅游和名人故里紅色旅游四個主題,推出特色旅游線路,建設一批經典景區。在圍繞上述三大產業發展的同時,各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著力于發展特色產業,提高食品、機械、造紙、新材料等重要優勢產業的競爭力,實行差別化發展,以形成區域內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補的產業體系,進而實現川南城市群產業趨同化競爭到產業協作化互補、由產業的點分布到產業帶聚集的轉變。

構建川南城市群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區域發展的創新實踐,不但需要積極的態度,也需要務實的作風,更需要創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