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域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01 11:47:00
導語:欠發達地區域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總結了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意義,剖析了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困境,并從招商引資、發展民營企業、科技振興、全民創業、構建服務型政府五個層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困境對策
自從黨的“十六大”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以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勢頭喜人,但依然落后于城市經濟,而且由于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使得我國既有經濟社會發達的“百強縣”,也有大量“欠發達縣”的存在。因而,發展縣域經濟,尤其是發展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引起了各級政府以及學術界的高度關注。本文以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意義為起點,在分析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困境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應對之策。
一、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以縣級政權為重要推動,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是相對于發達地區縣域而言,一般是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不同產業間的產值、比值等指標體系均劣于發達地區的縣。身為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體,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對區域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增強地方經濟實力。縣域經濟是欠發達地區經濟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一方面發展縣域經濟可以承接城市經濟的輻射帶動效應,推動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各生產要素的積聚和產業結構的對接,進而形成農業、工業、商業協同發展的格局,全面推動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
2.有利于吸納當地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批欠發達地區的富余勞動力涌入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唐經濟圈,給這些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能夠給當地的富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打工、經商的農民打造新的職業生涯平臺,加快當地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在一定的程度上減輕了大中城市的社會管理負擔。
3.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是實現我國現階段城鄉統籌重大戰略舉措的中堅力量。一方面,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在統籌農業、工業和商業的協調發展上,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在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物品提供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此,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縮減城鄉差距,改變現存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4.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在我國,由于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在農村,因此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集聚在縣一級。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經濟實力薄弱,農村人口比重大,只有加快其縣域經濟的發展,才能增加農民的收入,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進而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
二、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困境
雖然近年來在國家利好政策的推動上,我國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進程很快,但是現存的發展困境使得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環境建設滯后,競爭能力不強。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建設滯后表現在硬環境建設和軟環境建設上。從硬環境看,欠發達地區地域較偏僻,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整體滯后。從軟環境看,在某些欠發達地區,一些部門受利益驅動,對企業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嚴重干擾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和運營。另外社會治安差、行政效率低下等軟、硬環境的不良表現,減弱了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競爭力。
2.招商引資困難,發展后勁不足。多數欠發達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政府的失信行為使得承諾的招商引資優惠和獎勵政策難以兌現,這加大了招商引資的難度,也阻礙了大型投資項目的落戶。同時,政府官本位思想嚴重、缺乏與招商項目相支撐的特色資源、招商方法陳舊等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欠發達地區招商引資的難度,削弱了發展后勁。
3.民營經濟稚嫩,帶動能力有限。雖然經濟發達地區發展的經驗得出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中最活躍、最具增長潛力的因素,但是在欠發達地區由于法制環境不健全,民營經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民營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公平地位。特別是在獲取金融機構貸款融資方面,只有少數民營企業能夠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同時,欠發達地區的民營企業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相對匱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對地方經濟的帶動能力有限。
4.科技力量薄弱,創新意識淡薄。欠發達地區各縣所轄區域大多處于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體系落后,生活環境和科研條件相對較差,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帶來了難題,也導致了科技力量薄弱,從源頭上減弱了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創新方面,欠發達地區表現為創新意識淡薄,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而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大發展,這也是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一直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5.思想觀念陳舊,發展氛圍不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一些政府官員安于現狀,危機和憂患意識不強,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不到位,不善于搶抓機遇,不敢為人先,不愿主動參與市場競爭,害怕承擔市場風險。受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欠發達地區的農民“重農輕商”的理念根深蒂固,經濟發展氛圍不濃,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些陳舊落后的觀念和意識影響了欠發達地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成為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
三、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雖然面臨諸多困境,但是自十六大以來,國家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了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如果欠發達地區能夠及時轉變觀念,采取相應的應對之策,充分運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就能夠推動縣域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
1.抓實招商引資。改善基礎設施環境,滿足客商投資興業的基本用水、用電、用地、道路、通訊需求。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對重點項目實行領導掛點、首問負責和定期走訪。加強與上級新聞媒體、省外媒體的聯系,宣傳本縣的政策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積極參加省、市等周邊地區組織的招商引資洽談會,吸引客商來縣考察投資。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動全員招商,組建專業的招商隊伍選擇投資意向明確、信息質量較高的項目制定完整的招商策略和方案,以提高招商的針對性。
2.大力發展民營企業。由政府牽線,建立銀行與民營企業溝通的平臺,促進銀行與民營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協助銀企之間建立誠信互利的雙贏關系,促進銀企合作。積極鼓勵有條件、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兼并、收購、租賃或承包中小企業,組建大型的企業集團,增強發展后勁。支持骨干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和高級人才引進,為骨干民營企業爭取更多的國家、省、市有關優惠政策,加快企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
3.實行科技振興戰略。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強基礎設施和城市軟環境建設,不斷改善生產、生活、居住條件,創造吸引、留住人才工作的環境。構建企事業單位與高等院校合作的平臺,積極推行以項目、課題、技術難題招標為紐帶的合同方式來吸引人才。以科技人才為依托,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推動農業生產由粗放式、傳統型向市場農業、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轉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扶持和鼓勵企業引進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提高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和產品。
4.倡導全民創業。積極宣傳創業典型,表彰創業先鋒,鼓勵廣大農民群眾打破傳統思想的禁錮,營造“創業光榮”的文化,培育“勇于進取、不怕困難”的創業精神。根據“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走小商品、大市場”的總體思路,引導農民從“打工-掙錢-回村修房-務農-打工”生存模式轉變為“打工-掙錢-自主創業”的新生模式。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從市場準入、稅收減免、人才使用、信貸支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邀請外部專家為廣大群眾開展創業知識培訓,充分發揮各種民間協會作用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科技水平和職業技術培訓。
5.構建服務型政府。以服務人民、服務市場為己任,實現“政府推動和行政管理向服務導向型政府轉變,政府行政命令型向指導、協調與引導轉變,政府作風官僚型、本位型向公開透明化轉變”。堅持依法行政,規范政府行為,確保企業或投資人的利益和財產安全不受損害,對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執法的人員進行嚴厲打擊。提高服務效率,改善服務質量,對常規事務一起實行“一站式”辦公和“一條龍”服務。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變“臟、亂、差”的現狀,塑造良好的投資、生活、消費環境。加強城市軟環境建設,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嚴厲打擊干擾企業正常生產運營的“村痞”、“街霸”行為。
參考文獻:
[1]陳瑜左停茍天來:縣域經濟研究概況綜述,經濟論壇,2006(23):28-31
[2]周洪:欠發達縣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對策與建議,理論學刊,2006(1):47-48
[3]萬曉瓊,欠發達地區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思考,求實,2004(8):49-51
[4]饒芬姚菲靜: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與政策建議,企業經濟,2006(10):119-120
[5]郭秀權:欠發達地區發展縣域經濟的若干問題,寧夏社會科學,2004(7):44-46
- 上一篇:草原局域網設計論文
- 下一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論文